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粟裕救新郎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g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1940年发生的事情。
  新郎姓王,名永安,是新四军的一位兵站站长。
  这年的暮春时节,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派出了一位科长,来到兵站检查工作。兵站站长就在贴有大红喜字的新房里接待他并向他汇报工作;尤其使这位科长奇怪的是,兵站站长汇报的内容竟有自己结婚这一条,汇报中这位科长还见到一位漂亮女子来与新郎说了几句话就匆忙离去的一幕。
  于是,这位科长不再听取汇报了,他火速赶回机关向领导复命,并作了如下汇报:在远离领导、独处一隅的偏僻环境,当过白军的王永安,恶习不改,旧病复发,强迫民女与之成婚……
  这位科长既是目睹耳闻,判断又好像合乎逻辑:傻大黑粗的“广西蛮子”(王是广西人),又是少了一只手的残疾人,王永安是不可能被标致的江南女子相中而自愿成婚的;用不着问,定是强迫。那姑娘见了王永安拔腿就逃走了,这不是再明显不过的证明吗?!
  “强占民女?这还了得!马上派人去,把王永安捆绑关押,等候处理!”与粟裕一起听汇报的陈毅大发雷霆。众人也无不深感意外,非常气愤。在随即召开的全体科以上干部会上,有人提出:为了严肃军纪、党纪,挽回政治影响,取信于民,对王永安必须立即开除党籍,开除军籍,就地执行枪决。当时规定,干部和战士都不准结婚,身居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正、副指挥的陈毅和粟裕也均未结婚。何况处于敌后极为艰难之时,国民党部队与我军又时有冲突和摩擦,人心的向背直接决定着我军的胜负,群众纪律尤显重要。所以,当时对此事所持的严厉态度,就是今天看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粟裕在大家发言时,一直沉思不语,陈毅在大家发言后征询他的意见。他想了想,看了看陈毅,又看了看大家,以深沉的语调缓缓地说道:党纪军纪必须严肃,对人的处理必须慎重。开除和枪毙一个同志,更要考虑再三,不可匆忙决定。王永安是当过白军,但那是被迫的嘛!才10岁刚出头的孩子,被白军抓了去,给白军的一个连长当勤务兵,不过是一年多一点的时间;白军“围剿”井冈山的时候,他的右手就负了伤,不得不截掉。按规定,伤好了,发路费,劝他回家去的,可是他坚决不走。他对红军医院尽心尽力为他治伤,心里非常感激,又看到红军官兵平等,团结友爱,心里非常羡慕,更不想走了。没有右手,打不了枪,他就到炊事班去帮忙做饭、烧火、背锅、担米;还冒着枪林弹雨送水送饭,抢救伤员,表现是很突出的。我们部队开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在极其艰难险恶的环境里,他吃苦耐劳、勇敢坚定,终于博得了大家的喜爱;经他再三再四请求,也经大家再三再四请求,部队领导才批准收留他参加了红军。在三年游击战争中他进一步受到了考验和锻炼,入了党,从战士到炊事班长,再到直属机关指导员、兵站站长,从来没有听说过他有什么“恶习”“旧病”呀,是不是我们这些人太官僚了呢?这个同志也不是没有远离领导执行过任务,将近十年斗争环境的生死考验,证明他是一个很不错的同志嘛!怎么突然之间会是这个样子呢
   根据粟裕的建议,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决定:再次派那位科长前去兵站,专就“强迫成婚”一事,重作深入调查。并郑重要求:务必倾听群众反映和当事人尤其是新娘及其父母的申诉。
   二次受命的这位科长,再次赴兵站调查之后,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他这次赶回指挥部复命的心情比上次更加急切。他向陈、粟等首长再次汇报此事时,面有愧色,十分内疚;同时却也洋溢着抑制不住的激动和兴奋——王永安同志在兵站工作克勤克俭,忠于职守,深得兵站同志和驻地群众的信赖,与军内外各方面的关系,尤其密切和融洽。当时我军皆住民房,王的房东是世世代代勤恳耕种的贫农,老两口天天看着这位“老百姓的贴心人”——新四军兵站站长,为了抗日工作而起早贪黑忙里忙外,却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料理好自己的生活,难得吃上一顿热饭,连洗脸毛巾也拧不干;拖着有残疾的身子工作,干得非常出色,成天乐乐呵呵的。