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之智 集成之慧

来源 :科技创新与品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n100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位国际知名的院士,他被授予中国模式识别科技终身成就奖;
  科研生涯60年从未休假,他将民生时刻惦念于心,用自己的智慧为社会造福。
  2012年7月24日,北京“7 . 21”特大暴雨刚刚过去三天。
  年近8旬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智能控制专家戴汝为就召集他指导的博士生讨论新课题,希望利用他们研究的“人-机结合”的智能系统,为北京排水系统制定一个未来理想的预警机制和解决方案。
  从复杂的社会系统到庞大的全球因特网,从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到时刻变化的城市交通都是智能控制专家戴汝为的研究对象。他的理想就是创造一个“人-机结合”的高度智能体系,并用它去分析解决我们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遇到的各种庞杂的问题。
  这项被钱学森概括为“大成智慧工程”的研究,其实就是利用“人-机结合的”智能科学来研究与处理经济、军事、网络、交通等异常复杂的社会问题;因为这些系统用专家的话来说就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已有的人工智能系统已经满足不了处理这些“复杂巨系统”的需要,如何建立一类新的智能系统,这是陪伴了戴汝为大半生的研究与求解的目标。他为之磨砺,为之悲喜;为之困惑,为之畅怀。
  一生的幸运
  1932年的最后一天,戴汝为出生了,这是中国苦难的时代。
  这是一个不幸的年代。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
  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大学纷纷内迁。在昆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成立了著名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由于戴汝为的母亲在西南联大教务处工作,这使得他得以就读于西南联大附小和附中,师从一批有着极高素养和文化水平的名师;对一个孩子来说,这又是一个“幸运”的童年。
  1951年戴汝为考入清华大学,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恰逢闻名世界的大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从美国归来,任力学研究所所长。戴汝为20岁出头,作为实习研究员被分配在钱学森的直接指导下从事“工程控制论”的研究,并承担翻译工作。
  这是钱学森1954年在美国出版的著名学术专著。 由于大学时学的是俄文,而钱学森的巨著《工程控制论》是一本英文学术著作。为了准确无误,戴汝为经常为一个单词查上数本辞典。他在钱学森身边学习与工作,亲身体会到了钱先生的治学极为严谨的科学精神。在翻译的过程中,他全面地学习了钱学森的系统控制理论,为以后“大成智慧工程”的研究奠定了早期的研究基础。
  这阶段戴汝为进行控制理论的研究,并且在线性快速控制领域取得成果,该论文为1964年国际自控联会议所采用。戴汝为成为我国在国际学术权威机构IFAC 发表学术论文最早的学者,并且自1962年即在中国科技大学执教“工程控制论”,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专业教师。
  能够在钱学森身边学习、工作,获得大师的“点拨”,并且在后来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始终不断与钱学森进行学术交流,这在戴汝为的学术生涯乃至整个人生中都是一件至关重要的经历。他说:“这是我一生的幸运!”
  人生的“识别”
  20世纪60年代,国际上兴起“Pattern Recognition”的研究。“Pattern Recognition”是计算机如何主动识别外界事物的一种方法。
  戴汝为作为最早系统地提出“Pattern Recognition”并进行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将“Pattern Recognition”译为“模式识别”,这个专业名词在学术界沿用至今。
  这是一段对人生的智慧不断锤炼和识别。
  戴汝为把“统计模式识别”与“结构模式识别”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新的“语义、句法”模式识别方法。
  1980年,戴汝为作为国家首批派出学者去美国普渡大学进行学习与访问研究,与国际模式识别大师傅京孙(K.S.Fu)一起致力于模式识别创新方法的研究。
  翌年,他在普渡大学的一次技术报告中,创新提出“语义与句法”方法 。1982年回国后戴先生又结合汉字识别的研究,把“句法模式识别方法”拓广为“语义、句法方法”。80年代中到90年代初,他率先开展人工神经网络在知识工程中应用的研究,他的这些原创性研究奠定了人工智能汉字识别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
  戴汝为从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的综合研究,把汉字识别从理论到实际应用上,推向一个新的高峰。由于在不同条件下对汉字识别率的提高并逐步达到实用水平,所以这一技术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以不同载体形成了产品,使我国的汉字识别发展成为技术产业,这是对我国信息领域产业化的一项重要贡献,从而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进行模式识别研究的日子里,戴汝为逐渐认识到计算机和人类在智能上各有所长,计算机擅长逻辑运算,而人类擅长经验总结,能否将两者结合起来,创造一种全新的人工智能模式,成为戴汝为的另一个研究目标。
