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杜威认为“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教育目的并不是外在强加于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过程和教育活动本身就是目的,它是随着教育活动中疑难问题的出现和解决而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就是不断生长,儿童生长、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过程本身就是其目的。由于生长与生活没有终极、没有止境,所以也没有最后的目的。
关键词:杜威;教育目的观;思考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与教育家,他将实以主义哲学与美国的教育实际相结合,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目的观并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卢梭的《爱弥儿》作为教育史上的三大里程碑而闻名于世。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开创了教育理论史上的新篇章,对美国乃至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杜威的教育目观产生之前,在美国理论界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教育教育目的理论,这就是“由自然提供的教育目的”、“社会效率作为教育目的”和“文化或个人精神财富作为教育目的”观点。这几种教育目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同时也都存在着自己的缺陷,对此,杜威对它们进行了批判与反思。
“由自然提供的教育目的”的观点。这种观点由卢梭为代表的儿童本位论教育家们所提出。卢梭认为教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他提出:“我们接受教育有三个来源,即自然、人和事物。” 只有当这三种教育和谐一致时,人才朝向他真正的目标。杜威非常赞赏这种观点,事实上他也直接继承了卢梭的这一观点。杜威认为把自然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能够纠正当时社会教育实践中的很多弊端。
另一方面杜威也非常犀利地指出了这一教育目的论的不足。自然发展目的论认为自然才能提供真正的教育目的。杜威则认为把自然发展视为正常的发展很容易把它与身体的发展混淆,人们将置身事外,由自然去做教育工作。这样便把自然和社会对立起来。这一点是杜威所不能接受的。
“社会效率作为教育目的”的观点。19世纪的德国国家主义等社会本位论教育家们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他们主张社会效率论。他们反对自然发展的学说,认为教育的任务恰恰就是提供那些从自然中不能获得的东西,因而主张将社会效率作为目的。
杜威认为这种学说的价值主要在于纠正了自然发展学说走入了歧途的地方,但是社会效率论在反对自然发展学说的同时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它片面强调社会效率,使社会与自然相对立,忽视、压制、甚至扼杀了人的天性的自由发展。片面强调社会效率也是杜威所不能接受的。
“文化或个人精神财富作為教育目的”的观点。赫尔巴特及其追随者们是这一观点的代表。这种教育目的在于使人得到一种广博的、理想的、自由的教育。杜威认为这种教育目的观把文化至少作为一种有素养的东西,它注重文化对儿童人格的熏陶与影响作用。但是当人们把文化视为某种纯粹“内在”的东西时,它就成为社会阶级分化的明确标志,这种精神文化是少数人所专有的,是贵族化的教育,是与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教育宗旨完全背道而驰的。
从以上三种教育目的观来看,它们不是将个人的发展脱离社会,就是使个人受社会的约束,总之都是将个人自由与社会需要相对立。杜威认为良好的教育目的不仅要使个人自由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且也要充分顾及社会的需要。
通过对以上这三种代表性的传统教育目的观的批判继承,杜威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目的观。他认为,传统的教育目的是属于教育过程以外的,是从外面强加于教育过程的,忽视了学生自身的需要.在他看来,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与经验所决定的具体的教育过程即教育目的,这个目的就是“生长”。他的最后结论是:①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之外并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②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
杜威认为“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教育目的并不是外在强加于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过程和教育活动本身就是目的,它是随着教育活动中疑难问题的出现和解决而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就是不断生长,儿童生长、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过程本身就是其目的。由于生长与生活没有终极、没有止境,所以也没有最后的目的。
其实杜威所谓的“教育无目的论”并不是认为教育真的没有什么目的,“教育无目的”只是“教育无外在目的”的缩略说法。他的教育无目的论是对传统教育目的观(即由成人决定的脱离儿童的教育目的)的批判。在他的心目中,教育其实有其内在目的,他所宣扬的是教育过程的内在目的,是对生长、发展的生成性和内在性的强调,并不是根本放弃教育目的。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采取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有很多的积极方面值得我们探讨与学习,但是同时其也存在一些消极与不足之处值得我们思考。
杜威教导我们不要过分专注于抽象意义的教育目的,那种教育目的往往脱离具体的教育过程与实践。这不免启示我们反思当今的教育,人们提出了太多教育的终极目的,事实上我们很难从这些宏大的目的中得到开展实践工作的具体的指导。杜威主张的教育目的寓于教育过程之中,并且随着教育过程的发展不断地变化,这比那些空洞的口号更加有实际意义。
杜威在批判传统教育目的观的基础上提出了由儿童的兴趣来决定的教育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传统教育目的观的弊端,然而如果完全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则有些矫枉过正。因为毕竟儿童是不成熟的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发展目的还是需要家长教师的帮助和指导。
虽然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受到许多研究者的质疑,不过这种教育理论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学习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有助于我们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总之,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并非完美无缺,而传统的教育目的也有其可取之处,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实践中与我国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对待各种不同的观点,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更好地为我国的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吴式颖. 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 单中惠,王凤玉.杜威在华教育讲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45
