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山西省煤炭业稳步向前发展,无论在业绩,企业管理还是整体技术水平上都有很大的进步,但是随着煤炭经济的不断发展,也暴露出了许多制约煤炭经济发展的问题,对此我们提出煤炭资源整合的迫切性,煤炭资源整合是实现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好转和煤炭企业的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煤炭资源整合 存在问题 整合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F420文献标识码:A
一、山西省煤炭业存在的问题
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一次性能源,也是我国战略上最安全和最可靠的能源,它的重要战略资源地位无法动摇。煤炭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20%以上,低于石油(40%)、天然气(23%)。在我国煤炭资源省份里,山西煤炭资源储量十分丰富,而且具有分布广、储量大、品种全、煤质优、埋藏浅、易开采等诸多优势。山西全省15.6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中,含煤面积占到40%,达6.48万平方公里。全省119个行政县(市、区)中,赋存煤炭资源的有94个,其中有68个县(市)煤炭年产量在百万吨以上。全省煤炭资源总量6652.02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11.9%,仅次于新疆和内蒙古。截止2004年底,全省累计查明煤炭资源储量2828.65亿吨,保有查明煤炭资源储量2660.46亿吨,占全国保有查明煤田资源储量的26%,居全国之首。保有查明煤炭资源储量中已占用1158.80亿吨,尚未占用1501.66亿吨。山西煤炭品种齐全,从长焰煤到无烟煤,各种煤类均有赋存。按1986年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山西拥有14个牌号的煤种,煤质良好。山西煤炭开发条件较好,大多宜于井工开采。但是随着煤炭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渐渐的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煤炭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在不断的发展中我们总结出了存在的如下问题:
(一)煤炭业整体水平不高,存在“多,小,散,乱,差”的现象。
山西省煤矿矿井数量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很低,市场竞争主体过多,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市场秩序混乱。山西省年生产煤炭量达5亿吨,约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25%。全省煤炭生产规模排列前五家的大同煤矿集团总公司、山西焦煤集团公司、阳泉煤业集团公司、潞安矿业集团公司、晋城无烟煤集团公司的煤炭产量只占全省总产量的32.83%,不足全国总产量的10%。与世界上大型煤炭企业相比,生产规模小,起不到稳定和调节煤炭市场的作用。然而小煤矿发展过快过多,经过连续几年的关闭整顿工作,虽然淘汰了一批落后的小煤矿,但所占比例仍然很多,规模偏小。全省9万吨以下的乡镇煤矿占全省煤矿的近40%。煤矿技术装备水平整体偏低,企业用人多,职工素质低,生产力水平低下。
(二) 资源浪费和利用率低。
1、长期以来,煤矿开发过程中的资源回收率偏低,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近年来,全省煤矿资源回收率有所提高,但也只达到40%左右,特别是乡镇小煤矿仅有15%左右,导致全省煤炭资源浪费仍然十分惊人。目前,山西省每开采1吨煤炭平均损耗煤炭资源2.5吨,按5亿吨产量计算,每年损耗煤炭资源达12亿吨之多。考虑到以前煤炭资源回收率更低,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开采近70亿吨煤炭,消耗的煤炭资源就高达200多亿吨。
2、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共生、伴生资源破坏惊人。据估算,山西每开采1吨煤约损耗与煤炭资源共生、伴生的铝矾土、硫铁矿、高岭土、耐火粘土等矿产资源达8吨。每年因采煤排放的煤层气约60亿立方米。全省中煤利用率不到40%,煤矸石利用率不足20%,粉煤灰利用率为54%。
3、采煤造成严重的地方水资源破坏,加剧了地方水资源短缺。据相关资料统计,山西采煤对水资源的破坏面积已达20352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3%。其中,严重破坏区面积占1.7%,一般破坏区面积占6.5%,影响区面积占4.9%。据相关专家学者鉴定的相关课题研究表明,山西每挖1吨煤损耗2.48吨的水资源。每年挖5亿吨煤,将会使12亿立方的水资源受到严重破坏,相当于山西引黄工程的总引水量。这对于山西这个人均水资源量仅占全国平均水平不到五分之一的地区来说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据了解,山西大部分农村人畜吃水靠煤系地层裂隙水,而煤矿开采严重破坏了该层段的含水层。据统计,全省因采煤排水引起矿区水位下降,导致泉水流量下降或断流,致使近600万人,以及上百万头大牲畜饮水严重困难。
