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书缘

来源 :山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0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求书
  如果说在饥荒的年代,人们也能找到野草充饥;那么在书荒的时代,读书人也能弄到书读当成一桩幸事。书其实很像野草,它的种子也是以风为媒,散落人间大地。只要大地长存,只要种子落下,甚至是泥土中一点儿残根,野草也定会“春风吹又生”。所以,在那焚书的岁月里,有时我也能意外地搞到一两本铅印的书来饱饱眼福、解解心馋。
  不知是人的生长阶段的自然本性,还是得到天启。就在“文革”开始那段岁月里,我爱看书的习惯,渐渐地发展为痴迷的癖好。也许是自己刚好高小毕业,具备了读书识字的本事了。父亲说,那时的我,就是看到地上有一残纸片儿,也会捡起来。只要上面有文字符号,我一定要细细过目一番。为此父亲忧心忡忡,他不想我成为他那样的人,读了大学成为“臭老九”,一辈子都有写不完的“交代”和“检讨”,甚至被送进什么思想“学习班”接受改造,还时不时被人揪来揪去“站台口”批斗。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女靠两只手劳动,卖力气挣饭吃过日子(后来,上山下乡时,父亲都特积极地催促我们抢先报名,先后把我们兄弟姐妹六个统统送到了“广阔天地”)。为医治我可怕的“爱看书”病症,父亲可是想尽了法子。除了见我有书就收缴外,为防止我晚上偷着看书,他找了一个薄铁皮筒,在上面钻了个眼儿、用一截铁丝穿过拴起来,又放进几颗小石子。然后,在墙上戳出一个小洞,将铁丝穿过,铁皮筒悬在我们睡觉房间的墙壁上,而且正好在我们床帐的背后。父亲这一“高招”,是为了阻止我一书在手,就通宵达旦地猛读。深更半夜,他不用从自己的房间出来(那时的房子都是单间独立,各有其门)再敲开我们的房间,就可以发现我的“劣迹”,并不停地拉动铁皮筒。一直到不再有灯光从墙洞上漏出为止。可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旦弄到一本书,我为了满足自己读书之欲,会蒙在被子里,打着电筒享受。我能在一夜里,把厚厚的《三家巷》这样的小说从头到尾通宵读完。
  对我来说,读书最难的不是应付父亲,最悲催的是搞不到书。那时已经是破“四旧”的时候,书已是“臭名昭著”的东西,要弄到书已非易事。一次,我路过一个姓宫的女老师家门口,她正在门廊处的蜂窝炉灶上熬稀饭。只见她左手拿着一只长把铝勺,在咕咕翻滚着的铝锅里搅动,以免米汤从锅里滚溢出来:一双眼睛却盯死在右手捏着的一本书上,全然没注意到我悄悄地接近。
  当我弯下身去,斜眼一瞅,一个奇怪的书名绽放在我眼里——《斯巴达克斯》。就那书名儿,就让我兴奋得两个耳腔内嗡嗡鸣响,我知道它一定是本外国“洋货”,那可是稀世“珍品”级别的读物啊!想读的欲望腾地在我心里突突直冒,难以遏制。于是,我厚着脸皮。喊了一声:“宫老师,您好!”
  我甜甜问候,使聚精会神的宫老师着实吓了一大跳。她抬眼瞅瞅我,恐惧让她脸色苍白了,极度慌张地把手里的书往身后藏。
  “我知道,你在读《斯巴达克斯》……”
  “嘘……”宫老师努着嘴唇,向我直嘘气,还一个劲地挤眉弄眼。示意我别声张。我却忙凑过去,嘻嘻哈哈地央求能否借来看看。
  “借……不,不!我还没看完。”
  “你也是借的?”
  “是……不,不是借的,是我……”
  “自己的书也没读过?”
  “以前读过,好久之前了。今天翻出来……”
  “那你更应该借给我看看,你都读了几遍了嘛。”
  “不行,这书是……是不能借的,特别是你更不能看。”
  “为啥?”
