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来源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bing818681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快速发展,使信息技术成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理性思维以及信息获取能力的重要课程,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尤其是新时代的来临更侧重培育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学生,所以,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学科内涵,已经成为教师及时关注的问题。文章结合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际情况,分析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简要阐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以期促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技术分类;信息整合;高中教育;信息处理
  引言: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各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人们的生产生活中都会运用到信息技术[1]。高中教育要加强对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视,创新教学手段,完善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下面对此展开分析探讨。
  1制约信息技术课堂有序开展的问题
  唯成绩论的错误思想,限制了教师创新教育形式的能力,只是按照教材内容落实教育工作,却忽视了素质教育背景下锻炼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性,不仅难以展现信息技术学科特色,还使强制灌输知识的教育内容,影响了高中生思维意识的调动[2]。另外,很多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仅局限在课堂内部中,很少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灵活应用知识的舞台。这种局限学生知识应用意识的教育活动,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学生信息获取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育,使枯燥的课堂学习活动,始终无法激发高中生的学习主动性,导致教育实效性降低的同时,也无法展现信息技术学科的开展意义。
  2高中信息技术课堂高质量构建的路径
  2.1更新教育理念,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这一时期学生的抽象思考能力较差,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单一化教学方法,要想激发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就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信息技术内容和基础知识,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和好奇心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好奇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3]。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当前教育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同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这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教学活动。新理念指导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认识计算机网络”这节内容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先提出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大家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网络吗?它们有什么用途?通过这种方式引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后,能够更清楚地了解什么是计算机网络,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2.2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从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趋势来看,应试教育正在逐步给素质教育让位,各门学科的教学培养都很重视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而言,仅仅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显然是不够的,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基于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对知识有良好的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出发,提升学生的教学参与热情,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学习的趣味。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更加积极投入,学习热情才会更高,对于教师讲解的知识也能有更好的理解和吸收。
  以“文本表格信息加工”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为例,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很有帮助。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采取正确的引导方法,体现计算机操作实践的乐趣,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强。在教学这节课前,笔者与学生进行互动探究:“大家都知道统计是怎么回事吧?大家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统计过什么?请大家举例分享。”学生对此类问题兴趣较高,纷纷开始思考和回答,有的学生说道:“我统计过自己每月的消费情况,以便告诉家人钱花哪里了,但是多数是凭记忆。”笔者由此导入:“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我们都会应用到统计。如何让现实生活中的统计更加简便呢?”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创设问题情境
  信息技术有很强的实践性,不仅需要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熟练掌握,还需要在应用中提高探究能力,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为了使学生通过思维的转换激发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鼓励学生在积极思考中找到学好知识的有效途径。
  例如,教师讲解“网页制作”的知识时,本节课需要学生通过对网页站点的了解,学会插入水平线与文字等内容,并学会制作网页的基本方法。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有什么经常浏览的网站?”“网站与网页是一个概念吗?”“你认为制作好一个网页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等,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意识的激发下,快速了解学习重点,并能跟随教师的节奏在知识储备的应用中,找到熟练制作网页内容的方法,从而提高学习自信心,在信息素养的养成中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这种以课堂问题为重点的信息技术课堂,往往可以快速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使学生通过主观意识的增强,找到更好的学习方向,使信息技术课堂高效开展的同时,帮助学生在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中保证学习效果。
  2.4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时间较晚,导致很多专业教师缺少教学经验,信息技术知识无法发挥实际应用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和教学能力,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在信息技術课堂中有更多的收获,促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信息技术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教材中理论知识较多,教师在教学工作开展中要结合教材内容,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IP地址的管理”这节内容时,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针对这一知识点设计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结束语
  总之,在新时代背景下,掌握信息技术是现代人才的基本素质。高中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王晨.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2):189.
  [2]徐会,梁菲.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通信,2020,22(18):181-182.
  [3]魏娜.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华夏教师,2019(29):47.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干扰素β-1b(IFNβ-1b)治疗中国多发性硬化(MS)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和依从性。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在我国北方地区22家医院神经科就诊并接受IFNβ-1b治疗的MS患者385例,对其疗效、安全性和依从性做一回顾性分析。结果(1)27例临床孤立综合征(CIS)患者治疗后,92.6%的患者无临床复发;MRI显示96.3%的患者无新增T2病灶,100.0%的患者无强化病灶
目的比较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对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16例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其中接受手术治疗的按治疗方式分为CEA组(n=70)及CAS组(n=76),70例未行手术治疗仅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在其入院24 h内及治疗后3个月测定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比较各组治
【摘要】当社会科学技术进入了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小学素质教育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只能带来“长期不变”的“套路”,很难跟上新时代的发展节奏和步伐。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尝试了很多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微课教学就是当下较为流行和常用的方式之一。本文的研究重点也是放在了微课在小学教学实际运用中的疑问(以三年级语文教学为例)身上,从中找到优势和长处所在,希望为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一些帮助和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临床和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集的6例经临床证实为SLE伴PRE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6例中有4例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包括头痛(2例)、癫痫发作(4例)、急性意识模糊(2例)、视物不清(1例)、精神症状(1例);6例发病时血压不同程度升高
目的评价血清尿酸13种常规检验系统的正确度,探讨参考方法对改进常规检验系统结果一致性的作用。方法试剂评价研究。以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ID–LC/MS/MS)法为比对方法,选取和光、积水、德赛、利德曼、九强、罗氏、美康、迈克、迈瑞、中生、迪瑞、长征和科华等生产厂家的13种尿酸试剂盒(酶法)为评价方法,检测仪器为日立7170A生化分析仪。2014年8月用比对方法和评价方法分别测定从2014年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血浆变肾上腺素(MN)和去甲变肾上腺素(NMN)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LC-MS/MS)。方法方法学建立。自2012年1月至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体检中心招募126名健康人,同时在中山医院就诊的泌尿外科和内分泌科患者中入组疾病组21例(嗜铬细胞瘤17例,异位嗜铬细胞瘤4例),高血压组108例,疾病对照组84例。以同位素氘代作为内标,采用BEH HILIC色谱柱进行分
尿白蛋白检测不仅作为评估肾脏功能的重要标志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而且也可作为心血管疾病及全因死亡率的风险预测指标。本文关注尿白蛋白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整个检测过程,着重探讨尿白蛋白检测的标准化进展以及实验室人员在临床检验工作中亟需重视的问题。(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5,38:57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