(三)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
1、采煤造成严重的土地塌陷问题。山西煤炭经过20多年的大规模开采,造成矿区土地塌陷、崩塌、地表扰动、泥石流等严重的地质灾害。截至目前,山西省矿区面积累计已达8000平方公里,其中,采空区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引起严重地质灾害的区域达2940平方公里以上,每年新增加塌陷区面积约94平方公里。发生地质次生灾害的范围波及1900个自然村,涉及上百万人。据遥感测量,仅1993-2003年全省因煤炭开采就有40余万亩水浇地变成旱地,平均每年4万余亩。矿区土地破坏遍及全省,以大同、朔州、晋中、晋城、长治、临汾、阳泉、吕梁、太原等城市破坏较为严重。
2、采煤造成矿区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煤矿开采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现象,平均每开采1亿吨煤造成水土流失影响面积约为245平方公里,5亿吨煤就是1200多平方公里。煤炭开采造成水利设施报废,地表植被死亡、粮食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全省主要矿区内,平均每公顷耕地粮食减产250公斤,每年减少粮食产量1.17亿公斤。与此同时,煤炭开采还对生态景观、地表植被、生物多样性带来了严重影响,造成部分矿区的生态失衡和生态衰退问题。
3、煤炭开采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较为突出的是煤矸石和矿井废水带来的污染。目前,山西煤矸石堆存总量达到11.4亿吨,每年新增煤矸石在5000万吨以上。根据经验数据,大约10%的矸石在堆积过程中发生自燃,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更为重要的是,煤矸石经雨淋,渗透到水系会产生很多的有害物质,污染地下水资源,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据有关资料显示,山西省新生婴儿缺陷率为181人/万人,矿区则高达400人/万人,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据调查统计,全省各类煤矿矿井排水总量达3.9亿吨/年,大量的矿井排水严重污染了地表水体,受污染河流长达3753公里,其中超五类污染河道占67.2%。矿井废水渗入地下水系,还造成地下水的严重污染。
4、煤炭开采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据有关部门测算,2003年,山西每挖1吨煤造成不合理的煤炭资源损失30元,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地表塌陷造成的损失为52.85元,其中环境污染损失13.78元,生态破坏损失39.07元。从1978年~2004年,全省共产煤近70亿吨,仅生态环境损失达3700亿元。
(四)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矿难频发。
普遍存在盲目生产;安全投入严重不足;非法开采屡禁不止;监察措施难以到位。特别是由于山西煤炭开采时间长、煤炭产量大,累计死亡人数多。从1980年到2004年的25年中,全省煤矿生产安全事故死亡17286人。在煤矿生产事故中,还造成大量的伤残人员。2004年,全省煤矿共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31起,死亡302人。在煤矿重特大事故中,瓦斯造成的损失尤为严重,2004年发生重特大瓦斯爆炸事故14起,死亡219人,其中,乡镇煤矿12起,死亡171人。此外,井下职工的身体健康还受到煤尘、岩尘的威胁,煤矿患矽肺病人数多,大多数失去了劳动能力,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二、煤炭资源整合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的煤炭业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可以得出煤炭资源整合必将成为推动山西省煤炭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煤炭资源的整合对于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加快煤炭企业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根本好转和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煤炭利用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
(一)煤炭资源整合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
