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首都国际机场急诊、死亡病例分析及对策

来源 :药物与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_bo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对首都国际机场三号航站楼2011年1056例急诊病例及13例死亡病例的分析,探讨民航机场急诊死亡病例疾病类别特点及相应对策。
  关键词:航空器; 急诊病例; 死亡病例; 相关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186-02
  由于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地区及国际交流往来的日益频繁,出外旅游人群的增多等因素使得近年来民航旅客流量激增。2011年首都国际机场旅客流量突破7800万人次。同时由于人口的老龄化,民航乘客中老年人的比例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由于乘坐航空器的快捷也导致很多已患病旅客选择乘坐航空器来实现异地就诊。由于以上原因也必然导致在航空器或航站楼患病的人数较前大幅增高。以下是首都国际机场201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T3航站楼1056例急诊出诊病例病种及13例死亡病例病种统计表。
  以上资料显示,旅客急诊病例中以心血管、外伤、消化、呼吸系统疾病居多,其中死亡病例以心血管疾病居多,占比高达53.85%。死亡病例中30岁至40岁年龄段及40至50岁年龄段各2例,50岁至60岁年龄段3例,61岁以上者6例,急救人员到场前已死亡者7例,到场后抢救中死亡者1例,转送医院后24小时院内死亡者5例。死亡病例中心血管疾病7例,占比高达53.85%,3例外伤死亡病人均为自杀所致。呼吸系统、脑血管系统及肿瘤疾病死亡病例各1例。
  1 讨论
  1.1 病因分析
  1.1.1 现代民用航空器巡航高度大约为10000米左右,而气压随高度的增加呈近乎指数函数的方式降低,即高度每升高5千米,大气压力约降为原来数值的一半。经过机舱增压手段使得巡航状态航空器机舱内压力保持在大约2100米高度大气压水平。此处的大气压接近565mmHG,肺泡血氧分压接近75mmHG左右。由于氧血红蛋白分解曲线的特点,会导致血氧饱和度降至90%左右。对大多数健康旅客来说,这种下降是可以耐受的,可以通过正常的生理反应而代偿。然而,这种血氧饱和度的下降对于那些患有心、肺或贫血性疾病的旅客来说则会造成很大的威胁。如对原有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的患者可能导致原有症状加重或电生理不稳定导致严重心律失常.另外低气压也会对人体产生物理性影响。如胃肠道、肺、中耳腔及鼻窦等含有气体的空腔器官在环境压力降低时,腔内气体如不能及时排出,就会根据器官壁的可扩张程度而发生体积膨胀或者器官腔内部压力相对升高的变化,从而产生高空胃肠胀气及中耳炎等病变。
  1.1.2 飞机起降时的加速度对人体会产生一些影响,如在正加速度作用时血液柱流体静压增大,下肢静脉压升高,静脉扩张,上半身血液向下肢静脉转移并淤积,渗入到组织内的液体量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导致心率加快,心输出量下降,心肌耗氧量增加等一系列生理反应。
  1.1.3 飞机的噪声和振也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其中噪声对身体的危害亦是全身性的,可致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紧张等一系列症状。
  1.1.4 另外在航空器狭小的空间里,很多旅客不愿起立活动,而超过4小时下肢活动的减少可能会导致静脉血栓形成。尤其以下高危人群更易形成静脉血栓:老人,刚做过手术的人, 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肥胖症、高脂血症等患者。这些人群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而航空器内本身空气干燥,湿度较低,如若不能及时足量的补水也会增高血栓形成的危险。旅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在下飞机活动时,血栓脱落,随血流经右心室到达肺动脉并在此形成栓塞,引起肺栓塞。而旅途疲劳及不能按时服药也是很多疾病重要的诱发因素。
  1.1.5 跨时区飞行的时差效应中,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最为常见,会出现疲惫,睡眠障碍,消化道功能紊乱,胃肠道症状及其他不适。
  1.1.6 旅行之前的离别情绪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悲伤的情绪不仅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也会诱发应激性精神障碍等精神类疾病,严重者导致自杀等过激行为发生。
  2 对策
