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晓义:地球的女儿

来源 :决策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ei526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只有一个可生息的村庄——地球,保护环境是每个地球村民的责任。”
  ——廖晓义
  
  2006年岁末,“绿色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著名环保人士、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主任廖晓义,身着绿色唐装,走上了领奖台。她的话语不多,却坚定有力:“走上环保之路16年,今天是最让我感动的时刻。我愿意和一路同行的伙伴们、特别是和参加26度空调节能行动的民间组织的伙伴们分享这份荣誉,也分担未来更沉重的责任:关心环境质量、监督环境执法、参与政策建议、选择绿色生活、传承和谐文化!”
  廖晓义身上的那件绿色唐装,有着特殊的意义。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包括中国在内的12个民间环保组织第一次在联合国峰会上亮相。当时,廖晓义作为“地球村”的代表,和这个草根代表团的女同胞一样身着这件绿衣。4年后,在领奖台上,廖晓义再次穿上了这件衣服,她说:“这是一个符号,是分享,也是提醒。”
  这次的奖杯造型很奇特,一个满脸悲壮神情的人,举着一个满目疮痍的地球。“这个奖杯对我来说,压力远远大于动力。”她在给媒体的获奖感言中写道:“在艰难的环保道路上,有的人默默地前行,有的人无声地倒下,而我这个后来者接过了奖杯。我知道这奖杯有多重,那是一路同行的伙伴们和同志们用心力浇铸的重量,也是自己要用生命去交付的重量……”
  
  留在中国搞环保
  
  廖晓义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当初她和大多数人一样天真地认为,环保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1990年,获得哲学硕士学位的廖晓义进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做研究工作。一个朋友的话引发了两人之间的一场讨论。朋友说:“我对人类未来非常悲观,人类活不到下个世纪,因为人类会被自己所制造的各种灾难毁灭。”廖晓义却认为,“人类可以依靠强大的技术力量去解决环境问题。”但在面对朋友“怎么解决”的追问时,廖晓义查遍了社科院的所有资料,竟没有一本关于环保的书。但是她读到了《伐木者醒来》、《江河并非万古流》等有关环保的文章。也就是从这时起,她决心投入到环保工作中去。
  此时,在美国读博士的丈夫催她去国外团聚。于是,廖晓义带着女儿启程了,她要亲眼看看国外的环保是怎么做的。
  美国,天蓝水清。在踏上美国土地的一刹那,廖晓义觉得自己的使命有了一种沉甸甸的质感,她暗下决心:“总有一天,我们国家也会天蓝水清的。”
  为了攻克口语关,廖晓义当过一年保姆。为了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进修政治与公共管理系国际政治专业,她每天上午上课,下午到餐馆打工。星期日还要参加当地人组织的环保活动。
  在美国,廖晓义开始思考什么方式可以更广泛地引起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她想到了媒体。在看了大量国外的环保影片,接触了很多环保节目制片人之后,廖晓义决定自己制作一部环保片。
  在美国的两年,廖晓义舍不得给自己买一份人身意外保险,这在世界上车祸率最高的美国简直是闻所未闻的。可是为了确保拍摄环保专题片《地球的女儿》,她以每天900美元的高薪聘请了专业摄像师,为此不但付出了她两年辛苦打工的全部所得,还向朋友借了笔数额不小的债,这是一笔以生命为抵押的无息贷款。
  1995年5月,得知第四届“世妇会”要在中国召开的消息,廖晓义带着尚未杀青的《地球的女儿》回国了。
  环保专题片《地球的女儿》成为了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民间论坛中国的骄傲。这部耗尽了她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攒下的两万美元制作的片子,拉开了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环保时刻》的序幕。从1996年开始,每周五的18∶50,廖晓义的声音便通过电波传到了千家万户:“人类只有一个可生息的村庄——地球,保护环境是每个地球村民的责任。”
  1996年3月,挪威前首相布兰特伦夫人访华,廖晓义以民间环保组织负责人的身份致函挪威驻中国领事馆,要求采访。布兰特伦夫人是位知名的“老环保”,对廖晓义的提议欣然同意。采访顺利完成,从而也为《地球的女儿》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专题片《地球的女儿》在世妇会上播出后,好评如潮,福特基金会为此奖给廖晓义4万美金,这是她得到的第一笔经费。中国农大国际农村环境中心的负责人被廖晓义的执著所感动,无偿提供了两间办公室。有了钱和房子,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问世了。
  1998年,廖晓义又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她去美国驻华使馆,填写了《志愿放弃美国绿卡登记表》,并在登记表上庄重地写道:留在中国搞环保。
  
