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建筑机械设备管理的发展建议

来源 :科技与企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2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质量管理意识的提高,对工程机械化施工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施工机械设备作为物化了的科学技术,是施工企业的重要生产力,随着机械化程度提高,机械设备在施工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和重要,机械设备既是硬件又是软件,是成为企业竞争实力及企业形象所在。
  【关键词】建筑机械;问题管理
  建筑行业参与工种复杂,大工程量的作业要通过人工操作大型机械实现,施工现场机械使用情况较为复杂,实际存在使用和管理混乱的情况,建筑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势在必行。机械设备从准备、引进阶段,施工过程中和后期养护都需要专人专职管理,一方面是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和质量要求,充分挖掘机械的动力;另一方面是出于成本控制的管理考虑。
  一、建筑机械使用情况
  (一)机械使用现状概述 建筑施工单位工作重点是施工现场的实际建筑项目,机械的使用和管理仍存在漏洞,举例而言:施工现场的建筑设备露天摆放缺少基本的苫盖工作;机械使用技术人员缺少必要的机械操作合格证即没有经过系统的岗前培训;设备使用记录空白,没有建立起系统的使用登记管理工作流程;机械设备后期的保养、检修和维护工作不到位,加速了机械的老化,不能保证使用周期内的安全性。
  (二)设备成本控制链的断层 机械设备时建筑工程预算中比重较大的基础准备,工程的成本控制需要机械的管理实现有效的支撑作用,建筑施工中重型机械价格不菲,其生产效率也是成本管理的重要方面,设备性能的保障需要企业专门建立设备管理部门专职负责设备引进、存放、使用和后期维修,建立一整套的设备管理系统方案,编号登记并严格控制设备的进出、使用。对单位个体设备进行追踪式管理,由引进使用到报废处理整个使用周期内的设备性能控制都要建立档案,借此有效控制机械的磨损率,为成本控制提供前提。
  (三)设备管理机制问题 建筑施工企业重在施工质量控制,设备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空白或形同虚设,管理人员缺少专业技术知识,岗位设置仅仅为了应对考核,建筑施工单位应该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与设备建立有效联系。1、设备技术掌握情况:重型及技术要求较高的设备需要专业的人员操作,但施工现场人员较为复杂,基本的机械操作中存在无证上岗的情况,威胁施工及现场人身安全。2、设备控制情况:施工现场组织容易忽略设备的安全性,存在以次充好、设备带问题运转的情况,建筑设备管理存在漏洞。
  二、机械控制系统建立的诸问题
  (1)建立专机使用和维修档案。设备因型号不同而各有差别,不仅在部件构造和使用上有特别要求,维修和养护也需要单独处理,不能靠经验而一概而论,考虑到施工单位设备的复杂存在状况,建立专机的使用登记、维修养护专门档案是非常必要的。服役期间的机械登记并完成电子化有助于调度系统的合理安排,提高施工现场的运作效率,避免机械的重复使用对寿命的损耗,将机械使用实现最大的合理化。
  (2)定期巡查和养护。设备使用过程中是问题发现的集中时段,技术操作员按照基础操作规程、借助设备生产说明和专业问题监测设备即能实现施工现场的设备维修工作。而设备存放的后期需要进一步检修维护,在相对静止的待工情况下设备的维修和养护是管理的关键。一方面是出于安全使用考虑,为下一次使用做准备;另一方面是出于成本、寿命的控制。
  (3)专业设备的特殊管理。建筑施工作业中需要重型机械支持,其中还有特殊性质的工作环节,有些机械需要使用危险系数较高的作业方式,在运转过程中需要提高安全防护级别,对于特殊设备要建立安全使用预案,使用过程中派巡查员检查设备实际情况,在保证建设质量的同时不能忽视施工现场的人员安全。特殊的设备存放和管理更要由于基本设备,建立更为严格的检查养护巡视机制。
  (4)技术培训与考核。技术培训内容包括机械的基本构造、使用流程、维修和养护技术、保障工作、安全工作注意事项以及国家机械使用规程和设备管理使用考核标准等。技术人员培训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有技术顾问和管理部门建立科学的培训课程,与现代化的电子教学技术相配合,以生动的实例演示和危险教育视频等多媒体培训方式提高培训参与者的安全意识。定制与本单位机械实际相关联的设备使用和管理教程,建议与设备生产部门联合,定制专属本单位的设备的技术培训内容以作为培训和考核的重要参考。经过系统的技术和安全培训后要形成考核机制,判定参加培训技术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合格后发放上岗证,并严格岗位审查制度,严惩无证上岗作业的情况。机械设备操作过程中人员安全是首要问题,培训时要增设安全预案设计和实况分析考察。
  三、建筑机械设备管理的发展对策
  (一)改革施工企业设备管理体制
