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岛如何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一方面要加快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第一位;一方面应制定规划和措施,切实保护城市环境,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并着重处理好这几个方面:保护环境、提高教育水平、城市再规划。
一、城市环境保护
青岛作为一个享誉世界的海滨城市,自然条件优越,特别适合港口经济、旅游经济以及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前,青岛的工业以轻纺、石化、重机工业为主,城市经济一直以粗放外延式发展方式为其特征,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等实现经济发展,其结果是废气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和二氯化硫排放量较大,空气污染严重,胶州湾东岸附近海域污染突出,四方周围及以北地下水污染面积较大,且导致城市生态环境破坏加剧,自然资源供给严重不足。每年因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下上亿元。进入20世纪90年代,青岛市开始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目前已出现以电子家电、海洋生物、港口贸易、旅游购物等为主导的新型产业结构。同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青岛的经济驶入快速增长阶段。在城市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无论是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还是建设人工环境方面都下了很大气力。如东部新区的开发建设,展现出现代化城市的雏形,香港路、东海路、五四广场的建设都对城市的亮化、美化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市内四区初步形成了以主要道路、广场、旅游景点等纵横交叉,点、线、面结合的亮化、美化网络。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取得较大成效,特别是1998年以来,通过开展“人人动手,美化家园”活动以及总投资5.8亿元的大规模环境综合整治和海泊河治理,极大地改善了城市面貌。
根据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实现经济和社会更高水平和率先发展,把青岛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总体战略目标,九五期间,青岛市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社会、经济等各项工作取得较大发展,使得这一目标得到很好贯彻。但也应清醒的看到,我们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城市相比,在城市环境保护,环境质量等方面还有明显的差距。其主要表现在,市区嗓音较大、空气质量较差、道路交通拥挤、人均绿化面积较小以及酸雨、赤潮、垃圾污染等问题。因此,加大对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的力度,使青岛的整体环境质量得到改善,让天空更蓝,大地变绿,噪音减轻,道路畅通,这应当是青岛市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基本要求,也是青岛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必备条件之一,更是青岛对外开放与国际交流合作的起码要求,同时也是吸引国际资本进入的重要因素,更进一步说,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青岛应当在环境保护方面加倍努力,否则,就无法进入可持续发展轨道,更无法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二、提高教育水平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一直保持较快速度的发展,由此引出可持续发展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也有赖于经济的持续增长。教育对一般经济发展的影响人们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各种资讯表明,教育作为一种人力投资,在经济不发达国家(人均国民收入低于1000美元以下),它对经济发展的回报率要远比物质投资要高。教育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因素,而不单是一种消费已为人们所公认。在我国,“发展经济要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以及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必须依靠人才”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口号。这是因为经济增长归根结蒂要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这又依赖于劳动力的知识程度、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提高,三者相互制约,相得益彰。
从世界范围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展开。一个国家人力资源状况说到底取决于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为此,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教育,把发展高质量的教育作为基本国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的主流。特别是随着计算机、通讯、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信息化程度日渐提高,社会经济活动国际化趋势越来越快,掌握高科技和信息知识的高等专门人才,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城市在经济竞争中最有效的资源。
据媒体最新的研究表明,在我国24个城市竞争力中,青岛排在第13位,落后于厦门、无锡、大连等城市。该报告认为,青岛的科技成果转化不够快,主要因为高科技人才比较缺乏,高层次人才的学校培养受制约。应当承认,我市人口整体素质偏低,市区人均受教育年限和每千人拥有大学生数都排在全国同类城市之后,同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还有较大差距。一方面在教育结构、规模、体制和教育内容、方法上还存在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另一方面,在教育的投入上与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的实际不相适应,特别是高科技领域人才较缺乏,人才培养的渠道不多,海滨城市特色不够突出,没能吸引更多的海外人才扎根青岛。另外,农村乡镇中小学经费紧张的矛盾也较为突出。
