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烹制情感体验之美味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love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传统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普遍缺失,所以存在课堂相对乏味、学生缺乏自主参与等现象,这大大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何在音乐欣赏课中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成了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基于此,分别从创设多样情境,为学生情感体验提供美味之“汤”;巧用教学方法,为提升学生情感体验锤炼美味之“术”;鼓励课堂创作,为提升学生情感体验提供美味之“新”等三个维度进行了实践。
   关键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情感体验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比其他艺术更直接、更有力地渗透到人心灵的深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指出:“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步引导学生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充分地体验到蕴涵在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使他们被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从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换言之,音乐教学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它既是学生对音乐情感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也是学生自己的情感与音乐所表现的情感相互交融、产生共鸣的过程。可见,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成为教学的关键问题。如何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呢?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通常采取以下措施。
   一、创设多样情境,为学生情感体验提供美味之“汤”
   关于情境的重要性,德国有个著名的比喻,他们把食盐看作是教学的目标,把汤看作是情境。一把食盐人们是难以下咽的,但是把食盐放在汤里人们就顺顺利利地把汤喝下了,汤喝下了,食盐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身体。由此可见,情境就如融化食盐之汤,其作用是不可小看的。
   1.图画再现情境
   音乐教科书中大多数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著名音乐作品,但是由于学生自身知识基础、阅历、生活经历等各个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很难理解欣赏乐曲中所表达的情感。于是我尝试利用图画来再现情境,以帮助学生联想和想象。音乐虽然不是具象的,但不能否认音乐是有描述性的。音乐的语言可以使我们联想到一定的画面,同样的,这样的画面也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欣赏《黄河水手歌》时,存在两个难点:(1)地域差别,陕北地区因距离我们的学生太遥远而陌生。(2)演唱方式几乎为原生态唱法,而且是无伴奏的,所以初听乐曲的时候学生反应不大,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这首歌曲是滑稽可笑的。有的学生说“感觉像路边叫卖的小贩”,还有的学生说“唱得太滑稽了”。很显然,对于黄河他们是陌生的,对于黄河上辛勤劳作的水手他们更是没有印象,所以导致了上述现象的发生。于是,我尝试将图画先充斥到他们的脑海当中去,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在我制作的课件中:首先展示著名画家杨晓阳的作品《黄河艄公》;接着展示地表被黄土层所覆盖的黄土高原;再后来是天空中俯拍的黄河,弯弯曲曲,绵延流长;最后是动态的水流湍急的黄河视频。有了多角度、多形式的画面再现情境,我再用语言描述顺势介绍黄河流经陕北地区,黄土高原河道险峻,浪急滩多,黄河岸边的船工们常年与惊涛骇浪搏斗,但是在这首歌里却没有水手与巨浪搏斗的描写,而是船工们悠闲地放声歌唱。
   当学生再次欣赏《黄河水手歌》的时候,我发现他们的眼神专注起来,认真了起来,看得出他们是用心在听,并且听懂了音乐。后来,当我再次问到学生对这首歌曲的感受时,有的学生说:“这些船工们太了不起了!”还有的学生说:“他们真乐观!”我想,在这一课当中我已经顺利地运用图片再现情境,营造了一个学生情感体验的氛围,激发了他们欣赏民歌风格音乐作品的兴趣。
   2.游戏创设情境
   爱玩、乐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当然初中生也不例外。抓住这一心理,我将音乐和游戏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我力图通过这样的方法逐步落实“玩中学”“做中学”“乐中学”的愉快教育思想,它可以使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轻松愉快地进行音乐学习。
   例如:我有计划地利用几个课时开展“我爱记节奏——音乐记忆竞赛”。学生首先看简单的节奏谱,用手鼓、串铃等打击乐器将节奏表现出来。开始时我不要求速度,但是要求学生律动的准确性。然后,我增加难度,在音乐的选择上我选择了学生热衷的综合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的开场曲作为引例。这个乐曲片段很短,并且充满动感。学生首先聆听体会,然后尝试用手鼓和串铃来表现节奏,即用手鼓来表现重音,用串铃来表现弱音。在学生掌握了准确的节奏之后,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溜冰圆舞曲》,并拍手打出节奏,然后再哼唱出主题。
   反复几遍,学生熟悉了节奏后可以分组进行竞赛,互相评分,评出优胜小组。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通过游戏的方式创设了情境,加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本的音乐教育观。教师通过音乐游戏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加深了情感体验。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同时,体会到寓教于乐的乐趣,达到了比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問题引出情境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们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欣赏《走进西藏》一课,向学生提问:“这首歌是电视剧《孔繁森》的主题曲,但是为什么这首歌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到过孔繁森的名字或者我们永远怀念你一类的话语呢?”
