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的媒介形象分析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253272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每年的春运,总会成为社会热门话题,政府在采取不同措施解决春运问题时,媒体同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以《南方周末》为例,分析春运的媒介形象。
  【关键词】春运 媒介 《南方周末》
  
  一、问题的提出
  “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将有2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占世界人口的1/3。中国春运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最大的周期性运输高峰,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春运规模之大,以致中国大陆交通难以承受,为了解决春运问题,中国政府每年都要提前部署,但仍无法满足春运要求。
  春运期间,铁道部实行特殊运行管理,加开大量临时客车。从1954年起,铁道部就有春运记录,但客流与现在相差很远,日均客流量73万人次,高峰客流量90万人次,时间为春节前后15天。80年代以后,大量民工外出,春运成为社会热点。每年春运,铁路运输是重中之重,铁道部采用“基本方案”、“预备方案”、“应急方案”三套运力方案,分别应对正常客流、高峰客流、突发客流。
  现阶段春运已成为一种社会问题,虽然能满足一部分人回家的要求,但毕竟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因此,在春运过程中,衍生有其他问题。作为媒介该如何去面对这样的社会问题,在解决春运问题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本文以《南方周末》为例分析春运的媒介形象,旨在探究所呈现出的“春运”媒介形象;并提出关于春运媒介形象的建构。本文采取数据统计法, 对每个文本按照发表时间、版面、报道倾向、报道主题四个方面进行数据统计。
  本文采取内容分析法,对《南方周末》2007年至2011年每年春运期间(春节前15天至春节后25天)的关于春运的报道内容进行分析。
  三、选样及依据
  本文选取2007年到2011年五年间春运期间对春运的报道,以每年为单位,在春运期间的每期周报,找出关于春运的报道作为样本,共得到22个样本;以此分析春运的媒介形象。
  本文以《南方周末》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它以“反映社会,服务改革,贴近生活,激浊扬清”为特色;以“关注民生,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为己责;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熔于一炉,寓思想教育于谈天说地之中。南方报业是传媒集团旗下一份享誉海内外的综合类周报,也是中国发行量最大、传阅率高、影响最广泛、公信力强的新闻周报。
  四、结果及分析
  1、统计结果
  (1)报道时间和数量。据调查统计,该报关于在春运期间对春运的报道,2007年只有1篇,2008年高达12篇,2009年是3篇,2010年2篇,2011年5篇。2008年报道篇数最高,达到五年期间报道总量的一半之多,2007年报道篇数最少,是五年总报道量的4%。2009年和2011年报道基本均衡。
  从表1统计结果看,2008年对于春运报道是最多的一年,也就是关注力度比较大。2007年仅有一篇的报道。
  (2)版面位置。2007年唯一的一篇关于春运的报道是在新闻版块报道。2008年在头版头条报道春运的相关内容。其他有10篇是在新闻版块报道的,有2篇是在评论版块报道的。2009年关于春运的报道有一篇是在新闻版块报道,一篇在时局版块报道,一篇在评论版块报道。2010年关于春运的两篇报道都是在新闻版块中报道。2011年春运期间对春运的报道中3篇在文化版,一篇在评论版的读者来信中提及到。
  从表2统计结果看,五年中2008年把春运的问题放在头版头条,而且在新闻版大量的报道春运的相关事情。在评论版也有讨论,这都说明2008年对春运情况是大力关注。2007年到2010年都有在新闻版块中报道春运的情况,而2011年只是在文化版更多的提及到春运情况。横向来看,五年的关于春运的报道,更多的是把春运当作新闻在做,而没有深入的讨论。
  (3)报道倾向。根据报道倾向(目的)对春运的报道分为三类:正面报道(建设性乐观的)、中性报道(对之同情及生活引导,社会各界的关注)、负面报道(批判质问的态度)。
  2007年的的春运报道对于春运中的铁道部门给予的是负面的报道,对于春运中的民工个体报道是正面的。2008年中关于春运的报道有8篇趋于负面的报道,三篇是趋于正面的报道,一篇是中性的报道。2009年的春运报道中三篇都是趋于负面的报道。2010年的两篇文章,都是趋于负面的报道。2011年的三篇关于春运的3篇文章皆是趋于负面报道。
  从表3统计结果看,五年中对于春运的负面报道较多,大多对春运现状不满,提出质疑和批判。只有少部分对春运问题在积极报道,对春运抱有乐观的态度。
  (4)报道主题。根据关于春运报道文章的内容分析,将报道主题分为春运期间对务工人流的人性化情感关怀,对于学生流的人性化情感关怀,对政府采取的措施质问三个方面。
