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路”与英语相应词语对比分析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j0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是根植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反映着特定文化内涵的。词语是语言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而且“路”类词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含义丰富又很常用。本文选取汉语“路”与英语中相应的词语从语义和语用的角度进行对比,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中这类词语的教学有所助益。
  【关键词】路 词汇 对比
  随着汉语热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学习,其中不少学习者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而任何两种语言的对比都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英语和汉语无论从语音,词汇还是语法层面看都存在巨大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是根植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反映着特定文化内涵的。词语是语言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而且“路”类词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含义丰富又很常用。本文选取汉语“路”与英语中相应的词语从语义和语用的角度进行对比,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中这类词语的教学有所助益。
  一、汉语“路”的词义系统
  综合《说文》、《康熙词典》和《汉语大辞典》中的释义,“路”(lù)有16个义项:
  1. 本义:道路。《说文》:“路,道也。”如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 路程,行程。如“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陶潜《桃花源记》)。
  3. 思想或行动的途径。如“忠谏之路”(诸葛亮《出师表》)。
  4. 通辂,指车。如“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左传·宣公十二年》)。
  5. 君王居住的地方。如路门(天子宫中最内的门)。
  6. 地区,方面。如“甘宁等三路战船,纵横水面”(《三国演义》)。
  7. 路线,线路。如“三路车,电路”。
  8. 纹理。如“纹路”
  9. 比喻权位。如“夫子当路于齐”(《孟子·公孙丑上》)。
  10. 种类,等次。如“一路人,二三路角色”。
  11. 宋、金、元时赋税地区名。如“烽火扬州路”(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12. 姓。
  13. 大。如“路弓乘矢”(《史记·武帝本纪》)。
  14. 通“露”,暴露,训败。如“彼可诈者,怠慢者也,路亶者也”(《荀子·议兵》)。
  15. 经过,如“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楚辞·离骚》)
  16. 跟随。如“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滕文公上》)
  这16个义项中第一个是“路”的本义,后慢慢演变引申出其它的义项。其中多数为名词义,如1-12项,而13-14项是形容词义,15-16项是动词义。
  二、“路”与它的英语对应词的异同
  英语中表示“路”的词较多,如 road, street, way, pass, path, boulevard, track, lane, junction, method, journey, pavement, pass, arterial, doctrine, trail, runway, highway, avenue等等。本文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road”和 “way”来进行对比。
  根据柯林斯词典和牛津词典的释义,“road”有4个义项,“way”有18个相对固定的义项。拿这些义项与汉语“路”进行对比,可得出以下结论:
  1. 相同点
  (1)三个词都可以单独做名词,也可以和其他词构成名词或其它词性的词。
  如“路”可以构成“道路、路标、马路、路人、路柳墙花、销路、路边、路上”等;“road”可以构成“roadblock (路障), road hog (莽撞的司机),roadside(路旁), road show(巡回演出)”等;“way”可以构成“wayside(路边),way-out(极不寻常的),waylay(伏击)”
  (2)“路”和“road”有三个相同义项,和“way”有四个相同义项。
  道路:“路,road和way”的本意都是道路。
  路程:“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It is a long road/way”(路程很长)。
  途径,方法:“思路,出路”。“A road to fame”(赢得声望的方法)。“I can’t think of a worse way to spend my time”(我想不出更糟的消磨时间的方法)。
  路线:“电路”。“Does anyone know the way to the Bathroom?”(有人知道去洗手间怎么走吗?)
  (3)三个词都有关于“人生”的隐喻。
  如“这就是你所选择的路吗?”。“I will walk with you to the bottom of the road.”(我将随你走到路的尽头)。“You go your way and I will go mine.”(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2. 不同点
  (1)“路”可以作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但“road”和“way”不能。
  值得注意的是,“路”作为动词和形容词的用法基本只存在于古汉语当中,在现代汉语中十分鲜见。
  (2)“路”没有单复数的变化,而英语的“road”和“way”有单复数。
  (3)“路”通“辂”和“露”而有了新的义项,这是通假的用法,唯汉语独有。
  (4)“路”的概括性要比另外两个词更强。
  “路”可以概括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道路,而英语中表示道路的词更多更细致,而不能只用“road”或“way”来概括。   (5)“way”构成短语后与本义道路相关性不大。而由“路”所构成的词多数与本义有关。
  如“路人、路基、路不拾遗、马路、路费”有本义有关;而“in a small way (小规模的),in a bad way (病得很重), have a way with (与某人打交道)”更多的使用了引申义。
  三、造成存在相似和差异的原因分析
  1.英语和汉语词汇不存在绝对的一一对应。
  词汇对应是指一种语言里的某个词汇和另一种语言里的某个词汇其语义恰好对应,其引申意义和使用范围也基本一致。英汉词汇完全对应的词主要集中在少数科技工具词汇上,绝大多数词汇属于部分对应,而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汉英两种语言系统中观察视角,认知方式,语音要求和构词方式的不同。从上文的对比来看,“路”和“road,way”的词义可以有重叠,但在词义范围和用法上不会完全一样。如果在进行英汉互译的时候僵硬的将所谓的“对应词”照搬上去的话就会产生偏误了。
  2.三个词的义项有重合之处来自于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相近感知。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类对于客观自然环境的生理感知是一致的。“路”字从足从各,各亦声。“足”指行走;“各”意为“十字交叉”。“足”与“各”联合起来表示“走到十字路口”、“在网格状道路系统中走到了交叉点上”。“路”即条状的供人、货物等通行的平面。在对“路”的本义有着相同认知的基础上,随着人类心理体验的增多,同时也赋予了“路”更多的引申义,如“旅程,途径,方式,风格”等。尤其在中英文中都有用“路”隐喻人生之意,人的一生恰似一条路,这条路是长是短,前方会遇到什么都不可预知,可见人类对这一概念的心理认知是一致的。
  3.三个词的词义概括性不同的文化成因
  这三个词虽然表达的是同一个事物,但语义容量和宽窄上还是存在差异。英语单词含义的范围比较窄,对事物的概念化表现出单一性、细致性和准确性,对上下文的语境的依赖比较小。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东方人求同,求稳,重和谐;西方人求异,重竞争等。
  综上所述,词汇作为语言系统中音、形、义的结合体,是反映现实世界最直接,最完美的符号系统。对词汇系统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探索语言的本质。对于一个相同的客观事物,汉语和英语的表达既有相同,也有差异。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让学生看到中英文相通的地方,更要注意有差别的地方而避免语用上的错误。
  参考文献
  [1]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闫传海,张梅娟.英汉词汇文化对比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3]邵志洪.英汉语研究与对比[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4]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Z].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5]现代汉语词典[Z].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柯林斯高阶英汉双解学习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传统语言学家们普遍认为:语境在推理语言意义时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他们认为在客观反映人类推理的实际过程和参与者的认知思维发展过程方面,语境是无能为力的。由于参与者在经历、文化、教育、感知力、记忆力、推理力等方面均存在着差异,对于某一个特定的话题,有些人能够感知到,但另一些人却无从感知;即便是相关所有人都能够感知到,他们对此话题的态度也可能不尽相同,甚至相反。  语境无论对于语言的学习研究还是
小学生正处在行为习惯养成期,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才能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加顺畅。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教师的积极督促和自身的不断坚持。小学生在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高考强调能力考查,而审题就是考生正确答题的前提.所谓审题,就是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试题图文材料,理解其含义,弄清题目的具体要求,确定下笔的角度及答案要点,明确答题方式和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