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基础胰岛素治疗?

来源 :糖尿病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m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血糖在较窄的范围内波动,这主要是因为胰岛素作用的结果。然而,糖尿病患者一般都存在相对或绝对的胰岛素分泌不足,从治疗的角度出发,最好的方法就是最大程度地模拟生理性胰岛素的分泌模式。
  
  甘精胰岛素可模拟人体基S出胰岛素分泌
  
  对需要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模拟餐时胰岛素分泌多用短效胰岛素或作用更快的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而模拟生理性基础胰岛素分泌的胰岛素应该符合缓慢、平稳被吸收,没有明显峰值,生物利用度稳定,半衰期长,允许每天给药1次的要求。但以往使用的长效胰岛素(PZI)、中效胰岛素(NPH)等很难达到以上要求。
  近年来,应用人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如来得时)来模拟人体生理性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比较发现,甘精胰岛素每天只要注射一次就可以提供生理性基础胰岛素的补充,其降糖效果与胰岛素泵的基础用量相似。由于甘精胰岛素在酸性(p H 4.0)的环境下呈澄清溶液状态,当注射到皮下(p H 7.4)后可析出细小的晶体,缓慢释放出单体的胰岛素。因此,甘精胰岛素一天注射一次就能维持长达24小时的作用,而且无明显的峰值出现,很好地模拟人体基础胰岛素分泌模式。
  