  将大中型设备集中管理,建立设备租赁公司是深化建筑企业改革、实施项目体成本考核的重要条件。形成设备租赁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一方面是增加产品产量和设备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是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建筑施工具有流动陛、生产条件多变等特点,只有实行机械设备租赁才能够适应这些特点的要求,才能降低建筑产品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①设备实行集中租赁管理后,可进一步加强对设备的专业管理,确保设备有良好的运转状态;②可进一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可对设备实行合理的调配与调度,加强宏观控制能力,实现设备资源共享,可减少重复配置和设备闲置,充分挖掘现有设备的潜能;③可以减少原材料和能源、配件消耗。减少修理费的支出,降低生产成本;④可进一步统一各分公司管理队伍,压缩管理层次,减少修理车间和仓库的数量,合理配置资源。鉴于国有大型施工企业的设备管理具有严格、规范、标准等特点,加上较强的技术支持,如果能加强服务意识,将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这有利于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建筑机械租赁行业在国外已经发展了30多年,在中国也有15年的发展时期了。但是,在国外租赁使用建筑机械占总的机械数量80%以上,而中国目前仅占30%,随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成熟和成本核算的精细,建筑机械租赁行业必将在中国蓬勃发展,因为它符合“建设节约型环保型社会”的国家产业导向。
  事实上,企业内外的租赁市场如不能进一步发展,就很难深化建筑企业的改革和真正推行项目成本管理,因此组建真正意义上的设备租赁公司是建筑施工企业设备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如建筑施工企业能够在组建自己的设备租赁分公司的同时,以资产为纽带,采取多种经济形式,通过产权划转、托管、租赁、单机承包、融资和人股、职工持股等形式搞活经营管理机制,就能进一步激活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推动设备管理的发展,为深化国有大型建筑企业的体制改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化的施工工艺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机械设备施工来实现的,因此,抓好设备管理工作,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是企业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将在分析施工现场建筑机械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武海刚.浅谈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的管理与养护[J].山西建筑,2006,32(7)
  [2]畅瑞廷.市场经济下的设备管理工作[J].山西建筑,2003,29(13)
  [3]刘幼光,黄正.浅析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冶金,2005(1)
  [4]徐民华.建筑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9(02)
  [5]黄梅.建筑机械设备管理的现状和措施[J].工程与建设,2008(06)
其他文献
产业概况2009年,云南省核桃种植面积已达2400万亩,其中结果面积近600万亩,年产量30多万吨,产值近74亿元,种植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居全国第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维护正常的农产品生产流通秩序,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和农产品市场稳定运行,农业部近日再次下发通知,部署加强产销服务,做好稳定农产品市场运行工作
1.掌握当地疫病的流行情况,做到防重于治,防治结合。2.免疫接种之前,应详细了解被免疫动物的品种及健康状态,在临床检查健康的情况下方可进行免疫。凡患慢性病、赢弱、怀孕后期或饲
【正】 加拿大的职业指导活动始于二十世纪初,起先是以美国的职业指导模式为蓝本的,加拿大大部分职业指导的先驱者曾在美国接受专门训练。从六十年代起,加拿大职业指导专家在
期刊
【摘要】随着建设工程发展的不断深入,对工程监理和工程的项目管理也有了新的要求,工程监理和工程项目管理都是为建设工程服务的。本文从二者之间的特点进行分析,详细论述了建设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推断。  【关键词】工程监理;项目管理;发展趋势  1、建设工程监理的主要内容以及特点  在建设工程中,工程的监理主要是指具有明确监理资质的监理单位接收工程项目建设单位的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传统的院系资料室建设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根据院系资料室学科性、专业性、服务对象相对单一的特点,采用灵活、有效的方法,从人员的队伍建
自2002年始,我校就开始了全国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经验,更重要的是通过网络条件下的学习,开阔了视野,拓宽
笔者近日登陆几个颇有影响的论坛,竟看到了“给英雄人物找个死法”的贴子,一些中学生把雷锋的死因总结成“雷锋是因为帮人太多累死”、“是由于驾驶技术不好撞死”,更多跟贴者认
1.选用适合的除草剂。最好选用玉米专用除草剂,其他除草剂则不能随便使用,必须用时,也要选择适合的药剂,掌握好剂量。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后,我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大好形势。但是,目前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