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拯救世界”

来源 :克拉玛依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xi1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最重要的文学创作之一“太空小说”表现了“殖民即拯救”的主题。把殖民者描绘为上帝,既是对殖民者的美化,也是对殖民活动的神圣化。圣经中洪水神话与诺亚方舟典故的借用、末日与天堂的隐喻、失乐园与复乐园的象征性描写,都体现了救赎主题。当莱辛赋予殖民者以拯救者的身份时,就已完全暴露了她的殖民主义思想。
  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太空小说;耶和尔;救赎;殖民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2)05—0056—06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前期创作的总题名为《南船星系中的老人星座:档案》(Canopus in Argos: Archives)系列小说,又称为“太空小说”,是她最重要的创作之一。它由五部科幻小说组成:第一部《关于:沦为殖民地的5号行星——什卡斯塔》(Re:Colonized Planet 5,Shikasta,1979),讲述老人星殖民者在被殖民的行星什卡斯塔陷于绝境时,给殖民地提供了无私的极其重要的援助,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第二部《三四五区间的联姻》(The Marriages between Zones Three, Four and Five,1980)讲述在老人星的管理下,殖民地三、四、五区各不相同的发展,其中三区由于对老人星的统治管理完全服从,因而获得了最好的发展,而四、五区由于抗拒老人星的谕令,陷入了落后与野蛮的社会状态。第三部《天狼星试验》(The Sirian Experiments:the Report by Ambient II, of the Five, 1981)通过天狼星殖民帝国与老人星殖民帝国采取不同的殖民统治手段,而天狼星帝国殖民地及其母国都发生了重大的社会危机,从而突出了老人星殖民统治模式的“必需性”与“神圣性”。第四部《八号行星代表履职记》(The Making of the Representative for Planet 8,1982),描写由于宇宙间星际关系的微妙改变,老人星的殖民地行星八号行星自然环境恶化,人类无法在上面生存,老人星派出了使者耶和尔去拯救八号行星。最后一部《伏令王国中多愁善感的使者们》(The Sentimental Agents in the Volyen Empire,1983),描述伏令帝国爆发了政治动乱与经济危机,老人星帝国的殖民地代理人兼教师克洛瑞西带领学生无私援助他们,以恢复伏令帝国的政治秩序,发展生产。
  莱辛在《什卡斯塔》的序言中说,如果阅读《旧约》、《新约》、《佛经》或《可兰经》,就会发现一个连续的故事。这些宗教故事有共同的思想,其中之一就是最后的战争或对未来的启示。[1]基于此,莱辛试图在自己的创作中发展这个思想,再现宗教中的拯救与救赎的精神。
  一、殖民者即上帝:耶和尔身份的象征意义
  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位光辉的殖民者形象,他就是老人星座的殖民地代理人耶和尔(Johor)。Johor原为古犹太语中的“神”,意为创世者,至高无上的神,后演化为上帝耶和华(Jehovah)。莱辛小说描写了耶和尔各种舍身救世的行为也正好形象地阐释了这一名词的文化与宗教涵义。在《什卡斯塔》的前言中,莱辛毫不隐讳地指出耶和尔身份的来源——“《什卡斯塔》和许多同类小说一样,有着它的源头,这就是《旧约》。” [2]莱辛非常明白地告诉读者,殖民者耶和尔正如基督教中的上帝耶和华一样,是世界的主宰。