  1990年,戴汝为与钱学森、于景元两位科学家联名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论文《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这标志着一个全新的交叉学科—“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从此诞生。科学家们用“人-机结合”的方法来解决研究“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中的难题。
  博学的巅峰
  达尔文说:“广泛的求知欲,能使一个人成为系统的博物学家。”
  在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研究中,戴汝为打破传统的人工智能观念,引入“人-机结合”的思想,提出“人的大脑与计算机两者充分发挥所长”的智能模式。在实际研究中,他广泛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智能系统,称之为“研讨厅体系”。他们试图利用计算机强大的逻辑运算能力,以及网络的信息高速传送能力把世界上大多数人的智慧甚至是古人的智慧集中起来解决今天出现的复杂问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和信息科学部联合资助由戴汝为等人主持的“支持宏观经济决策人-机结合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项目。
  2003年,以戴院士为首的研究团队赴国际著名的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介绍和展示了“综合集成研讨体系”,引起各国专家的关注,进而对这一具有中国原创特色的“人-机结合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在2005年举行的与该系统有关的基础项目验收会上,评审专家也一致认为该系统已经基本达到了可操作的程度,给予“特优”的评价,这很难得。
  2008年戴院士率领的科研团队运用多年的研究成果,结合某军事研究机构的实际需求,成功研制了“战略决策综合集成研讨系统”,提供了研讨流程规划、研讨、战略分析、智能数据分析、辅助决策等20多项功能,可全面支持常规的战略决策过程。
  系统开发完成后,在该机构内多个部门得到广泛使用。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看完该系统的作业演示后,称赞“采用综合集成研讨方法深入研究重大现实课题很有意义”,希望相关单位把该系统建设好、管理好、运用好,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
  集智慧之大成
  人类智能研究历史启示我们,以人类的智慧与计算机模拟的人工智能两者互补,可以形成一门新的科学技术部门。学科交叉的特点就是能够在不同的学术领域之间及时进行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从而酝酿和发展出新兴的科学领域。
  在不断的研究过程中,戴汝为将思维科学、人-机结合的智能科学,信息时代的自然及人文的“综合集成”研究,形成了“社会智能科学”的基础,他结合在信息空间“综合集成研讨体系”的研究成果,从“综合集成方法论”以及“综合集成研讨体系”在经济领域、军事领域以及信息处理领域成功应用所涌现的“社会智能”的实例进行验证,撰写出版了《社会智能科学》一书,从而把“社会智能科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置于科学技术界和世人见面,继而引起一些学者的讨论和重视。
  为了进一步探索“社会智能科学”的实践形式,戴汝为和他的学生把近年来有关“综合集成研讨体系”,从理论基础到系统构造及实际应用进行了总结,于2012年出版了《社会智能与综合集成系统》,从而对“社会智能科学”从学科形成到实际应用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对于“社会智能科学”发展成为一种学科,起到了推动作用。
  当代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严峻问题,需要全人类社会的共同努力,力求涌现“社会智慧”,这种“社会智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交互”。“交互”是信息传送的过程,是系统演化的基础。“交互”过程是“开放”的,是对等的,是局部的,是动态的。“交互”过程还可以有其他许多特性。“交互”是自然智能系统的一个显著功能。
  世界面临气候变迁,地震海啸等灾难频仍,以及社会制度的发展较量,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冲突,都已远不是个人和人群之间的智慧所能解决,而需要的是跨越领域、涵盖古今各种智慧的综合,信息被转化为知识并集各类知识于“大成”,而以社会为载体所涌现的智慧。
  “综合集成方法论”已成为当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下解决人类面对的现实问题的科学手段。
  “集大成,得智慧”,这是科学巨匠钱学森晚年提出的科学思想,即利用人-机智能,迅速高效地“集”古今中外“智慧”之大成,科学而有创造性地去解决现实世界的各种复杂问题。戴汝为成为这个思想最重要、最坚定的践行者。
  当今这位中国控制论及人工智能方面泰斗级的专家,戴汝为依旧在用自己的智慧,丰润自己特立独行的大成人生。
其他文献