  每天“一次注射”加“一次口服”可有效控制血糖
  
  传统的2型糖尿病治疗方案遵循着从生活方式干预到单个口服药到联合口服药,直至补充胰岛素,胰岛素的多次注射的逐步递增方法。然而,由于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导致并发症的出现,而一些并发症是可以通过早期应用胰岛素来减少或避免的。现有多项研究已经清楚显示,基础胰岛素治疗,特别是应用长效人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如来得时),可最大程度地模拟人体生理性基础胰岛素分泌模式,而且可与口服降糖药或餐前短效胰岛素联合应用。
  为了证实每天注射一次胰岛素外加一次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日前,欧洲9个国家进行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联合一天一次口服降糖药格列美脲(亚莫利),早餐前或睡前注射来得时的降糖效果好于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并且来得时组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通过该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每天注射一次来得时加口服一次格列美脲(如亚莫利),这种简单的给药方式安全有效;睡前或清晨注射来得时的降糖效果和低血糖的发生率皆优于中效胰岛素,而且来得时一天一次灵活的注射时间,给患者带来了方便。
  综上所述,甘精胰岛素作为一种基础胰岛素,其出色地模拟人体生理性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具有以下特点:
  1.患者能治疗达标,从而可减少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2.参照患者的胰岛功能,甘精胰岛素可以给患者提供多种治疗方案,既可与口服降糖药联用,也可与短效或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联合使用;
  3.甘精胰岛素作用平稳,无峰值,一天一次,降糖效果可维持24小时,更好地模拟人体生理性基础胰岛素的分泌模式。也就是说患者在一天的任何时间注射甘精胰岛素(以后每天的注射时间固定),且仅需注射一次,大大地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顺应性;
  4,在甘精胰岛素的治疗中,低血糖尤其是夜间低血糖明显减少,安全性好。
  (编辑/艾 新)
其他文献
姨岛素的应用,一直是患者关注的焦点,在胰岛素的应用上存在的诸多顾虑,会使患者在用与不用之间徘徊,这样不但耽误病情的控制,甚至有可能危及到生命。那么,到底哪些人必须使用胰岛素呢?    1.1型糖尿病患者 1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内分泌胰岛素的胰岛B细胞被完全破坏,彻底丧失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如果不通过注射的办法向体内补充胰岛素,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就会出现严重的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并进而发展至昏迷或
期刊
糖尿病的发生、血糖水平的变化与季节的关系非常密切。在一般情况下,冬季的血糖要比春秋两季高,而夏季是一年中血糖最低的季节。    冬季的保养    恶劣天气(如狂风暴雨、阴雨连绵等)可能影响患者的情志,致人焦虑烦恼,从而导致血糖升高。冬季气候寒冷,可使体质虚弱的糖尿病患者受寒而感冒,尤其是气候突然变冷时,糖尿病容易反复或恶化,这是因为寒冷刺激可促进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肝糖原输出增加,肌肉对血中葡萄糖摄
期刊
空腹血糖是指人在禁食8~12小时后测定的血糖,即清晨空腹状态下的血糖。理想的糖尿病治疗结果是将空腹血糖控制在3.9~6.0mmoI/L之间,但是糖尿病患者在实际生活中却难以做到。最常见的情况是,一些患者每天各餐后血糖均控制得很理想,但清晨空腹血糖却总是高于正常水平,尽管患者做了很多努力,但还是很难控制好。这种情况称为顽固性清晨空腹高血糖现象。这种现象可导致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也增加了全天各餐次
期刊
对于一个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传统治疗方法是从单一口服降糖药治疗开始逐步调整剂量,然后联合用药,10年后加用基础胰岛素,15年后可能需要一天多次注射胰岛素。这意味着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各种并发症,从此就与药不可分离了,每日三餐前必定服药,没完没了,简直成了“药罐子”。    让B细胞从“风烛残年”到“风华正茂”    据李光伟教授介绍,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患病5年之内,血糖水平很高,对于空腹血糖
期刊
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形成    人的眼睛好比照相机,晶体与玻璃体好似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无论是“镜头”还是“底片”出了问题,都不能照出清晰的照片,人的眼睛也是一样。正常晶体是无血管、富于弹性的透明体,当晶体蛋白质发生改变而变得混浊时,可导致视力下降,看东西模模糊糊,严重的会引起失明,这种情况称为白内障。  正常情况下,晶状体通过表膜吸收前房水中的营养物质,排除代谢产物。当患有糖尿病
期刊
随着各种新药的问世和各种新方法的应用,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相对减少,而由高血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临床的重要问题,日益引起大家的重视。    哪些患者要特别注意餐后血糖的监测?    餐后高血糖是指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血糖高峰超过正常范围。对糖耐量异常患者,即口服75克葡萄糖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测定大于11.1mmoI/L者,实际上提示已经出现病理过程,因此餐后高血糖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决定性影响因素。  
期刊
病案介绍    钱大爷今年71岁,患糖尿病13年。去年夏天突然出现右腿膝关节以下发凉、麻木和轻微疼痛,当时未予重视。大约两个月后,脚趾开始破溃,疼痛加重。为此到北京某医院诊治,诊断为“动脉硬化闭塞症,右下肢缺血”,在医生的建议下做了介入手术。可术后效果一直不理想,破溃的地方一直不愈合而且越来越大,于是,医生又建议截肢。由于钱大爷拒绝截肢,便转入北京东直门医院血管外科治疗。住院后,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
期刊
常有糖尿病病友说,“这种食物不能吃,那种食物不能多吃。”然而,血糖升高与否,除食物含糖多少外,还与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有关,食物的加工烹饪方式和膳食的搭配都会影响血糖生成指数。  如果病友掌握了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的概念,对控制血糖就很有帮助。当您读懂了血糖生成指数,并了解一些简单的操作技巧,或许您可以享受各种美味食品,不再为有糖尿病而不能吃自己喜欢的食物感到遗憾了。    影响血糖生成指数的因素   
期刊
病案介绍    刘女士46岁,患2型糖尿病4年,有糖尿病家族史。身高为1 63厘米,体重为82公斤,属肥胖体型。患者主诉:进食后腹胀,眼脸浮肿。各项检查结果提示:患者血糖控制不达标,并有胰岛素抵抗、血脂代谢紊乱,早期肾脏病变、轻度自主神经病变。经治医生根据她的病情制订了一套具体的饮食、运动处方,并调整了药物治疗方案,改为注射胰岛素(一天两次诺和灵30R),早餐后口服1片太罗,每日一次(调整前服用二
期刊
糖尿病性便秘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其原因包括:①由于高血糖使体内缺水,大肠水分减少,引起大便干结,大便困难;②糖尿病引起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抑制胃肠蠕动,若支配大肠的神经病变可使大肠排空减慢而致便秘。便秘是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病变致使胃肠功能紊乱的表现之一,其发病率约占糖尿病患者的25%;③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因活动量小、食用蔬菜(尤其是富含纤维素的蔬菜)较少、以及为了解除失眠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