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州园林》试探说明文的展开方式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i0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小到玩具的安装使用说明书,大到宇宙的运行规律解说,都是对客观事物的说明或是对抽象事理的阐释,皆可归结为说明文.可见,理解与应用说明文可以大大地便利我们的生活.正是由于如此强大的实用性,说明文得以与记叙文、议论文一起被称为三大最常用文体,也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与考试中常见的重点内容.然而,由于说明文内容的严密性、说明的生动性、语言的准确性,导致大多数学生对于说明文教学活动都不太感兴趣.少数学生甚至因说明文在语言和思维方面的高要求,而对说明文心生反感,认为说明文是一种呆板而无用的文体,对说明文教学活动产生抗拒心理.这给说明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也促使更多的语文教师在说明文教学中创新教学方式,破解说明文教学严肃苦闷的难题.
其他文献
“原生态”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文艺界,指没有经过特殊雕琢,直接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其表演风格大多质朴自然而显得清新真实.简单地说,“原生态”具有少雕琢、与生活直接相连、富有乡土气息等特点.这一概念被引入到文学领域后,尤其是散文领域,产生了特定的含义,成为散文作品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学界比较关注生态问题,且善于在文学作品中运用原生态写作的作家,他的散文《秦腔》更是娴熟自然地运用原生态写作方法,生动、真实地展现出秦川大地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
期刊
鲁迅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1],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将铁骨铮铮融入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以文学作品高度的革命性、启发性成就了其革命家与民主战士的身份,获得了社会广泛认可.回顾中国革命历史,可以发现中国现代文学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社
期刊
“但须泛览,不必精读”是1922年《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中所道出的整本书的阅读方式,叶圣陶在1940年的《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进一步解释为:“单篇宜作精细剖析,整部的书却在得其大概.”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推行已久,其中广泛涉及各类文学体裁,但就其中戏剧体裁的整本书阅读而言,缺乏必要的关注与重视.
期刊
从教育的整体情况来看,初中文言文教学仍然是许多老师的教学薄弱点,他们在文言文教学上,花费时间长、耗费精力多、投入感情厚,但是依然收效甚微.初中学生仍然会时不时地将“文言文”和“作文”相提并论,甚至会认为学习文言文比写作文还要难许多.对于初中语文老师而言,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或者说是错误的心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畸形发展或营养不良的可能性;这是值得每一个初中语文老师去深思的问题.初中文言文真的有那么难吗,还是我们语文老师的教学方法出现了问题?
期刊
对于一首诗歌的理解往往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必然含有能将帮助我们去理解全文的不变的一,我们将其称为诗眼.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它清澈或浑浊都表现着一个人心灵与生命的状态,诗歌是诗人心中的所情所想.不管是诗还是词都可以将其中的核心词以“诗眼”代称,或概括或启迪诗眼起到的是能将诗歌的精气神传递给读者,让人豁然开朗的作用,对诗词中诗眼的把握是我们理解一首诗词内蕴的各种思想与感情的关键.
期刊
古典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它是作者在细致深入把握具象思维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地斟酌推敲,运用生动形象、意蕴丰富的语言,最终固化生成的供读者阅读的言语形式.这种思维与言语的完美融合,就是言语思维.rn古典诗歌之语言力求语意的多样性、模糊性,用词多凝练含蓄,意味丰富隽永,“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通过种种意象,给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达到“言不尽意,立象尽意”的效果.然而在鉴赏古代诗歌时,常常由于诗的含义常常不并显露,甚至于“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白居易《与元九书》
期刊
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古诗词学习结合起来,可以进一步深化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的认识,也可以对古诗词的学习形成新的理解.由于需要面对应试等客观需要,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古诗词的学习常常是重“形”而轻“意”,也就是说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往往更为侧重的是对古诗词内容的记忆,这样可以应付默写等考试任务,但是对于诗意的理解却显得比较淡薄,尽管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常常有对“诗意”的强调,但是却没有真正的落实.即使在有些课堂上对诗意有所强调,但是这种情境之下,对诗意的理解往往是抽象的、间接的,学生很难真正走入诗境.那么在初中语文
期刊
谈及《诗经》,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其中或许有偶然性,但也一定存在必然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关雎》很好地诠释了人性,同时又对人性有引导价值.从诠释人性的角度来看,《关雎》所描述的是男女之间的情爱,其所用的“兴”的写作手法,以雎鸟之合鸣演绎了君子与淑女之间的美好感情.应当说这种感情是人最朴素甚至是最原始的表达.这种表达是纯洁的、高雅的,其所用语言以及比喻,都恰到好处地使得人性得到了最为准确的描述.同时,其表达又是大胆的,尤其是在那个时代,如此直白地描述男女之
期刊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标(2011年版)》中提出:“注重古诗文的鉴赏和理解,有效传承中华文化.”古诗歌教学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有效地提升了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结合古典诗歌的特点,在声律、音韵中感知,在抒情意象中解读,在情感渲染中体验,提升古典诗歌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最终使中华文化得到深度理解和传承.我在自己教学经验上,结合古典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引导学生关注古典诗歌“写什么”,弄懂其“怎么写”,最终“学会写”.
期刊
细节是满足艺术真实的重要原因,而在文学作品中,细节描写是多方的,如故事情节、社会背景、人物对话、自然环境等,对细微之处进行深入的刻画,从而加深对事物的原貌印象、人物的特征区别.因此,不同的细节描写下,所显露出来的艺术风格、人物形象等都有着明显的艺术特征.通过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对比细节描写的独特之处,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倾向、创作旨向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