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探索“好邻居”服务体系加快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anh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上海市松江区通过构建“好邻居”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生活区”,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社区延伸,探索了一套都市村居治理新模式。以农村居民需求为导向,打造三级服务空间,在镇街层面推进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村居层面以“1+5+X”模式优化社区服务站,群众层面推进社区睦邻点建设。制定政务服务、生活服务、志愿服务三份清单明确社区服务站的服务内容,通过推进“社区云”平台、错时工作制度、“全岗通”“首问负责制”等接待群众制度完善社区服务制度,通过村干部“下楼”办公,实现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空间最大化,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升农村社区服务水平和质量。
   近年来,随着上海市松江区城市化快速推进,人口大量导入,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与市中心城区相比略显不足,与农村居民不断增长的需求相比存在差距。为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松江区积极探索集社会价值体系、服务空间体系、社区服务体系、多元参与体系、考核激励体系五位一体的“好邻居”松江特色社区服务品牌,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一、明晰功能定位,打造好邻居多级服务阵地
   松江区位于上海市西南部,总面积604.64平方公里,辖区内有11个镇、6个街道、274个居委会、84个村委会,全区户籍人口65.95万人,农村居住人口29.8万。面对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还不够平衡、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等现状,2018年松江区出台了《关于推进松江区“好邻居”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积极探索构建“好邻居”社区服务体系,大力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一)整合资源,试点推进“好邻居”社区服务中心
   松江区在镇级层面因地制宜推进“好邻居”社区服务中心实体建设,通过品牌化设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运营、专业化支撑和社会化发展,探索养老、医疗、儿童、教育、文体、社会组织培育等社区生活服务多元化供给模式,积极构建“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在松江区流动人口和老龄化比例较高的车墩镇,为了解决村民需求较大的养老、医疗等各类供给力量较弱的现状,镇政府将部分属于商业租赁的空间进行收回改造,整合各方资源,打造了集老年助餐、科普教育、健康体验、农村养老等功能综合设置的祥东“好邻居”社区服务中心,总面积5177.31平方米,中心充分考虑周边村民婚丧喜事的需求,在二楼辟出一半区域作为村民的会所,方便周边村民使用。周边5个村的村民最多只需要步行15分钟就能走到中心,还未营业每天就有很多村民前来登记、体验,受到了村民一致好评。
   (二)优化布局,全面提升村级“好邻居”社区服务站
   松江区在村级层面通过优化提升“好邻居”社区服务站功能,下发配套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手册,打造“1+5+X”空间体系模式,指导各村从外观装饰、标识标牌、上墙制度等予以统一更新,全区84个村实现从原有风格不一的村委会办公场地到“好邻居”社区服务站翻牌的升级转变,实现家门口“一站式”服务。“1”即一个受理服务“厅”,办公场所统一设置敞开式办公,前台以窗口形式接待村民,代理代办相关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提供便民利民服务、公益慈善服务咨询等。“5”即五间基础服务“室”,分别为联勤联动室、议事协商室、党群服务室、文体活动室、卫生服务室,每间服务室功能清晰、定位明确,从空间上进一步明晰社区服务站功能划分,提升空间利用实效。“X”即X项特色服务“点”,由各村在“1+5”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布局设置特色服务项目点。
   (三)需求导向,不断推进“好邻居”农村睦邻点建设
   因自然村的合并,松江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村域面积大、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而睦邻点的建设恰好能弥补公共服务设施不均衡短板。松江区按照村(居)民自主发起、村(居)民自愿参加、活动自己设计、政府引导指导的“三自一引”原则,已培育创建600多个睦邻点,其中,农村地区有400多个,示范老年人睦邻点有230多个。比如,新浜镇胡家埭村68岁的村民徐亚根主动腾出自家房子申报村里的睦邻点,在區民政局的政策扶持和村委会的张罗下,老宅被腾出来重新进行了装修,无障碍设施、棋牌桌椅、电视机、阅读架、血压计等一应俱全。他一周有三次走访活动,定期走访身边的独居高龄老人。每周活动日,他还会把最新资讯和政策传递给老人们。
   二、创新服务手段,强化好邻居服务能级
   松江区贯彻落实上海市社区工作大会及市委《关于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的若干意见》精神,做好农村公共服务的“加减乘除”法。
   (一)整合服务资源,提高村民的适配度
