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江南水乡长三角一体示范区”的思考与建议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gy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早在2017年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吴江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大运河吴江段总长约58公里,另有两条支线(其中新运河经盛泽至浙江湖州段长28公里,頔塘经震泽至浙江南浔段长24公里),境内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同里古镇、运河古纤道、宋锦等世界文化遗产,三里桥、安民桥、安德桥等全国重点文物遗存,及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震泽,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平望、桃源,并有众多毗邻运河两岸的全国省市文保单位、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和文物点,把吴江建设成为“江南水乡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经调研,本文列出精心打造大运河吴江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经典案例,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吃透上位规划中的指导思想和相关精神
   (一)高站位把握其重大意义
   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现存人工运河,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镌刻着丰厚璀璨的江南文化印记,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吴地文化。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吴江段,是贯彻习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的重大举措,也是打响“江南文化”品牌,推进吴江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历史上,吴江因运河而兴,现存丰富的文化、生态和航运资源,建设“江南水乡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是《苏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文化为引领,构建生态绿色的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区域创新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以文化为纽带,推进全域空间布局优化,重塑精致典雅的水城生活空间;这也是吴江区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重要内容,双重国家战略的加持突显了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
   (二)深刻领悟其指导思想和实施原则
   2019年2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标志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7月,中央深改委出台《长城、大運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2020年9月,文旅部和国家发改委发布《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紧接着,江苏省、苏州市也出台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及“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以上这些上位规划明确了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总体要求、功能定位、空间布局、重大工程和重点任务,是指导大运河吴江段保护传承利用的战略性、纲领性和约束文件,一定要吃透弄懂。
   要以“文化引领,科学规划;以人为本,增进福祉;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为实施原则,全面推动吴江“运河八景”建设提升,聚力建设精致文化、精美生态、精彩旅游的绿色长廊,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这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抓手,也是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内在要求。书写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这篇大文章,可以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新时代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贡献吴江力量。
   (三)高要求把握其发展机遇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习总书记曾引用这句话。笔者认为,当前是把吴江建设成为“江南水乡长三角一体示范区”的最佳机遇期,双重国家战略的机遇是吴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吴江可以充分发挥吴江生态环境优势和产业创新、民营经济活力优势,以全球视野、战略眼光,从更高战略层面、更大发展格局、更广时空维度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重新审视和全新谋划,做到“跳出吴江看吴江”和“站在长三角看吴江”,在经济上强化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掌控能力,抢占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制高点;在制度创新上求突破,在更高层次上率先突破行政区经济模式,实现更强的协同效应,肩负起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重要承载地的历史担当,全面提升示范区吴江片区标识度,坚决扛起长三角一体化示范探路重任,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跨上新台阶,争做全省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领跑者,在率先实现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二、厘清建设中的几类重大关系
   (一)厘清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GDP;要有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使命担当,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污染治理实际成效满足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这个指导思想对大运河保护传承开发同样适用,要高度警惕借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开发的名义行房地产开发之实,严格管控生态空间,按要求沿大运河主河道1千米设置管控区,严控新增非公益建设用地,严禁开发未利用地。滨河自然水生态区域,可建设湿地公园;城市近郊区域,可建设植物园、城市公园等;城市远郊区域,可建设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建成区,强化规划管控,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将不符合管控要求的土地逐步腾退,用于建设公共绿地或服务设施。