耶和华的主要功绩是造世与造人,并成就所有子民的幸福,而耶和尔的主要使命是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从他所代表的星球老人星来看,老人星是整个宇宙间的代表性终极力量,是一切生命与爱之渊源,是它掌握着整个宇宙的社会发展,举凡经济、文化、政治,无不处于它无所不在的力量左右之下。“既然小说构思的‘终极目的’,无论他是谁,或者无论它是什么,都从来不曾在《南船星系里的老人星座:档案》中出现,那么,老人星必然被看做是位于莱辛所建构的宇宙殖民体系里的最高位置。……无论这个结构被称作什么,老人星都是它的顶点。” [3]即使是邪恶势力的发展,也是因为现实需要而得到了它的默许,没有什么力量能与老人星的力量相抗衡。正如上帝耶和华使一切有了存在的可能与发展的前景,以耶和尔为代表的老人星同样赋予各殖民地生存与发展的权利与可能,同时根据各种不同情况调节他对各殖民星球的支配与掌控。耶和尔这一形象除了与圣父耶和华有关系,还与圣子耶稣有关系。耶和尔相貌清瘦,生活节俭,与基督教教义中描述的耶稣形象一致。另一个细节暗示了他的“耶稣”身份:“一天早上,非常早的时候,我离开了这个部落,当时太阳正在升起,阳光使这个居民点清晰可见。我听到,鸟儿在我头顶上,在古老的树上讨论着,我伸出手指向一只小绵羊招了招手,它是一个宠物,它小跑着跟在我身后。我送它回去,走到河边,这条河又宽又深,水流湍急,将把我完全从这个居民点扫除,因此没有人能发现我的尸体。我让自己走下水去,在急流中载沉载浮。”[4]迷途的羔羊是对芸芸众生最常见的比喻,而耶稣与羔羊是基督教中最打动人心的象征。在小说中,耶和尔就像圣子耶稣一样,带领着自己的使徒,四处奔波,传播基督教,帮助世人,拯救迷途的羔羊。为了让读者认同“殖民者即上帝”的思想,莱辛还在小说中表达了殖民地人民对殖民者的热爱与崇拜:
  救救我,上帝,救救我,主人。我爱你,你爱我。
  上帝啊,请你看着我,赐予我财富,带给我自由。[5]
  这是莱辛笔下的殖民地人民对殖民者的呼唤与求救。殖民地人民非但不反抗殖民者,反而对他们感恩戴德,日日夜夜盼着他们再次来临。他们视殖民者为上帝、主人。此外,在“太空小说”中,为了向殖民地什卡斯塔人民宣明老人星律法,耶和尔把什卡斯塔的两个代表带到巨石群边,向他们宣布:禁止把任何其他人或其他生物做奴隶;禁止他们杀死动物,除非是为了获取食物;不能浪费任何地上的成果;他们彼此之间不能使用武力。[6]他代表老人星给殖民地人民立下的律法与基督教经文中记载的“摩西十诫”非常相似,同样非常清楚地表明,莱辛是把他作为神圣的上帝进行塑造的。   小说中处处显示出来的基督教教义和戒律,说明救赎主题是“太空小说”中统辖一切的总主题:某一个行星上的人类(或者万物)是由殖民帝国天狼星或老人星所创造,但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由于邪恶的力量引诱,它们出现了严重的衰退,行将灭亡。这时,担负着使其再生的神圣使命的各殖民帝国的代理人出现了,他们的职责乃是尽自己所有的力量,复活这一世界,并在激发了这个社会的潜能(这个社会对自己的这些潜能一无所知)后,帮助这个世界建立一定的社会结构与制度,助其在正确的社会发展道路上得以维持自己始终不偏离正确的方向(这一方向,殖民帝国代理人已经替他们选择并安排好了一切)。对于这个世界(它们存在的本质即是殖民帝国的创造物,因而服从也就是它们的自然),如果没有这些殖民帝国的代理人,如耶和尔等,它是没有任何光明的前景的,只有这些如上帝般的代理人(实则是殖民帝国的代理人)才能独具慧眼,发现其独特的价值,并把这个世界从灭亡的边缘拯救出来。因此,在这里,我们可以简单地把莱辛小说的主题或主要情节化约为:创造、死亡与复活。担负着死亡命运的是可怜的殖民地,而担负着创造与复活殖民地角色的是殖民者——殖民帝国及其代理人。这一情节在基督教文本中是最常见的结构主题。因此,可以这么说,基督教与殖民者是宇宙的主人,一切由他们来掌握,宇宙才能有序、正常、健康地发展。而这一构想最核心的要点就是以基督教教义为理论和信仰核心的欧洲中心主义和白人至上主义,当然,欧洲中心主义和白人至上主义在现实世界中最完整的实现就是殖民主义。因此,当莱辛借耶和尔之口发布各种戒律,使各种神秘的神示得以浮现,以自己的行动代表着创造者的意图时,她已经凭借这些文本超越了当代社会日渐卑微的现实,从而使自己具有了超越历史与现实的神性存在:从这种意义上来说, 耶和尔不仅美化了殖民者,也使殖民主义神圣化了。
