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促进高等教育改革

来源 :中国高等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wu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智能和教育的融合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最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旨在将伦理道德融入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本文从教师、学生和伦理三方面分别论述人工智能融入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在促进高等教育改革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其他文献
高等院校培养年轻干部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要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突发事件中提升能力、要在解决国家重大科研问题中提升能力、要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升能力,不断强化政治历练、务实信仰基础、提升能力素质,站稳人民立场、完善制度体系、建立长效机制.
面向人工智能时代,华东师范大学积极探索“新师范”教育形态,构建并实施融通“一流专业教育+一流教师教育+一流智能教育”的“本硕一体化卓越教师教育模式”.该模式以全面提高未来教师的核心教学素养为目标,基于智能时代背景进行融通式顶层设计,创建贯穿全程、层级递进的培养体系.
学校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百年立德树人在服务于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围绕“培养什么人”这一首要问题,不断实现传承与创新.认真总结党的教育方针的百年历史演变,对于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双一流”建设要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经验,立足国情,鼓励创新,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要研究国情和国策,结合学校特色,着重学校和学科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关注人才培养能力的提高.
面对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渗透,需要有“以静制动”的定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定“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还需要有“以动制动”的应变能力,努力探索何以通过教育实践改善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途径、方式、方法、功能与价值,匡正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之道.
新文科建设中“学科交叉”的理念为推进大学语文教学革新提供了路径,大学语文本身也具备“学科交叉”的优势.在新文科建设提供的新的历史机遇下,大学语文要进一步明确学科定位,深入且具体地研究大学语文的“形式与内容”问题,发挥大学语文基础性和工具性的功能,形成全学科的语文教育.
深化新时代高校学生评价改革,是建立健全教育评价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核心任务.本文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理清了高校学生评价改革的内在逻辑,并基于目前高校学生评价存在的现实困境,提出深化新时代高校学生评价改革的实践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当前高校思政课建设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应完善思政课顶层设计、强化党的政治引领;加强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的示范引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突出课程的价值引领.
推动高校“三全育人”,要坚持学理逻辑、实践逻辑和管理逻辑相统一,不断深化“大思政”工作格局,持续深入开展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加强师资保障和育人队伍建设,加强“三全育人”考核评价,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增强立德树人工作要加强党组织对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的全面领导,增强导师立德树人首要责任的认同感,完善导学互动平台丰富导学互动载体,完善评价体系形成工作长效机制,才能培养出高质量、高层次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