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进入新千年之际,金融全球化浪潮频频侵扰东方这块神奇的大陆。国有商行整合机构,陆续改制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加强产品创新,增发股票和债券,提高自身竞争力;城市商行加快不良资产处置步伐,加强区域联合重组,以抗击外资“侵略”。外资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参股中资商业银行。整个中国金融市场“枪炮齐鸣,硝烟弥漫”。
一、国内商业银行基本现状
近几年来,中、农、工、建四大老牌国有商业银行在中央政府支持下,进行资产剥离、业务整合和股份制改造。中国建设银行于2005年率先在香港上市,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分别于2006年3月和10月在香港和内地同时上市,尤其是中国工商银行在两地同步上市,成就了上市融资最大的IPO,2007年多家地方商业银行在内地A股市场成功上市。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也在紧锣密鼓进行当中。12家全国性股份商业银行在增资扩股、发行大量企业债券,补充资本金的同时加大了业务创新力度,尤其是加大了对中间业务、零售业务和代理理财业务的投资,进一步抢夺高端客户群。
11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也不甘寂寞,在地方政府各级银监部门的支持下,对历史不良资产进行划转和转让同时,苦练内功,进行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强业务合作和区域联合重组,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汇丰银行人主交通银行,花旗银行、法国兴业银行和深圳平安保险竞标广发银行,兴业银行和深圳平安保险公司分别收购佛山商行和深圳商行,各保险公司分别从证券市场购买银行股票。同时,外资银行纷纷到中国内地设立分行或参股中资银行,证券市场上银行股票价格也涨势如潮,股价连创新高,国内银行业市场红火的局面令人瞠目结舌。
外资金融机构频频出拳国内金融市场,中资银行大刀阔斧进行银行改革创新,这些迹象都表明银行业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混业经营趋势明显,中国银行业竞争将更趋激烈,中国银行业面临新一轮的“洗牌”已为期不远。
二、入世对中资银行的冲击
随着我国政府对国内金融市场保护的宽限期已到,国内中资银行旧的模式将受到重大冲击,新的发展格局即将形成,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的冲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制方面。目前,在中资银行的股本结构中,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股东大多数是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国有企业,这些带“国字”号的股份一般占比都达到30%以上,目前已完成改制上市的中、工、建三大国有商行国有股占比甚至高达50%以上,在所有中资商业银行中,只有民生银行一家的第一大股东是民营企业,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状,直接导致中资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的源头上就存在体制上的先天缺陷;其次,由于涉及国家金融体系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的争议课题,我国银行业监管当局在制定金融政策时,其政策必须考量是否符合具体国情,金融政策的研发和出台是否危机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安全,中资银行真正与国际资本和金融市场并轨还尚待时日;第三,中资银行的办行历史大多数较短,而外资银行绝大多数有上百年的经营史,在技术、产品、服务和经营理念、管理经验等方面,中资银行都存在较大差距。
(二)产品方面。中资商业银行目前主要的营业收入和经营利润仍依靠传统的利差,这块收入一般占整个营业收入的80%左右,而其它资产业务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在主营业务收入业务利润中所占份额较小,多则有10%~20%,少则只有5%还不到。反观外资银行,它们的个人业务、消费贷款、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和理财产品收入一般占到了主营业务收入和经营利润的40%以上,有的则多达60%以上,它们在债券市场、货币市场、消费信贷、个人业务、零售业务、理财业务、金融衍生产品和服务高端客户上,都有一整套成熟的产品和管理经验,而中资银行在金融产品的论证、研发、包装、推广和实践上都还需一定的投资和时间。
(三)资源方面。外资银行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他们配置着较为合理、科学的资本、产品和客户结构,储备着廉价的、较为庞大的资本和资金,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证。反观中资银行,由于成立办行历史时间较短,很多对资本和风险的管理还处在摸索阶段,中资银行不合理的产品和客户结构也占用和耗费了大量的资本和资金资源,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资本和资金等资源制约。目前,外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般在12%以上,而中资银行资本充足率状况较好的一般也没有超过10%,而全国城市商行在资本、资金和客户资源上更是处于不利地位,一些城市商业银行还面临着中国银监会要求所有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监管达标压力。