  “你还是一个小孩子。”
  “小孩更应该学习学习嘛……”
  “不行,它是,是有大毒草……有毒的……”
  不过。我觉得宫老师是不会拒绝我的。以前我就从她那里搞到过书。她是去年才分来的大学毕业生。单身一人,听说还是满族人,老家在关外。星期天节假日,大部分老师有家有室。附近的老师也都赶回家享天伦之乐去了,她只好一个人留在自己那间单身寝室里。来的时候,她连下面条也不会,就更不用说做饭了。“文革”伊始,学校搞师生“平等”,教师食堂被取消,合并到学生食堂。学生食堂的饭菜太差劲了,炒白菜里不见半点儿油星儿,还能时不时地吃出毛毛虫来。她一个大姑娘,直吓得不敢吃,不得已只好自己动手,从头学起。她那只蜂窝煤炉子,正是在我母亲的带领下,由我们兄妹几个,搬砖的搬砖,和泥的和泥,帮她砌好的。砌灶的泥里要加些头发,增强泥的粘力。宫老师一头长发,蓬松可爱,叫她剪一截她却舍不得,我母亲看出了她的心思,就对我说,来,把你这头狗毛剪剪,好到河里洗冷水澡方便。于是,我的头发被剃了下来,和在泥里,砌成了宫老师那只蜂窝煤炉子。
  可是,这次我想错了、不管我怎么恳求和纠缠、宫老师就是两个字:不行!最后她被我缠得不胜其烦,也是为了打发我,便回到自己寝室里,拿出一本书递到我手中,说道:“要不,你拿这本去看好了。”
  那是一本金敬迈写的《欧阳海之歌》,正是当时走红的一本小说。
  烧书
  在1966年8月1日至12日八届十一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十六条;同时,伟大领袖写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在文中提出了中央有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此后,红卫兵运动迅猛发展起来,全国随即卷入了一个破除“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狂潮之中。这一狂潮最大的特点,除抄(家)、打(人)、砸(物)外,还有一个“烧”字了得;烧就是把抄家砸庙等途径弄来的“封资修”的东西堆积起来,浇上一些煤油、放上一把火,将它们通通化为灰烬。被抛丢到大火里付之一炬,数量最多的就是各种书籍了。
  我第一次见识烧书是在中学的大操场坝子,所烧的也是从学校图书室里搬出来的书籍、刊物和报纸等。中学的图书室不算大,设在一间六七十平方米大房里。房内被一道白墙分割成一大一小两间,大的做阅览室,小的为书库。白墙上一道门和一个大窗口,门是一般木制门。窗口也是用一块大小相当挺结实的木板遮盖。它的下端边沿用铰链与窗框相连,其他三边都能与窗框脱开,只是上端两边各系一条粗麻绳,拉起麻绳,就关闭窗口,放下就是简易的借阅台。我不是中学的学生,照理是没资格进这个图书室的。可是我是该校教职工子弟,况且我同班的一个女同学,她妈就是图书室的管理老师。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于是也能很随便地进出图书室。在阅览间翻看那些花花绿绿的画报,还能时不时通过同学搞到想看的书。   烧书那天,好些中学学生冲进图书室,我同学是个不到13岁的小姑娘,她站在阅览室的门角里,看到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们把书本、杂志、画报和报纸一包包、一摞摞、一捆捆地搬出去,她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后来,她曾对我说,看到火点起来,那些书报被丢进大火时,她心疼得哭了。我说关你啥事?她撇我一眼。赌气说,是不关我的事,可是以后你要再找我给你拿书,那可没门了。其实,当我看到那些散落的书,还有一本本五颜六色的画报,也惹得我眼馋,可是又不敢去捡,只能眼睁睁瞅着它们被丢进大火里,顷刻间化为灰烬,化为青烟。
  在小镇的丁字形街口,我还见识了另一次的焚烧破“四旧”的战利品,所烧的东西就花样繁多了。不仅有常见的书,还有不少是佛教、道教的经书,看风水的书、旧的农历书,以及三教九流中的典籍。除了这些,还有各种神像、神牌、鬼符、旗幡、匾额,甚至还有和尚、道士、尼姑们的衣物用具之类的东西。它们全是红卫兵在小镇四周的寺院庙殿中,大破“四旧”的战果。火苗腾腾,就像点燃一堆很大的篝火。人们围着大火堆高声朗读着最高指示,大声吼唱着语录歌曲,一曲未了,又一曲直冲云霄。歌声搅和着灰屑漫天飞舞,场面很有气势。自始至终,人群都沉溺在一种莫名其妙的亢奋情绪中,享受着一种极度的狂欢。每个人把那些东西扔进火堆里,都表现出特有的、坚定刚毅的神情,他们大概都相信自己在为一伟大的事业、美好的憧憬而奋斗。
