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龙:中国娱乐业没有灵魂

来源 :星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443191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晓龙,著名导演,国家一级编剧。1984年至今,先后担任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主管生产副主任、中心主任。荣获了全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和北京“十佳”电视艺术家称号
  
  我恰恰不缺原创
  
  星库:拍了《金婚2》以后,马上开始《新编辑部的故事》的拍摄,延续以往的经典是因为没有其他更好的选题了吗?
  郑晓龙:不是,这是一个市场。我分两部分来说,第一,比如《紅楼梦》,你是拍原本的《红楼梦》,还是要拍《红楼梦续》?对于后者,没人敢这么拍,没人敢这么写。第二,最近有几件事,比如说,海岩的三部曲要重拍,我觉得这个就有问题,因为你没有新的原创。在原有基础上重新去原创才算牛。《007》、《哈利波特》每一部都不一样。这个不叫没有题材了,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提升。我们的《金婚2》、《新编辑部故事》也属于如此。都是在片名的基础上重新讲故事,讲新故事,这不是嚼旧馍。我还要拍《金婚》3和4呢,但是每一部都是不一样的。你做的好,你就应该品牌化。
  星库:《新编辑部的故事》靠什么给观众立意?
  郑晓龙:就是语言的那种幽默。我希望是一种幽默感,而不是滑稽。是幽默,而不是相声式的滑稽。相声、小品有时候纯粹是滑稽,甚至于糟蹋自己,来逗乐观众。而幽默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机智。剧本的问题往往是原创能力差的问题,我特别恰恰不缺原创。其实一个文化公司,核心竞争力就是原创。对我觉得只要是在生活当中,你认真的对待生活,人生百态,这样的话你真的就不缺原创。
  星库:你的电视作品,为什么总是启用一些一开始都籍籍无名的编剧?
  郑晓龙:所谓的大牌编剧,我觉得用不着,基本上我们的选题都是我们出。通常我们都用新编剧,写得不好我们给他出主意,一直到他写好为止。对他来说,也是一个学习和进步的过程,同时也是个成功的过程。你看王宛平,拍完了《金婚》,她就成了一线编剧。最近的《后宫》拍完,阿紫也会是,不信你看。我们还有好几个,都是比较年轻的。但是虽然年轻,他有一定有质量的保证,只是现在还没有一个合适的机会。就是说实际上每一个剧组都是大家共同努力才成功的,每成功一部戏就成功了一个导演或者一个编剧甚至成功一批演员。
  星库: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节省成本?
  郑晓龙:一部分原因。美国电影的编剧分工很细致,就只是写结构的,还有专攻台词的,更为专业。甚至包括笑料噱头的添加,都有专门的编剧。咱们国家是很缺乏这个的,因为我们国家电影史才发展三十年。不光是这个环境,连这种教育都没有。我们的学校从来没有说电视剧怎么写,老师怎么教,甚至连国外的创作方式都不知道。
  还有,我们国家对电影的投资回收也很不一样,到编剧手上的钱只有那么多,如果还有其他的人来平分,就所剩无几了。人家国外一部片子投入几百万美金,他们可以拿出二十万每集去做剧本,这个钱即使平均到每个人手上也是一笔不少的数目。与此对比,我们的电视剧一集大概也就四五万人民币,这也是跟我们国家给的经费太少有关系。另外,电视台把大头都给挣走了,留给制作单位的就太少了。我常常说,他们比妓女赚得多,比贩毒赚得多,是真正的暴利垄断,就是垄断的利润,百分之一千的利润。我在大会上发这些言的时候,有关部门也认同,但是没有办法。我经常还跟他们说,要善待制作单位,因为其实最先倒霉的是电视台。我们顶多做到百分之百,这跟百分之一千是没法比的。所以说美国他们的原创产业就是特别高,他们就是可以走向全世界,在赚钱的同时也在向全世界传播着美国精神。从我们国家角度来讲,从文化政治的角度来讲,都应该改变现状。要尊重知识和知识产权,否则没前途没出路。如果不能从这个高度来考虑问题,就是对国家、对后代不负责任。
  我们现在是把娱乐进行到底吗?其实分明是在把庸俗进行到底。别人都在挖编剧,我从来不去。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得保持我自己的审美标准,要提高艺术修养,才能提升艺术标准。我的原则是,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
  
  什么才是真正的商业化?
  