目前,世界银行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各国财富的评估制定了一套新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将各国的财富分成三项内容:一是自然资本,即土地、水源、森林、矿产资源等;二是创造资本,即机器、设备、工厂、建筑、水电系统、交通设施等工业产业;三是人力资本,即国民的教育水平和健康状况。按这种方式计算和考察,可以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去。青岛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1985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山东对外开放的“龙头”,除海洋、旅游资源较丰富外,其它自然资源所占比重是较低的。从长远看,青岛的主要财富应是创造资本和人力资本,这方面,新加坡和香港的经验可资借鉴。新加坡和香港的人力资本在人均财富中所占比例可达85%以上。青岛在这方面目前还没有统计数据可参照,估计人力资本在40%左右,其余为创造资本。根据青岛的实际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要求,应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全市的整体教育水平,加快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提升人力资本价值是必然的选择。青岛开发人力资源的途径是加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远程教育。青岛应在教育投入、教育质量、教育规模、教育改革等诸方面,进一步推出率先于全省及全国同等城市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三、城市再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发生了巨大变化,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展现出青岛未来工业的雏型、青岛高新区的开发建设也初具规模、市中心东迁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给青岛的城市面貌带来质的飞跃。城市形态的巨大变化和发展,带动了青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同时给青岛城市再规划提山新的课题。当人们惊叹青岛发生的变化时,同时也发现了一系列需要通过城市再规划加以弥补的缺失和遗憾。
事实上这些问题都与青岛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有关。例如:近些年,随着城市发展步伐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致使周边地区人口向城市集中,外来打工者明显增多,导致人口过密,城市负担过重。市区道路交通改造与各种车辆的增加不成比例,导致交通拥挤。汽车尾气的排放和企业的废气排放,致使空气质量下降。加之近几年房地产开发升温,商品房楼座较多较集中,而人均绿地、花园、广场、公共娱乐场所建设明显不足。除此之外,市区南北差距依然较大。这些都是青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障碍,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将宏观上的城市再规划与微观上的环境治理结合起来,唯有二者并举,才能收到显著效果。
几年前,朱基总理曾批评广州说,“农村不象农村,城市不象城市,城市又象农村,农村又象城市”。朱总理的这番话,是否对我们的城市建设也提个醒。过去那种以发展房地产来改造老城区,盖高楼大厦就是现代化的落后城建思维仍在延续,我们应摒弃这种城建思路,应将拆出来的旧城区、老厂房的空地,少建房子,多建花园、草坪、广场等公共娱乐场所。使青岛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并与国际“生态至上”的先进潮流接轨,以此来提升青岛的国际地位。
城市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城市规划要求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对青岛来说,城市战略地位与功能的调整与演化,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城市范围、城市格局的重大变化,随之而来的扩张式发展和结构性变动,都要求进行城市的再规划,并进行动态整合。可持续发展模式区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点,就在于强调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从目前看,城市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仍不到位,如有些行业中的大企业,仍停留在市区,给治理污染带来难度,这些方面工作仍十分繁重。
总之,青岛应按现代化国际城市基础设施的构架,来规划和建设青岛,以此形成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形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发展体系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唯如此,才能保证青岛持续、快速、高水平的发展。
(作者单位:青岛市信息中心)
一、城市环境保护
青岛作为一个享誉世界的海滨城市,自然条件优越,特别适合港口经济、旅游经济以及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前,青岛的工业以轻纺、石化、重机工业为主,城市经济一直以粗放外延式发展方式为其特征,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等实现经济发展,其结果是废气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和二氯化硫排放量较大,空气污染严重,胶州湾东岸附近海域污染突出,四方周围及以北地下水污染面积较大,且导致城市生态环境破坏加剧,自然资源供给严重不足。每年因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下上亿元。进入20世纪90年代,青岛市开始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目前已出现以电子家电、海洋生物、港口贸易、旅游购物等为主导的新型产业结构。同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青岛的经济驶入快速增长阶段。在城市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无论是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还是建设人工环境方面都下了很大气力。如东部新区的开发建设,展现出现代化城市的雏形,香港路、东海路、五四广场的建设都对城市的亮化、美化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市内四区初步形成了以主要道路、广场、旅游景点等纵横交叉,点、线、面结合的亮化、美化网络。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取得较大成效,特别是1998年以来,通过开展“人人动手,美化家园”活动以及总投资5.8亿元的大规模环境综合整治和海泊河治理,极大地改善了城市面貌。
根据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实现经济和社会更高水平和率先发展,把青岛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总体战略目标,九五期间,青岛市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社会、经济等各项工作取得较大发展,使得这一目标得到很好贯彻。但也应清醒的看到,我们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城市相比,在城市环境保护,环境质量等方面还有明显的差距。其主要表现在,市区嗓音较大、空气质量较差、道路交通拥挤、人均绿化面积较小以及酸雨、赤潮、垃圾污染等问题。因此,加大对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的力度,使青岛的整体环境质量得到改善,让天空更蓝,大地变绿,噪音减轻,道路畅通,这应当是青岛市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基本要求,也是青岛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必备条件之一,更是青岛对外开放与国际交流合作的起码要求,同时也是吸引国际资本进入的重要因素,更进一步说,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青岛应当在环境保护方面加倍努力,否则,就无法进入可持续发展轨道,更无法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二、提高教育水平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一直保持较快速度的发展,由此引出可持续发展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也有赖于经济的持续增长。教育对一般经济发展的影响人们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各种资讯表明,教育作为一种人力投资,在经济不发达国家(人均国民收入低于1000美元以下),它对经济发展的回报率要远比物质投资要高。教育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因素,而不单是一种消费已为人们所公认。在我国,“发展经济要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以及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必须依靠人才”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口号。这是因为经济增长归根结蒂要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这又依赖于劳动力的知识程度、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提高,三者相互制约,相得益彰。