  如果说,上述两次烧书,我还是十足的看客,多少带着一种游戏心态的话,那是因为大火没烧到自己。当烧书的风潮殃及我家,当自己亲手帮着父亲撕毁他的一本本藏书,丢进灶膛里时,瞅着腾蹿的火焰将它们化为灰烬,我心中的滋味就大不一样了。
  我父母亲都是解放前一所国立知名大学的毕业生,特别是父亲,少年时代还上过十年多的私塾,大学进的又是文学院,加上他自己喜欢的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半辈子岁月里,父亲自然有一堆的藏书,其中不少还是线装版本,甚至是直排雕版印成的古藉。有《诗经》《离骚》《昭明文选》……还有不少是父亲因教书和学习所需而购买的各种书籍。
  父亲一个人闷在房间里,清理了好几天。当他把书一摞摞搬去厨房时,我正好撞上,忙凑上去帮父亲搬。书零乱地堆在炉灶边,父亲让我去拿了一把剪刀。他接过去,一本本剪断书脊上的装订线,把纸张分扯开来,丢进灶膛里。接着,他连划了好几根火柴,才把纸点燃。
  真的要烧呀?我问。
  父亲瞟我一眼,没吭声。从他的眼神里,我分明看到了痛惜与无奈。也许我年少,太不懂父亲此刻的心情了。于是,我就卷起自己的袖头,帮着父亲扯破、撕烂一本本的书,往灶膛里丢,时而还用火钳拨弄拨弄灶膛的纸灰。我干得挺卖劲,嘴里还嘀嘀咕咕地念叨着伟大领袖的诗句——纸船明烛照天烧!
  烧书的活儿断断续续好些天。在烧书的间隙里,我也去拿那些要被烧的书翻看,无意中,我看到几页文字,一下将我震蒙了。
  那是一本父亲教学用的参考书,薄薄的就四五十页。教师的参考书上,对所选定的课文做了全面的介绍,包括作者、故事梗概,中心思想和艺术特色等。我看到的几页就是对课文故事梗概介绍。看了这几页文字,我第一次知道了莎士比亚的名字,第一次知道了他的《罗密欧和朱丽叶》……没想到的是,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生死爱情故事,让我第一次知晓了人世间还有这样凄美动人的故事!它让我这个13岁的娃儿看得心激跳,血直涌,心潮起伏难以自持。我简直蒙了,禁不住感叹:男女之间还有如此纯美的情感啊!趁父亲不留意、我扯下了那几页纸,塞进了自己的裤兜。
  接下来,我变得不老实了,开始在父亲清理出来。堆放在炉灶边要焚烧的那些书里翻找。把自己认为可以看的书,偷偷转移,藏在了自己床席下谷草里(谷草用来当垫席用的)。在这些书里,有我当时根本读不断句,看得似懂非懂的《左氏春秋》、屈原的《九歌》、《唐诗三百首》……记得还有一本郭沫若写的《李白与杜甫》。在烧书的年月,我就这样接触了莎士比亚,也算与莎翁有了一段奇缘吧。让人更没想到的是这奇缘竟然连接了我后来的人生——在大学里教了三十多年的欧美文学课,可以说,这也成为了我的衣食来源。真乃神人感应,冥冥之中,是不是自己前世与莎翁有缘,让我在那烧书年代与他相遇,又跌跌撞撞地相伴而行,走在自己后来的人生路途上呢?
  偷书
  由于学校没有上课,那些家在城里的,或老婆孩子在农村的“一公一农的吊脚户”老师们,个个都可以随心所欲地离开学校回家,享受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天伦之乐。我家是学校的常住户,加上我们兄弟姐妹多,于是就成了“守夜专业户”。家不在学校的老师们要离开学校,就老找我们给他们守夜。这不是“贞观之治”,他们不得不挂念着自己房中的铺盖被卷。一到晚上,父母就会将我们兄弟几个派遣出去,分别住到不同老师的寝室里去。
  在一个皓月当空的夜里,我被父亲派去为熊老师守寝室。上床熄灯后,透过玻璃窗,月光清亮,外面的世界清晰可见。突然,我心一阵狂跳,在对面学校图书室的窗台上,趴着一个人,他正在撬开窗子,翻进图书室去。是小偷?可他一进去后反把灯打开了,有如此胆大妄为的贼?我忙跳下床,来不及穿鞋,跑到那扇被撬开的窗前,探头往里一瞅。哈!我又惊又喜。惊的是那人正在“偷书”。把一包包大本画报往一只麻袋里塞:喜的是,这个人我认得,他是我姐姐同班的同学,叫俞成!虽说中学图书室里的书报等曾在“破四旧”时被焚烧了不少,可是书库里排排书架上还是有好些东倒西歪的书,报纸、杂志、画册散乱一地。它们让我眼睛一亮,仿佛“芝麻开门”,眼前出现了一个藏宝的金窟,不。还有许多诱人的秘密。我再也顾不得啥了,双手扳着窗台,翻了进去。
  我的突然到来、把俞成吓了一大跳。看清是我后,他口气恶狠狠问道:“你小子来干吗?”
