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美术是一门关于美的学科。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始终将美术作为一门知识性学科对待。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非但不能被美所感染,而且背上了较为沉重的包袱。对此,教师应从心理感应、操作实践、环境支撑三重维度强化学生触摸美术之美的能力,从而真正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关键词 心理感应 操作实践 环境支撑
在新课程改革中,美术因其独特的学科本质已经彰显出越发重要的作用。关注心理健全发展,保持学生个性飞扬,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已经成为美术教育的重要课题。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更需要让学生在参与美术实践的过程中,在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提升美术素养。
一、心理感应:让美术在心灵交映中充盈内心
1.兴趣,学习美术的第一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保驾护航,美术的参与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的价值。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很多。可以以新激趣:新鲜的事物可以促发学生好奇心理,让学生在陌生的氛围中充分开启自身的思维意识,全身心投入到新鲜事物的内部,在自主探寻的过程中满足天性的心理欲求,形成对事物的有效认知。可以以美感激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任何有生命意识的个体都会对美有着本能的悸动。在美术教学中,美的价值元素无处不在,教师可以利用这种美的资源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迸发出美的灵感和冲动,在美的氛围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下雪了》一课,虽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近,但由于其表现的途径较为迷蒙,学生常有畏难情绪。笔者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在音乐视频《铃儿响丁当》的感召下产生大雪纷飞的画面,接着引导学生回忆自身雪天生活的场景。学生的生命质感就此铸就,笔下的画作也生动形象。
2.沟通,学习美术的基本渠道。情感交际是人生命价值的基本需求。美术教学是师生双方交往互动的情感交流过程,良好的师生情感是实现美术教学效益最大化的基本要素。
受传统教育教学活动师道尊严的影响,当下美术教学中师生关系在空间中仍旧存在较大的距离;在心理上,两者之间也并没有实现心灵的互通与交融。这已经严重制约了美术教学效益的提升。所以,拉近缩短与学生在心理空间上的距离,已经成为改善美术教学效益的重要之举。
二、操作实践:让美术在方法实践中充实意识
新课程改革呼吁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即为学生之学来设定教学设计。广大美术教师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将课堂重心将往常的教师之教向学生之学转移,实现教学模式核心的转变。因此,美术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学法的渗透和指导,让学生相关实践中提升参与意识。
1.基本技能,形成美术能力的基础。形成必要美术技法能力是学好美术的基础工程。美术拥有众多的绘画种类,不同的绘画形式也有迥异的绘画方式和技法。必须强调的是,技法的传授决不能是机械知识的告知,而要紧紧结合课程教材内容,在生动可感的教材中让学生悉心体悟。
2.想象艺术,提升美术境界的源泉。美是客观的存在,让学生在生硬的事物中发现美需要敏锐的洞察力。而在用心灵感受美,甚至创造美则需要充盈的想象能力方能得以实现。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能够在情境的促发下充分激发。因此,美术教师要善于创设亲切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提升想象意识,培养审美能力。
在教学《瓜果的想象》中,学生难以将早就司空见惯的瓜果当作为自身想象的对象,学生笔下的瓜果形象始终是如实地反应,难以成为想象的成果。于是,我利用卡通动画片中的故事,给各种瓜果起上名字,联想他们的故事情节,各种新奇的动物形象便在学生的想象中应运而生。
三、环境支撑:让美术在条件的浸润下充满空间
仅仅拥有兴趣和方法等如同空中楼阁,空有其貌,而无其质。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必须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在美术实践中多参与、多操作。
1.欣赏画作,美术在成品展示中独显魅力。美术作品是一项视觉艺术,其中包括线条、构图、颜色等美术元素,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其实就是从视觉出发整体赏析这些美术元素。教师可以提供名家作品,用名家作品精巧的构思、超远的立意,陶冶学生的心灵,为学生提供模范榜样。同时,也可以展现同龄人,特别是身边同学的作品。这些绘画者的认知特点、喜爱类型、水平呈现出多样化,学生在欣赏中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引发全体学生的创作冲动。同时,这也是对展示者的肯定与激励,以此形成一种彼此作用的良性循环。
2.学生上讲台,美术在角色互换中闪烁光彩。传统填鸭式教学,学生始终只能停留于被动聆听的地位,教师的话语霸权让学生的思维始终禁锢在固有的层面上。这种模式对于美术教学的制约有目共睹。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该尝试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让自己退隐后台,将学生推向前台。这种形式的实施,必须要求努力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利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通,让学生在彼此欣赏、彼此交流的过程中实现认知的互融。
在教学《画熊猫》时,我对讲台退避三尺,在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熊猫的图片,让学生在观察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中,我激发学生参与激情,鼓励学生大胆走向讲台,引导学生在互动中表述自己的意见。在这种议论纷纷的氛围中,学生综合自己和他人的意见后,诞生的画作活灵活现。这样的形式,只要放开胆量,大胆参与,学生非常欢迎,自然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美术课堂教学的实施,既要在兴趣的趋势浸入下展开,也要在方法的支撑下突进,更要在实践的参与中让学生的心灵真正地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关键词 心理感应 操作实践 环境支撑
