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心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的影响

来源 :婚育与健康·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ua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持续心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的影响。方法:对210例实施子宫全切患者进行术前、术后持续心理干预,观察术前血压、睡眠及术后伤口疼痛强度、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排气时间、伤口愈合情况。结果:经持续心理干预的患者,其术前血压、睡眠,术后伤口疼痛强度、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均较未进行心理干预组明显改善。结论:对子宫全切患者持续心理干预,能加速患者术后身心恢复,提高其术后生活质量。
  【关键词】 持续心理干预;子宫全切;疼痛。
  子宫全切术是妇科常见手术,是根治子宫肌瘤、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腺肌症等疾病的主要手术方式。多数患者术前有明显的精神紧张,血压增高,睡眠不佳;术后有明显的焦虑、抑郁心理,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如何缓解因手术而产生的焦虑以及减轻对其术后身心恢复的影响已越来越多受到人们的关注。我们对210例行子宫全切术的患者实施术前、术后持续心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2011年10月在我院行子宫全切术的患者210例,其中子宫肌瘤149例,子宫腺肌症42例,功能性子宫出血19例。210例病例均为良性病变。年龄>48岁196例,≤48岁14例,均保留一侧或双侧附件。
  1.2 方法 将210例手术患者设为干预组,另一病区同期住院患者200例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文化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在征得患者同意后,于术前3d下午开始对干预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内容:术前不同的心理状态对术后恢复的影响;子宫疾病的相关知识;女性内分泌的调节;子宫全切术的简单步骤及对未来生活的影响;麻醉的原理、步骤、用药及其安全性、舒适性;手术室环境及主刀医生、麻醉师、护士的相关资料;手术后可能会遇到的痛苦与不适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对应方法;术后镇痛剂的使用原则及其利弊;术后尽早下床活动的益处以及每日应活动的时间;传授缓解焦虑和术后伤口疼痛的放松方法。干预时强调其配偶在场。每例患者第一次心理干预时间不少于15min,术前2d和1d继续跟踪干预,巩固前日干预效果,总干预时间为30~45min。对患者配偶的心理干预不少于30min。对照组进行常规术前访视。两组患者均每日晨测量血压及了解睡眠情况并记录。
  1.2.2 术后第1、2、3、7日访问患者,查阅相应护理记录,了解其术后生命体征,伤口疼痛程度和睡眠状况,镇痛剂应用情况,肠蠕动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伤口愈合情况。
  2 结果
  干预组通过术前心理干预,其生理指标(血压)、心理指标(睡眠)、术后伤口疼痛强度、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均较未进行心理干预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口愈合情况、患者年龄、居住地、文化程度与干预效果无差异。
  3 讨论
  3.1子宫是女性性别的一个重要标志,子宫切除会使患者担心引起身体形象受损、影响夫妻关系,对患者心理上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使患者产生焦虑情绪,导致其血压升高、失眠等,由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术后角色转变,而致其术后过度自我保护,表现出食欲不佳、不敢或不愿活动、睡眠质量下降、情绪低落等,通过术前持续护理干预能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其提供表达内心顾虑、恐惧、感受和期望的机会,帮助患者分析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可被利用的资源及支持系统,减轻无助感,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增强康复的信心[3],促进其生理、心理障碍的恢复,对提高患者手术后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3.2 加强对患者丈夫相关性知识的教育,改变其对手术的认识偏差,解除患者丈夫对妻子子宫切除的顾虑。因为患者丈夫对妻子子宫切除的态度,是关系到日后性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患者术后焦虑的根源。丈夫对妻子的理解和支持,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安慰,对减轻患者思想压力起着重要作用。护士应与其家属及时沟通,鼓励家人多探视,让患者时刻感受家庭的关心与呵护。
  3.3 手术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源,常导致患者产生以焦虑为代表的心理应激反应[4],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诸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5]。但如果个体在应激事件发生之前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即可相对缓解心理和生理的应激反应。术前对患者进行持续心理干预,可降低其心理应激反应,减轻焦虑状态;通过松弛训练减低了肌肉的紧张程度,可使血压稳定、术后疼痛明显减轻。同时,术后疼痛程度的减轻也为患者提早下床活动创造了客观条件,使患者术后肠道排气时间也相对较早[6]。应激可以通过皮质醇的分泌影响伤口愈合,实施心理干预后,患者应激反应较弱,因而皮质醇分泌减少,伤口愈合加快。
  4 结论
  采用连续心理干预方法在缓解子宫全切患者术前焦虑、加速术后身体恢复等方面效果优于一般心理护理,可应用于不同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的手术患者,特别是处于更年期的子宫切除患者。
  此方法适用于病情不很严重、且手术不会有生命危险的非恶性肿瘤患者,而对恶性肿瘤手术患者的作用会有所降低,因为相对于疾病对生命的威胁所产生的应激反应而言,手术的应激反应已退居到次要地位,即患者对生命能否延续的焦虑程度超出了对手术痛苦的焦虑程度。
  参考文献
  [1] 徐归燕,计惠民.失眠患者的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4,13(3):103.
  [2] 李小寒.基础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37.
  [3] 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37.
  [4] 王效道,徐斌,蔡雄鑫,等.医学心理学[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56-157.
  [5] 李玉和.心理卫生[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97-98.
  [6] 江淼.围术期心理干预的护理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6):495-496.
其他文献
目的:系统评价中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应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Embase、PubMed
腹中风多为高血压动脉硬化或者夹层动脉瘤等,自发性破裂出血所致。
在如今的教育模式下,人们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不仅针对课本知识,还应当教育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阅读能力是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下的重要培养方向,教师通过新型的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能够通过更加便捷的方式获取到更多路径寻找自己未设计到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本文我通过分析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状,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对49例病人服用左氧氟沙星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9例痊愈24例,显效22例,总有效率为94%。结论:左氧氟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疗效较好,副作用小,是比较理想的口服药。  【关键词】 左氧氟沙星;下呼吸道感染。  左氧氟沙星为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此药对感染性疾病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安全简便,值得临床推广。我室于2010年10
目的 建立复方制剂感冒通片中马来酸氯苯那敏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不经分离 ,采用四阶导数紫外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结果 在 2 4 0~ 2 80nm波长范围内 ,波长间隔 4nm ,以
目的:探讨献血者献血前后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及分型的变化情况.方法:36例献血者于献血前即时、献血后第3、6、9、12天按网织红细胞常规方法计数和分型.结果:36例献血者献血
肌松药的发现和应用引发了现代麻醉技术的重大变革,并促进了老年外科、心脏外科和移植外科学的迅猛发展.但使用肌松药可能伴随的肌松残留风险会严重影响手术预后.传统肌松拮
阅读是一种自我提升的艺术,使人高雅,使人明智。阅读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多的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并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个性化的阅读方式,是阅读教学延伸出的有效方法,符合现在教学的要求。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个性化阅读,可以得到真、善、美的全方位精神陶冶。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心态,促进学生养成习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一、创设阅读情境,培养个性化
期刊
炎性乳腺癌又称急性乳腺癌,临床少见。其特点是早期迅速经淋巴管扩展,产生乳房皮肤水肿和发赤,被认为是乳癌中恶性程度极高,预后最为恶劣的一类。我院自 1994年~ 1996年发现 4例,占
儿童和成人圆细胞肿瘤的组织学鉴别诊断非常广,其中包括最近发现的 CIC-DUX4 融合基因阳性的圆细胞肿瘤.CIC-DUX4肿瘤可以通过光镜和免疫表型诊断,但是现在需要基因检测辅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