(四)服务方面。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外资银行拥有庞大的海外服务网络和客户群体,他们先进的营销理念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还有他们调动工作潜能的激励措施和企业文化,都使中资银行在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显得稚嫩,因为我们中资银行在海外设点和创办分行太少,所实施的影响太小,在服务的竞争上,中资银行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目前,一些外资银行纷纷参股中国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广发银行、西安商行等。美林证券最近发布调查信息显示,外资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份额占比已达2%,而在金融业较为发达的上海市场份额占比高达13%。另据银监会批准,已有多家外资银行正式获准在我国全面办理人民币业务。
三、中资商业银行出路
面对外资银行咄咄逼人态势,中资商业银行应审时度势,沉着应对,充分利用自己民族品牌、营业网络、客户资源和多年来本土情感,引进战略投资者,壮大资本实力,加强产品创新,加大联合重组力度,为自身持续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一)加强学习借鉴,引进战略资源。资本金不足,股权相对集中、国有股占比过大,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产品创新能力不够等都是制约中资银行发展的不利因素。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引进民营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力度,实现产权结构分散化和股本结构多元化,只有产权分散和股本多元,才在源头上解决体制僵化问题,才能确保中资商业银行真正走股份化、商业化和市场化道路,遵循市场化运作的游戏规则。同时,在引进资本,补充资金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中资银行要引进民营和外资的先进经营理念、管理经验、成熟产品、科学技术、风险控制和激励机制,只要是符合我国国情、风险可控、利润丰厚的好产品和好经验,中资银行都可以借鉴、改造和加以利用,并形成自己的民族品牌。
(二)创新经营产品,提升竞争优势。在与外资银行竞争过程中,产品单一,服务手段落后,这是制约中资商业 银行扩张市场份额的主要瓶颈。中资商业银行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逐步培植自身竞争优势,首先要重点研判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新的信贷产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尤其是要重点加强对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个人业务、零售业务等产品创新的投入和研发力度,减少资本占用,节约银行资源。其次是要重点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委托代理业务、高端客户理财业务等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非资产业务收入比重。第三还要创新激励措施,加大人才引进、培训和储备工作。中、外资银行间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竞争。中国银行业在股份制改造和产品创新的同时,要创新观念、高瞻远瞩、超前思维,积极为混业经营作准备,引进熟悉证券、房地产等各行各业的银行复合型人。
因此,在创新产品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方面,中资商业银行要大力引进和储备复合型人才,细分市场,增加对金融衍生产品、高端客户理财产品研发投入力度,减少资本占用、节约金融资源,降低经营风险,拓展新的收入和利润来源,为增强竞争优势和提高自身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三)加强联合重组,整合行业资源。目前,中资银行总体上呈现中、农、工、建、交五大国有商行“大而不强”,招商、民生、浦发等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行“不大不强”,上海、北京等100多家城市商行“小而较弱”的发展格局,不利于整体上同外资银行进行抗衡。
国际银行间并购浪潮启示告诉我们:提高中资银行国际竞争力现实有效途经就是加强中资银行间的业务合作和联合重组,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如开展联合发卡、联合贷款、相互参股、兼并收购等多种合作方式。尤其是规模小、技术弱、抗风险能力差的城市商业银行间更应加强相关学习、交流、合作和联合重组工作,像安徽采用“6+7”模式组建徽商银行,江苏在江苏原10家城市商行基础上组建的江苏银行工作也于2007年正式挂牌对外营业,深圳平安保险公司收购深圳商行、兴业银行收购佛山商行,都表明了银行间购并重组的发展趋势。同时,中资商业银行还应正视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要在技术、人才、服务、产品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迎头赶上,另一方面,还要主动加强与外资银行交流与合作,利用中资商业银行客户群体、营业网络和本土文化等优势,进行相互补充,增强彼此间的合作。当然,我们既可以与其开展股权形式的合作,又可以开展业务上的合作,诸如参与银团贷款、项目贷款、债券投资等,诸如开展代理结算业务,实现网络和网点资源互享等。作为中、农、工、建、交“五大国有商行”,还应该发挥中国民族银行主力军作用,利用庞大的规模和资源优势,积极向海外扩张,加快在国际银行业市场上进行并购和设点工作,为抢占海外金融市场积累一些经验和好的做法。
总之,作为世界加工厂,中国将毫无保留地向世界敞开银行业开放的大门,要提高中资商业银行民族银行的整体水平,维系国家金融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除了各中资商业银行自身加强其在人才、技术、产品、服务、市场拓展和购并重组等方面提升外,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中资商业银行的发展之路将任重而道远!
