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动加热光纤法的毛细阻滞入渗模型试验研究

来源 :岩土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daniel86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细阻滞效应是多层、不同粒径非饱和土入渗过程中的一个自然现象。为了探究多层土水分入渗的毛细阻滞过程,设计了室内模型试验,采用主动加热光纤法(AHFO法)对多层土的水分迁移进行试验,并结合频域反射法(FDR法)和直接观测法作为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FDR法和直接观测法,AHFO法对降雨入渗所产生的毛细阻滞现象具有较好的观测效果,可观测出水分运移的更多细节;运用FDR法,对AHFO传感器进行原位标定,曲线拟合精度R2均大于0.93,具有较高的体积含水率监测准确度;毛细阻滞层对降雨入渗具有明显的阻滞效
其他文献
基于解析层元法和经典弹性薄板理论,提出了一种求解层状地基与预应力弹性板竖向动力相互作用的计算方法.从地基的基本解和弹性薄板动力方程出发,借助Hankel积分变换,并结合地
通过对板梁预制厂先张法预应力空心板梁的反拱度的理论计算与跟踪测量,经分析比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阐述了笔架山隧道围岩的变形破坏特征,对塌方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对塌方处理效果进行评价.
结合直湖港大桥几何监控实例,根据实测数据,阐述了悬链线拱桥的施工监控过程、监控方案.
滇中引水工程香炉山隧洞埋深大、距离长且处于复杂的构造地质环境中.为查明其地应力分布特征,统计分析了隧洞沿线10个钻孔的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试成果.3个主应力关系主要表现
基坑开挖卸荷扰动区深度的确定是基坑设计的重要指标.现有的关于扰动区深度的确定大都采用室内试验方法,无法反映土体的原位应力状态.基于多功能孔压静力触探(CPTU)原位测试,
对某在建高速公路桥面混凝土铺装层存在的大量裂缝进行现场调查,分析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认为对于浅表裂缝不影响桥梁整体结构承载能力,但要进行表面灌浆等处治,防止沥青面层
对π型板技术在桥梁改造中的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和探讨,并通过S 307线三里黄桥改造工程实例,在空心板梁上浇筑π型板,解决新老桥以及桥头路面之间的高差.
岩石失稳破坏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工程问题和地质灾害,为了探讨花岗岩失稳破坏过程的演化机制及前兆特征,进行了单轴压缩声学试验,对花岗岩试件失稳破坏过程伴生的声发射信号及
某道路的桥梁改造中,拟采用拆除的30 m预应力混凝土T粱,为评定该T梁的承载力是否满足改造桥梁的使用要求,对拆除T梁进行静载试验检测,并根据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