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纪是一个急剧变革的世纪,一个知识经济的世纪,一个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而拼搏的世纪,这就要求我们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乐于奉献、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等良好品德的各类人才去承担时代发展的这些重任,在可目前因为我国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剧增,孩子们的品德、心里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优秀的品德=健康的心理,孩子有了健康的心理,才能具有优秀的品德,从而才会学有所用。
一、培养孩子的幸福品质
幸福既是一种外部的状态,也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幸福状态易来易去,如给孩子一件礼物,孩子欢喜雀跃,但这种情绪很快就会消失。幸福的品质却十分稳定,这是一种感觉良好和产生乐观的素质。教育和心理卫生专家几乎公认,对挫折的良好心态是从童年和青少年时不断受挫和解决困难中学来的。父母和教师在培养孩子“素质品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要培养出这种品质,父母教师应重视家庭学校中宽松的氛围,在父母老师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尽可能给孩子更多的选择,而不应事事以自己的喜恶去强求一致。尽管有时孩子的选择是痛苦的,但他们可从中“悟”出点道理。每一个父母都应清醒的认识到我们不可能一辈子呵护孩子,每一个老师必须明白学生不可能老是在自己的目光下行走,孩子最终要在社会上摔打,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在长辈们言行举止的熏陶下慢慢养成的,故每一个长辈要待人热情、诚恳。
在一些富裕国家,人们已深刻认识到物质条件的优厚并不能与孩子的幸福感觉成正比。在适当的物质生活保证下,要教会孩子除了物质以外,如何在内心创造一种快活的情绪。西方流行一句话叫“幸福的人过着一种平衡的生活。”许多教育家强调在“挫折教育”中应培养孩子从多方面获得幸福的能力。只把幸福寄托在一种追求上,最终往往是痛苦的。
“挫折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孩子对受挫的恢复力。乐观的孩子不是没有痛苦,而是能很快从痛苦中解脱,重新振奋。老师和家长应认真培养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
二、给孩子良好的生长沃土,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社会竞争激烈,但需要的人才除了具有丰富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自强、自信的能力。目前家长往往只注重考试成绩,把自己当年未实现的愿望附加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去实现;有些家长过分的呵护孩子,使孩子感到父母的爱成了一种负担。老师为了教出成绩,给学生这条约那规定,绑得学生不知道怎么去走。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本人认为家庭和学校必须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氛围,转变观念,使孩子情感有处释放,能力有地方发挥。
1、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校无小事,事事在育人。老师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必须抓住各种心理教育的机会,教学生了解历史,了解国情,热爱自然,树立远大的目标。
2、维护学生的尊严。家庭是学生心灵的港湾,学校是学生快乐成长的场所。每个家长、老师要做学生的朋友,随时与学生交流,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建立关怀基础之上的沟通和情感的“共鸣”,不仅可以促进教育的目的,而且可以建立和谐的关系,自然地培养学生的人格,转化学生的人生信念。不能孩子一有错误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呵斥、责骂、体罚,要帮助孩子分析发生事情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千万不能让孩子的自尊心受挫。
3、培养学生的感恩心。目前留守儿童一个人就是一个家,无人关爱,养成了懒惰,傲慢的习气;家庭条件丰厚的独生子女自私、霸道、唯我独尊,故家长、老师必须时时处处运用恰当、典型的案例,抓住教育契机,使学生感受到爱,并懂得回报,如母亲节时,家长给自己的母亲以礼物,并领孩子去看望父母,让孩子感受亲情的快乐,懂得人不能光活自己。老师在母亲节这一天,关注留守儿童的孤寂心理,给他温暖,并告诉他们远在他乡的父母每时每刻想着你们,今天是母亲节,我给你电话,给母亲打个电话,祝他节日快乐,教其他学生在这一天尽自己所能,为母亲做一件事。
4、创造合作氛围。华丽的外表下往往有一颗孤独的心。现在的孩子大多从小一个人在自言自语中长大,不会与人交流、合作。故老师在学校课内外随时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在课堂上分小组学习,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让他争论,定下结论,课外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如体育运动会,办学习专栏,清扫校园,别看这些简单的活动,可他们活动的背后逐渐会使学生懂得宽容,懂得守信,从而也养成了奉献之心。
三、用平和的心理面对现实。
竞争很激烈,百万大军争创独木桥,有些孩子总是怨天尤人,这个老师要教育学生要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现实,使他们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发挥自己的潜力,特长,寻求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只要认定自己的目标,坚韧、顽强,持之以恒地去奋斗,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人的一生很难一帆风顺,何况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怎能懂得珍惜。作为教育者,我们的任务是将一颗幼苗培育成参天大树。不管阳光明媚还是暴风骤雨,不管风和日丽还是冰箱雪冻,都要能使他们挺直腰杆,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西关小学)
