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是一道精神与心智的绚丽彩虹

来源 :祝你幸福·知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die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这样的场景不大见了,也就十年前,经常在国内的著名景点看到一些金发碧眼或白发苍苍的外国老人,跟着一个举着小旗的导游,排着整齐的队伍,参观游览。那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感叹,外国老人怎么如此喜欢到中国旅游。
  随着我国老百姓生活的提高,中国人也开始了先是国内,如今满世界串游的旅行生活。其实,旅游不仅是喜欢,还是一个综合国力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日益改善的标志,更是国人生活品质和情趣、品位相结合的产物。如果仅仅是手里有了钱,抱在怀里不撒手,舍不得花,像土财主样地天天在炕头上点钱,他们是不会花钱去旅游的。或者是有了钱,却没有时间去花钱通过旅游娱乐自己、健康自己、开阔自己,这也等于没有钱,赚钱的意义全无。有钱不花和有钱没时间花,都不是现代人应有的生活观念和生活形态。
  所以,旅行是一个没钱肯定不行,有钱没时间也不行,有钱有时间没体能还是不行,以及没有现代生活观念和态度同样不行的,集思想文化身体于一体的综合运动。尤其到了一定岁数,其实就是靠着精神与态度的支撑,在诸多毫无意义的运动中,消磨掉岁月。欧洲老人的旅行生活,就是对这种精神与态度的最好注解,也是最为精确的答案。
  我到了比利时的布鲁日,根据介绍,这里是欧洲少有的几个没有被战争摧毁的历史古城。拥有欧洲人喜欢的阳光、蓝天白云、啤酒。那天是2015年6月3日,星期三,并不是公众的休息日和节假日,可是,布鲁日人山人海,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是老年游客。一个导游举着一面小旗子,后面跟着一大队的老年人。队伍整齐划一,出奇安静,小旗子打到哪,他们跟到哪,也听不到导游声嘶力竭的呼喊与招呼。站在一边的我,出于对老人的无限热爱和尊重,自觉驻足,让他们先过去。同时也有所感慨,时下走出去到世界各地旅游的中国老人,越来越多,子女孝顺,老人硬朗,这是天大的好事,可是却总有不少难尽人意之处,喧哗、吸烟、插队,成为贴在他们身上的特有标签。中国留学生说,有时候很不好意思,异国他乡看见来自祖国的亲人本该十分亲热,自己却为了躲避那些不该发生的事,又不得不敬而远之。此时此刻,忽有一句古话涌上心头: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过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从外国老人的微笑中,他们一定不知中国还有如此美的句子,而我当然知道,大妈摔倒扶还是不扶,已经成为一个社会话题。个别拿社会良知赚钱的保险公司,更是昧着良心,推出所谓适时的“扶老保险”。这的确让有些许社会良知的人唏嘘不已,不得不叹世风日下之肆虐。
  精神好,心态平和,是欧洲老人看上去的基本状况。我想,这与他们解决了“两头”有很大关系。一头是老有所养,不担心自己老了无钱花、无房住、看病难、养老难;另一头就是不为自己的儿孙小辈的衣、食、住、行、学、业发愁。年轻人自食其力,老人们同样能够做到养活自己照顾自己,安享生活。在欧洲,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很少看到像中国那样在社区照看孙辈的爷爷奶奶。在我们的幼儿园、小学门口,有一支庞大的接送孩子的老人队伍,这种情况在国外也比较少见。在巴黎,我曾到侄孙女的幼儿园接孩子,站在大门口的外国老人的确很少,倒有几个从国内去帮儿女看孩子的中国老人站在那里,情况与国内十分相近。当然,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中外不同的就业观有很大关系,欧洲妇女到了生育年龄或结婚后,一般不再复出参加工作,而是从繁劳的社会事务中脱身而出,回归家庭,相夫教子。他们或许有婚假一说,产假大概就不怎么需要了,时间是你的,愿意休多长时间那是你的事。中国与之相反,妇女与男人一样,一辈子都担负着工作的义务。关键还是在中国,普通家庭以一人之力,无法养活一大家人。
  所以,我们常常见到中国的老人是照看孙辈的主力,而国外多是年轻的妈妈自己拉扯着孩子。形成的另外一种景象就是国外的老人是旅游人群的主力,而中国以中年人居多。年轻人要工作,老人要看孩子,只有孩子正在上大学尚未结婚生子的部分中年父母,忙里偷闲,跟着旅行团走马观花,游玩几天。一旦孩子有了孩子,他们也要加入到看孩儿大军中,两条腿绑在孩子身上,动弹不得。