   松江区以政务服务清单、生活服务清单、志愿服务清单“三份清单”为抓手,明确各村级“好邻居”社区服务站的服务内容,让村民在村门口就能办理各类服务事项。一是积极推进社区事务受理中心190余项政务服务事务全部向村级延伸,理清直接办理、代为办理、政策咨询等三类事项清单,推动更多事项在“好邻居”社区服务站一次性办结。二是整合面向社区的各类生活服务资源,为村民提供水电煤缴纳、公积金账户查询等生活便民服务。三是拓展志愿服务清单。落实党员“双报到”“双报告”制度,挖掘身边能人达人资源,培育热心公益志愿者,集结更多力量共同参与农村社区治理和公益服务,积极探索多层次、广覆盖、常态化的社区公益志愿服务网络。
   (二)完善服务制度,提升村民的满意度
   松江区创新和推广一批行之有效、受村民欢迎的服务制度,使服务更加利民便民亲民。一是试点推进“社区云”平台。在社区治理端,为各村依法协助行政、依法开展自治、日常办公管理提供多维度支撑;在村民参与端,设置信息公开、社区通知、在线服务、自治议事等“居社互动”功能,推动“好邻居”社区服务延伸到手机屏幕,提升年轻村民、上班族等群体的参与度。二是错时工作制度。松江区规范村委会错时工作、延时工作、晚间值班、双休日和节假日值班,并通过微信公众号、村务公开栏等方式向社会公示错时上班的具体情况,提高村民的知晓率,确保村民“找得到人、办的了事”。三是接待群众制度。松江区全面推广“全岗通”“首问负责制”和工作日志、民情手册等做法,规范工作纪律,明确接待要求。梳理村民常见事项办理内容、服务承诺,完善“首问接待—限时办结—办结告知”的办事流程,及时回应村民诉求。    (三)加强队伍建设,增强村民幸福度
   一是加强全科工作队伍建设。打破以条为界的工作格局,培育并打造具备社区治理基本技能的办事能手,推动村干部“一专多能、全岗都通”“一人在岗、事项通办”。二是加强村干部培训锻炼。健全示范培训、集中轮训、日常培训相结合的村书记、主任培训模式,发挥好书记工作室作用,不断提高村干部党建工作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基层治理能力。三是加强绩效考核。加大群众评价在考核中的权重,强化以群众满意度为导向的绩效考核管理,对不能胜任的村干部,执行退出机制,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三、实现“三个转变”,有效激发多元共治活力
   松江区“好鄰居”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以来,积极推动三个转变,实现了以有形有限空间发挥更好更优功能的工作目标。
   (一)服务对象由“简单粗放”向“精准对接”转变
   松江区“好邻居”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根据农村地区实际,积极收集民意,精准对接需求,持续多点发力。针对农村老人不愿离家养老,叶榭镇探索推广全市首个“幸福老人村”;针对农村地区文化资源不足,区文旅局推出农家书屋“百姓书声”文化惠民项目;针对村民收入低、看病难,区卫健委每年向农村输送乡村医生,推广1+1+1签约服务,开展免费体检、健康状况评估、优先转诊等服务。
   (二)服务模式由“单兵作战”向“协同作战”转变
   松江区“好邻居”社区服务模式改变了过去社区单一服务的短板,依托党建带动、服务支撑、活动联线等资源,达到群策群力、各司其职又互为补充的“集群作战”效应。比如,车墩镇依托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平台,通过购买服务形式引入社会组织,打造了“大海公益”等一批深受村民欢迎的服务项目品牌,实现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双提升”。
   (三)服务团队由“减负”向“增能”转变
   松江区“好邻居”社区服务体系坚持“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空间最大化”原则,要求村干部走出“单间”办公室,“下楼”到社区服务站等集中办公,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目前,全区各村已因地制宜完成村级办公场所改造,实现了村“两委”成员开放式办公,让村民找得到人、办得了事,疏通了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
   (国家发展改革委供稿)
其他文献
针对上海、广州两地的专题调研发现,为制造企业提供数字化服务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当前面临诸多问题障碍,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连通性、协同性有待提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接口标准、技术基础和人才支撑存在短板弱项。应加快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等第三方制造服务业市场主体,支持中小微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组建一批“工业互联网产业开放联盟”,制定完善工业互联网的统一标准,构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机制,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制造
期刊
编者按: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方面和关键环节。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以实施“千万工程”为契机,实现“二分到四分”,探索形成“智分类、云回收、源处理、再利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新模式。出台全国首个农村生活垃圾智能分类地方标准,健全标识术语,实现“按图收集、按序流转”。构建便捷高效云平台,实现“即刻清运、即时监督”,降低环卫成本。构建多元化处理体系,实现“就地减量、就近转化”,实
期刊
