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电子信息全行业不断推动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使产业经济运行呈现平稳发展态势。
2007年,电子信息全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和宏观调控措施,积极应对技术业务转型升级和宏观政策环境变化的新形势,不断推动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使产业经济运行呈现平稳发展态势,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一、基本情况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6万亿元,增长18%;增加值13000亿元,增长18.2%;软件业务收入5800亿元,增长20.8%。产业规模继续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位居领先,销售收入占全国工业的比重为12%,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达5.27%。
(二)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去年进入二季度后,全行业经济效益开始扭转负增长的局面,至12月底实现利税2870亿元。其中实现利润2100亿元,增长12.4%;税收770亿元,增长5.5%;二者增速比上半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计算机、家用视听设备和电子器件行业效益情况较好,利润增速达20%以上,成为拉动全行业效益增长的主要力量。
(三)产品产销衔接良好
多数重点产品产量保持平稳增长,全年生产手机5.48亿部,增长14%;微型计算机1.21亿台,增长29%;数码相机7493.5万台,增长11.9%;集成电路产量412亿块,增长22.6%;彩色电视机8433万台,增长0.7%。产品产销衔接良好,手机、计算机、彩电等主要产品产销率均达98%以上。全行业产品库存慢于收入增长,增速为17%,比收入增速低了1个百分点。
(四)对外贸易增势平稳
全行业对外贸易额达到8047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7%。出口4595亿美元,增长26.2%,增速比全国出口高了0.5个百分点,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7.7%。进口3452亿美元,增长20%,占全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为36.1%。出口较快的主要是计算机和电子元件行业,二者增速分别比全行业高了2.8和10.8个百分点。
(五)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扩大
全行业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646亿元,同比增长27.9%;本年新增固定资产1477亿元,增长9.2%。本年新开工项目2780个,同比增长10.2%;新开工项目的计划投资总额为2303亿元,增长34.9%;新开工项目主要来自电子元器件领域,二者新开工项目超过1300项,占全行业的一半左右。
(六)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共有27569家,其中制造业14601家,软件业12968家。企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全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完成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实现利税超过500亿元,出口交货值增长20%以上,日益成为推动行业平稳运行的中坚力量。
从规模看,三资企业仍占较大份额,比重达到78%,但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内资企业,其收入和增加值增速均为19%,分别比内资企业(24%、25%)低了5和6个百分点。
从效益看,内资企业利润增长42%,税金增长23%,分别比三资企业(15%、8%)高了27和15个百分点。
从出口看,内资企业增长35%,比三资企业(25%)高了10个百分点。
从投资看,内资企业增长38%,比三资企业(21%)高了17个百分点,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增速仅为7%。
从创新看,内资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6%,比三资企业高了2个百分点以上。
(三)技术升级带来的结构和市场变化十分突出
2007年信息技术转型对产业和市场结构影响特别明显。一方面,基础行业逐步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软件、元件、器件行业收入增速分别比全行业高了3、10和3个百分点,但通信设备、家用视听行业却分别低了9和12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整机更换效应尤为明显,高低端市场呈现不同的格局。由于结构升级,主要产品增幅同比均有所下降,手机、集成电路、显示器分别下降44、3和14个百分点;但高端产品增长很快,以宽频、多核为主的笔记本电脑增速高达39%,占微机比重(67%)比上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平板电视在彩电中的比重(28%)同比增加了10个百分点,液晶电视产销增速均超过50%。
三、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国家宏观环境变化影响加工制造的比较优势