  欧洲进入老龄化社会已有多年,在这个比较艰苦的推进过程中,欧洲各国都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探索,实施利于养老、扶持养老、家庭与社会共同养老多措并举的养老政策。正是有了这些比较到位的养老政策,才把老人们从沉重的思想负担、精神压力、经济负担,以及繁重的照看孙辈的家庭义务劳动中解救出来。与此同时,社会也给予老人们更加宽阔的生活空间,提供一个任其驰骋的社会氛围。
  在欧洲不少城市和高速公路上,经常有一些老人穿着入时的衣装,温雅慈祥,开着一辆两厢的奔驰或宝马车,不慌不忙地向前进。我们羡慕这些老人的生活品质,有宝马奔驰开着,还应该感谢这个社会对老人的宽容与理解。老人开车行动迟缓,速度较慢,稳稳当当,假如在我们这里,前边有这样一辆乌龟爬行似的车子,后边肯定是喇叭响成一片。还可能有人伸出脖子冲着老人大喊大叫,给老人形成无法缓解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以后他们就不敢开着车子上路了。我们把“常回家看看”这样的人之情理,写进了法则之中,推崇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理念,实际是更加强调了家庭养老的生活方式。此举当然是好,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够提供更多的实惠,把中国的老人也像欧洲的老人们那样从繁杂繁重的家庭事务中“解放出来”,我们就完全没有必要恐惧老龄社会带来的心理负担和家庭压力。
  比如欧洲的交通运输工具,就十分人性化地铺平了所有人的出行道路,包括火车、轮船、轨道交通和公交车,都可以将自行车、宠物狗带上去。在挪威乘坐火车时,就有不少老人骑着自行车到火车站,把自行车搬到火车上,到站下车再骑自行车出去旅行。也有老人在家养了宠物狗,出门就带上一起去旅行,火车上有专门的“狗与人可以入内”的车厢。这些看上去微小的服务设施,抹平了老人心中一道难以逾越的沟壑,出门无论到哪儿如履平地,抬腿就走,再也没什么能够阻挡他们行走的脚步。我们说老人如孩子,可是我们对孩子无微不至,却未能对老人体贴入微,他们的要求往往被无视。
  中国的独居老人越来越多,他们不是缺少出门的个人条件,而是没有出去行走的社会氛围。最后不得不孤独地蜷缩在空荡荡的房子里,或者以收音机为伴,或者天天开着电视机,来个骗子上当受骗也感觉到心里充实,精神饱满。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入托难、上学难,政府不遗余力出钱出力解决。一个中国老人唯一可以消解心中孤独的老年大学,却让老人排一个晚上的队却因为人数受限而不得入学。无可奈何的老人创造发明了广场舞,本想就此可以无拘无束地跳个够,却引来无数骚扰与攻击,不得安宁。其实,中国的老人们并非只有广场舞这一个爱好,但是,他们不到这里来又到哪里去呢?
  把陷入困局的中国老人解放到旅行大军之中,不仅是子女的孝顺和生活理念的更新,还有更多的事需要政府去做。我说的旅行,非单纯的跟着一个什么几天几夜几个国家或景点的“长距离拉练”,而是修身养性,让老人们自愿结伴,任性而行,让自己的晚年放纵一把,也省得在城市里东奔西跑,心疲力竭,摔倒在马路中央都无人敢扶一把。
  作为晚辈的我们,假如提早见识和领悟到这些生活的真谛,或许就不会留下终生的遗憾。当然,从现在做起,一切来得及,欧洲人现代生活观念的建立历经了近百年。对我们而言,一百年太久,只争朝夕,欧洲人的今天,就是中国人的明天。
其他文献
刘红,副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擅长诊治各种内分泌性、输卵管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男性因素引起的不孕,对月经不调、习惯性流产、多囊卵巢、卵巢过度刺激综合症的诊断和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掌握人工授精、体外授精-胚胎移植等人工助孕技术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从事妇产及生殖医学专业工作1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参编学术专著2部,在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10余篇;参加多项生殖医学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  小王小秋夫
期刊