编者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的深刻反映。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各级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福建省三明市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多方汇聚人财物,通过引入专业化服务,精准对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需求,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灵抚慰、亲情关怀、家庭教育等服务重点,形成立体式未成年人保护社工服
期刊
编者按:权限下放、窗口前移、服务下沉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效能的关键。北京市怀柔区立足山区农村实际,梳理涉农事项代办清单,打造全天候代办队伍,为农村居民代办101个高频事项,解决农村居民不了解政策要求、办理不便、能力有限等难题,在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农村地区实现便民服务零距离。在代办队伍组建、服务质量以及办事流程上,怀柔探索出一条区、镇、村三级联动的互动优化模式,实现“足不出村”办政务,由“多次跑”变
期刊
编者按:当前,农村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应对老龄化的政策机制、设施条件等都存在明显不适应。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高度重视农村养老问题,综合考虑个人、医保基金和财政承受能力,政府主导、分类施策,探索建立“医养结合+护理险”农村养老模式,整合医疗养老资源,构建农村多元养老保障网,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实现农村养老服务低价可及,值得进一步丰富完善、示范推广。   近年来,围绕让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安享晚年,巨
期刊
编者按:乡村振兴要以文化铸魂。如何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是一个意义深远的课题。天津市北辰区双街镇在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作出积极探索:一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强化组织保障,专项资金支持,筑牢农村文化活动阵地;二是加强文体培训交流,发挥乡贤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农村文化生活内生动力;三是充分结合农民需求,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不断深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双街镇打造常态化
期刊
编者按: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在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中坚持区、镇、村三级共同发力,构建“建、管、用”为一体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服务体系,紧扣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农村厕所、粪污利用等关键环节,从资金保障、监督考核等方面抓紧抓实。这是九原区乡村面貌能在较短时间内有一个较大改变的基础。值得关注的是,九原区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改进激励制度、制定村规民约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引导农牧民改变生活习惯
期刊
制造业是实体经濟的主体,保持制造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基本稳定,是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全国布局建设了120个以制造业或资源开发与加工为主导的老工业城市,为我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做出了重要历史性贡献。进入新时代,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加快重构老工业城市制造业竞争优势,支撑
期刊
编者按:推进乡村振兴,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资金投入不足是最大的难题。像万荣县的乡村,在全国各地乡村中是最普遍的一类。如何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又如何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对各地基层政府是一大考验。万荣县打破部门利益格局、整合各类涉农专项资金,创新性地探索竞争性使用财政资金的制度,撬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投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
期刊
问:您亲自参与了江苏省的“十一五”规划的编制,您认为“十一五”规划突出体现了哪几个特点?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正在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一五”规划是我国首次将五年计划变为五年规划,虽然一字之差,但从中充分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发展理念、政府职能等方面的重大变革。与过去五年计划相比,江苏省的“十一五”规划突出体现了七个方面的转变:1、在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