长期以来,大面积、高强度的无序开采,导致不少采煤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地表沉陷、水资源破坏,进而引发生态退化乃至生态系统失衡。在产煤过程中的污染控制方面,与中小煤矿相比,规模企业在烟气脱硫除尘装置及在线监测、远程控制等方面具有优势。在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治理上,规模企业较中小煤矿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整合后的大煤炭集团拥有足够的人、财、物力来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基本实现共生资源及废物的综合利用,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与环境保护的统一,从源头上控制、减轻了煤炭开采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必将带来煤炭行业技术、装备、管理、环保整体水平的大幅提升。从生态环境管理的角度看,资源整合是构筑煤炭开发环境管理“事前防范、过程控制、事后处置”三大生态环境保护防线的有力支撑,也是治理和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再造蓝天碧水的有力保障。
(二)根本解决了煤炭企业的安全问题。
煤炭资源整合依法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非法和破坏浪费资源的煤矿,对经整合形成的矿井必须采用正规的开采方法,确定政府安全监管和企业安全生产两个责任主体,实行安全质量的标准化管理和瓦斯综合治理体系。提高煤矿的安全水平、确保煤炭资源合理开发,是煤炭产业节约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同时,通过资源整合,可大幅度减少小煤矿数量,提高办矿规模和安全、装备、技术管理水平,从源头上减少和控制煤矿事故,使煤矿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三)符合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
资源型行业,特别是非再生资源行业,属少数性行业。少数性行业有一个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的大问题,就是要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实现规模经济效益。首先,通过煤炭资源整合,将大大提高煤炭产业的集中度,从而显现规模经济效益。其次,煤炭资源整合从节约资源角度讲有利于促进煤炭产业的集约化。煤炭产业的基础是技术进步,整合以后,可以用大资本、大投入、大改造,来提高煤炭产业的新型工业化程度,从而走出一条以技术创新提高煤炭产业附加值的道路。第三,煤炭资源整合从根本上淘汰过剩的生产能力和落后的生产力,有效减少行业内部的无序竞争,推动煤炭企业规模和整体实力不断壮大,减少外部竞争,提高煤炭行业的集中度,是煤炭产业自身结构优化的内在要求。第四,煤炭资源整合,使集约化开发经营成为可能,以国家产业政策来为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必要的内外部环境,以政府的产业政策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从而促进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符合煤炭产业经济的发展规律,能够大大节约非再生资源,大大提高煤炭资源的配置效益。
(四)煤炭资源整合能够达到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的目标。
我国是个“高碳”大国,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迫在眉睫。在煤炭资源整合中,应当在这几方面迈出实质性的步伐:一是制定循环经济规划,切实构建好循环经济体系,抓住机遇,二是要利用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和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煤焦化、煤焦铁、煤电铝、煤建材、煤机械、煤安全等产业链条。三是要将粉煤灰、煤矸石等大宗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我国每年新增粉煤灰达到亿万吨,煤矸石更是天文数字。要走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子,就得下决心将其最大限度资源化。四是加强矿井瓦斯及焦炉煤气以及其他工业余热余气的再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的水平。五是发展现代煤化工,重点培育清洁能源、甲醇深加工,推进煤制油和煤层气、天然气、焦炉煤气、煤制气四气合一的产业化。此外,煤炭资源整合还使能源投融资体制实现了创新,实现了以“资源资产化、集团股份化”为标志的新型投融资体系,让更多的投资者有机会通过资本市场、以股份制的方式来做大这个产业,为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煤炭资源整合解决了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顺应世界煤炭产业发展的潮流,同时,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取得的重大成果更充分证明了我国煤炭经济的发展必须走煤炭资源整合的道路。□
(作者:天津商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政策研究)
参考文献:
[1]康纪田.全国性煤炭资源整合的效率分析.中国能源,2009(7).
[2]原俊恩.煤炭资源整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山西煤炭,2009(3).
[3]山西煤炭经济发展研究课题组.山西煤炭经济发展战略研究,1998.5.