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但保护和开发不是对立的,必要的开发是更好的保护,也要充分呼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充分挖掘利用大运河的航运、旅游和文化价值,增强时代认同感,充分调动和激发全社会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厘清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大运河吴江段拥有数量多、分布密、价值高的文化遗产,有着技艺精湛的航运和水工文化(如运河古纤道、三里桥、安民桥、安德桥等),有着错落精致的建筑文化(如退思园、师俭堂、嘉荫堂等),有着水陆并行的聚落文化(如同里古镇“诸湖环抱于内,一镇包含其中”、平望古镇“双河一岛、一环五横”、及黎里古镇、震泽古镇等),有着精耕细作的农耕文化(如以塘浦圩田为代表的农耕方式,桑基鱼塘轮作互补的生态循环模式,辨土施肥的稻田耕作模式等),有着精美细致的商服文化(如“晴翻千尺浪,风送万机声”的丝绸纺织文化,“莼鲈之思”的思乡文化等),有着精巧细腻的社会文化(如芦墟山歌、同里宣卷、平望灯谜、太湖渔歌等)。“万事万物终将不断向前发展,历史的车轮也不断滚滚向前。”创新发展是传承的重要方式,要更多地结合时代特色,以更富生命力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为现代人提供优质服务,让古今交相辉映,焕发出更大的精神力量,以更加开放包容、和合精致的文化形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三)厘清遗存与利用的关系
   大运河吴江段及周边历史遗存众多,古闸、古桥、古村、古镇等遗产资源叠加交错,但很多历史遗存由于没有加以充分利用或目前还没有体现出其利用价值,失修毁损破灭的不在少数,对这些历史遗存的文化资源挖掘、研究、普及严重不足,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的形式和途径单一,与相关的产业、现代生活的融合程度偏低。少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存在断代风险,个别项目受众急剧减少、市场化程度极低,少数精湛传统技艺传承后续乏人。最佳的保护方式就是充分地挖掘其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有价值的东西才能让人们更懂得去珍惜它、爱护它、传承它,所以也要大胆创新,积极盘活这些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历史遗产,让懂的人、珍惜的人的来经营管理,充分挖掘其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与现代经济发展和现代生活方式相融合,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贡献。
   三、关于高质量建设的几点建议举措
   (一)前瞻谋划明确目标
   在《苏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中明确指出“江南水乡长三角一体示范区是苏州江南水乡古镇文化特色的集中承载地,应进一步维护水网湖链特色,保护小桥流水的古镇景观风貌,保持水乡古镇水系肌理结构。以环淀山湖为先行区,加强区域协同和互联互通,探索沪苏浙一市两省生态共保、文化共兴的体制机制。将江南水乡长三角一体示范区建设成苏州千年文化的传承地”。
   建议加强水乡古镇古村等建筑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通过存量更新,以组团式、串联式建设创意文化和旅游服务基地,构建以汾湖智慧产业创新区、盛泽丝绸产业创新区等为重要节点的创新发展轴线,串联特色小镇和产业组团,建设江南水乡文化交流和展示平台,承载文化创意、科教创新、休闲旅游、会议交往等功能,丰富吴江“精致美丽新天堂”的时代内涵。营造古朴宁静的江南水乡人居环境,加强水乡生态村建设,打造水乡湿地特色宜居示范区,建设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交通体系。以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为主基调重塑太浦河,调整优化沿线功能,减少污染性生产岸線;以文脉传承为内在精神滋养建设美丽乡村,增加文化创新功能,保护水乡湖泊资源,塑造特色景观,增加滨水开放休闲设施,打造苏浙沪水乡生态发展示范段。
   (二)整合资源活化遗产
   大运河吴江段有名的景致很多。元曲作家徐再思的《普天乐·吴江八景》,包括垂虹夜月、太湖春波、龙庙甘泉、洞庭白云、前村远帆、雪滩晚钓、华岩晚钟、西山夕照等。明清时期曾有平波夜月、殊胜晓钟、远帆归浦、驿楼览胜、烂溪野店、荻塘柳影、桑磬渔舍、元真仙迹等的“莺湖八景”。也有包括飞阁风帆、慈云夕照、复古桃源、虹桥晚眺、张墩怀古、普济钟声、康庄别墅和范蠡钓台的震泽古八景。以及包括三里飞桥、垂虹秋色、九里石塘、四河汇集、禊湖秋月、丝绸水路、慈云夕照、林海寻梦的新吴江“运河八景”。
   建议充分整合吴江的各类桥梁、水闸、驿亭、码头等水工遗产,水乡古镇、古村、古街等聚落遗产,讲好“水韵江南”故事,擦亮“水乡古镇”名片,继续打响“江南何处好·乐居在吴江”品牌。在保护历史遗存的基础上,全方位阐释大运河的文化价值和时代精神,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文化品味,让大运河文化真正活起来,推进从“地理空间”向“文化空间”升华,活化嵌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统分有度、生动成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苏式生活运河人家新江南”。
   (三)精心策划经典项目
   建议充分挖掘大运河吴江段资源禀赋、文化内涵和发展潜力,积极参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按照苏州绘制“玉带串珠”姑苏运河繁华图的整体构想,以河为线、城镇为珠、串珠成链,推动“蓝绿交织、水陆并行”的生态航道和绿色步道建设,实现航道与岸线文化生态点带汇聚、有机组合,沿岸精美生态、精益生产和精致生活的功能复合,形成“城乡一体双面绣,古今辉映总相宜”的城乡大格局,充分展现诗韵江南的细腻灵秀。具体来说,作为重点的平望段要坚持活态保护、传承利用,从文化、产业、经济等角度,坚持新老呼应、两片联动,水、岸、城、村、人共生共荣,依托原生态运河空间尺度,以“京杭大集”为引领,提升“一桥一寺一道一湖”景观品质,打造集平望驿·微醺、运河密码、运河书房等于一体的运河一日生活剧场,以体验式运河美食综合体为主题的运河渔市,以线下体验空间与湖景茶馆为主体的平望志等运河生活新场景,勾勒古今交融的四河汇集新风貌,将四河元素、运河文化融入经济发展、城镇建设、民生服务全领域,描绘现代版“运河繁华图”,建设成为大运河“最精彩一段”。
   建议与苏州“运河十景”联动发展,综合考虑历史遗存、文化生活、水路结构等要素,提前谋划好吴江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和线路,做好重点项目的储备和项目策划、谋划、打包等相关前期工作,把吴江重点项目纳入苏州“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工作框架之下,争取列入国家、省、市重大项目库,积极争取苏州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以及各类长三角一体化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支持。积极谋划吴江同程好物馆等集馆藏、展示、教育、培训、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特色专题型博物馆建设,推进紫金文化创意实践基地、阿里体育苏州中心、京东方艺云产业基地等一批文旅项目建设。精心策划争取在《苏州大运河通史》中有更多吴江篇章。
   (四)以项目化推进一体化
