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三代”游强:传统制盐技艺的“非凡”传承

来源 :世纪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739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强,1980 年生,2001年进入自贡燊海井成为一名“烧盐匠”,从被分配安排,到逐渐找到这份工作的价值和成就感,再到后来致力于传承和传播井盐文化。在担任烧盐组组长期间,他建立健全了各种管理制度,制定了各种考核细则,完善和细化了制盐操作规程。2015年,游强成为自贡市井盐传统熬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目前,游强已成为燊海井生产部主任,并担当起手工制盐作坊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自贡,是一座因盐而生的城市,有着“千年盐都”的美誉。在近两千年的井盐生产过程中,孕育了独特的井盐文化。而位于自贡市大安区阮家坝山下,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深井——燊海井,今天依然保持着古法制盐技艺。6月11日,当记者来到燊海井景区采访,几名搬运工正在轮流从储盐仓库向景区外的自卸货车上搬运包装好的井盐。
  2006年,以自贡燊海井为载体的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3年,自贡井盐传统熬制技艺成为自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5年,“盐三代”游强成为自贡井盐传统熬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觉得:“如果过去制盐是一种单纯意义的生产,那么现在的传统制盐技艺便是一种意义非凡的延续和传承。”

20岁做“烧盐匠”是命运安排


  2000年,当身为盐厂子弟的游强从四川省盐业技工学校毕业,便顺理成章地进入大安盐厂,被安排在十车间当钳工。几个月后,由于单位体制改革,他鬼使神差地被调到燊海井“烧盐匠”岗位。“我当时心里真的是一百个不愿意。”游强回忆说。
  如此抵触的心理,源于游强年幼时期对熬制盐的记忆。游强的外公是“烧盐匠”,母亲也熬制了18年盐,父亲则是盐厂的仪表工。因为父母工作繁忙,从3岁起,游强便经常被母亲带进熬制盐的灶房,并用裤腰带拴到竹藤长椅的扶手上,可以说游强从小就是在盐锅边长大的。长期的耳濡目染,游强对熬制盐的印象就是一个字:累!
  熬制盐时,首先要加热从盐井里提取的卤水,沸腾后加入一定比例的黄豆浆,去除卤水里的杂质,随后反复打捞杂质至澄清后,加入半成品以加速结晶,而后加盖,经过8小时煮熬形成结晶盐。用盐铲把结晶盐铲入用竹篾片和竹筐编制的濾桶中,之后用锅中的饱和盐水将滤桶中的盐清洗过滤,也就是所说的“淋盐”,水滴被滤掉后,盐便制作成功了。“我母亲当时烧的是长方形的大平锅,最大的有一间教室那么大。从锅里铲到桶里,经过最后一道工序淋盐,沥干水分,两个女工抬一桶数百斤的盐,真的非常辛苦。”游强介绍道。

  游强深知熬制盐有多艰辛,当他被分配到“烧盐匠”岗位时,自然就非常抵触。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初,一些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为了安置富余人员,开始实行“买断工龄”,这让游强也动了念头:“我当时就跟我妈说‘我不干了’。”
  但那时,游强还是学徒,要学满一年才能转为正式职工,就算是想“买断”,他也没这个资格。当游强终于熬满一年,又遇到单位体制改革,只有辞职一说。阴差阳错,游强成为当时厂里最小的“烧盐匠”。
  日复一日地熬制盐,让游强的双手布满老茧,十分粗糙。特别是冬天,由于皮肤干燥,手掌纹路更深,游强的手根本洗不干净,只能用刷子刷。“每次和同学、朋友出去吃饭聚会,划拳的时候我都是刻意把手心朝下出拳,生怕别人看到我沧桑的手掌。有一次忘记了,他们看到我的手都大吃一惊。”游强回忆说,“大家都是同学,人家的手都是白白嫩嫩的,只有我全是老茧,心里很不是滋味,甚至有点自卑。”长年累月地熬制盐,游强除了手掌布满岁月的痕迹之外,由于长年用右肩抬盐,他的右肩也明显比左肩更厚。