一、国内商业银行基本现状
近几年来,中、农、工、建四大老牌国有商业银行在中央政府支持下,进行资产剥离、业务整合和股份制改造。中国建设银行于2005年率先在香港上市,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分别于2006年3月和10月在香港和内地同时上市,尤其是中国工商银行在两地同步上市,成就了上市融资最大的IPO,2007年多家地方商业银行在内地A股市场成功上市。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也在紧锣密鼓进行当中。12家全国性股份商业银行在增资扩股、发行大量企业债券,补充资本金的同时加大了业务创新力度,尤其是加大了对中间业务、零售业务和代理理财业务的投资,进一步抢夺高端客户群。
11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也不甘寂寞,在地方政府各级银监部门的支持下,对历史不良资产进行划转和转让同时,苦练内功,进行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强业务合作和区域联合重组,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汇丰银行人主交通银行,花旗银行、法国兴业银行和深圳平安保险竞标广发银行,兴业银行和深圳平安保险公司分别收购佛山商行和深圳商行,各保险公司分别从证券市场购买银行股票。同时,外资银行纷纷到中国内地设立分行或参股中资银行,证券市场上银行股票价格也涨势如潮,股价连创新高,国内银行业市场红火的局面令人瞠目结舌。
外资金融机构频频出拳国内金融市场,中资银行大刀阔斧进行银行改革创新,这些迹象都表明银行业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混业经营趋势明显,中国银行业竞争将更趋激烈,中国银行业面临新一轮的“洗牌”已为期不远。
二、入世对中资银行的冲击
随着我国政府对国内金融市场保护的宽限期已到,国内中资银行旧的模式将受到重大冲击,新的发展格局即将形成,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的冲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制方面。目前,在中资银行的股本结构中,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股东大多数是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国有企业,这些带“国字”号的股份一般占比都达到30%以上,目前已完成改制上市的中、工、建三大国有商行国有股占比甚至高达50%以上,在所有中资商业银行中,只有民生银行一家的第一大股东是民营企业,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状,直接导致中资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的源头上就存在体制上的先天缺陷;其次,由于涉及国家金融体系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的争议课题,我国银行业监管当局在制定金融政策时,其政策必须考量是否符合具体国情,金融政策的研发和出台是否危机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安全,中资银行真正与国际资本和金融市场并轨还尚待时日;第三,中资银行的办行历史大多数较短,而外资银行绝大多数有上百年的经营史,在技术、产品、服务和经营理念、管理经验等方面,中资银行都存在较大差距。
(二)产品方面。中资商业银行目前主要的营业收入和经营利润仍依靠传统的利差,这块收入一般占整个营业收入的80%左右,而其它资产业务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在主营业务收入业务利润中所占份额较小,多则有10%~20%,少则只有5%还不到。反观外资银行,它们的个人业务、消费贷款、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和理财产品收入一般占到了主营业务收入和经营利润的40%以上,有的则多达60%以上,它们在债券市场、货币市场、消费信贷、个人业务、零售业务、理财业务、金融衍生产品和服务高端客户上,都有一整套成熟的产品和管理经验,而中资银行在金融产品的论证、研发、包装、推广和实践上都还需一定的投资和时间。
(三)资源方面。外资银行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他们配置着较为合理、科学的资本、产品和客户结构,储备着廉价的、较为庞大的资本和资金,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证。反观中资银行,由于成立办行历史时间较短,很多对资本和风险的管理还处在摸索阶段,中资银行不合理的产品和客户结构也占用和耗费了大量的资本和资金资源,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资本和资金等资源制约。目前,外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般在12%以上,而中资银行资本充足率状况较好的一般也没有超过10%,而全国城市商行在资本、资金和客户资源上更是处于不利地位,一些城市商业银行还面临着中国银监会要求所有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监管达标压力。
(四)服务方面。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外资银行拥有庞大的海外服务网络和客户群体,他们先进的营销理念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还有他们调动工作潜能的激励措施和企业文化,都使中资银行在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显得稚嫩,因为我们中资银行在海外设点和创办分行太少,所实施的影响太小,在服务的竞争上,中资银行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目前,一些外资银行纷纷参股中国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广发银行、西安商行等。美林证券最近发布调查信息显示,外资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份额占比已达2%,而在金融业较为发达的上海市场份额占比高达13%。另据银监会批准,已有多家外资银行正式获准在我国全面办理人民币业务。