   在《苏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中明确要“以重点对接合作为突破,共同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全面开展;以水陆交通互联互通为抓手,加快区域一体化项目落地见效;以共建产业体系为重点,共同加强长三角一体化联动发展;以科技协同创新为导向,共同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动力引擎。依托大运河、名湖、名山等特色资源,共同打造一批高品质休闲度假旅游区和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联合开展大运河旅游主题推广活动。突破行政壁垒,创新区域协同的体制机制,形成名副其实的集聚度高、创新力强的产业集群,在高质量发展的竞争合作中实现共赢”。吴江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肩负着两项重要使命:“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探索生态友好型发展模式;探索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实现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共赢”。习总书记强调“在青浦、吴江、嘉善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这是一体化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党中央支持你们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通过项目化的方式来推进一体化制度创新,加快建设“江南水乡长三角一体示范区”,从而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更需要我们积极作为,做出更大贡献。
其他文献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规范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有关负责同志就此接受采访,回答记者提问。   问:请问出台《暂行办法》的背景是什么?   答:发展再制造产业,推广使用再制造产品,是推动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据研究机构测算,相比于制造新品,再制造产品不仅可降低成本50%,还能够节
期刊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民银行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2021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了2021年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将重点组织落实的8个方面19项降成本重点任务,这是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的有力抓手。   一、准确把握降成本的科学内涵   当前,我
期刊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态势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推进及改变,“企业文化”作为一个全新的管理学概念开始受到学者以及企业管理者的重视,使企业管理的重心逐渐从相对单一的关注经营结果,追逐短期经济效益逐渐向企业的长足发展、社会影响力、对组织氛围及对人的关注转移,世界各国的企业都纷纷迈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步伐。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学习中,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软实力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体现了整
期刊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山清水秀、天蓝海碧,自然风光旖旎、文化底蕴深厚、气候舒适宜人,是一个宜居、宜养、宜游的福地。   然而,美好河山中也有“养不好一方人”的地方,或深山老林、交通闭塞,或地质复杂、生态脆弱……“穷”,对于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来说,就像是宿命,难以逃脱。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   易地扶贫搬迁,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的考题,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一项浩大工程,
期刊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时代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工作方案》,对新时代做好对口支援工作明确了任务和要求。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   问:请介绍《新时代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工作方案》出台背景?   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13年,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启动实施了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工作。八年来,93个单位共
期刊
为深化与世界经济论坛的合作,进一步宣介“十四五”期间中国吸引外资、改善营商环境和畅通产业链供应链政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世界经济论坛以“改善企业跨国经营的生态环境”为主题,在北京联合召开2021年首届政企交流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世界经济论坛中国区首席代表艾德维出席会议并致辞,委综合司、外资司、法规司和国际司有关负责同志参与交流。   宁吉喆副主任在致辞中指出,今年第一季度以来,面
期刊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先后来到忻州市岢岚县赵家洼村和宋家沟移民新村,肯定整村搬迁是解决深度贫困的有效办法。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来到大同市云州区坊城新村这个移民搬迁村看望搬迁百姓,肯定了山西易地扶贫搬迁取得的成效。   5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
期刊
问:随着2018年中国钢铁去产能目标任务的完成,钢铁工业进入“十三五”后期,正处于由数量发展时期向高质量发展时期转变的关键阶段。您认为“十三五”规划以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部署的正确引导下,中国钢铁工业是如何化解难题、改革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一了思想认识,明确了对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的判断,坚定了壮士断腕去产能的决心。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前,关于钢铁产业是否产能过
期刊
2021年4月17日,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主办的宏观经济形势与改革走势座谈会在京召开。座谈会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国两会精神、中央深改委第十八次会议关于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扭住构建新发展格局目标任务、更加精准地出台改革方案的精神,认真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和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好地发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作用等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意见
期刊
T县S镇全镇面积385.4平方公里,辖29个村1个居民委员会共227个自然屯,总人口6.363万人。该镇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特别是镇南部和北部属于典型石漠化大石山区,贫困人口连片集中,生产生活条件比较恶劣,脱贫摘帽前,全镇有贫困村11个,2015年精准识别有贫困人口3518户14168人,是全县贫困程度较深的2个乡镇之一,全镇贫困发生率为24%。   为促进乡村治理,T县S镇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