  “跟你一样,干活!”我一边说,一边在屋角里找出一条麻袋。
  “画报都归我,我弄回去糊墙用。”
  “那好,书归我。”我把架上和地上的书一股脑儿往口袋里装,不看也不管是些什么书了、只觉得心跳得怦怦的,充满着难言的喜悦和紧张。   当我俩翻出窗口,各自扛着鼓鼓的麻袋,刚走出不远,就听见有人打对面走来的脚步声。惊慌之中,我俩把麻袋往路边一扔,只听见一阵滚动的响声。我心里直叫苦,知道两只麻袋随山坡滚了下去,下面正是绕着山脚流过的那条小青龙河。糟啦!要是滚进河里可就白忙活啦!对面走来的人也听到了响动,一道手电筒光唰地直射过来。
  “哪个?!”
  “我……我们。”俞成忙应答道。
  “呵,是你啊——俞成呀?”来人走近了,用手电筒照着俞成的脸。一开口就叫出了他的名字来。
  “翁校长……”俞成一边用手遮挡光柱,一边冲着来人满不在乎地嘻嘻傻笑。
  来人是中学的翁校长。一个快五十岁的半老头。每天晚上翁校长都要拿着一只壳上都起锈了的手电筒。自个儿在这座空了的校园里转悠上好一阵子。好像他不用那只旧电筒这里照照,那里晃晃,他就睡不着觉。
  “你又在这里干啥,还不回家?”翁校长的电筒又射在我的脸上。
  “我。我——我歇凉呀。”
  “歇凉?半夜三更该归窝了。别到处乱串!”
  翁校长晃着手电走开了。继续他的夜巡。我和俞成急忙从前面一条石梯坎跑下去。再绕到河边,一路找下去。真是让我惊喜不已,两只麻袋都被河边密集的芭茅丛阻挡着,没滚进水里。
  俞成把麻袋往肩上一扛,刚走出芭茅丛,又倒了回去,还折断一些芭茅和树枝,把麻袋遮盖起来。
  “我明早来拿,从这里扛到街上还近些,更方便多了。”
  “你咋往街上扛,不是要弄回家糊墙吗?”
  “糊个鸟!老子破四旧,弄到收购站去当废纸卖,一捆一摞地烧成灰,还不如卖了,搞点钱出去串联。”俞成提提我的麻袋,又说道,“你小子不是也想弄两个零花钱吧?”
  我没回答他的话,扛起自己的麻袋就走。
  “你也藏在这芭茅林里,天亮前就来拿,更不会有人发现。你现在这就背回去,再撞上那个翁老头儿的话,咋办?”
  “我弄的都是些书,又不去卖,藏在这里,天亮再来背,也得往回搬,更不方便。”
  “你还真打算弄回去读呀?”
  我听得出,他的口气里含着嘲讽和不解。把麻袋背回熊老师寝室后,我从麻袋里把书抱出来,摞在桌子和床铺上,心里的高兴不用说了。随后,我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激动地逐本翻看起来。这些书里竟然有外国洋货,如《牛虻》《红与黑》《我的初恋》《基督山伯爵》《茶花女》《契诃夫短篇小说集》《劳动》《妇女乐园》……还有当代中国文学名著《李家庄的变迁》《小二黑结婚》《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青春之歌》《英雄儿女传》《家》《子夜》……最让我没想到的是,当我翻出《斯巴达克斯》这本小说时,一下想起自己至今没从宫老师那里借到此书,可是现在我不仅能读它了,还“拥有”它了。哈哈,我简直想放声大笑!