[4]叶湘.论我国煤炭企业的竞争与发展战略.对外贸易经济大学MBA学位论文,2003.
关键词 煤炭资源整合 存在问题 整合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F420文献标识码:A
一、山西省煤炭业存在的问题
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一次性能源,也是我国战略上最安全和最可靠的能源,它的重要战略资源地位无法动摇。煤炭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20%以上,低于石油(40%)、天然气(23%)。在我国煤炭资源省份里,山西煤炭资源储量十分丰富,而且具有分布广、储量大、品种全、煤质优、埋藏浅、易开采等诸多优势。山西全省15.6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中,含煤面积占到40%,达6.48万平方公里。全省119个行政县(市、区)中,赋存煤炭资源的有94个,其中有68个县(市)煤炭年产量在百万吨以上。全省煤炭资源总量6652.02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11.9%,仅次于新疆和内蒙古。截止2004年底,全省累计查明煤炭资源储量2828.65亿吨,保有查明煤炭资源储量2660.46亿吨,占全国保有查明煤田资源储量的26%,居全国之首。保有查明煤炭资源储量中已占用1158.80亿吨,尚未占用1501.66亿吨。山西煤炭品种齐全,从长焰煤到无烟煤,各种煤类均有赋存。按1986年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山西拥有14个牌号的煤种,煤质良好。山西煤炭开发条件较好,大多宜于井工开采。但是随着煤炭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渐渐的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煤炭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在不断的发展中我们总结出了存在的如下问题:
(一)煤炭业整体水平不高,存在“多,小,散,乱,差”的现象。
山西省煤矿矿井数量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很低,市场竞争主体过多,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市场秩序混乱。山西省年生产煤炭量达5亿吨,约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25%。全省煤炭生产规模排列前五家的大同煤矿集团总公司、山西焦煤集团公司、阳泉煤业集团公司、潞安矿业集团公司、晋城无烟煤集团公司的煤炭产量只占全省总产量的32.83%,不足全国总产量的10%。与世界上大型煤炭企业相比,生产规模小,起不到稳定和调节煤炭市场的作用。然而小煤矿发展过快过多,经过连续几年的关闭整顿工作,虽然淘汰了一批落后的小煤矿,但所占比例仍然很多,规模偏小。全省9万吨以下的乡镇煤矿占全省煤矿的近40%。煤矿技术装备水平整体偏低,企业用人多,职工素质低,生产力水平低下。
(二) 资源浪费和利用率低。
1、长期以来,煤矿开发过程中的资源回收率偏低,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近年来,全省煤矿资源回收率有所提高,但也只达到40%左右,特别是乡镇小煤矿仅有15%左右,导致全省煤炭资源浪费仍然十分惊人。目前,山西省每开采1吨煤炭平均损耗煤炭资源2.5吨,按5亿吨产量计算,每年损耗煤炭资源达12亿吨之多。考虑到以前煤炭资源回收率更低,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开采近70亿吨煤炭,消耗的煤炭资源就高达200多亿吨。
2、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共生、伴生资源破坏惊人。据估算,山西每开采1吨煤约损耗与煤炭资源共生、伴生的铝矾土、硫铁矿、高岭土、耐火粘土等矿产资源达8吨。每年因采煤排放的煤层气约60亿立方米。全省中煤利用率不到40%,煤矸石利用率不足20%,粉煤灰利用率为54%。
3、采煤造成严重的地方水资源破坏,加剧了地方水资源短缺。据相关资料统计,山西采煤对水资源的破坏面积已达20352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3%。其中,严重破坏区面积占1.7%,一般破坏区面积占6.5%,影响区面积占4.9%。据相关专家学者鉴定的相关课题研究表明,山西每挖1吨煤损耗2.48吨的水资源。每年挖5亿吨煤,将会使12亿立方的水资源受到严重破坏,相当于山西引黄工程的总引水量。这对于山西这个人均水资源量仅占全国平均水平不到五分之一的地区来说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据了解,山西大部分农村人畜吃水靠煤系地层裂隙水,而煤矿开采严重破坏了该层段的含水层。据统计,全省因采煤排水引起矿区水位下降,导致泉水流量下降或断流,致使近600万人,以及上百万头大牲畜饮水严重困难。
(三)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