金属表面在喷漆前,都需要通过抛丸或喷砂工艺,对工件除锈,清除氧化皮和将金属表面打击到一定粗糙度,以增加油漆的附着力。这是一个高能耗、高污染、高投资、高生产成本的行业,特别是大型工件的表面处理,如风力发电塔架、石化塔类容器、造船等行业,目前还采用人工开放式抛丸处理。这种方式就是人工拿着喷枪,喷枪连着储砂罐,通过大功率空压机产生的高压气体将钢丸喷出,通过钢丸冲击实现处理表面的目的。这种处理方法对环境污
期刊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2011年已达到55.6%。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国家政治经济的安全。同时,石化行业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也越来越为人诟病。  我国石油资源匮乏,煤炭和非传统油气及生物质资源却非常丰富。如何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实现“石油替代”,从而改善污染现状,成为整个行业都在思考的问题。  2012年8月13日,由华东理工大学牵头组建的替代石油路线大型化工过程与
期刊
KD065:无毒害、无三废排放的HW、HM、HK系 列工艺材料   无毒害、无三废排放的HW、HM、HK系列工艺材料,是一系列用于金属表面处理的防腐蚀工业生产材料,是一种可使传统产业中重污染行业从源头清除“三废”污染源、无毒害、无“三废”污染排放的生态循环新材料、新工艺。   这种新型工艺材料的使用,可使我国年产值5000多亿元的防腐蚀传统产业,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集约
期刊
往昔,这里的农牧民刀耕火种,仅有茶马古道与内地相通,而今,国道、省道纵贯全州,实现了柏油路到县,藏、羌人民向往的“神鹰”也已在阿坝机场降落,通信更是日新月异,现代化通信技术也已经走进藏寨羌村—时代的进步,让阿坝已不再遥远。  一曲曲华彩乐章在新世纪奏响,阿坝电信见证了这一切。多年来,阿坝电信人不懈地努力和艰苦奋斗,终于实现了几代人多年来的梦想。  吴宇韬,和众多阿坝电信公司政企客户部员工一样,也是
期刊
乒乓球作为我国的国球,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打乒乓球正常情况下至少需要两个人才行,如果只有一个人,只能对着墙打,很枯燥又不能提高训练水平。为此如何让一个人也可以打乒乓球既不枯燥又能提高训练水平,成了我们的研究目标。  通过科技查新工作,我们了解到现在市面上的乒乓发球机功能不够完善,还有改进的空间,我们设计的乒乓陪练机器人可以填补这个领域的空白。  乒乓陪练机器人分为两部分:一个是捡球
期刊
酿造工艺非凡  晒酒,是一款由贵州晒酒酒业有限公司生产和经营的酱香美酒,集“纯粮酿造、黄金般品质、酱香、醇美”于一身,其韵味妙不可言。  这妙不可言的韵味,来自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农夫在山上种地,他常把高粱米饭带到地里吃。有一天,一些吃剩下的米饭被他遗忘在了一个向阳且防风防雨的地方。很长一段时间后,他闻到了一股奇异的香味,一路寻去,发现那些剩下的米饭竟然变成了酸酸的米酒。于是,他尝
期刊
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为了研究地球自转,成功进行了一次摆动实验,傅科摆由此而生。傅科摆实验的第二年,即1852年,傅科又研制了回转仪,现在看来,回转仪就是现代航空、军事领域使用的惯性制导装置—陀螺仪的前身。  之后,人们在观察儿童玩的地陀螺时发现,陀螺之所以能在高速旋转时竖直不倒并与地面保持垂直,与其自身具有的稳定性和进动性有关。科学家们根据这一力学特性,成功研制出了一种无外界参考信号也能探
期刊
山东潍坊吉泥思设施农业研究所,简称吉泥思,是从事农业设施研究、开发和高效农业种植技术的科研机构。虽然该所正式成立时间不长,但是研究人员已经在农业科技方面取得了多项世界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  在农业设施领域,大棚气体保温技术,扬弃了目前所有大棚的设计结构、保温理念,把原来的保温材料创新为“气体(空气)保温”。大棚气体保温理念的创立与应用,将改变中国大棚土墙保温结构土地利用低(利用率仅40%)、保温性
期刊
当前,我国大气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在传统煤烟型污染尚未得到控制的情况下,以臭氧、细颗粒物(PM2.5)和酸雨为特征的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日前,国家环保部颁布相关文件,要求深化对工业烟粉尘和颗粒物排放的治理。在此背景之下,环保设备必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日,本刊记者实地走访了拥有多年研发和生产环保设备经验的河北九州环保设备工程有限公司,一探这家在环保设备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企业的科技力度与创新能力。
期刊
浙江万马新能源有限公司(简称“万马新能源”)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位于杭州市青山湖畔的临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注册资本5000万元。  万马新能源遵循“素质决定实力”的发展理念,积极响应国家对绿色能源的倡导,致力于智能电网相关的电力电子应用产品的开发。公司拥有谐波治理设备、无功补偿设备等电能质量保证设备的自主研发能力和规模生产能力,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公司生产的低压电能质量治理系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