[4] 吴培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之当代价值[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08)
[5] 杨晶.论杜威的教育目的[J].科技信息学报,2009(10)
[6] 吴康宁.为什么学校会对学生的发展不负责[J].教育研究,2007(12)
关键词:杜威;教育目的观;思考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与教育家,他将实以主义哲学与美国的教育实际相结合,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目的观并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卢梭的《爱弥儿》作为教育史上的三大里程碑而闻名于世。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开创了教育理论史上的新篇章,对美国乃至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杜威的教育目观产生之前,在美国理论界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教育教育目的理论,这就是“由自然提供的教育目的”、“社会效率作为教育目的”和“文化或个人精神财富作为教育目的”观点。这几种教育目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同时也都存在着自己的缺陷,对此,杜威对它们进行了批判与反思。
“由自然提供的教育目的”的观点。这种观点由卢梭为代表的儿童本位论教育家们所提出。卢梭认为教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他提出:“我们接受教育有三个来源,即自然、人和事物。” 只有当这三种教育和谐一致时,人才朝向他真正的目标。杜威非常赞赏这种观点,事实上他也直接继承了卢梭的这一观点。杜威认为把自然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能够纠正当时社会教育实践中的很多弊端。
另一方面杜威也非常犀利地指出了这一教育目的论的不足。自然发展目的论认为自然才能提供真正的教育目的。杜威则认为把自然发展视为正常的发展很容易把它与身体的发展混淆,人们将置身事外,由自然去做教育工作。这样便把自然和社会对立起来。这一点是杜威所不能接受的。
“社会效率作为教育目的”的观点。19世纪的德国国家主义等社会本位论教育家们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他们主张社会效率论。他们反对自然发展的学说,认为教育的任务恰恰就是提供那些从自然中不能获得的东西,因而主张将社会效率作为目的。
杜威认为这种学说的价值主要在于纠正了自然发展学说走入了歧途的地方,但是社会效率论在反对自然发展学说的同时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它片面强调社会效率,使社会与自然相对立,忽视、压制、甚至扼杀了人的天性的自由发展。片面强调社会效率也是杜威所不能接受的。
“文化或个人精神财富作為教育目的”的观点。赫尔巴特及其追随者们是这一观点的代表。这种教育目的在于使人得到一种广博的、理想的、自由的教育。杜威认为这种教育目的观把文化至少作为一种有素养的东西,它注重文化对儿童人格的熏陶与影响作用。但是当人们把文化视为某种纯粹“内在”的东西时,它就成为社会阶级分化的明确标志,这种精神文化是少数人所专有的,是贵族化的教育,是与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教育宗旨完全背道而驰的。
从以上三种教育目的观来看,它们不是将个人的发展脱离社会,就是使个人受社会的约束,总之都是将个人自由与社会需要相对立。杜威认为良好的教育目的不仅要使个人自由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且也要充分顾及社会的需要。
通过对以上这三种代表性的传统教育目的观的批判继承,杜威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目的观。他认为,传统的教育目的是属于教育过程以外的,是从外面强加于教育过程的,忽视了学生自身的需要.在他看来,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与经验所决定的具体的教育过程即教育目的,这个目的就是“生长”。他的最后结论是:①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之外并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②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
杜威认为“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教育目的并不是外在强加于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过程和教育活动本身就是目的,它是随着教育活动中疑难问题的出现和解决而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就是不断生长,儿童生长、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过程本身就是其目的。由于生长与生活没有终极、没有止境,所以也没有最后的目的。
其实杜威所谓的“教育无目的论”并不是认为教育真的没有什么目的,“教育无目的”只是“教育无外在目的”的缩略说法。他的教育无目的论是对传统教育目的观(即由成人决定的脱离儿童的教育目的)的批判。在他的心目中,教育其实有其内在目的,他所宣扬的是教育过程的内在目的,是对生长、发展的生成性和内在性的强调,并不是根本放弃教育目的。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采取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有很多的积极方面值得我们探讨与学习,但是同时其也存在一些消极与不足之处值得我们思考。
杜威教导我们不要过分专注于抽象意义的教育目的,那种教育目的往往脱离具体的教育过程与实践。这不免启示我们反思当今的教育,人们提出了太多教育的终极目的,事实上我们很难从这些宏大的目的中得到开展实践工作的具体的指导。杜威主张的教育目的寓于教育过程之中,并且随着教育过程的发展不断地变化,这比那些空洞的口号更加有实际意义。
杜威在批判传统教育目的观的基础上提出了由儿童的兴趣来决定的教育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传统教育目的观的弊端,然而如果完全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则有些矫枉过正。因为毕竟儿童是不成熟的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发展目的还是需要家长教师的帮助和指导。
虽然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受到许多研究者的质疑,不过这种教育理论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学习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有助于我们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总之,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并非完美无缺,而传统的教育目的也有其可取之处,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实践中与我国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对待各种不同的观点,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更好地为我国的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吴式颖. 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 单中惠,王凤玉.杜威在华教育讲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45
[4] 吴培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之当代价值[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08)
[5] 杨晶.论杜威的教育目的[J].科技信息学报,2009(10)
[6] 吴康宁.为什么学校会对学生的发展不负责[J].教育研究,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