1、采煤造成严重的土地塌陷问题。山西煤炭经过20多年的大规模开采,造成矿区土地塌陷、崩塌、地表扰动、泥石流等严重的地质灾害。截至目前,山西省矿区面积累计已达8000平方公里,其中,采空区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引起严重地质灾害的区域达2940平方公里以上,每年新增加塌陷区面积约94平方公里。发生地质次生灾害的范围波及1900个自然村,涉及上百万人。据遥感测量,仅1993-2003年全省因煤炭开采就有40余万亩水浇地变成旱地,平均每年4万余亩。矿区土地破坏遍及全省,以大同、朔州、晋中、晋城、长治、临汾、阳泉、吕梁、太原等城市破坏较为严重。
2、采煤造成矿区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煤矿开采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现象,平均每开采1亿吨煤造成水土流失影响面积约为245平方公里,5亿吨煤就是1200多平方公里。煤炭开采造成水利设施报废,地表植被死亡、粮食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全省主要矿区内,平均每公顷耕地粮食减产250公斤,每年减少粮食产量1.17亿公斤。与此同时,煤炭开采还对生态景观、地表植被、生物多样性带来了严重影响,造成部分矿区的生态失衡和生态衰退问题。
3、煤炭开采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较为突出的是煤矸石和矿井废水带来的污染。目前,山西煤矸石堆存总量达到11.4亿吨,每年新增煤矸石在5000万吨以上。根据经验数据,大约10%的矸石在堆积过程中发生自燃,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更为重要的是,煤矸石经雨淋,渗透到水系会产生很多的有害物质,污染地下水资源,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据有关资料显示,山西省新生婴儿缺陷率为181人/万人,矿区则高达400人/万人,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据调查统计,全省各类煤矿矿井排水总量达3.9亿吨/年,大量的矿井排水严重污染了地表水体,受污染河流长达3753公里,其中超五类污染河道占67.2%。矿井废水渗入地下水系,还造成地下水的严重污染。
4、煤炭开采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据有关部门测算,2003年,山西每挖1吨煤造成不合理的煤炭资源损失30元,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地表塌陷造成的损失为52.85元,其中环境污染损失13.78元,生态破坏损失39.07元。从1978年~2004年,全省共产煤近70亿吨,仅生态环境损失达3700亿元。
(四)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矿难频发。
普遍存在盲目生产;安全投入严重不足;非法开采屡禁不止;监察措施难以到位。特别是由于山西煤炭开采时间长、煤炭产量大,累计死亡人数多。从1980年到2004年的25年中,全省煤矿生产安全事故死亡17286人。在煤矿生产事故中,还造成大量的伤残人员。2004年,全省煤矿共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31起,死亡302人。在煤矿重特大事故中,瓦斯造成的损失尤为严重,2004年发生重特大瓦斯爆炸事故14起,死亡219人,其中,乡镇煤矿12起,死亡171人。此外,井下职工的身体健康还受到煤尘、岩尘的威胁,煤矿患矽肺病人数多,大多数失去了劳动能力,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二、煤炭资源整合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的煤炭业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可以得出煤炭资源整合必将成为推动山西省煤炭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煤炭资源的整合对于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加快煤炭企业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根本好转和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煤炭利用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
(一)煤炭资源整合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
长期以来,大面积、高强度的无序开采,导致不少采煤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地表沉陷、水资源破坏,进而引发生态退化乃至生态系统失衡。在产煤过程中的污染控制方面,与中小煤矿相比,规模企业在烟气脱硫除尘装置及在线监测、远程控制等方面具有优势。在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治理上,规模企业较中小煤矿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整合后的大煤炭集团拥有足够的人、财、物力来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基本实现共生资源及废物的综合利用,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与环境保护的统一,从源头上控制、减轻了煤炭开采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必将带来煤炭行业技术、装备、管理、环保整体水平的大幅提升。从生态环境管理的角度看,资源整合是构筑煤炭开发环境管理“事前防范、过程控制、事后处置”三大生态环境保护防线的有力支撑,也是治理和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再造蓝天碧水的有力保障。