  二、洪灾与诺亚方舟:殖民者即救世者
  在莱辛的《什卡斯塔》中,莱辛再现了《圣经》中的洪水神话:
  就在大水来临之前,大卫部族到达了一个安全的地方,在一个山上。整个什卡斯塔几乎同时开始下大雨了,……大雨连续下了几乎两个月。除了山顶外,所有的一切都被水淹了。洪水快速地涨起来,无论是高级动物,还是低级动物,都没有时间逃到更高的地方去。一切都毁灭了。[7]
  小说对此次毁灭人类的洪灾有更详细的描绘,读者不妨把它与《圣经》里描述的大洪水灾难联系起来对照阅读,会发现许多相似:关于引发大洪水的原因,《圣经》说是由于人民不敬上帝,道德败坏,过度纵欲,因此上帝决定降下四十多天的洪水惩罚;而莱辛小说里的洪灾也持续了几乎两个月,原因同样是因为老人星的殖民地人民道德败坏,故发大洪水以惩罚。关于拯救,《圣经》叙述上帝之所以拯救了诺亚一家,是因为他们过着纯洁的生活;而莱辛的小说里,老人星使者耶和尔之所以拯救大卫的后代,同样是因为他们品质高贵,是高级人种,而其他低劣人种,是应该遭到淘汰的,仁爱为本的老人星人也放弃了他们。已经有西方学者指出,所谓的原罪概念,从本质上说,只是“为了要使神圣的永罚合理化”。[8](着重符号原著作者加)。另外,《圣经》描述了一只鸽子为人们带来了和平的希望。莱辛也同样创造了一只鹰带领人们走出沙海,虽然外形不同,所做的具体事情也不同,但是功能是相同的,那就是把人们从灭顶之灾中拯救出来。“从天空中猛扑下来一个黑色的尖叫着的鹰,它在警告我们:走(go)……走……走……老鹰正在给我们指路。……但是我跟着鹰,我必须这样。既然它知道怎样能够把我从迷失意识的状态中拯救出来,那么我必须信任它。”[9]从莱辛的暗示中,读者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只老鹰也是老人星派来的,是老人星使者耶和尔的化身,“当它在我们头顶上盘旋时,我抬头向那只鹰呼唤,说我需要它的帮助,请求它带领本和丽拉前进。我又把签名拿出来,放在他们面前,说那只鸟是这个签名的仆人,他们必须准确地照它的指示办。”[10]因为老人星的神圣身份,连带有他们签名的纸张都成了必须以生命来保护的圣物:“我给她那个签名,告诉他们,他们必须把它看得比——比什么?生命?——更重要。他们没有那种概念:时刻可能会威胁他们的死亡概念,在他们心里不存在。我说,这是来自老人星的。它就是老人星的实质,老人星的生命,必须时时刻刻受到保护,即使为此要付出生命也必须如此。”[11]对这个基督教经典神话的改写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再次强化了殖民活动的根据和原因。如果说,连什卡斯塔上最高贵的人种都是老人星赋予的真正的生命,那么,接受老人星的“指导”又有什么不妥之处呢?在此前提下,在《八号行星代表履职记》中,殖民者赐予殖民地人民生命,因此殖民地人民对老人星殖民者必须绝对服从,不能对此有任何疑虑,“谈论服从并不合适:当服从是出身和存在的根本时,我们还能讨论它吗?”[12]圣经里就记载了上帝救了犹太人后,要求他们以自己的长子及一切动物的长子谢恩赎身。根据基督教律令,莱辛理直气壮地赋予老人星殖民者拥有对殖民地人民生杀予夺的大权。
  三、末日与天堂:“申冤在我,我必报应”