  让环保走进生活
  
  廖晓义创办的地球村的全名为“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
  有趣的是,在10名专职工作人员中只有一位是男性。在地球村的办公室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书架上廖晓义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一张合影。
  那是1998年克林顿来华访问,在桂林召开环保圆桌会议,一共请了7名民间环保人士,其中只有廖晓义一位是女性。这位总统似乎有些重男轻女,本来安排廖晓义第二个发言,但克林顿总是与那几位男士交谈。廖晓义“耿耿于怀”,她一下子抢过了话头,她历数美国过量开采,消耗能源,制造有害垃圾,污染空气,破坏生态,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给自然环境和人民的生存造成的种种不良影响……
  克林顿不愧为外交高手,他摇着一把中国折扇,微笑着说:感谢李肇星大使送给我这把节能空调。这是对廖晓义的巧妙回应。但紧接着,廖晓义尖锐地提出了一次性消费品的问题。克林顿终于坐不住了,他下意识地拧开手中的笔,发现不是一次性的,这才松了口气。会议结束后,克林顿特别邀请廖晓义有机会到美国去作环保演讲。
  几年来,廖晓义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她拍环保、说环保、呼吁环保,在北京、西安、重庆、成都、石家庄等地的机关、社区、学校作了上百次的环保讲演,发表了很多有关环保的论文和文章。
  廖晓义在她主编的书中写道:“21世纪,环保行为意味着一个人的素质和教养,环境质量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力量。”
  近年来,廖晓义作为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的代表,多次参加了在美国、英国、日本、挪威、印度、巴西等国举行的重要环保会议和活动,成了民间绿色大使。
  2004年夏天,廖晓义在北京发起的空调26度节能倡议立即引起了热烈反响。在奥组委的协调下,冬天“低一度”,夏天“高一度”的折衷办法被京城80多家高档次酒店所接纳。
  社区环保的推广是“地球村”的重头戏。“地球村”在延庆建立的环境教育培训基地和在北京宣武区建立的绿色社区,在廖晓义的环保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架起了桥梁。面积为187公顷的“地球村”培训基地是一片自然绿地,人们可以在观鸟、赏树、饮泉、爬山的过程中学习生物多样性知识,培养环保意识,并为环保人士提供野外活动的场所。北京宣武区建功南里的“绿色社区”,则把环保引入了社区生活。走进居民区,庭院整洁,草坪葱绿,居民将垃圾分成生物垃圾、非生物垃圾、弃吐垃圾,并将其分别投放在红黄绿3个垃圾筒内。作为城市的节能型小区,这里的每个家庭都装上了节水龙头,使用节能灯,绿地覆盖率占小区面积的30%。还成立了绿色自愿者大队,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活动。廖晓义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为了节约能源,普通人有很多事情可做。当你选择了环保产品,实际上就是把你手中的钞票变成选票投给了绿色产业。”
  廖晓义家里大大小小的盆子比较多,用洗衣、洗菜的水来冲厕所、擦地板。为节省一次性筷子,廖晓义出门自己带筷子。她还尽量避免乘飞机,只要时间允许,她尽量坐火车。有时在飞机上,每个人一趟下来就得用四五个一次性杯子,廖晓义坚持只用一个。
  廖晓义是个永远的无车族。刚回国的那段时间,她坚持骑自行车,每天光花在路上的时间就得三四个小时。后来,她改乘公交车上下班。她说:“有些地方我们做的也不够彻底。”在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的办公室里,也装有空调,这是节能空调厂家送的礼物。即便如此,他们也很少打开用。
  “珍惜资源、简约其行;修心养性、高尚其志;关爱生命、强健其身;天人合一、和谐其境,这些支撑了中国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我们不应当轻易放弃。”这是廖晓义四处推销并身体力行的理念。
  现在,“地球村”的工作人员达成一致的信念是:过程是最重要的。有人把环保当成职业,有人把它当成事业,廖晓义显然已经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生活。
  2000年,廖晓义和一位朋友合写的《地球日之歌》给她的环保人生做出了最好的注解:“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地球母亲把我们抚养,我们吸吮着母亲的乳汁,却常常把母亲遗忘。但我们今天已经醒悟,地球母亲不再悲伤,只要每个人从现在做起,就有拯救地球的力量……”
  