  此后的一些日子里,一到夜晚,我就早早地把自己关在熊老师的寝室里,穿着一条短裤,光着上身,一手摇着把蒲扇,在灯下一本本地读起来。夏季的蚊子太多,赶也赶不了,叮得人心烦,一个巴掌打下去,就是一手心的血迹,有时就不得不躲在蚊帐里看了。奇怪的是,即使汗顺着头发梢儿往下滴个不停,却干扰不了我那颗扑腾飞翔的少年心灵。书里一个个神奇的人物,一段段撩人的故事,让我激越、兴奋和憧憬,真是夜不能寐。《牛虻》里亚瑟被枪决时,面对刽子手的嘲笑,他那不屈的喊声——你们要杀我,就是怕我——使我感受到了人的精神之伟大,体验到了一种巨大的心灵震撼!屠格涅夫的《我的初恋》中,少年对女性的冲动和依恋之情,让我内心涌动起人之情之性的春潮。《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和《红与黑》里的于连,他们的追求,也让我想入非非。《斯巴达克斯》中的奴隶英雄,古罗马角斗场上的勇士风采……无不让我痴,让我癫,让我狂!
  多年后,我明白了那次“偷书”对我一生的意义——那不仅仅是书荒时代的一个童话:或许,它更是上帝对我的恩宠,对一个生长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畸形时代的一个爱书者的拯救!
  抢书
  为“复课闹革命”。我们已毕业离校的高小六六和六七级学生又被召了回去,一时间原本不大的小学校园就格外热闹起来。这种热闹带着一种躁动和不安,校园简直就变成了“花果山”,我们就是嬉闹游戏的群猴。
  学校的无次序,还不只在于老师们不会管我们,更在于我们可是肩负着“复课闹革命”的历史使命才重返学校的,这可是最高统帅发出的最高指示,谁又敢管呢?无人管的我们自然可以“肆意妄为”了。再加上返校后,几乎没有课上,每天上学放学都很自由,有事没事可以随便进出教室。这还是学校吗?实质上就是一个“羊圈”,只不过为了结束“大串联”造成的全国大混乱,要把在外边满世界扑腾的学生娃儿们圈定起来罢了。
  虽说这些政策主要是对大中学校的学生为对象制定的,可是我们小学生也跟着沾光了。其实就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言,高小六六级的毕业生中、一部分已跨进过中学校门,一度成为了69级初中生,过了把红卫兵的“瘾”,干了一阵子“革命小将”的“活儿”。就连我这样一个被划为“黑五类”的“坏”小子,也在一所公社“农业中学”里混了几个月,还顶着“农业中学生”的招牌。投身在革命“大串联”的风潮里,借着关心“国家大事”。天南海北地周游了一圈。这样一来,见识多了,心也野了,一下又被圈起来,那股劲儿真难受,谁也适应不了。
  无所事事是对人的一种折磨,学生要是没课上,也没书看的话,准是难受难熬的事。以前学校有个不大的图书室,里面有些课外书籍。在我的记忆里,那里面有不少民间故事、神话童话和少儿报刊(如《少年先锋报》等),还有不少“娃儿书”(连环画)。这些对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半截子幺八”(13~19岁的青少年的俗称)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在“文革”破“四旧”之前,小镇上还有靠摆“娃儿书摊”谋生的人。一块大麻布就地摊开,上面摆出几十上百本的连环画,只要花上一分钱,就可以看上一本。每到放学后,“娃儿书摊”就围上一圈学生娃。后来,到处见书就烧,也没人敢摆摊“放毒”,“毒害”我们这些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了。   每次走过那间阅览室,我都会情不自禁地伏在窗台,想通过窗子的玻璃望望久违的室内容颜,可是帘布遮挡,窗玻璃上晃动的只是自己模糊的面孔。到后来,路过那道紧锁的门,我会抬脚蹬它两下,以解不能入内之怨恨。再到后来,不知为啥,我实在控制不住自己心里冲动,也许是自己真想搞到书看,也许因我早是有“偷书”的前科。俗话说,一次行盗,终身为贼,贼心难死啊,何况还从中尝到了不少甜头呢。长时期的渴望与失望的交织,终于爆发了。不可遏制的冲动。最终变成了胆大妄为。在我的教唆下,我和几个同学捡了两块残砖头,对准阅览室门上的挂锁,来了个三下五除二。一通猛砸……
  几个同学各自抱着自己弄到手的书,出了阅览室就立马作鸟兽散。我提着一只大竹篾鸳篼(那是阅览室角落处的清扫工具),装着我的“战利品”,夺门疯跑,窜进了校园后面山坡上的树林子里。稍把呼吸调匀,擦去额上的汗。我就一屁股坐在地上开始清点自己的战利品了。七八本厚薄不同的民间传说中,让我喜出望外的是一本厚厚的《一千零一夜》。十多本“娃儿书”里,大部分是《三国演义》,更让我好一阵欣喜。