  有学者认为,莱辛与乔治·奥威尔等科幻小说作家一样,是“神秘主义的”、“充满宗教意识的”,并且“爱幻想的”,是一个预言家,预言了世界的末日,并且人类对于世界末日的来临完全无力阻拦。[13]莱辛自己也坦承,自己对一些古老的隐喻非常重视,“我一再使用的所有的隐喻在功能上都是绝对古老的……我认为,那些几千年里一直为人们所使用的形象,不可能有任何不对头的地方。”[14]莱辛的小说充满了末日来临的悲惨与恐怖气氛,“但是最近,甚至最自以为是、最自我崇拜的民族,都必须明白,它和其他民族一样,而且每一种谎言,扭曲事实,欺骗它的民众,让他们为了一个统治阶级的利益而流血……必将崩溃,这些一定会在这些可怕的末日时期发生。”[15](着重号为笔者加)西方基督文化中有关末日的恐惧总是和救赎的希望联系在一起。小说中,那些处于末日恐惧中的人们,也渴望着老人星的拯救。老人星使者耶和尔,将拯救一些人。怎样选择谁能得救、谁该下地狱,根据来源于基督教的信仰。从基督教义出发,莱辛指出,那些现在受苦的人,有福了,他们会成为上帝的宠儿而得救,“最低级的、最受压迫的、处境最悲惨的什卡斯塔人,他将观察风儿吹拂着一棵树,脸上带着笑容;将种下一粒种子,并观察它生长;将站着观察云儿的生命。或者,在黑暗中高兴地躺着,醒着,听风儿的呼啸,它不能——这次不能——伤害到他,因为他躺的地方是安全的。就是在这儿,力量总是在涌出,进入什卡斯塔的每一个生灵中,压抑不住。”[16]此外,把服从老人星律令当做存在本质的八号殖民地行星的人民,也以自己对殖民者上帝的绝对服从,赢得了上天堂的入场券,最终得救了。   在这次拯救活动中,八号行星的人们最终得救的关键原因是他们对老人星的绝对服从与依赖:“我们代表一起,最后一次找到那杆,它立在我们旧星球的极地……以便在老人星人拜访我们的时候,引导他们的太空船。在那儿我们离开那个星球,现在我们又来到了那儿。我们代表,全体合一,来到这儿,在这儿,老人星人照料我们,保卫我们,指导我们。”[17]正是这种带有宗教热情的信仰,使八号行星上最勇敢、最坚强的五十个代表,最终飞升进天堂。“我们向上飘浮着前进,轻快自由,当我们回过头向东看去,……”[18](着重符号为笔者所加。)“向东”所指代的意义不容忽视,这表明这些殖民地人民奔向的天堂在西方,而他们苦难的祖国在东方。
  四、失乐园与复乐园的隐喻
  与《圣经》里人类因堕落而被上帝逐出伊甸园不同,在莱辛的“太空小说”系列小说里,人类的贪婪、无知与残忍,最终导致了核战争的爆发。“他们正在被无情地、愚蠢地杀戮。一扫而光。灭绝。由于贪婪,贪婪,贪婪。”[19]核爆炸毁灭自我并毁灭一切:
  “帝国和文化成为碎片,爆炸即将来临。这将会污染大海、海洋、小岛和城市,使它们成为有毒的沙漠,现在那儿拥挤着细小的善于创造发明的生命,那儿的大脑和心灵经常能休息,但是可能一切再也不可能了。但是必须往前走,就像诺亚放飞的鸽子,在一圈一圈地飞了好久之后,终于看到一个遥远的山顶,从满是垃圾的肮脏的水中露出来,必须在这儿定居。……不能在这儿停留,显然明天或下星期或一千年后,这个山顶也将倒下,在一颗彗星经过时的力量的冲击下,或者当一颗陨星掉落在这儿时。”[20]
  人类自己毁灭了自己的乐园。人类的毁灭是如此的彻底,连象征着和平与希望的鸽子都找不到歇脚的地方。除了尸体与垃圾外,什么也没有,并且这“什么也没有”的世界也将最终不复存在,这样的毁灭是何等的彻底!人类的罪恶何等深重!然而小说中,在表现核战争爆发给人类带来的毁灭性灾难时,流露在莱辛笔端的不仅有悲愤,有无奈,有深切而难以言说的痛苦,更主要的是,她表现了人类面对灾难后果时的冷静与乐观:人类会最终得救的。这是源于基督教的一个生命信仰。生命存在的意义不仅在生,而且在死。冷静的叙述后面,掩藏着作家的信念:如果人类因为自己作恶而自我毁灭,那么这种毁灭就是上帝重新塑造人类的工具。正如马克思面对殖民主义的罪恶时评价道:不管英国犯了多大的罪,她也只是不自觉地充当了这一革命的历史工具。[21]莱辛在这里表达的意思是相似的。从小说大的主旨来说,莱辛认为:如果殖民主义是拯救世界的唯一手段,那么它所犯下的错误是可以原谅的,甚至是完成拯救世界的必要手段。
  对失去乐园的悲痛,与殖民统治的解体结合起来看,正好可以佐证莱辛离开非洲的心情:“至少在生理上,这(南罗德西亚)是一个白人和黑人共同的天堂;而在政治上,这是一个严酷的极权国家。”[22](着重号为笔者加)在这个天堂里,只有白人才具有留在乐园的资格:“关于白人农民,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很好,有创造力并且勤勉。……很多人白手起家,用原始灌木建立他们自己的农场。”[23](着重号为笔者加)她不愿正视英国殖民入侵与殖民统治给非洲造成的巨大伤害。拒绝直面历史的真相,使莱辛对一切现象的观察都变得与事实完全不符,所以,当殖民地经过“造反”,并且“造反”成功,要建设自己的国家,从而要把被白人剥夺的土地收回时,莱辛对此具有历史正义性的过程只有一句偏离常识也远非正义的评论:“如今,对白人农民的驱逐已基本结束。”[24](着重号为笔者加)