  乡土是民族的气脉
  
  16年的环保之路,2006年成为了廖晓义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这一年来,廖晓义走访了河北、江西、四川、贵州等地的乡村,特别是在那些很少受到现代污染的乡村,她不仅为这里村民与生俱来的生态智慧所震撼,也坚定了她回归本土的决心。
  在贵州,廖晓义去了20多个村寨,当走到其中一个寨子边的森林时,一种幽静而温馨的独特气息让廖晓义深深陶醉了。当地人告诉她,这个森林就是村子的墓地,但是这里不修墓碑。在这里,只要有新生命降临,父母就会给孩子种下一棵树。等到他去世的时候,他的后人就用这棵和他同年龄的树,给他做一口棺木,埋在地下,并在埋葬他的地方种下一棵树。这种将人类生命寄托在树木再生的习俗,感动了廖晓义:“我如果能有这个福气,享受这种待遇,在这里变成一棵树,那该有多好!”
  很多村子都有寨老,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担当。寨老是整个村庄的道德楷模和灵魂人物,村民有事都会去找寨老和元老会来解决,虽然这不是法律和制度上的制约,但心灵和道德的权威更有震慑力。一个村庄的和谐离不开这样的道德凝聚力,这里的人们喝着山泉唱着山歌,自家的大门甚至粮仓都没有上一把锁。而在北京近郊的乡村,廖晓义却看到,即便是村委会要求村民将门前垃圾清扫一下,也面临村民索要清理费的尴尬。
  2006年,廖晓义主编了《乡土中国绿色丛书——村民环保读本》,她在序言中写道:“乡土是民族的气脉,一个民族的乡村毁了,气脉也就断了。”
  这些年来,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不仅在城市发生,而且也在乡村蔓延。水污染、空气污染、物种剧减、垃圾、土质退化、水土流失、圈地运动……地球病了,这都是因为人病了。新农村建设为村民带来了希望,但是如果用单一的经济尺度去衡量乡村,将乡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价值排除在计算体系以外,不重建尊天敬德的文脉,是无法实现人与天地的和谐的。正是基于这样的紧迫感,廖晓义策划主编了这一丛书,希望能和村民们分享她对乡村发展的理念和情感。
  也有人问廖晓义,是不是因为城市的环境问题太多,才到乡村去寻找净土?她摇摇头说,自己始终坚信,净土就在人们的心中。其实,早在1999年,“地球村”就在北京郊区的延庆县租了2800亩山林,实行垃圾分类,使用太阳能灯,种植无公害食品。城里人在亲近自然的同时接受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给贫困的村民带来了不小的收入。她说,“2006年到乡村,还是在思考乡村建设中的绿色生计的问题,比如推广乡村旅游,促乡村建设,守乡土文化,护乡野环境。这里面的每一层都是递进的关系。”如何去建立一套有效的环境监测、环境执法、环境政策、环境技术的机制,这是廖晓义在2007年继续总结和思考的。
其他文献
旅游服务贸易是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内容,在全球服务贸易中占有“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地位。早在20世纪70年代,东盟国家就已经开始旅游服务贸易合作。东盟国家地理位置优越,热
据报道,美国西北部的果树栽培业,特别是苹果栽培业,目前正处于惊惶状态中。这一方面是因为需要改变品种栽培的方向,另一方面是在栽培上少用或不用杀虫药剂的压力越来越大。苹
光缆网络是电力系统主要的通信网络之一。随着电网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调度电话、保护通道、自动化通道、会议电视、变电站图像监控等众多电力通信核心业务均以
通过对应用化学本科生见习教学,体会到要想带好见习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师生都要做好见习前的准备工作;在见习中教师应正确指导学生熟悉工艺流程、严守安全操作规程、正确的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同样也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电力企业的发展应该满足我国新形势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在我国农
在500kV某变电站扩建工程中,发现500kV断路器保护的重合闸闭锁逻辑存在缺陷,该缺陷如不能及时解决将给变电站运行检修留下安全隐患。通过对此缺陷的处理,完善了该型号断路器保护
证据规则是在诉讼证明过程中关于证据取舍和运用的法律规则,其重点是解决证据的"适格性"问题。本文基于新刑诉法对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尤其是审判方式所作的重大修改,论述了证据
由于其优异的光学、电学、机械及生物学等性能,纳米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能源、化工、航天、个人护理用品及医药等领域。纳米材料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和静
本文根据工程案例,就公路沥青路面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激光纹理评价路面施工离析及质量控制水平等问题介绍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