  2.1 加强对旅客适航知识及乘坐航空器注意事项的宣教。很多旅客在登机前向航空公司或机场工作人员隐瞒病史,甚至自行采取措施掩盖病情,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如一名发烧病人为了顺利登机,自服过量退烧药,导致大量体液丢失,电解质紊乱致死;一位孕妇隐瞒孕周购票登机,结果在机上早产。有一些已患病旅客坚持乘飞机到异地看病,结果在乘机过程中病情恶化死亡。如若旅客在乘机前能充分了解乘机注意事项及易患疾病,采取预防措施,就会减少此类事故发生。
  2.2 第一急救措施应迅速到位:加强民航急救系统的软硬件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合理布局急救站点,缩短急救半径,提高急救呼叫的反应和受理时间以及准确性。
  2.3 要求院前急救、急诊科、机场周边三级综合医院ICU等危重症急救部门充分联动,合理配置各种急救资源,确保急危重症患者的院前院内的无缝隙交接。这不仅指专业人员的无缝隙连接,还要求第一目击者早呼救,早治疗。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既便是急救系统的反应速率很高,从患者发病至急救人员到达现场,至少或超过4~6分钟,即使急救人员到达现场也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尤其心源性猝死及窒息等患者及早救治至关重要,这就需要第一目击者第一时间对病患采取急救措施,这就要求多途径训练民航、机场各部门从业人员的急救意识、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这既是紧急挽救生命之举,也为专业急救人员的抢救奠定良好基础,更能降低院前死亡率。
  2.4 不断提高急救医护的专业水平,院前急救医护所面对的几乎是覆盖了内外妇儿所有专科的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迅速复杂,急救环境和条件有限,这就要培养急救工作者具有医、护、技于一体的全面技能,并具备良好的身体、心理和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不但要熟练掌握各种便携式急救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更要掌握各项急救技能(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术、气管切开术、各种穿刺术、机械通气等技术),做到准确快捷,才能确保急救效果。而且近年由于抑郁等疾病导致自杀,自残行为的患者逐年增多,对于这类患者应用恰当有效的心理治疗可以防止患者采取自杀等过激行为。因此要求急救医护能够掌握应用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2.5 定期在机场内部开展各种急危重病症救援的培训演练工作,在演练中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并完善。另外加强学术交流,定期派送急救人员进修学习国内外民航业先进急救知识和技能,借鉴国内外急救事业先进经验,促进民航急救事业的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兆祺,张凤岭,赵勇.84例民航旅客猝死的临床分析及对策现代民航急救医学2011-12-13-1.
  [2]田建广,陆峰,解炯,李明华,董钧,谢兰丰.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影响因素分析。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4-6-4.
  [3]柯善华,刘晓玲.展望21世纪的民用航空医学民航经济与技术2000-01-20.
其他文献
将143例糖尿病病人分为两组,观察组(72例)进行强化教育;对照组(71例)进行说教式教育,均连续进行3个月.结果观察组第3个月末糖化血红蛋白(HbAlc)、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
在河南省辉县市的太行山区有一个叫“十八盘”的地方,南村镇关王郊村就处在“十八盘”的咽喉要地,是古代山西往来于河南的必经通道.这里海拔在1000米左右,昼夜温差大、雨量小
目的探讨积极性心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心理干扰和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6月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
考虑到影响单个高校发展规模的因素众多且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提出先利用时间序列建模来预测高校发展规模;然后以教育部颁布的办学基本条件和监测办学条件为"适度"判断标准,运用
胸腔内食管-胃吻合口瘘是食管癌、贲门癌及其他恶性肿瘤外科治疗的极为严重的并发症.尽管近年来创新和改进了许多吻合方法,仍未能完全解决这一难题.我们用带蒂大网膜瓣环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