我和丈夫20多年前从农村来到城市做果品生意。我们从一开始摆地摊,经历了很多困难,到现在成立了大规模的果品批发公司。自从生意上了轨道,我就专心待在家里照顾孩子的生活和学业,不再过问公司的事情。  最近,家里亲戚给我说,丈夫近半年来陆续将原本登记在自己名下的公司股份转移到了他家的几个亲戚名下,还跟女秘书走得很近。  我立马紧张起来,心想丈夫的这种行为是否是在转移财产,为离婚做准备?常年在家的我几乎和社
期刊
外出采访、朋友聚会、读书会、座谈会,总之有“会”的地方就能收到很多名片,小编顺手就不知道放在哪里了,随后用的时候,总是翻遍全世界,却一无所获,着实烦恼。还有发票,这种和名片一样又轻又薄的小纸片最容易丢了,上个月小编就又丢了3张。懊恼之余多渴望能有一个贴身管家帮我保管好这些小东西!  闺蜜小美跟我一样也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一些重要的票据总会不翼而飞。周末一起出去吃饭逛街的时候她显得比往常雀跃了很多,追
期刊
不救援  有个私企老板,带着老婆一起外出办事。刚出厂门没走几步,不慎掉进一个没了井盖的窨井里。妻子急忙说:“我去厂里叫工人来救你!”老板说:“慢着,现在几点了?”  妻子:“十一点半。”  老板:“我再坚持半小时,等十二点工人下班了,你再去叫……”  合计20元  一个旅行者的汽车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出了点故障,他无论如何也修不好,于是,旅行者找来了村里的白铁匠。  白铁匠是个犹太人,他打开发动机
期刊
德州陵城法院首份人身安全保护令发给了一对年逾古稀的老人——王某夫妇。  这对夫妇的二女儿因不堪忍受丈夫张某长期家庭暴力而离家出走。从此,张某经常以“要人”为由,半夜到岳父家打闹,恐吓,甚至给岳父家送花圈。老人遂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法院在证实情况属实后作出裁定:禁止被申请人张某对申请人王某夫妇实施辱骂、威胁、恐吓、骚扰等家庭暴力行为,裁定自送达之日起六个月内有效。裁定当天,这份人身安全保护
期刊
1“三八”妇女节全称“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之所以把3月8日定为妇女节,是因为20世纪初期一系列的妇女运动大事,包括反战游行,争取同工同酬、同等教育,要求赋予女性选举权,等等。也就是说,“三八”妇女节是世界各国妇女争取和平、平等、发展的节日,它的真正意义在于纪念和鼓舞全世界劳动妇女为争取解放而奋斗。  即便是在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妇女解放运动已经取得令人欣慰的成就,我们也不能以庆贺消解它真
期刊
“三七”火了!3月7日刷朋友圈,满屏充斥着雷人标语。时至今日,“三七”已不仅仅是一味药,它还是一个节——女生节。  追溯“三七”女生节的出身,起初气质还不错:发源于高校,通过开展高品位、高格调的人文活动,引导女生关注自身思想素质、道德修养、文化内涵、业务能力、心理健康,算得上校园趣味文化的代表。也因此得以风行。连白领们都被感染了,成了它的粉丝——“三七”粉。  如果这种气质一以贯之,也挺好。可惜过
期刊
大娃、二娃免费登记  全面两孩时代,生大娃、二娃不再需要办理生育证,但还需要免费登记一下。免费噢!  咋登记呢?  带上小两口的身份证,如果家在外地,那就再带上本地的居住证,到所在地的居(村)委会,填写《生育登记承诺书(信息表)》就行了。只要情况属实,分分钟就能办理完毕。对了,现场别忘了领一本《生育服务手册》哦。  如果工作忙抽不出空儿,不要紧,可以托人代办。根据规定,居(村)委会会主动向你提供代
期刊
搬到这个小区已经两年多了,这里地面不大,花木扶疏,景色怡人。还有一处长廊,壁上有浮雕,下面一泓池水,看去也很顺眼。但仔细看过浮雕内容,却让人烦恼。  浮雕刻的是二十四孝,这是一个养老的小区,以孝为理念当然是很好的。二十四孝图似乎是我们习俗中孝的代表,但其中有几幅表现孝的行为却令人心寒,还生出一种恐惧感。最突出的就是“郭巨埋儿”。郭巨家贫,他的老母常常把自己的那一份食物分给孙儿,郭巨为了不让儿子和母
期刊
尽管男女平等写入了宪法,尽管提高妇女地位的机制不断健全,但消除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态度还需要时间。采用哪些宣传手段、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才能调动起大家来自生命经验的呼应,进而积极参与,非常值得探讨。  @舞月天:我当然过“三八”节,鄙视过“三七”节的,没点责任感,一点儿不勇敢。  @仙人球的故事:“三八”活动每年都在搞,但和咱小老百姓似乎没啥关系,这样怎么能起到宣传作用呢?还好也在改变中,今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