2007年,国家宏观环境出现变化,主要体现为人民币升值加快、新劳动合同法出台、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统一、出口退税率调整、加工贸易管理强化等。这些变化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加工制造的成本比较优势。电子信息产业中加工制造的比重很大(来进料加工贸易占全行业出口的85%),特别是一些以加工出口为主要业务的外资企业,受到较大的影响,并正在做出相应调整:
一是改变贸易方式。为规避人民币升值带来配套成本增加的影响,外资企业纷纷将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转为来料加工贸易和保税区出口,导致贸易方式出现调整。
二是转移部分投资。外资企业逐步做好向周边地区转移的两手准备,并不断加大对越南、菲律宾等国家的投资力度。
应该看到,当前国家政策调整,在推动结构调整、创造内外资公平竞争环境、保障工人待遇上正在取得积极的成效;但在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做出的调整对产业的影响日趋突出,做好政策的衔接引导、避免产业出现大起大落成为新的课题。
(二)全球产业链分工和整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近年来,跨国公司日益专注核心技术和业务,产业链的分工与整合日趋深入。
首先是制造环节代工化。以台湾地区企业为代表的代工企业基于成本和规模优势,不断介入整机制造领域,在产业发展中占据强势地位,甚至出现产品制造通吃的苗头,使产业的生产模式发生调整变化。
其次是非核心业务外包化。跨国公司除将制造环节委托代工厂外,开始将一些非核心的服务外包给发展中国家的软件企业。近年来,印度、爱尔兰经济取得快速发展,正是大力发展面向欧美跨国公司的信息服务外包业务所致。
第三是业务外包的整合化。代工制造从OEM(原始设备制造)、ODM(原始设计制造)向IDM(一体化制造) EMS(电子制造服务)发展的趋向明显,服务外包从原来的ITO(信息技术外包)、BPO(业务流程外包)日益转向KPO(知识流程外包)、BTO(业务转型外包),外包内容从单独的生产、设计或服务转向综合生产、设计、材料、物流、维修、测试等在内的一揽子体系,而且生产与服务重组、软件与硬件融合的趋势愈加明显。
由于国内企业的业务相对单一,在产业链中处于较低的环节,面临产业链的发展变化,亟需加强资源整合,才能适应更高层次的竞争。
(二)投资前景不容乐观
一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将影响投资的增长。目前,国家为遏制国内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的势头,将调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作为重要的举措,并将于2008年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严格控制信贷过快增长;同时在土地供应上将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特别是东南沿海的工业土地供应将日趋紧张,因此产业投资增速受此影响可能有所减缓。但是,如果能争取国家在投资上对信息产业予以倾斜,并引导地方将信息产业作为经济结构升级的突破口,调控措施对产业投资的冲击将有所弱化。
另一方面,加工生产的成本比较优势弱化将进一步导致外资转移的扩大。目前,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环境的调整,特别是人民币升值加快、两税并轨正式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生效等,国内生产制造的成本逐步上升,原有比较优势有所弱化。自2007年起,外资企业开始将部分投资外移转向越南、菲律宾等国家,2008年这种现象可能有扩大的趋向。
相比而言,对外投资前景看好。目前,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通过对外投资调整结构的趋动力日益增强,部分大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探索开始走向正轨;国家为缓解贸易顺差过快增长和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出台了鼓励对外投资的措施意见,这些都为电子信息企业对外投资的扩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国内市场将保持稳步增长
党中央在“十七大”中首次将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列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任务,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目前,各部门、各地方正积极将这一精神落实到具体的领域,有利于加快电子信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为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巨大空间。
国家日益重视和谐社会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将为中西部地区和农村信息化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并在增强低收入人口购买力上提供更多的支持,中小城市和乡镇农村的市场前景看好。
数字奥运建设步入实质阶段,基于奥运题材的信息网络建设和电子信息产品市场日益升温,特别是高清平板电视的市场需求将有一个较大的提升;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启动在即,新的移动通信设备和终端市场前景看好,特别是3G技术的商用、手机智能化、新兴增值业务的出现等,将拉动国内手机用户的增长。
2008年,由于技术业务转型升级、全球产业资源整合、宏观政策环境调整和灾害性天气出现,导致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形势日趋复杂。促进结构性调整和预防大起大落,将是2008年产业发展的两大重要课题。要加强宏观指导,营造良好环境,引导企业加快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和市场拓展,才能保障产业延续2007年平稳发展的势头。预计全年产业增速为18%左右。
