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
当今小学信息技术课还存在很多问题。第一,由于信息技术并不作为升学考试科目,导致不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不够。第二,由于信息技术课程重在上机动手操作,上课的教室也是设备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转移,思维很容易受到干扰,把原本应该用于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完全转移到了别的和学习无关的事物上,从而对课堂教学内容缺乏兴趣,造成课堂效率差。第三,信息课程缺乏统一的授课标准,导致教师教学的随意性大,课前准备不充分。第四,大部分学校在教授信息技术课时,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演示、学生练习,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提高。
信息技术课是以动手操作为主的实践课,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不能以教授一般学科的教学方式来教学信息技术课。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国家大力呼吁实施素质教育,小学信息技术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科目,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使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因此,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信息技术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性地使用信息技术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那么要如何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认真备课
课前要认真备课,包括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并针对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设备,确定一个学生感兴趣教学主题,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上好一节课做准备。课堂上认真组织好课堂,让整堂课有序而不死板,学生活泼而不混乱,需要预先设计好教学环节,对引入、讲授、提问、练习、总结、展示、评价等环节的时间、内容都有准确的安排。无论是讲解还是演示,教师都要与学生互动起来,营造良好的氛围,控制好学生情绪和课堂节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学习申请博客这一课,就可以根据学生写日记的习惯,通过引导学生尝试把日记写在博客上,然后指导学生怎样美化自己的博客,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写日记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写字能力,实现了课程之间的融合。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导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要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就是好奇心大,教师一定要抓住小学生的这个特点,根据课程内容的安排,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真正喜欢的是信息技术课,而不是喜欢玩电脑玩游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打字练习的时候,可以一开始先给学生讲授打字的要点,然后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组,给他们一段文字让他们比赛打字,哪组最快完成哪组获胜。这样使原本枯燥的打字练习变得更有趣味性,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掌握打字的指法,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尤其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更是需要在不断发展中前进。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中也要求教师“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平时要经常鼓励学生自己发现一些新的知识,比如在画图工具中,可以只简单地教了矩形和圆的画法,许多学生自己用椭圆和直线等其他方法画出了一幅幅可爱的图画,这就达到了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还是需要最后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因此老师应该在课堂中尽量减少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是加强学生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在实际操作中熟练掌握比只单纯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在过去的传统模式中,老师只是让学生简单了解计算机各软硬件的基础知识,并没有深入地要求他们掌握一些有用的常识,这只会让学生记得快忘得也快。当然,平时也要结合电脑常出现的一些问题,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样去处理,通过讲解,不但了解了相关的电脑知识,也无形中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
五、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
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正确、及时的评价,能调节、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学习信心,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与自己的信息技能掌握情况、信息素养和各方面能力有个清晰的认识,并做及时的反思、总结。信息技术课堂的操作性很强,教师对于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及时给予反馈、评价,如“不错!”“你的学习习惯真好!”“你的想法太有创意了!”等这些语言的使用能给学生一种肯定和希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更高的积极性,学习的成功率更高,也相应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知识点,而且要注重学习方法、信息道德和能力的培养上;不仅要注重总结性和阶段性评价,而且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多元化,善于捕捉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构筑小学信息技术的有效课堂,始终把发展学生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放在首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式多种多样,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摸索、总结,不断完善、创新。
作者简介:李赟,男,出生于1979年11月,籍贯广东梅州,2005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现供职广东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小一职称,研究方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当今小学信息技术课还存在很多问题。第一,由于信息技术并不作为升学考试科目,导致不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不够。第二,由于信息技术课程重在上机动手操作,上课的教室也是设备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转移,思维很容易受到干扰,把原本应该用于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完全转移到了别的和学习无关的事物上,从而对课堂教学内容缺乏兴趣,造成课堂效率差。第三,信息课程缺乏统一的授课标准,导致教师教学的随意性大,课前准备不充分。第四,大部分学校在教授信息技术课时,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演示、学生练习,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提高。
信息技术课是以动手操作为主的实践课,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不能以教授一般学科的教学方式来教学信息技术课。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国家大力呼吁实施素质教育,小学信息技术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科目,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使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因此,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信息技术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性地使用信息技术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那么要如何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认真备课
课前要认真备课,包括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并针对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设备,确定一个学生感兴趣教学主题,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上好一节课做准备。课堂上认真组织好课堂,让整堂课有序而不死板,学生活泼而不混乱,需要预先设计好教学环节,对引入、讲授、提问、练习、总结、展示、评价等环节的时间、内容都有准确的安排。无论是讲解还是演示,教师都要与学生互动起来,营造良好的氛围,控制好学生情绪和课堂节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学习申请博客这一课,就可以根据学生写日记的习惯,通过引导学生尝试把日记写在博客上,然后指导学生怎样美化自己的博客,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写日记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写字能力,实现了课程之间的融合。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导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要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就是好奇心大,教师一定要抓住小学生的这个特点,根据课程内容的安排,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真正喜欢的是信息技术课,而不是喜欢玩电脑玩游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打字练习的时候,可以一开始先给学生讲授打字的要点,然后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组,给他们一段文字让他们比赛打字,哪组最快完成哪组获胜。这样使原本枯燥的打字练习变得更有趣味性,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掌握打字的指法,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尤其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更是需要在不断发展中前进。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中也要求教师“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平时要经常鼓励学生自己发现一些新的知识,比如在画图工具中,可以只简单地教了矩形和圆的画法,许多学生自己用椭圆和直线等其他方法画出了一幅幅可爱的图画,这就达到了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还是需要最后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因此老师应该在课堂中尽量减少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是加强学生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在实际操作中熟练掌握比只单纯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在过去的传统模式中,老师只是让学生简单了解计算机各软硬件的基础知识,并没有深入地要求他们掌握一些有用的常识,这只会让学生记得快忘得也快。当然,平时也要结合电脑常出现的一些问题,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样去处理,通过讲解,不但了解了相关的电脑知识,也无形中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
五、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
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正确、及时的评价,能调节、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学习信心,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与自己的信息技能掌握情况、信息素养和各方面能力有个清晰的认识,并做及时的反思、总结。信息技术课堂的操作性很强,教师对于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及时给予反馈、评价,如“不错!”“你的学习习惯真好!”“你的想法太有创意了!”等这些语言的使用能给学生一种肯定和希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更高的积极性,学习的成功率更高,也相应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知识点,而且要注重学习方法、信息道德和能力的培养上;不仅要注重总结性和阶段性评价,而且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多元化,善于捕捉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构筑小学信息技术的有效课堂,始终把发展学生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放在首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式多种多样,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摸索、总结,不断完善、创新。
作者简介:李赟,男,出生于1979年11月,籍贯广东梅州,2005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现供职广东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小一职称,研究方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