从世界范围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展开。一个国家人力资源状况说到底取决于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为此,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教育,把发展高质量的教育作为基本国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的主流。特别是随着计算机、通讯、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信息化程度日渐提高,社会经济活动国际化趋势越来越快,掌握高科技和信息知识的高等专门人才,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城市在经济竞争中最有效的资源。
据媒体最新的研究表明,在我国24个城市竞争力中,青岛排在第13位,落后于厦门、无锡、大连等城市。该报告认为,青岛的科技成果转化不够快,主要因为高科技人才比较缺乏,高层次人才的学校培养受制约。应当承认,我市人口整体素质偏低,市区人均受教育年限和每千人拥有大学生数都排在全国同类城市之后,同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还有较大差距。一方面在教育结构、规模、体制和教育内容、方法上还存在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另一方面,在教育的投入上与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的实际不相适应,特别是高科技领域人才较缺乏,人才培养的渠道不多,海滨城市特色不够突出,没能吸引更多的海外人才扎根青岛。另外,农村乡镇中小学经费紧张的矛盾也较为突出。
目前,世界银行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各国财富的评估制定了一套新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将各国的财富分成三项内容:一是自然资本,即土地、水源、森林、矿产资源等;二是创造资本,即机器、设备、工厂、建筑、水电系统、交通设施等工业产业;三是人力资本,即国民的教育水平和健康状况。按这种方式计算和考察,可以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去。青岛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1985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山东对外开放的“龙头”,除海洋、旅游资源较丰富外,其它自然资源所占比重是较低的。从长远看,青岛的主要财富应是创造资本和人力资本,这方面,新加坡和香港的经验可资借鉴。新加坡和香港的人力资本在人均财富中所占比例可达85%以上。青岛在这方面目前还没有统计数据可参照,估计人力资本在40%左右,其余为创造资本。根据青岛的实际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要求,应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全市的整体教育水平,加快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提升人力资本价值是必然的选择。青岛开发人力资源的途径是加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远程教育。青岛应在教育投入、教育质量、教育规模、教育改革等诸方面,进一步推出率先于全省及全国同等城市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三、城市再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发生了巨大变化,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展现出青岛未来工业的雏型、青岛高新区的开发建设也初具规模、市中心东迁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给青岛的城市面貌带来质的飞跃。城市形态的巨大变化和发展,带动了青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同时给青岛城市再规划提山新的课题。当人们惊叹青岛发生的变化时,同时也发现了一系列需要通过城市再规划加以弥补的缺失和遗憾。
事实上这些问题都与青岛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有关。例如:近些年,随着城市发展步伐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致使周边地区人口向城市集中,外来打工者明显增多,导致人口过密,城市负担过重。市区道路交通改造与各种车辆的增加不成比例,导致交通拥挤。汽车尾气的排放和企业的废气排放,致使空气质量下降。加之近几年房地产开发升温,商品房楼座较多较集中,而人均绿地、花园、广场、公共娱乐场所建设明显不足。除此之外,市区南北差距依然较大。这些都是青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障碍,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将宏观上的城市再规划与微观上的环境治理结合起来,唯有二者并举,才能收到显著效果。
几年前,朱基总理曾批评广州说,“农村不象农村,城市不象城市,城市又象农村,农村又象城市”。朱总理的这番话,是否对我们的城市建设也提个醒。过去那种以发展房地产来改造老城区,盖高楼大厦就是现代化的落后城建思维仍在延续,我们应摒弃这种城建思路,应将拆出来的旧城区、老厂房的空地,少建房子,多建花园、草坪、广场等公共娱乐场所。使青岛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并与国际“生态至上”的先进潮流接轨,以此来提升青岛的国际地位。
城市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城市规划要求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对青岛来说,城市战略地位与功能的调整与演化,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城市范围、城市格局的重大变化,随之而来的扩张式发展和结构性变动,都要求进行城市的再规划,并进行动态整合。可持续发展模式区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点,就在于强调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从目前看,城市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仍不到位,如有些行业中的大企业,仍停留在市区,给治理污染带来难度,这些方面工作仍十分繁重。
总之,青岛应按现代化国际城市基础设施的构架,来规划和建设青岛,以此形成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形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发展体系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唯如此,才能保证青岛持续、快速、高水平的发展。
(作者单位:青岛市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