2007年,电子信息全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和宏观调控措施,积极应对技术业务转型升级和宏观政策环境变化的新形势,不断推动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使产业经济运行呈现平稳发展态势,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一、基本情况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6万亿元,增长18%;增加值13000亿元,增长18.2%;软件业务收入5800亿元,增长20.8%。产业规模继续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位居领先,销售收入占全国工业的比重为12%,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达5.27%。
(二)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去年进入二季度后,全行业经济效益开始扭转负增长的局面,至12月底实现利税2870亿元。其中实现利润2100亿元,增长12.4%;税收770亿元,增长5.5%;二者增速比上半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计算机、家用视听设备和电子器件行业效益情况较好,利润增速达20%以上,成为拉动全行业效益增长的主要力量。
(三)产品产销衔接良好
多数重点产品产量保持平稳增长,全年生产手机5.48亿部,增长14%;微型计算机1.21亿台,增长29%;数码相机7493.5万台,增长11.9%;集成电路产量412亿块,增长22.6%;彩色电视机8433万台,增长0.7%。产品产销衔接良好,手机、计算机、彩电等主要产品产销率均达98%以上。全行业产品库存慢于收入增长,增速为17%,比收入增速低了1个百分点。
(四)对外贸易增势平稳
全行业对外贸易额达到8047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7%。出口4595亿美元,增长26.2%,增速比全国出口高了0.5个百分点,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7.7%。进口3452亿美元,增长20%,占全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为36.1%。出口较快的主要是计算机和电子元件行业,二者增速分别比全行业高了2.8和10.8个百分点。
(五)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扩大
全行业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646亿元,同比增长27.9%;本年新增固定资产1477亿元,增长9.2%。本年新开工项目2780个,同比增长10.2%;新开工项目的计划投资总额为2303亿元,增长34.9%;新开工项目主要来自电子元器件领域,二者新开工项目超过1300项,占全行业的一半左右。
(六)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共有27569家,其中制造业14601家,软件业12968家。企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全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完成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实现利税超过500亿元,出口交货值增长20%以上,日益成为推动行业平稳运行的中坚力量。

从规模看,三资企业仍占较大份额,比重达到78%,但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内资企业,其收入和增加值增速均为19%,分别比内资企业(24%、25%)低了5和6个百分点。
从效益看,内资企业利润增长42%,税金增长23%,分别比三资企业(15%、8%)高了27和15个百分点。
从出口看,内资企业增长35%,比三资企业(25%)高了10个百分点。
从投资看,内资企业增长38%,比三资企业(21%)高了17个百分点,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增速仅为7%。
从创新看,内资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6%,比三资企业高了2个百分点以上。
(三)技术升级带来的结构和市场变化十分突出
2007年信息技术转型对产业和市场结构影响特别明显。一方面,基础行业逐步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软件、元件、器件行业收入增速分别比全行业高了3、10和3个百分点,但通信设备、家用视听行业却分别低了9和12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整机更换效应尤为明显,高低端市场呈现不同的格局。由于结构升级,主要产品增幅同比均有所下降,手机、集成电路、显示器分别下降44、3和14个百分点;但高端产品增长很快,以宽频、多核为主的笔记本电脑增速高达39%,占微机比重(67%)比上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平板电视在彩电中的比重(28%)同比增加了10个百分点,液晶电视产销增速均超过50%。
三、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国家宏观环境变化影响加工制造的比较优势
2007年,国家宏观环境出现变化,主要体现为人民币升值加快、新劳动合同法出台、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统一、出口退税率调整、加工贸易管理强化等。这些变化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加工制造的成本比较优势。电子信息产业中加工制造的比重很大(来进料加工贸易占全行业出口的85%),特别是一些以加工出口为主要业务的外资企业,受到较大的影响,并正在做出相应调整:
一是改变贸易方式。为规避人民币升值带来配套成本增加的影响,外资企业纷纷将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转为来料加工贸易和保税区出口,导致贸易方式出现调整。
二是转移部分投资。外资企业逐步做好向周边地区转移的两手准备,并不断加大对越南、菲律宾等国家的投资力度。
应该看到,当前国家政策调整,在推动结构调整、创造内外资公平竞争环境、保障工人待遇上正在取得积极的成效;但在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做出的调整对产业的影响日趋突出,做好政策的衔接引导、避免产业出现大起大落成为新的课题。
(二)全球产业链分工和整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近年来,跨国公司日益专注核心技术和业务,产业链的分工与整合日趋深入。
首先是制造环节代工化。以台湾地区企业为代表的代工企业基于成本和规模优势,不断介入整机制造领域,在产业发展中占据强势地位,甚至出现产品制造通吃的苗头,使产业的生产模式发生调整变化。
其次是非核心业务外包化。跨国公司除将制造环节委托代工厂外,开始将一些非核心的服务外包给发展中国家的软件企业。近年来,印度、爱尔兰经济取得快速发展,正是大力发展面向欧美跨国公司的信息服务外包业务所致。
第三是业务外包的整合化。代工制造从OEM(原始设备制造)、ODM(原始设计制造)向IDM(一体化制造) EMS(电子制造服务)发展的趋向明显,服务外包从原来的ITO(信息技术外包)、BPO(业务流程外包)日益转向KPO(知识流程外包)、BTO(业务转型外包),外包内容从单独的生产、设计或服务转向综合生产、设计、材料、物流、维修、测试等在内的一揽子体系,而且生产与服务重组、软件与硬件融合的趋势愈加明显。
由于国内企业的业务相对单一,在产业链中处于较低的环节,面临产业链的发展变化,亟需加强资源整合,才能适应更高层次的竞争。

(二)投资前景不容乐观
一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将影响投资的增长。目前,国家为遏制国内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的势头,将调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作为重要的举措,并将于2008年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严格控制信贷过快增长;同时在土地供应上将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特别是东南沿海的工业土地供应将日趋紧张,因此产业投资增速受此影响可能有所减缓。但是,如果能争取国家在投资上对信息产业予以倾斜,并引导地方将信息产业作为经济结构升级的突破口,调控措施对产业投资的冲击将有所弱化。
另一方面,加工生产的成本比较优势弱化将进一步导致外资转移的扩大。目前,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环境的调整,特别是人民币升值加快、两税并轨正式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生效等,国内生产制造的成本逐步上升,原有比较优势有所弱化。自2007年起,外资企业开始将部分投资外移转向越南、菲律宾等国家,2008年这种现象可能有扩大的趋向。
相比而言,对外投资前景看好。目前,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通过对外投资调整结构的趋动力日益增强,部分大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探索开始走向正轨;国家为缓解贸易顺差过快增长和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出台了鼓励对外投资的措施意见,这些都为电子信息企业对外投资的扩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国内市场将保持稳步增长
党中央在“十七大”中首次将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列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任务,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目前,各部门、各地方正积极将这一精神落实到具体的领域,有利于加快电子信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为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巨大空间。
国家日益重视和谐社会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将为中西部地区和农村信息化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并在增强低收入人口购买力上提供更多的支持,中小城市和乡镇农村的市场前景看好。
数字奥运建设步入实质阶段,基于奥运题材的信息网络建设和电子信息产品市场日益升温,特别是高清平板电视的市场需求将有一个较大的提升;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启动在即,新的移动通信设备和终端市场前景看好,特别是3G技术的商用、手机智能化、新兴增值业务的出现等,将拉动国内手机用户的增长。
2008年,由于技术业务转型升级、全球产业资源整合、宏观政策环境调整和灾害性天气出现,导致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形势日趋复杂。促进结构性调整和预防大起大落,将是2008年产业发展的两大重要课题。要加强宏观指导,营造良好环境,引导企业加快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和市场拓展,才能保障产业延续2007年平稳发展的势头。预计全年产业增速为18%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