  星库:现在很多电视剧盲目追求收视率,制造轰动的效果,达到商业的目的。
  郑晓龙:他们达到了吗?我不这么觉得,商业化就应该这样了吗?我觉得它反而特别不商业化。因为他的片子卖得并不好。真正商业是卖得好的才是商业化,他是太低俗化了。真正的商业化是收视率特别高。什么是精品?我们用一个词就是大浪淘沙,被历史遗留下来的作品就是精品。你就看什么样的作品重播率高,那这个作品肯定就是精品。
  星库:所以,中国优秀的影视作品并不多?
  郑晓龙:现在我们的电影之所以好,不是我们电影拍得好了,而是我们的影院建得好了。因为每年30%的票房并不是因为我们电影拍得好了,而且我们的影院每年增加了30%。我拍的第一部电影是《刮痧》,也是唯一的一部,当年的票房是第二。我就再没拍,我为什么没拍?我就觉得电影太不规范了,包括发行市场。而且电影偷漏瞒票房,影院瞒,院线瞒,全是假的。
  中国的影视不乏好的作品,但是中国电影缺少灵魂,只是在生存层面上做文章。就像中国的富人,刚刚摆脱贫穷,精神层面也正处在这样的一个阶段。而西方,在十四世纪就开始的文艺复兴的基础上继续发掘人性的美。几年前一部奥斯卡获得最佳影片大奖的、反映二战集中营题材的意大利影片《美丽的生活》,在制作上并没有突出特点,但是却把严肃的题材从游戏人生的角度反映出来,刻画出了人物高尚的心灵。《辛德勒名单》也是这样。而我们的这类影片,让人看完后,除了充满仇恨还能留下什么?没有高尚的灵魂,就拍不出来高尚的电影。我特别欣赏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在拍摄了一系列成功的大片之后,斯皮尔伯格决定把家搬到纽约。他说:在洛杉矶,我就像一个骑着高头大马在街上行走的人,人人都知道我。然而在纽约,没有人认识我。这对我自己、我的家庭和事业都有帮助。一位如此成功的人尚且在不断突破自己,更何况其他人。内心让人尊敬的人会拍出更多好的片子,这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在艺术和商业的结合上,斯皮尔伯格也很值得中国的导演学习。我们中国需要的是提升创作者的灵魂。
  星库:现在能出口的电视剧能占到总量的比例有多少?
  郑晓龙:大概是1%。我们每年生产1万4、5千集电视剧,美国一年生产的只有不到4000集。从数量上看,我们可以算得上是电视剧大国,但是不能算是电视剧强国。这些电视剧有很多都播不出来,有的也只是在小地方播,不会有什么影响力,而能出口的比例就更少了,能出口的1%顶多到华人圈里播一下,能进入国外主流社会的,恐怕连1%都不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都是值得我们去反思的。
  星库:是因为中国的电视电影语言还是很地域化吗?
  郑晓龙:就是我们的文化还没有强势到那个程度,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还不是一个全球的价值观。我们的影视作品真正的价值观还不国际的嘛,也不是人类共通的。我举几个例子,比如,对战争题材的看法,我们还在讲战争的阶级性,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讲战争当中的残酷和仇恨。可是国外对战争是反战,他们的观念已经超越了这个。战争本身是要反思,战争和人性之间的对抗。这就是价值观上的问题,我们的文艺作品和国外的文艺作品有巨大的不一样。我们的思想解放还没有达到这个高度,我们的人文精神的修养也没有达到。所以说你在一个什么程度上去发现美、去发现故事、去结构故事,这就是走向国际的第一步,是价值观走向国际,特别是商业的影片和电视。
  其次就是你的作品的技术质量,你是不是按照国际的通行的标准来做的。
  再一个就是我们的播出方式和国际上没接轨。就是我们中国原来也是一星期播一集,或者是一星期播两集这种播法。可是后来由于电视台的急功近利,一天播好几集。这样的做法怎么和国际上的播出方法接轨,他们周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片子跟别人的片子是不一样的,所以说你要走到国际上就非常难。
  还有就是要走到国际很多国家是政府在做,比如韩国和日本,他们政府鼓励民间的创作力量走向国际,政府给资金的支持。中国不做这个事,这是非常可笑的。政府只停留在一般的号召上。
  可以这么说,古装戏还能给一点海外的华人,其他的基本上没有。不光电视,电影也是如此。我们的电影真正在美国的院线上映过吗?没有几部,顶多是人家在艺术院线里面,一个城市也许只有一家电影院。
  星库:想要改变现状,你觉得很难?
  郑晓龙:我觉得首先把中国的观众喂好了。美国的电视也是如此,他也是先喂好美国人自己的观众,然后他再慢慢走向国际。比如说我们看到的《越狱》、《二十四小时》了,这些都是美国走向全球的电视。但是之前的很多电视剧,美国拍了多少电视剧,他不是这两年才拍的,从五四十年代美国人就拍了,像《谁是老板》。
  中国也必须得走这条路,但是有一点,这条路如果要真走能出去的话,一定是我们的意识形态要解放,思想要解放,如果只会讲我们自己这一套,这事就悬。
  星库:你对中国的影视业未来的发展是一个很乐观的态度吗?
  郑晓龙:不是。我觉得应该是有很大的发展,但是中国的政治体制的问题,比如审查制度,让发展速度不会那么快。电视比电影要严很多。因为电影曾经很烂,电影弄得快死了,他只能放松。电视是弄得不错,所以他就给你严格。电影要是一直市場特别好的话,他也会很紧的。
  