  当时,《三国演义》这套连环画可是在我们男娃儿们中影响最大的一套“娃儿书”了,堪称“最流行的畅销书”。它全套一共有五十多本,其中不少我早就看过。没想到此次通过“自力更生”,一下砸到十多本,虽说是拆散的,没有连续性,如《桃园三结义》《火烧新野》《大战长坂坡》《千里走单骑》《单刀会》等,但能把它们搞到手,我还是如获至宝。兴奋异常。这种兴奋还来源于自己的一个癖好:从小我就喜欢画画,对《三国演义》这套“娃儿书”我还很在意它高超的绘画技巧,每页画面的构图、人物形象、道具背景都相当完美、也激发起我难以遏制的临摹欲望。我曾因贪恋描摹那套“娃儿书”上的三国英雄,成绩暴跌,还遭到父亲动用“家法”。
  那是在四年级下学期的一天,父亲手里捏着一张纸,上面画着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五虎上将”的模样。这是我花了好几节课时,才照着《三国演义》连环画上描摹下来的“作品”。倒霉的是那天上算术课,我正拿出来准备用蜡笔给“五虎上将”的盔甲加彩时,被算术老师缴了去,还转手交给了我母亲。告了我一状。母亲回来后,又把我的作品给了父亲,还要我父亲想办法,说娃儿马上就要升高小考试了,学业耽误不起呀!于是,父亲对我一顿呵斥后,强令我搬来长条木凳,然后去他的旧马架躺椅上抽出一块竹片,递到他手里,再自己解开裤带,褪下裤子露出屁股蛋儿——父亲用那块近两尺长、一寸宽的竹片,在我光腚上来了七八下。事后,我的屁股连续痛了好些天。
  砸锁破门而入,洗劫阅览室。在学校历史上也是首次,是人不敢干鬼不敢想的事,应该说是“开天辟地”的大乱子。如是在以往,此等恶性事件的参与者定会遭到最严厉的追究与惩罚。可是,两天过去了。十天过去了,一月、两月……这一年也这样晃晃悠悠地过去了、被打破的门依旧一副破烂苦相、被砸坏的挂锁连影子也没了。而我们这些“抢劫者”却安然无事,学校领导没找过我们,学校老师没询问起这事,就好像它从没有发生过。
其他文献
突如其来的非典,对我国的影响反映在经济、社会以及人们投资和消费心理、生活方式等。消除非典的影响,不仅在经济领域,研究出台更多的措施以恢复国内外投资者的信心、弥补因
两河园林绿化对提高周边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增进居民身心健康至关重要.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及2014年青奥会的召开,城市园林绿化水平也应相应提高,以适应人们对居住环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而高职院校学生的独特性使一些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出现了不同的心理问题,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的阐述以及
本文针对绿色住宅的认识和的理解,阐述了绿色住宅的十大系统的意义、内涵和形式,也表述了人们所关注的相关的问题.
期刊
摘 要:现阶段,传统的教学模式仍旧主导着高中学校的人才培养,很多高中生的学习方式仍然以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严重抑制了高中生的主体性、合作性以及探索精神。本文针对高中语文课堂中组建兴趣小组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对现阶段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教学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高中语文课堂中建设兴趣小组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兴趣小组;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  随着教学方式的不断改革,传统的教
在建筑工程中,钢筋工程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建筑的整体质量安全及施工进度,必须加强钢筋连接及安装施工技术管理,以提高钢筋工程的质量水平。
作为一名工作十年有余的图书馆馆员,经历了图书馆服务从有偿到免费开放的过程,有偿服务时代的约束性和限制性,免费服务时代的开放性和放任性,两种服务方式各有优劣,就写下此
偿付能力是保险业的核心管理指标,近年来,保险业的偿付能力管理模式发展较快,本文从偿付能力管理的理论基础入手、讨论了偿付能力管理的实践、偿付能力管理的有效性,并提出了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国的会计规则规范,促进了会计整体环境的稳定,在此过程中,这项准则的实施取得了一些效果,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我们通过对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