  莱辛仍然对殖民主义怀有希望。这希望表现在她对基督教的坚定信仰:历经黑暗恐怖的末日战争之后,强大的人类之种子——一男一女一小孩生存下来了。这样,这个寓言似的作品就为它的救赎隐喻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圆环。一切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伊甸园里的生活重新开始,历史再次重写。从莱辛对这一男一女的饮食习惯的描写看,他们切面包,喝葡萄酒——“她站着,像她千百次做过的那样,切开面包,把新鲜味美的蔬菜放进一个盘子里,倒了一杯葡萄酒,”[25]面包与葡萄酒,是基督教圣仪中必不可少的圣物,它们喻示着基督的血与肉,是救赎与新生的象征。然而,基督教在莱辛的文本里,不仅承担着救世的责任,而且负有殖民宇宙的“伟大”使命。把救世与殖民巧妙地联合在一起,为莱辛的殖民理想添加了一道神圣的光环。然而看似悲悯的救世者实际上是最大的殖民者,无疑是作品无法解决的一个难题:历史上欧洲殖民者总是以拯救野蛮人的灵魂的身份出现,扮演救世者角色。这是多么巨大的讽刺,一瞬间,莱辛所有努力都在这一矛盾中化为空无。因为事实已经不容人们再天真地相信:殖民者可以扮演上帝。
  耶和尔带着使命,降临什卡斯塔,以实现老人星对殖民地人民的拯救许诺。为此一诺,耶和尔几度出生入死,完全把自己的人生奉献给了殖民地人民。“我们的代表和公仆在人群中默默无闻地工作,通常人们看不到他们。有时也公开活动,但这样的情况很少。我们老人星人一如既往地实施我们的拯救计划和革命计划。”[26]这样一个形象,的确具有宗教意义。“我相信文学保存了与宗教的某种亲缘关系,即便它否定这一点,而从某种角度上说,一直存在着某种宽恕的场面:可以说作家因挣脱了宗教而向之请求宽恕。他与宗教之间存在着某种欠债关系。”[27]这是法国哲学家德里达谈到文学时说过的话。从某种意义上说,莱辛的“太空小说”系列就是一个寓言,她的身份也从作家上升为预言家,“一系列历史事件或文本或人造制品根据更为深刻的、基本的和更加‘基本的’叙事而得到重写,隐蔽的宏大叙事,即是第一个序列的经验材料的寓言手段或形象内容。因此,这种寓言的宏大叙事将包括先知的历史(如黑格尔或马克思的历史)、以灾难的眼光爬行的历史(如斯宾格勒眼中的历史)和循环的或维柯眼中的诸如此类的历史。”[28]
  尽管莱辛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艺术成就,然而,与其成就同样突出的,是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缺陷。萨义德曾经指出类似的知识分子具有矛盾的价值立场或政治观念:“更糟糕的是知识分子、艺术家和记者的立场。他们在国内问题上经常持进步态度,充满使人钦佩的感情,但一旦涉及了以他们的名义在海外采取的行动时,却正相反。”[29]这的确是非常中肯的。莱辛就曾公开露骨地表达自己的殖民主义立场:“维多利亚人应该征服从日本到维京群岛的所有地方。”[30]这样的表白与她的身份有着重大的关系。她是英国人,出生于伊朗,成长于南罗德西亚(现津巴布韦),她曾经作为一名殖民者生活在殖民地。这段经历必然包含了殖民者通常能够享有的众多不合理利益,这些利益除非在殖民地,否则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是不可想象的。毋庸讳言,“多丽丝·莱辛的出身背景对她的小说创作有重大的影响。”[31]因此,在莱辛的作品中,出现了如此明显如此浓烈的殖民主义思想,原也不足为奇了。“‘殖民主义’概念对于莱辛夫人的小说相当重要。……或许这并不让人感到吃惊,在她的科幻系列小说《南船星系的老人星座:档案》中,她设置了一个银河系殖民主义体系(尽管是一个貌似仁慈的殖民主义体系),是因为她本人就是一个殖民地开拓者。”