在新课程改革中,美术因其独特的学科本质已经彰显出越发重要的作用。关注心理健全发展,保持学生个性飞扬,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已经成为美术教育的重要课题。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更需要让学生在参与美术实践的过程中,在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提升美术素养。
一、心理感应:让美术在心灵交映中充盈内心
1.兴趣,学习美术的第一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保驾护航,美术的参与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的价值。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很多。可以以新激趣:新鲜的事物可以促发学生好奇心理,让学生在陌生的氛围中充分开启自身的思维意识,全身心投入到新鲜事物的内部,在自主探寻的过程中满足天性的心理欲求,形成对事物的有效认知。可以以美感激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任何有生命意识的个体都会对美有着本能的悸动。在美术教学中,美的价值元素无处不在,教师可以利用这种美的资源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迸发出美的灵感和冲动,在美的氛围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下雪了》一课,虽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近,但由于其表现的途径较为迷蒙,学生常有畏难情绪。笔者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在音乐视频《铃儿响丁当》的感召下产生大雪纷飞的画面,接着引导学生回忆自身雪天生活的场景。学生的生命质感就此铸就,笔下的画作也生动形象。
2.沟通,学习美术的基本渠道。情感交际是人生命价值的基本需求。美术教学是师生双方交往互动的情感交流过程,良好的师生情感是实现美术教学效益最大化的基本要素。
受传统教育教学活动师道尊严的影响,当下美术教学中师生关系在空间中仍旧存在较大的距离;在心理上,两者之间也并没有实现心灵的互通与交融。这已经严重制约了美术教学效益的提升。所以,拉近缩短与学生在心理空间上的距离,已经成为改善美术教学效益的重要之举。
二、操作实践:让美术在方法实践中充实意识
新课程改革呼吁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即为学生之学来设定教学设计。广大美术教师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将课堂重心将往常的教师之教向学生之学转移,实现教学模式核心的转变。因此,美术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学法的渗透和指导,让学生相关实践中提升参与意识。
1.基本技能,形成美术能力的基础。形成必要美术技法能力是学好美术的基础工程。美术拥有众多的绘画种类,不同的绘画形式也有迥异的绘画方式和技法。必须强调的是,技法的传授决不能是机械知识的告知,而要紧紧结合课程教材内容,在生动可感的教材中让学生悉心体悟。
2.想象艺术,提升美术境界的源泉。美是客观的存在,让学生在生硬的事物中发现美需要敏锐的洞察力。而在用心灵感受美,甚至创造美则需要充盈的想象能力方能得以实现。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能够在情境的促发下充分激发。因此,美术教师要善于创设亲切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提升想象意识,培养审美能力。
在教学《瓜果的想象》中,学生难以将早就司空见惯的瓜果当作为自身想象的对象,学生笔下的瓜果形象始终是如实地反应,难以成为想象的成果。于是,我利用卡通动画片中的故事,给各种瓜果起上名字,联想他们的故事情节,各种新奇的动物形象便在学生的想象中应运而生。
三、环境支撑:让美术在条件的浸润下充满空间
仅仅拥有兴趣和方法等如同空中楼阁,空有其貌,而无其质。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必须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在美术实践中多参与、多操作。
1.欣赏画作,美术在成品展示中独显魅力。美术作品是一项视觉艺术,其中包括线条、构图、颜色等美术元素,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其实就是从视觉出发整体赏析这些美术元素。教师可以提供名家作品,用名家作品精巧的构思、超远的立意,陶冶学生的心灵,为学生提供模范榜样。同时,也可以展现同龄人,特别是身边同学的作品。这些绘画者的认知特点、喜爱类型、水平呈现出多样化,学生在欣赏中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引发全体学生的创作冲动。同时,这也是对展示者的肯定与激励,以此形成一种彼此作用的良性循环。
2.学生上讲台,美术在角色互换中闪烁光彩。传统填鸭式教学,学生始终只能停留于被动聆听的地位,教师的话语霸权让学生的思维始终禁锢在固有的层面上。这种模式对于美术教学的制约有目共睹。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该尝试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让自己退隐后台,将学生推向前台。这种形式的实施,必须要求努力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利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通,让学生在彼此欣赏、彼此交流的过程中实现认知的互融。
在教学《画熊猫》时,我对讲台退避三尺,在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熊猫的图片,让学生在观察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中,我激发学生参与激情,鼓励学生大胆走向讲台,引导学生在互动中表述自己的意见。在这种议论纷纷的氛围中,学生综合自己和他人的意见后,诞生的画作活灵活现。这样的形式,只要放开胆量,大胆参与,学生非常欢迎,自然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美术课堂教学的实施,既要在兴趣的趋势浸入下展开,也要在方法的支撑下突进,更要在实践的参与中让学生的心灵真正地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