一、培养孩子的幸福品质
幸福既是一种外部的状态,也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幸福状态易来易去,如给孩子一件礼物,孩子欢喜雀跃,但这种情绪很快就会消失。幸福的品质却十分稳定,这是一种感觉良好和产生乐观的素质。教育和心理卫生专家几乎公认,对挫折的良好心态是从童年和青少年时不断受挫和解决困难中学来的。父母和教师在培养孩子“素质品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要培养出这种品质,父母教师应重视家庭学校中宽松的氛围,在父母老师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尽可能给孩子更多的选择,而不应事事以自己的喜恶去强求一致。尽管有时孩子的选择是痛苦的,但他们可从中“悟”出点道理。每一个父母都应清醒的认识到我们不可能一辈子呵护孩子,每一个老师必须明白学生不可能老是在自己的目光下行走,孩子最终要在社会上摔打,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在长辈们言行举止的熏陶下慢慢养成的,故每一个长辈要待人热情、诚恳。
在一些富裕国家,人们已深刻认识到物质条件的优厚并不能与孩子的幸福感觉成正比。在适当的物质生活保证下,要教会孩子除了物质以外,如何在内心创造一种快活的情绪。西方流行一句话叫“幸福的人过着一种平衡的生活。”许多教育家强调在“挫折教育”中应培养孩子从多方面获得幸福的能力。只把幸福寄托在一种追求上,最终往往是痛苦的。
“挫折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孩子对受挫的恢复力。乐观的孩子不是没有痛苦,而是能很快从痛苦中解脱,重新振奋。老师和家长应认真培养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
二、给孩子良好的生长沃土,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社会竞争激烈,但需要的人才除了具有丰富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自强、自信的能力。目前家长往往只注重考试成绩,把自己当年未实现的愿望附加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去实现;有些家长过分的呵护孩子,使孩子感到父母的爱成了一种负担。老师为了教出成绩,给学生这条约那规定,绑得学生不知道怎么去走。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本人认为家庭和学校必须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氛围,转变观念,使孩子情感有处释放,能力有地方发挥。
1、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校无小事,事事在育人。老师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必须抓住各种心理教育的机会,教学生了解历史,了解国情,热爱自然,树立远大的目标。
2、维护学生的尊严。家庭是学生心灵的港湾,学校是学生快乐成长的场所。每个家长、老师要做学生的朋友,随时与学生交流,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建立关怀基础之上的沟通和情感的“共鸣”,不仅可以促进教育的目的,而且可以建立和谐的关系,自然地培养学生的人格,转化学生的人生信念。不能孩子一有错误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呵斥、责骂、体罚,要帮助孩子分析发生事情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千万不能让孩子的自尊心受挫。
3、培养学生的感恩心。目前留守儿童一个人就是一个家,无人关爱,养成了懒惰,傲慢的习气;家庭条件丰厚的独生子女自私、霸道、唯我独尊,故家长、老师必须时时处处运用恰当、典型的案例,抓住教育契机,使学生感受到爱,并懂得回报,如母亲节时,家长给自己的母亲以礼物,并领孩子去看望父母,让孩子感受亲情的快乐,懂得人不能光活自己。老师在母亲节这一天,关注留守儿童的孤寂心理,给他温暖,并告诉他们远在他乡的父母每时每刻想着你们,今天是母亲节,我给你电话,给母亲打个电话,祝他节日快乐,教其他学生在这一天尽自己所能,为母亲做一件事。
4、创造合作氛围。华丽的外表下往往有一颗孤独的心。现在的孩子大多从小一个人在自言自语中长大,不会与人交流、合作。故老师在学校课内外随时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在课堂上分小组学习,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让他争论,定下结论,课外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如体育运动会,办学习专栏,清扫校园,别看这些简单的活动,可他们活动的背后逐渐会使学生懂得宽容,懂得守信,从而也养成了奉献之心。
三、用平和的心理面对现实。
竞争很激烈,百万大军争创独木桥,有些孩子总是怨天尤人,这个老师要教育学生要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现实,使他们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发挥自己的潜力,特长,寻求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只要认定自己的目标,坚韧、顽强,持之以恒地去奋斗,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人的一生很难一帆风顺,何况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怎能懂得珍惜。作为教育者,我们的任务是将一颗幼苗培育成参天大树。不管阳光明媚还是暴风骤雨,不管风和日丽还是冰箱雪冻,都要能使他们挺直腰杆,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西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