[32]甚至有学者称,“作为一个作家,殖民经验——殖民隐喻——是她身份中的核心成分。”[33]小说中的上帝耶和尔的现实身份是殖民帝国老人星的殖民地代理人,人们有理由对莱辛的救赎主题进行深思和质疑:莱辛之美化耶和尔、美化殖民行径有着深刻的政治意识形态性质。“审美行为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而审美或叙事形式的生产将被看做是自身独立的意识形态行为,其功能就是为不可解决的社会矛盾发明想象的或形式的‘解决办法’”。[34]因而,具有审美和叙事双重模式的文学,本质上就打上了政治的烙印,“这种政治的野性的思维的最得心应手的形式表达将见于我们正当地称之为政治寓言的结构之中,它发展于从斯宾塞或弥尔顿或斯威夫特的时事典故,到小说(如巴尔扎克的小说)中阶级代表或‘典型’的象征性叙事的整个网络。”[35](着重符号原著作者所加。)不管莱辛以前的作品中曾经多么貌似真诚地表达了对殖民地人民的同情与对殖民者的谴责,通过把殖民者美化为上帝以救赎殖民地人民这一文学行为,就已经暴露了作者的殖民主义思想。   参考文献:
  [1][2][4][5][6][7][9][10][11][15][16][19][20][25][26]DorisLessing.Re:Colonized Planet 5: Shikasta[M].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Inc., 1979.序言;74;8;62;99—100;149;150;63;187;198;199;202;199;236.
  [3]Margatet M. Rowe.Doris Lessing[M].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94:82.
  [8][法]保罗·利科.解释的冲突——解释学文集[M].莫伟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346.
  [12][17][18Doris Lessing.The Making of the Representative for Planet 8[M].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Inc.1982:3;121;117.
  [13]Muge Galin. Between East and West,Sufism in the Novels of Doris Lessing[M].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7:154—155.
  [14]Doris Lessing Talk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Uk, 1980.(Unpublished Transcript.) 转引自 Ruth Whittaker. Doris Lessing[M].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8:11.
  [21]卡尔·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A].季羡林,曹葆华译.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殖民地及民族问题的论著 [M].民族问题译丛编译室编译.北京: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出版,1956.136.
  [22][23][24][30][英]多丽丝·莱辛.津巴布韦的悲剧[A].时光噬痕[C].龙飞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200;
  207;209;209.