三、中资商业银行出路
面对外资银行咄咄逼人态势,中资商业银行应审时度势,沉着应对,充分利用自己民族品牌、营业网络、客户资源和多年来本土情感,引进战略投资者,壮大资本实力,加强产品创新,加大联合重组力度,为自身持续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一)加强学习借鉴,引进战略资源。资本金不足,股权相对集中、国有股占比过大,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产品创新能力不够等都是制约中资银行发展的不利因素。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引进民营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力度,实现产权结构分散化和股本结构多元化,只有产权分散和股本多元,才在源头上解决体制僵化问题,才能确保中资商业银行真正走股份化、商业化和市场化道路,遵循市场化运作的游戏规则。同时,在引进资本,补充资金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中资银行要引进民营和外资的先进经营理念、管理经验、成熟产品、科学技术、风险控制和激励机制,只要是符合我国国情、风险可控、利润丰厚的好产品和好经验,中资银行都可以借鉴、改造和加以利用,并形成自己的民族品牌。
(二)创新经营产品,提升竞争优势。在与外资银行竞争过程中,产品单一,服务手段落后,这是制约中资商业 银行扩张市场份额的主要瓶颈。中资商业银行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逐步培植自身竞争优势,首先要重点研判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新的信贷产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尤其是要重点加强对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个人业务、零售业务等产品创新的投入和研发力度,减少资本占用,节约银行资源。其次是要重点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委托代理业务、高端客户理财业务等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非资产业务收入比重。第三还要创新激励措施,加大人才引进、培训和储备工作。中、外资银行间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竞争。中国银行业在股份制改造和产品创新的同时,要创新观念、高瞻远瞩、超前思维,积极为混业经营作准备,引进熟悉证券、房地产等各行各业的银行复合型人。
因此,在创新产品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方面,中资商业银行要大力引进和储备复合型人才,细分市场,增加对金融衍生产品、高端客户理财产品研发投入力度,减少资本占用、节约金融资源,降低经营风险,拓展新的收入和利润来源,为增强竞争优势和提高自身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三)加强联合重组,整合行业资源。目前,中资银行总体上呈现中、农、工、建、交五大国有商行“大而不强”,招商、民生、浦发等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行“不大不强”,上海、北京等100多家城市商行“小而较弱”的发展格局,不利于整体上同外资银行进行抗衡。
国际银行间并购浪潮启示告诉我们:提高中资银行国际竞争力现实有效途经就是加强中资银行间的业务合作和联合重组,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如开展联合发卡、联合贷款、相互参股、兼并收购等多种合作方式。尤其是规模小、技术弱、抗风险能力差的城市商业银行间更应加强相关学习、交流、合作和联合重组工作,像安徽采用“6+7”模式组建徽商银行,江苏在江苏原10家城市商行基础上组建的江苏银行工作也于2007年正式挂牌对外营业,深圳平安保险公司收购深圳商行、兴业银行收购佛山商行,都表明了银行间购并重组的发展趋势。同时,中资商业银行还应正视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要在技术、人才、服务、产品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迎头赶上,另一方面,还要主动加强与外资银行交流与合作,利用中资商业银行客户群体、营业网络和本土文化等优势,进行相互补充,增强彼此间的合作。当然,我们既可以与其开展股权形式的合作,又可以开展业务上的合作,诸如参与银团贷款、项目贷款、债券投资等,诸如开展代理结算业务,实现网络和网点资源互享等。作为中、农、工、建、交“五大国有商行”,还应该发挥中国民族银行主力军作用,利用庞大的规模和资源优势,积极向海外扩张,加快在国际银行业市场上进行并购和设点工作,为抢占海外金融市场积累一些经验和好的做法。
总之,作为世界加工厂,中国将毫无保留地向世界敞开银行业开放的大门,要提高中资商业银行民族银行的整体水平,维系国家金融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除了各中资商业银行自身加强其在人才、技术、产品、服务、市场拓展和购并重组等方面提升外,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中资商业银行的发展之路将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