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电流互感器带电二次回路正确识别的方法

来源 :电力系统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jdxyz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情况下,变电站一次设备需要不停电持续运行,以保证生产生活的正常供电。为了检修维护二次设备,就需要在电流互感器运行的工况下,在电流互感器端子箱短接相关的二次回路。为了确认需要短接的二次回路是否正确,提出了一种变电站电流互感器带电二次回路正确识别的方法。保障变电站电流互感器带电二次回路识别的正确性,提高了经济效益和安全性。
其他文献
为了减轻风电波动给风电场电力系统的运行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的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算法混合的方法来提高风功率预测的精度。首先,利用EMD方法将风功率时间序列进行分解,提取其中的频域信息和时域信息。再设计LSTM网络的结构和参数,建立风功率预测模型。采用实际风电场运行数据进行预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算法的预测误差均小于5%,能够满足实际生产对预测精度的要求。
随着新能源产业不断发展,大规模集中接入和集中送出给电网调峰带来困难,加之新能源的间歇性强,功率预测难度大,导致电网不但要考虑负荷备用,还要考虑给新能源功率波动留有备用,对调频备用存在极大挑战。通过新能源自动发电控制系统(AGC),动态调节风电场各风机出力,实现整个风电场有功-频率优化控制,并及时上送相关功率数据供调度使用,实现风电场的可控、可调度、可预测。
带电作业作为提高配网稳定性的一个重要举措,在检修手段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带电作业技术不断发展,也使作业设备不断更新换代,来适应检修的水平。目前进行带负荷更换一些设备时就必须用到绝缘引流线,而绝缘引流线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危险因素,绝缘引流线的托架就是为了解决绝缘引流线使用过程的一些弊端来设计的,从而使带电作业更加安全,配网线路运行更加可靠。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明确提出,如何利用火电参与深度调峰已成为当务之急,且北方地区冬季供暖期间,由于热电联产机组热与电的强度耦合,导致机组灵活性大幅降低,在低负荷高峰期,出现大量弃风弃光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分析热电联产机组热电特性与当前成熟的热电解耦技术,从增加热电解耦设备和进行热电联产机组内部技术、结构改造进行分析,对增设电锅炉、附加热泵、蓄热设备及应用旁路系统供热、低压缸零出力技术进行归纳总结与对比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建议。
分析了300 MW循环流化床锅炉压火的目的及意义,压火及热态启动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压火时应严格控制床温、汽温、缸温、汽压下降速率;热态启动时应调整好风量,控制好投煤时机及投煤量;压火期间及热态恢复过程中应控制好环保指标。
结合生产实际,通过对汽轮机EH油油质劣化问题分析,采取一种新的EH油再生装置在线处理技术,不需要对原系统内的EH油进行更换,即可恢复油质性能指标,保证汽轮机安全可靠运行。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人们对电力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如何使电力供应更加安全、更加高效成为应考虑的问题。线路绝缘闪络的自动监测与定位系统可以在某杆出现绝缘闪络现象时,自动将线路的名称、发生故障杆塔的信息等通过无线传输的形式传送给监控系统,引导线路维修人员更加及时、更加准确地前往相关故障点进行检查以及维修工作,进而使线路维修人员的工作压力极大减轻,从而起到节省经济支出、减少线路隐患、缩短停电时间、提升线路安全性以及可靠性的作用。对线路绝缘闪络的自动监测定位系统进行设计,以期线路绝缘闪络系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针对现有配网架空线隔离开关存在的不足,从材料学、力学、机械设计等方面开展研究,拟设计、研制一款带防误功能新型三工位架空线路隔离开关。在材料选型方面,重点考虑金属触头、绝缘支撑方面的改良;在结构设计方面,重新设计刀闸触头结构、刀闸防误闭锁结构、刀闸接地触头结构;在安全性能方面,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关要求,满足挂网运行的技术条件。
火力发电,是一种极为关键的发电方式。以往火力发电工作存在着污染严重的问题,但在技术人员努力下,火力发电模式逐渐被改进,现有火力发电工作具有较好的效率。改进后的发电方式在控制发电机组下,可以更好的完成发电工作。伴随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电力需求逐渐增加,机组容量也随之加大,机组控制手段在急剧更新,运行组织结构具有一定的变化,单元机组集控运行,势在必行。针对现代火力发电单元机组集控系统运行环境进行了介绍,希望能够减少能耗,利于维护,最终确保火电厂经济运行能力的提高。
提高继电保护系统与自动化装置的运行可靠性,能够优化电力系统生产力。介绍了开展可靠性评估、增强运维质量、改善工作者能力水平、加强隐藏故障诊断、把控好装置验收这几项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提高方法,并阐述了做好UPS配置、有效实施防雷措施、严格执行自动化装置质检、合理化装置安装、加大巡检力度这几项提高自动化装置可靠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