30岁角色转变把职业当事业


  一把盐铲,一把盐瓢,年复一年,无论冬夏,守在热气腾腾的灶房里,浓缩、烘干,那是一段纯粹得仿佛与世隔绝的时光。

  “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清代诗人吴嘉纪一首《煎盐绝句》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烧盐匠”的艰辛。夏天,在摄氏30几度的高温下,“烧盐匠”还要守在热气腾腾的灶房里,同时完成繁复的制盐工作。就如诗中所说,当“烧盐匠”在繁忙中偷得一点空闲,走出草房站在烈日下喘口气,这对于他们来说,已然算是“乘凉”了。
  冬天也仍旧煎熬,在高处透风的灶房里,为了干活方便,游强只穿一件长袖单衣,一件单裤,在烧盐过程中,裤腿难免会被盐水打湿,在等待结晶的间隙,他就披上棉袄坐在锅边取暖。换班后,游强把打湿的裤子放到烟巷上炕干,第二天继续穿。
  在燊海井,共有8名“烧盐匠”,四班三运转,每班两人。“夜班尤其辛苦,从晚上6:30上到第二天早上6:30,共12个小时,凌晨三四点是非常难熬的。”游强说,据他统计,在自己一线烧制盐的15年间一共熬了1000多个夜。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参观燊海井,看到“烧盐匠”制盐的过程后,不断有游客竖起大拇指,“很多人对我们这个工种很好奇,也有很多人都称赞我们‘了不起’,我当时还不以为然,后来了解到,全国在做古法制盐的人很少。慢慢地,我发现自己是在做很有价值的事情,心里有了成就感,干活就更有动力了。”游强说。   2006年,游强被推举为烧盐组组长,为了调动起其他“烧盐匠”的积极性,他建立健全了各种管理制度和考核细则。从吃“大锅饭”到单独计产量,游强设置了“超产奖”,即给每个月最高产量的“烧盐匠”予以经济奖励,连续两个月都是最高产量的工人,还有额外的奖金发放。有了激励机制后,“烧盐匠”的积极性显著提高,燊海井的盐产量也从之前的每个月30吨-40吨,提升至60吨-70吨。
  除此之外,游强还完善和细化了制盐工艺操作规程。由于古法手工制盐存在误差,不同师傅的教法也有差异,导致烧制出的井盐质量参差不齐,于是游强便规范了操作工艺,如规定加盖时间、抬盐时间等,并在灶房里安装了监控,定期抽查。后来,为了控制天然气的用量,督促“烧盐匠”及时关小天然气阀门,游强还设置了“节能奖”……
  随着工作的深入,以及对传统制盐工艺的钻研和学习,游强逐渐有了“主人翁”意识,真正把古法制盐当成自己的事。