因此,房东老两口既喜欢他又同情他,便跟村里的一些老人一起商量,为了使王站长能更好地做好革命工作,为老百姓办事,想把自己的独生女儿许配给他,以便照料他的生活。村民们对王永安无不称颂,都说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谁家姑娘嫁给这位新四军“独臂将军”是谁家姑娘的福气——肯定错不了,一定靠得住!姑娘本人,平时就遵双亲之命,对王负有关心照顾之责;见他忠厚老实,待人和气,体魄健壮,朝气勃勃,虽然只有一只手,却比有两只手的人还能干,早有敬慕之心,也就大大方方地欣然接受了这门亲事,表示听从父母安排,愿意与王永安相伴终生。由于兵站驻地距上级领导很远,敌人封锁又很严,老两口备好了结婚的酒菜,“始终没有来得及报告新四军首长”,就在全村敲锣打鼓和一片欢呼祝贺声中,热热闹闹地为女儿举行了婚礼。王永安为此惹怒上级,新娘和她的双亲最先得知,心急如焚;村里的人们更是愤愤不平,议论纷纷。为此事第二次进村调查的这位科长,被村中一位最年长的老人(也是主婚人)拉住质问:“为什么说是强迫成婚呢?如果硬要说是强迫,决不是你们新四军强迫,而是我们老百姓强迫!王站长身残志坚,恪尽职守,日夜操劳,多有不便;全村人都心疼他,房东两口子信得过他,房东的独生女又真心喜欢他——军民结成百年之好,真可谓天赐良缘,请问劳苦功高的王站长何罪之有?新四军和老百姓还是不是一家人?”
  根据上述情况,全体科以上领导同志再次开会讨论时,大家一致认为,不经请示批准而结婚,毕竟是错误的,应该给予批评教育;但此事的发生,实属特殊环境特殊情况所致;尤其重要的是,非但谈不上什么“强迫”,未造成不良影响,反而倒极其生动地体现了新四军和老百姓难解难分的鱼水之情,感人至深地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一片挚爱之心!因此会议决定:解除关押,免予处分。
  这会刚要结束,披红挂绿的新娘在其父母陪伴下,由一群村民簇拥着,急匆匆地赶了来——“要求晋见新四军首长!”陈毅闻声当即离座出迎。他满面春风地热情接待了风尘仆仆前来“上访”、说情、“一定要解救新郎”的人们;陈毅当众宣布了会议决定,并立即下令释放新郎,还具体指示警卫员给王永安洗脸刮胡子,换上新军服,整整齐齐、高高兴兴地来向岳父母施以大礼,同新娘子夫妻团聚。
  “不枪毙王永安了!王永安放出来了!”消息传开,群情沸腾。当地人民群众和我军干部战士,无不认为这是顺军心、合民意的大喜讯!王永安本人更是激动万分。从此他组织纪律观念更强,革命工作热情更高;后来,他又担任了新四军后方医院院长。他的妻子在父母积极支持下,也参加了新四军,组织上安排她在王永安任院长的医院工作。夫妻双双在抗日战争最艰险的危难时期并肩战斗,感情笃深,堪称“模范的抗日夫妻”。
  (责编兴柱)
其他文献
在苏北革命老区泗洪县烈士陵园里,长眠着一位才华横溢、英年早逝的忠魂。他就是当年中共皖东北特支书记、曾被刘少奇誉为抗日统战工作“一个光辉的典范”的江上青烈士。  口诛笔伐——  积极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之中  江上青,原名江世侯,江苏扬州人,1911年4月10日出生于一个中医兼职员的家庭。1919年至1927年,他在扬州读小学后考入扬州代用商业学校。在此期间,江上青在该校进步教师的带领下,积极参加革命
期刊
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为了克服国民经济方面的严重困难,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的李富春,从实际出发,对“ 八字方针”的形成以及对国民经济的调整起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清醒过来  中国是在“开门红、满堂红、月月红、红到底”等继续“大跃进”的口号声中进入1960年的。尽管到1959年底国民经
期刊
一生传奇,从“国大代表”到解放战士,见证社会变迁;  一生荣耀,从“黄埔学生”到离休干部,洞悉川康风云;  一生曲折,从“凉山好汉”到文史专家,书写人生风流;  一生情缘,从“汉彝通婚”到梅开二度,走过百年风雨……  他毕业于中央军校,在蒋介石眼里,自然是自己的嫡系;他是处理“彝务”的高手,在刘文辉眼里,视为自己的心腹;他是进步人士,在贺龙眼里,视为解放彝区“急先锋”的最佳人选。  贺龙点将新入伍
期刊
