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先生评传①

来源 :郭沫若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j08210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沫若先生,四川人。原名郭开贞。笔名曰杜衎,曰易坎人,曰麦克昂,曰鼎堂。生于清光绪十九年,癸巳(一八九三),现年四十二岁,毕业日本福冈帝国大学医科。在校时,嗜好文学,曾从事文学运动。视友病,得识看护安娜于病院中,后因爱而成眷属,生子女三。回国后,曾一度任泰东书局编辑,主编《创造周报》,《创造季刊》,《创造日刊》,并为《时事新报·学灯》主要撰稿人。《女神》诗集即为当时之创作,歌德之《少年维特之烦恼》亦于是时译竣。出版后,因与泰东书局意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测定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β2-微量球蛋白(β2-MG)和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了解肾病综合征患儿肾小管功能与激素治疗效果之间的关
佤族盟誓文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并保留至今,文中阐述了佤族盟誓文化产生的历史原因、佤族文化的属性、佤族盟誓文化的构成要素。
由于阿佤山长期处于“羁縻”统治的状态,因而,佤族的国家认同建构历时不长。同时,佤族的国家认同具有族群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统一特点。为此,佤族的国家认同可从历程、原
在《郭沫若学刊》一九九○年第一期《资料·佚文》栏里,读到上海华东师大陈子善同志的一篇《在海外发现的一首郭沫若佚诗》。文章说:“据查,这篇三绝从未收入郭沫若的各
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中,深受印度文化影响并在文学创作上有鲜明表现的,首推郭沫若和许地山。但是,即使是在同一文化的渗透中,许地山也迥异于郭沫若,两人都表现出深刻的差异,这
对于修正性反馈的有效性一直存在争议,而且许多相关研究是基于国外的课堂的。因此,通过研究两种不同类型的直接书面修正反馈对于改善学生写作准确性的影响来试图证明修正性反馈
现代技术的发展使设计相关行业在近十几年中旧工艺的淘汰速度极快,计算机和打印技术的发展解放了设计师的双手,更加解放了设计师的大脑,设计师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更容易实现自己
江城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企事业单位、林农纷纷发展西南桦人工林,近几年西南桦种苗已经供不应求。江城县的地理环境、气候、土壤等适合培育西南桦苗木。从西南桦种子的
目的了解我国农村10~11岁儿童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有反复腹痛史和父母有胃病史儿童与正常儿童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的差异.方法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测119例农村
随着经济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中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行政保护为主,这一方式已不能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知识产权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