40岁致力于做井盐文化传承者


  当天在燊海井,记者见到41名身着荧光绿T恤的小朋友,他们佩戴着导览耳机,面对着灶房里冒着热气的8口大圆锅,叽叽喳喳地向解说员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也为这口自清朝就已经存在的“燊海井”增添了几分活力。据了解,这41名小朋友来自自贡檀木林幼儿园,他们在7位老师的陪伴下,到燊海井开展“研学”活动。
  “燊,代表火在木上烧,寄托着生意红火兴旺的美好愿望;海,寓意盐井里的卤水和天然气如大海一般汲取不尽。建成后的燊海井日喷黑卤万余担、天然气8500余立方米,可烧盐锅80余口,日产盐2500余公斤,是一口卤气同采的高产井。一直到今天,这口古老的盐井依旧保存了旧时产盐的布局和风貌,还在出产着洁白的盐巴。”游强向小朋友们娓娓道来。
  如今41岁的游强,已经是燊海井生产部主任,并担当起手工制盐作坊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燊海井景区灶房下方,有一处仿唐建筑,牌匾上用繁体字书写着“盐学堂”。在秦相李斯统一文字的小篆中,“鹽”字由“臣”“人”“卤”“皿”四个部分组成。“臣”代表官吏,“人”指工人,“卤”指卤水,“皿”就是煮盐的器皿。据游强介绍,此处“盐学堂”,是燊海井景区专门为研学团队设置的教室,每年都会有学生来这里研学。研学老师除了为他们讲解盐的常识之外,还有盐雕等实践课程。同时,还有学生来这里写生,木质井架(俗称“天车”)、“叩问大地”雕塑、始建于道光年间的“燊海井大车”等都是他们的素材。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燊海井知名度不断飙升,游强也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传承者和传播者,有义务也有责任让更多的人了解盐都,了解燊海井沧桑而厚重的历史。
  他先后参与拍摄了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直播中国》《舌尖上的中国2》《生命之盐》《美丽中国乡村行》《味道中国》、成都电视台《川菜的品格》、江西卫视《非遺美食》、国家摄影影像时刊《眼睛》第100期《燊海古井守护人》等。面对镜头和媒体的采访,游强毫不怯场,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引以为豪的井盐文化。
  点点滴滴的积累,让游强内心有了不小的成就感,同时也升华着他对工作的热爱和尊敬。“如果说过去的制盐是一种单纯意义的生产,现在我的工作意义更不一般,是古老技艺的延续和传承。”游强不仅仅是一名新时代的传统工艺制盐人,更是盐文化的传播者。
  如今在燊海井景区内,售卖着没有任何添加剂的古法制盐产品,未来,游强还想围绕传统制盐技艺,做出更多的非遗衍生产品。同时,他还打算将井盐文化的历史和故事整理成文字资料,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代代相传。(来源:四川日报)
其他文献
“征途是星辰大海”。三位科技富豪站在了私人太空游的赛道。  北京时间7月20日21点13分,世界首富、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和他的三位搭档,搭乘自家公司(蓝色起源)的火箭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发射升空,并成功触达106公里高的太空。21点24分左右,贝索斯等人安全返回地面,完成奇妙而短暂的太空之旅。  贝佐斯周一曾对外表示,他感到兴奋、好奇,但不是很紧张。兴奋、好奇之余,贝佐斯似乎在有意回避与布兰森的竞争。
1、外商投资法颁布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3月1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外商投资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外商投资法律制度与时俱进、完善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2、“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主场外交展示开放合作共赢  4月25日至27日
哨响,比赛结束。  中国女排以3:0的比分,战胜阿根廷队,获得小组第5的成绩。  这也意味着,中国女排的东京奥运会之旅,正式结束了。  遗憾、不甘、失落、难过……五味杂陈,百感交集。  再一次,女排姑娘们泪洒赛场。  这不是中国女排的第一次失利,但这次和以往有些不太一样。  从运动员到教练,陪伴中国女排40多年的郎平,将在奥运结束后退役。  这是她的最后一场比赛。  伴随着《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歌声
很多时候,斩获大奖于作家而言是一种挑战,甚至有人以“死亡之吻”形容获奖后很难再出好作品。然而,曹文轩似乎没有这一烦恼。自打2016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之后,很快又推出“曹文轩新小说”“皮卡兄弟”等系列作品。今年6月,他与人联手创作的《雨露麻》,摘得意大利博洛尼亚童书展最佳童书奖“虚构类特别提名奖”。这也是博洛尼亚童书展最佳童书奖1966年设立以来,首部获奖的中国大陆原创作品。进入7月,曹文轩作品《永
直播间连续几天涌入千万观众、电商平台单日销售额同比增长超52倍、36小时内抖音直播间卖出商品超6700万元、雷军在社交平台晒出鸿星尔克鞋……因为在河南严重洪涝灾害中的善举,鸿星尔克出圈了,不少网友涌入鸿星尔克的线上直播间和线下门店打卡,更是有网友调侃:“要买到让鸿星尔克缝纫机冒烟。”  7月27日上午,鸿星尔克的直播间挂出了三行的大字“理性消费!理性消费!理性消费!”而且目前网上购买鸿星尔克产品只
曾经被冠以“智商税”的保健品,正在占领年轻人的购物车。  不同于口服液、药片等传统保健品,当下在年轻群体中流行的保健品多以定制维生素、睡眠软糖、热控片、酵素果冻等形式出现,趋向于零食化。  “以前想补充维生素的时候只知道吃维生素片,如今可能会选择吃点儿复合维生素软糖,好吃又营养。”陈孟淼是零零后养生大军中的一员,她喜欢每天吃几颗酸酸甜甜的维生素糖,作为自己日常的营养素补充。  目前,市面上大火的这
今年已经43岁的王小川,大概率不会跟随搜狗加入腾讯,不只是因为腾讯COO是他成都七中的同学任宇昕,加入腾讯意味着他要成为老同学的下属。更因为,将18年青春都奉献给搜狗的王小川,也到了自己的中年时刻。或许他也在暗自思考自己的下半生,究竟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天才少年的“开挂”前半生  王小川的前半生几乎是拿着“杰克苏”的剧本过来的。  在成都四小读小学时,王小川就对计算机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惊人的天赋,
青年人什么时候会觉得自己开始变老了呢?  从一个接一个的失去开始。  2020年1月16日上午7:30分,著名主持人赵忠祥老师在世纪坛医院病逝,死于癌症。  仔细看了一下整个治疗过程,我其实很迷惑:竟然2019年年底察觉身体不适才去医院检查,才发现癌症,才发现已经扩散。  我本以为,像他这样的人是不会缺医疗资源的。  根据公开的新闻来看看,赵老师最后几年,顶着快80岁的高龄和疾病,还在四处参加综艺
相信,本月国内国外最火的新闻,莫过于65岁的比尔·盖茨与妻子梅琳达宣布离婚,结束了双方长达27年的婚姻。  5月3日,比尔·盖茨在推特上宣布将与妻子梅琳达结束27的婚姻,这次令人震惊的离婚将涉及一项复杂决定:如何处理27年婚姻后的财富?  据福布斯报道,比尔·盖茨以1305亿美元(约合8448亿人民币)的净资产位列全球第四富豪。  时间回到1975年,盖茨从哈佛大学退学,与校友保罗·艾伦共同创立了
小米近期“双喜临门”。喜事之一是一季度业绩创新纪录,之二就是胜诉美国。如果说前者是小米向资本证明了自己的实力,那么后者,则让小米这家企业带上了一定民族色彩。  究竟小米是如何在“内卷”如折叠屏、电竞手机都已经无法讲出新鲜故事的智能手机市场脱颖而出的?  最新一季度财报,或许给我们透视小米提供了一个窗口。  这家似乎总是充满激情的企业,究竟是凭借什么,吸引了一批忠诚“米粉”信徒?又是依靠什么,一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