  中国缺乏贵族文化
  
  星库:社会上反“三俗”,你觉得有必要吗?
  郑晓龙:郭德刚你说他俗,观众还喜欢。郭德刚后来变得狂妄起来了,逮谁骂谁了,这样就有问题了。小人乍富的那种感觉,就是特别不舒服。就是他们实际上还是文化底蕴不够,还是真正内心的空虚,你的内心不是贵族文化,你内心没有那种高贵化,你穿什么名牌也不行。
  我觉得一个人或者是一个作品的高度,实际上是一个内在的区别,这个非常重要。我有时候跟别人讲,你说穿什么名牌啊?我说真正的名牌不是这样的。我们现在说LV就是名牌,多少人想要买这个包。其实在国外最好的名牌不是这个,他们量身定做,这叫名牌,这叫性格。被大众化,被普遍复制了的东西,绝对不应该再称做名牌了。
  咱们现在还拿这个当名牌,就是说我们真正的审美,包括我们整个的水平还是很低的。包括我们的一些大腕明星也是这样,他根本不知道。
  星库:还有一种趋势是,影视逐渐贵族化。
  郑晓龙:有很多人贵族化,所谓贵族化不是真正的贵族化。像项羽,我觉得他是中国最后一个贵族了,他知道他应该杀刘邦,但是他觉得,我答应了我不杀不就不能杀。就是他内心是高贵的,他有他的原则。我觉得那才是贵族,这才是真正的贵族。现在中国都是假贵族,祖上三代都是挖地的,有了点破钱就不会过老百姓的日子了。我现在仍然是过老百姓的日子,我还是吃面条的。我从来没有装蒜,有两个臭钱就装蒜那个劲拿出来,不跟老百姓在一块了,不把老百姓的感觉放到一块。那种假贵族我觉得太可气了。中国现在就是有这么一帮人,就是有一点点的臭钱了,装贵族的那点劲让人受不了。
  我觉得真贵族反而很难得。真正的贵族文化,中国基本上是没有了。像英国的贵族,国王在打仗的时候,开第一声的都是贵族,诚实是贵族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中国的影视作品就是如此。
  星库:如此诸多现象,你觉得是一种病态吗?
  郑晓龙:不光娱乐圈,我觉得别的圈也是如此。娱乐圈当然是一种名利场,名利场很多人就是打肿脸来充胖子,然后弄出来有名有利。家里恐怕连房子还没住好呢,先买一辆好车。然后穿名牌,他们要那个。我觉得中国就是这种符号情况,别的圈也都有,只不过娱乐圈更表面化一点。
其他文献
谭飞,中国第一代文化娱乐记者,资深影视、广告策划人、经纪人、推广人、娱评人,被誉为娱乐圈“小诸葛”。    娱乐也是一种文化,越发达的国家娱乐业越发达。我们国家对娱乐有一种偏见,认为是一种腐朽的生活方式,慢慢现在才开始正式起来。任何时代和任何圈子里,都既有苍蝇又有蝴蝶,既有乌鸦又有天鹅,良莠不齐是个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应该有个比例,要适合。但我们确实需要,把娱乐做得有档次,做真正有底线有尊严的娱乐。
期刊
对于名利,没人会说,我不喜欢,但是每个人心中总有更重要的东西。譬如,梦想,现如今,人们已鲜少去谈论它,仿佛这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80后的乔柏华的梦想是: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也许是一个让你听起来没有什么新意的想法,又是那么遥不可及,就连他自己也说,一个人的力量很薄弱。他也不否认自己商人的身份,但是,关于梦想,还是可以一步步实现。“做一个心中有大爱的商人,如果我只是想赚钱,那我就跟着我爸干房地
期刊
不管2012是否真的会到来、到来之后我们又是否真的会毁灭,作为人类的一分子,今日的你我都有关注自然的必要。  今日,环保已是一种风尚,低碳生活已渐渐成为当下时尚的生活方式。不要再坐等2012了,请您节约用水,随手关灯,节用电池,少用空调,支持绿色照明,使用再生纸,少开车,少用塑料袋,自备餐盒,拒食野生动物,不买珍稀木材用具……     本刊特邀模特小珂与摄影师王钊老师为大家呈现一组灾难主题的时尚妆