  2007年的文章主题是公民状告铁道部。2008年关于学生人性话情感的关怀的有一篇,关于务工流的情感关怀的有7篇,对政府解决措施质问的有3篇。2009年关于务工流情感关怀有2篇,关于政府措施号令的有1篇。2010年,关于政府措施的有1篇,关于务工流的关怀的有1篇。2011年关于务工流情感关怀的有3篇。
  从表4统计结果来看,只有2008年的报道和学生相关。更多的是在关注务工流的农民工。对于政府的报道也有一部分。
  综上所述,《南方周末》2007年至2011年春运期间对春运的报道,2008年的报道量最多,2008年之后对春运报道量基本持平。五年中春运期间对于春运的报道大多在新闻版块报道。其他版块报道的相对较少。这说明《南方周末》媒介更多的是把春运当作新闻来报道。从报道主题上来看,文章大都关注的是务工流中的农民工。对农民工给予的是人性化的情感关怀,对于官方对春运的影响报道较少。且报道内容关注务工流时大都对春运进行的是负面报道。对于官方的报道大都趋于的是正面乐观的报道。从这五年在春运期间对于春运的报道,只有2008报道最为特殊,春运上了头版头条。其他四年趋于平衡。
  2、内容分析
  (1)报纸媒介更多关注突发事件导致的新闻。按照常规的报道,春运视线往往集中在服务信息和突发事件上,而把关注事件从事转移到人,说明媒体对个体关怀。2008年在春运期间对于春运报道最多的原因分析,2008年春运期间突如其来的大雪,阻碍了交通运输。就此引发的一系列春运问题得以报道。这样可以吸引大量的读者。2008年较其他四年,报道量占到全部总数的一半以上。
  (2)报纸社会责任的部分缺失。每年春运期是一年中的特殊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劳动力大变动成为再也普通不过的现象,到了每年的传统节日春节,春运成了万众瞩目的话题。《南方周末》作为国内有影响的综合性评论报纸,理当在这一期间办一个关于春运的专栏,反映春运期间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因为2008年的大雪大力度报道春运。每年的两会,春节,可以办专题,特刊。春运这样一个社会现象问题不值得在每年的春运期间大力关注,办一些专题之类的吗?作为报纸媒介,该客观对待社会现象,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
  (3)报纸舍意识形态化趋势。作为《南方周末》的新闻工作者是按照一整套信念来选择事件和构建新闻报道的。舍意识形态化越强,报道就越趋于客观。以上分析结果,《南方周末》五年春运期间对于春运的报道,倾向大多是负面的。五年间对春运的报道,一多半是倾向报道春运中的务工流,对农民工的社群,是一种怜悯关怀的态度。大多是反映春运期间,民工的购票难,被歧视等等。这与现实较为符合。现实中,尽管国家每年都采取很多措施去解决春运问题,但现实中却总是出现乘客购票难,回家难的问题。报纸的报道基本符合现实情况。所以春运报道大多是负面报道。
  五、结论及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南方周末》五年间在春运期间对春运的报道整体上给受众呈现出如下特征:
  首先,近些年来春运成为社会中的普遍现象,媒介会在特殊的春运期间给予报道。如2008年的大雪,报纸给予了大力报道。春运过程中拥挤至死大学生成了当期的头版头条。
  其次,关于春运的报道篇幅较少,报道视角尚欠全面,报道力度仍显不足。《南方周末》涉及春运的报道较多侧重在春运中的农民工,范围比较狭窄,对春运中的学生流,交通运输,应对措施等问题少有提及,来自春运当中乘客的声音相对微弱,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语现象。
  第三,《南方周末》对于春运报道深度有限。就春运说春运,只能从平面上扩展新闻的宽度,以春运为载体,挖掘春运事实背后的东西,透视春运背后的经济发展,生活进步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则能突出报道的深刻性,增强报道的影响力。
  第四,大众传媒应该深入了解春运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关注春运的现状,改革报道设置,提高报道质量,增强传播效果,尽量注意避免刻板印象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全面地报道春运的各种问题,积极的引导读者乐观看待春运,为春运问题的解决起到积极的作用,为春运措施的实施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尽媒体所应尽之职责。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叶水茂
其他文献
三、历史的忧郁——诗之自觉  屈原诗/思想之诗的“流亡”母题,就这样设定了:  其出发点,是对历史的亲历感。  其核心意象,是“在历史中流亡”。  其基本语境,是“我的历史场景”。  其内含诗意,是“历史的忧郁”。  相比于此,把屈原诗说成“浪漫的”想入非非,太轻飘飘了;倚靠线性时间的阶段性,来谈论它“伟大而古老”的价值呢?也太简单了。不,屈原诗一如一切经典,不局限于某个时间,它囊括所有时间,通过
在日本的北海道,松井开了一家快餐店,主打各种汉堡,不仅品种多,花样新,而且各种口味都是时下年轻人最喜欢的。另外,松井还大力提升员工的服务质量和快餐店的用餐环境,并在闹市区发放各种宣传单,大力宣传。  可让松井没想到的是,快餐店的生意一直不温不火。不管他怎么绞尽脑汁,如何改进服务,每天来用餐的总是那么稀稀拉拉几个人,尤其是各种汉堡每天出售的数量更是少得可怜。眼看快餐店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松井坐不住了