在山西省西北部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蓝天,白云,黄土,牧场,塞北风光。桑干河,河道蜿蜒,绵延曲折;雁门关,巍峨耸峙,雄浑挺拔。这里自古就是农 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汇处,从春秋战国起就演绎着征讨杀伐的边关传奇,久历沧桑却雄风不减。  它,就是山西朔县(今朔州市朔城区),历史悠久的塞北古城。1937年9月28日日本侵略者的血腥屠城和阎锡山前后38年黑暗统治下豪强地主们的盘剥压榨,就像从杀虎口刮来的漫天
期刊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陈列展厅内,有一件革命文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对它驻足观看,这就是博物馆的一级文物——泥金乡党支部会议记录本。该记录本共有26张52页,包含38次会议记录。  重视在农村环境中建立无产阶级政党,这是我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根据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点,认真总结出来的一条重要经验。在中国土地革命达到高潮之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内,“在赤色政权下的各县,党的发展在农村非常的快速”
期刊
共产党是无神论者,但在一个特殊的年月里,却有一位基督教牧师、入黨后仍以牧师身份掩护革命活动的共产党员,他就是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所说的“王牧师”,此人真名叫董健吾。  董健吾,1892年1月出生于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县一个小康之家。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利用自己的牧师身份在中共中央特科工作。1936年,他成功地护送美国新闻记者斯诺和马海德医生进入陕北苏区,并冒险收养毛泽东的两
期刊
坦赞铁路是一条贯穿东非和中南非的交通大干线。它东起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中经坦桑尼亚的南部和西南部地区,而后进入赞比亚的北方省,在卡皮里姆波希与赞比亚原有铁路线接轨,全长1860公里。这条铁路从1968年开始勘探设计,1970年10月正式开工,到1975年6月全部完成铺轨任务,1976年7月14日正式投入营运。坦赞铁路是中、坦、赞三国政府和人民友好合作的丰硕成果,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
期刊
《毛泽东妙用典故精粹》(上、下册。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版),是毛泽东著作研究资深学者吴直雄研究员继《毛泽东楹联艺术鉴赏》(当代世界出版社,1995年5月版)、《毛泽东妙用诗词》(上、下册。京华出版社,1998年6月版)、《楹联巨匠毛泽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之后,为庆贺建国60周年献出的长篇巨著。该书是著者20多年来,从文化学、中国诗词楹联学、中国文艺美学、文章学、语言学、修
期刊
王传馥(1920——1942),江苏吴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早年在上海求学,后赴陕北公学学习,毕业后到汉口做党的工作。不久赴皖南新四军三支队五团任宣传股长,“皖南事变”中被拘,囚于上饶集中营。1942年5月,参加领导越狱暴动,腿被炸断后被捕,后惨遭杀害,年仅22岁。下面是他奔赴延安前写给父母的一封信。    爸、妈:  我是为了读书而离爸妈到上海来的,可是到现在读书也不成了,上海的环境也可想而知,
期刊
作为世界历史伟人和新中国开国领袖的毛泽东,对于人才特别看重。在他的心目中,所谓人才者,是既有德又有才者,谓之“德才兼备”者,谓之“贤者”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指导思想下,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革命根据地就培育和造就了数以万计的德才兼备的高级干部,新中国一诞生,他们就离开硝烟弥漫的战场,英姿勃勃、昂首阔步地走上了建设新中国的各个重要领导岗位。中共山西省委书记、省人民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