(二)根本解决了煤炭企业的安全问题。
煤炭资源整合依法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非法和破坏浪费资源的煤矿,对经整合形成的矿井必须采用正规的开采方法,确定政府安全监管和企业安全生产两个责任主体,实行安全质量的标准化管理和瓦斯综合治理体系。提高煤矿的安全水平、确保煤炭资源合理开发,是煤炭产业节约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同时,通过资源整合,可大幅度减少小煤矿数量,提高办矿规模和安全、装备、技术管理水平,从源头上减少和控制煤矿事故,使煤矿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三)符合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
资源型行业,特别是非再生资源行业,属少数性行业。少数性行业有一个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的大问题,就是要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实现规模经济效益。首先,通过煤炭资源整合,将大大提高煤炭产业的集中度,从而显现规模经济效益。其次,煤炭资源整合从节约资源角度讲有利于促进煤炭产业的集约化。煤炭产业的基础是技术进步,整合以后,可以用大资本、大投入、大改造,来提高煤炭产业的新型工业化程度,从而走出一条以技术创新提高煤炭产业附加值的道路。第三,煤炭资源整合从根本上淘汰过剩的生产能力和落后的生产力,有效减少行业内部的无序竞争,推动煤炭企业规模和整体实力不断壮大,减少外部竞争,提高煤炭行业的集中度,是煤炭产业自身结构优化的内在要求。第四,煤炭资源整合,使集约化开发经营成为可能,以国家产业政策来为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必要的内外部环境,以政府的产业政策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从而促进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符合煤炭产业经济的发展规律,能够大大节约非再生资源,大大提高煤炭资源的配置效益。
(四)煤炭资源整合能够达到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的目标。
我国是个“高碳”大国,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迫在眉睫。在煤炭资源整合中,应当在这几方面迈出实质性的步伐:一是制定循环经济规划,切实构建好循环经济体系,抓住机遇,二是要利用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和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煤焦化、煤焦铁、煤电铝、煤建材、煤机械、煤安全等产业链条。三是要将粉煤灰、煤矸石等大宗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我国每年新增粉煤灰达到亿万吨,煤矸石更是天文数字。要走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子,就得下决心将其最大限度资源化。四是加强矿井瓦斯及焦炉煤气以及其他工业余热余气的再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的水平。五是发展现代煤化工,重点培育清洁能源、甲醇深加工,推进煤制油和煤层气、天然气、焦炉煤气、煤制气四气合一的产业化。此外,煤炭资源整合还使能源投融资体制实现了创新,实现了以“资源资产化、集团股份化”为标志的新型投融资体系,让更多的投资者有机会通过资本市场、以股份制的方式来做大这个产业,为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煤炭资源整合解决了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顺应世界煤炭产业发展的潮流,同时,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取得的重大成果更充分证明了我国煤炭经济的发展必须走煤炭资源整合的道路。□
(作者:天津商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政策研究)
参考文献:
[1]康纪田.全国性煤炭资源整合的效率分析.中国能源,2009(7).
[2]原俊恩.煤炭资源整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山西煤炭,2009(3).
[3]山西煤炭经济发展研究课题组.山西煤炭经济发展战略研究,1998.5.
[4]叶湘.论我国煤炭企业的竞争与发展战略.对外贸易经济大学MBA学位论文,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