高一的物理课上,同学们领到一个特殊的任务:用鸡蛋、牙签和502胶水搭出一个模型,固定住鸡蛋,当不同质量的重物从不同高度下落时,鸡蛋依旧保持原样。同学们普遍反映,与传统的中国课堂相比,这里更强调自由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氛围,老师说得少一些,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各抒己见。  正在体验和适应这种反差的,是上海七宝德怀特高级中学的150余名新生。今年9月开学后,第一届七宝德怀特高中的新生入校。这是上海第一所中外
【摘要】本文以《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有关两会报道的内容为例,通过从新闻价值的角度进行对比和分析,研究《人民日报》与@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异同,总结两者新闻价值取向方面的特点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融合发展道路上的路径和方法,为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协调发展,共同提高,形成良性循环提供可借鉴的意见。  【关键词】新闻价值《人民日报》@人民日报  微博,是Microblog的简称
张淑芳,中学一级教师,长春市骨干教师。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十三年,所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奖,并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上发表。多次参加编写吉林省高中、初中、小学信息技术丛书。曾分别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获得优秀课题成果奖和课题结题证书。连续三年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简称NOC活动)教学实践评优赛项中获得一等奖。    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在学校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都说给学生“一
【摘要】近代妇女报刊对于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尤以《女报》为前沿,1902年5月8日,陈撷芬在上海创办了《女报》,这是由女子创办的最早的宣传反清革命的妇女刊物。后期改名《女学报》。本文通过对《女学报》在公众、公共舆论以及公共媒介三个方面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探讨《女学报》对于近代妇女解放运动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女学报》 公共领域 妇女解放    所谓的妇女报刊即是指那些由妇
【摘 要】央视通过其新闻频道、微博客户端、手机客户端等,对马航飞机失联事件进行了全方位、多媒体联动,对事件的发展进程实时跟进报道。在这次灾难报道中,央视有颇多值得业界借鉴的地方:注重时效性;心系人文关怀;强调客观真实准确;争取获得第一手新闻和权威消息;合理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等等。  【关键词】马航事件 央视 时效性 人文性  所谓灾难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灾难及其发展、危害、抗灾、救灾等新闻事实
作为眼科医生,每天接触大量的患者,对于患者的疾患我深表同情,尤其对有些患者的病情深感惋惜。前段时间来就诊的一位老人就是一个很不幸的例子。  通过门诊检查,老人被诊断为“双眼老年性白内障,双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晚期”。在我院接受了白内障手术后,老人的视力从术前的0.3成功地提高到了0.8。术后为患者进行了药物降眼压治疗,患者的眼压得到了很好的控制,青光眼的病情也得以稳定下来。但是,青光眼对患者视野的损
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赫塔·米勒有一本小说叫《心兽》,这本小说有一篇很漫长的自序。序言的开头,她写了一件出现在她生命中,让她耿耿于怀的小东西。  幼年的她每次清早出门,总是忘记携带自己的手绢。然后,母亲会喊住她,提醒她:“米勒,你要记得带上手绢了。”然后她才心满意足地去上学。  忘记,提醒,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形成某种规律,伴随她的童年。其实,她是故意忘记带的,因为这样就可以获得一种微妙的证明。 
山体构造  埃德瓦德·休斯(1831~1914年)    维也纳地质学家埃德瓦德·休斯的论文《地球的面貌》的发表,标志着人们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观点进行山体构造研究。休斯研究过欧洲雄伟的阿尔卑斯山脉的共同特征,他首次把它们绘制成图,并且指出从地质学的角度看,这些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又从全球化的角度研究阿尔卑斯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的相似之处,提出南半球曾经存在过一个超级大陆,后来分裂成为今天的大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