  [27][法]雅克·德里达.书写与差异[M] .张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21.
  [28][34][35][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 [M].王逢振,陈永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19;67—68;68.
  [29][美]爱德华·W. 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M].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9.
  [31][32]Ruth Whittaker.Doris Lessing[M].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8:4.;4—5.
  [33]Lorna Sage.Doris Lessing[M]. London, New York: Methuen & Co. Ltd.,1983:11.
其他文献
摘 要:基于1978—2012年中国能源消费的历史数据,ARIMA模型得以建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可以发现,该模型是具有有效性的,因此,该模型可以对中国第“十二五规划”末期2013—2015年的能源消费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显示:按当前的能源消耗速度,未来几年,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将继续以年均约8.7%的速度增长,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我国的能源压力。  关键词:中国;能源消费;ARIMA模型;预测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 建设学习型政党是党面对新形势在自身建设方面提出的新要求。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党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教学与科研中紧紧围绕中心,积极服务大局,科学规划学习内容,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建立良好的校风,不断提高教育培训和科学研究的质量,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供有效服务,为地区的改革、发展、稳定做出贡献。  关键词: 学习型政党;党校干部培训工作;科学规划;实事求是;整合资
期刊
摘 要:粮食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基础。粮食安全作为一种全球性公共产品,既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基于国际政治视角,分析粮食安全对国际关系格局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路径,呼吁世界各国站在全球政治高度共同应对粮食安全问题,倡导通过构建粮食分配新秩序、“南北对话”、“南南合作”等路径,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关键词:粮食安全;国际政治视角;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D5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通过对克拉玛依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心理现状的调查,针对当地少数民族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出现的矛盾、彷徨和复杂的心理状态,提出在加快经济建设和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先进文化,构建多元共荣的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是最符合各民族利益的现代文化发展模式的观点。  关键词:信息化;少数民族;文化转型;克拉玛依;影响  中图分类号:G12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的实质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是一种坚定的政治信仰,更是一种正确的发展战略。为了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我们需要从“实践”“理论”“制度”三个维度来把握这“三个自信”。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看,“三个自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随实践不断发展的过程。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们一要坚持全面深
期刊
摘 要:法官的心证公开不仅便于争点的整理,还能促进案件的集中审理。裁判文书公开作为法官心证公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客观反映司法公平和正义的载体。如何使“看得见”的裁判文书印证法官的心证公开,我们需理性地去思考。  关键词:心证公开;校正器;秘密心证;司法信任危机;裁判文书公开  中图分类号:DF8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4)02-0052-06  前言  民事诉讼
期刊
摘 要: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其建设越来越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文化产业集聚也成为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新疆坐拥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也试图借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新疆文化创意产业以及园区和基地建设尚处于萌发阶段,目前还缺乏具有指导性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从市场经营角度而言,也缺乏龙头企业,缺乏带动力强的大项目。面临着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低、投资不足、
期刊
摘 要:英语习语研究从认知语言学观入手,就习语的可分析性着重从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理论角度系统逻辑地分析了英语习语的认知机制,提出了习语认知的层级结构图,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和寻求更为高效的学习和教授英语习语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英语习语;认知机制;概念隐喻;意象图式  中图分类号:G62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2)03-0041-06
期刊
摘 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豪放词、英雄词和怀古词集成之名作。品读作品,不仅能感受到辛弃疾悲壮慷慨之情和豪放词风,也能体味出其沉郁心中的难以割舍的英雄情结,更能欣赏到其空前绝后的“掉书袋”功夫。  关键词:豪放词风;英雄情结;“掉书袋”功夫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4)02-0077-03  辛弃疾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具才气
期刊
摘 要:作为新兴的史学流派或分支学科,全球史研究中的各类新范式正处在探索和形成之中,美国的柯娇燕教授则从宏观世界史的学术传统来理解什么是全球史,进而建立了自己关于全球史体系的“四大范式”模型。  关键词:柯娇燕;《什么是全球史》;“四大范式”;学术构建  中图分类号:K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4)04-0072-04  收稿日期:2013-09-20  作者简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