期刊
如果没有《山楂树之恋》,男主演窦骁也许会凭另一部作品面对媒体,因为他学的就是表演。但周冬雨不同,如果没有这部电影,她现在也许正穿着军装参加某所大学的开学军训。人生某一次机遇的改变,足以影响他们的一生。    外界第一次看到周冬雨和窦骁的样子,是通过“狗仔”在片场偷拍的照片。那个时候,几乎没有人看好这对“静秋”和“老三”,连原著作者艾米都认为张艺谋挑错了人。不过随着电影的公映,这样的声音也渐渐消失。
期刊
就像她所喜欢的女演员朱丽叶·比诺什和梅丽尔·斯特里普一样,陶虹更希望自己做一个耐得住寂寞的演员,“演戏这个东西必须就是要有人生经历去作为积淀的,你必须是经历了很多,历练了很多,打磨了很久之后你才脱壳而出的。”    《尚书·益稷》中有个句子:“箫韶九成,凤凰来仪。”意即演奏虞舜时的箫韶乐时,因为音乐美妙动听以至把凤凰都引来了,这句话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由宝玉改成四个字:有凤来仪,用来形容美丽金贵
期刊
Typical.1  代表人物:小沈阳  关键词:最低俗的中国人  关键事件:苏格兰裙子与黄段子  小沈阳“笑转2009”全国巡回演笑会移师郑州体育馆,有3000余名观众到现场观看了演出。小沈阳画着大浓妆、带着发卡、穿着礼服在台上讲下流笑话、活蹦乱跳、大喊大叫,扮女装媚功升级,斜倚在舞台上媚态撩人。  “笑转2009小沈阳《刘老根大舞台》巡回演笑会”南京站,小沈阳除了标志性的红格裙、小发卡,模仿刀
期刊
费洛伊德说过,人们往往对未知的事物怀有一种莫名的恐怖和担忧。这句话可以说是所有惊悚恐怖片诞生的根源。    午夜医院惊魂记    所有的惊悚片几乎都是导演和观众玩的一个心理游戏,当我们被其心理暗示所带动的时候,自然会掉进他事先预设的陷阱里去。任何突如其来的画面,突兀生疏的声音以及光怪破碎的画面都能击穿人的心理防线。  正因此,惊悚题材电影以独特的心理体验和感官刺激,成为特定的类型影片。这类电影,爱
期刊
Aven,是来自台湾的资深造型师,蔡康永那些天马行空的造型就出自他手,也是蔡康永的御用造型师。当他自认为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一边玩耍着一边事业平步青云。然后去香港谋求更广阔的发展,却初尝到人生的酸涩。最后只身来到北京,他开始让那颗急于求成的心安静下来,并选择在这片文化土壤驻足。作为一个美的事物的缔造者,Aven很注重外形,喜欢游泳和冲浪,把美的事物当成工作,跟自己比,只做自己有把握的事情。    摇
期刊
有了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让潘粤明更觉得生命无常,珍惜点点滴滴的幸福就更显得尤为重要。除了工作之外,潘粤明愿意把更多的时间留在家里,关注儿子的成长,享受宁静的幸福。同时他也把眼光投入公益,希望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前言  《京华烟云》中桀骜不驯的荪亚,《白蛇传》中温柔多情的许仙,《孔雀东南飞》里重情重义的焦仲卿……潘粤明曾是书生角色的最佳候选,诠释的不同书生也都让人过目不忘。
期刊
三十年过去,电影《庐山恋》依旧让许多老观众念念不忘,为了纪念《庐山恋》上映30周年,同时也为了这份深厚的“庐山情节”,张瑜经过了长时间的计划和准备后推出了《庐山恋》的后续影片《庐山恋2010》,并亲自担任了该片导演,在片中继续扮演周筠。    导演、主演张瑜  庐山是我一生的情节    三十年前,由张瑜和郭凯敏主演的电影《庐山恋》红遍全国,男女主角浪漫唯美的爱情征服了无数观众,是中国爱情片的经典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