   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来欣赏这首歌曲。渐渐的,学生明白了西藏人民对孔繁森的热爱其实在这首歌中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了。有的学生回答说歌词中的“理想”和“天堂”实际上已经表达了西藏人民对孔繁森深深的怀念和浓浓的祝福了。
   二、巧用教学技巧,为提升学生情感体验锤炼美味之“术”
   音乐教学应努力从一种“技术性”教学逐步转向“艺术性”教学。通过用活教学手段,并科学地从符合中学生认知能力、身心特征出发,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体验能力。    1.强化重点“抓主材”
   教学的重点,犹如味美之汤的主材,一定要牢牢突出它。近年来,教师对欣赏教学的认知虽然提高不少,但是对于课程目标的把握还欠缺,还存在没有突出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一首音乐作品的同时,要有意地注意强化重点。
   例如:欣赏《沃尔塔瓦河》时,如果直接整首欣赏,难度比较大,且学生也是走马观花式地听听罢了。我尝试将乐曲主题作为重点,先聆听主题部分。然后学生反复演唱主题,并感受主题中强弱的力度变化。
   这样,宛如河水流动一般的主题在学生脑海中渐渐成形,我再以此为抓手进行欣赏就易如反掌了。通过课堂实践,我更加意识到强化重点、夯实基础尤其重要。没有了这些基础因素的巩固,我们就不能体验作品的情感,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音乐。
   2.引入故事“添作料”
   适切的故事犹如味美之汤的作料,作料添加得好,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众所周知,故事是教学导入的一种方式,教师绘声绘色的讲演和生动有趣的故事内容可以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兴趣,把他们带到学习的环境中去。教师可以尝试搜集一些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逸闻趣事等,这样不仅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情感体验,从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例如:欣赏《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曲时,我了解到这首歌曲曾经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留下了令人难忘的一笔。这不仅仅是因为这首歌曲的创作手法,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我在欣赏这首歌曲的时候,首先脱离单纯枯燥的聆听,而是提前查找了一系列与这首歌曲相关的背景资料做成课件。其中包括这首歌是在1986年创作的,而这一年被联合国定为国际和平年,而这首歌正是围绕这个主题创作的;当时演唱会声势浩大,是由当年青年歌手大赛的100多名获奖歌手共同演唱的,后来很多歌手都成了现代歌坛的领军人物。最后,大多数学生都注意到了这场演唱会的背景是一双手托起一只和平鸽。借着这个机会,我又给学生讲解了为什么鸽子代表和平。
   当《让世界充满爱》歌声响起,从孩子们的神情中我看出他们已经有了情感的体验,渐渐懂得了这首歌意味深长的内涵。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正如中国古代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一样都具有相同的美学实质,即任何一首音乐作品都有着自己特定的表现内容,欣赏音乐就要理解音乐,而理解音乐的实质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否则就是没有理解。
   3.律动教学“显生鲜”
   现代人的饮食越来越讲究自然、新鲜。律动教学能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到音乐中,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性的,它犹如餐桌上的“生鲜”,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还能为提升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体验提供有力的帮助。
   例如:欣赏《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时,对于刚接触京剧的学生,如果一下子就让他们理解是比较难的。我们可以通过律动法教学,让学生在伴奏下模仿京剧中简单的亮相动作。并且利用锣、鼓、镲等打击乐器来引导学生模仿体验京剧的锣鼓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用整个身体和心灵去感受音乐的情绪变化的。
   音乐是流动的艺术品。音乐教师也要充分启发和引导学生,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动”起来,让学生切身体验到音乐的奇妙,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这样,即使再难懂的音乐作品,学生也可以加深情感体验。
   4.开放空间“留余味”
   古人对好的音乐的评价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说的就是好的音乐能给人留下久久不灭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如果仅仅局限在教材本身,就很难达到这种效果。反之,如果立足教材又能开放教材空间,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给学生留下久久难以忘怀的“余味”。
   例如,我在讲解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时候,考虑到贝多芬是音乐史上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而我们教材上只选择了一首《第五(命运)交响曲》。我想,是不是可以活化教材,再充实一下内容呢?于是就对贝多芬的作品体裁进行了梳理,按不同体裁归纳出几首代表作品,并截取其中著名的片段。比如《第九(合唱)交响曲》中的《欢乐颂》以及著名的钢琴小品《献给爱丽丝》,还有学生在语文教材中接触过《月光奏鸣曲》的故事,我就让学生再来听一听这首作品。就这样,学生从不同的作品中体验贝多芬的音乐情感变化,从而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
   现在随着多媒体的迅速发展以及学生知识面的不断扩张,有时候我们教材上所提供的内容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内心需求。所以适时地在教学中开放教材的空间,才有机会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并且实现音乐课堂与学生心灵的对接。
   三、鼓励课堂创作,为提升学生情感体验提供美味之“新”
   对人的关注,对学生发展的关注,是新课标的基本精神之一。如新课标在“课程性质”定位上所表述的:“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音乐课是互动授课,让学生勇于创新是关键所在。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在学习了相关的音乐知识以后,如果我们音乐教师能够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甚至转化为创作的动力,那么这种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无疑将是一笔难能可贵的财富。
   1.鼓励学生进行模仿创作
   学生的潜力无限,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对学生潜力的发掘,鼓励学生尝试创新。当然,这种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步实现的一个过程。最初学生的創新可以从现有的教材入手,让学生尝试。
   例如,《渔舟唱晚》一课中,曲式是“鱼咬尾”;调式上,通过每一个乐句的尾音可以看出,这首乐曲运用的是我们民族五声调式。通过分析,学生了解到四个乐句可以构成一首小乐曲,也就是一段体,乐句与乐句之间采用“鱼咬尾”的方式进行巧妙衔接。综合学过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初步进行模仿创作。
   当然,音乐欣赏作品的种类繁多,教师可以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分析,学生在汲取新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创作的灵感和方向,创作的视野也将越来越宽广。
   2.激励学生进行原创作品创作
   有了之前尝试的模仿式创作,我发现有些学生随着视野的不断开阔以及音乐知识的不断积累,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模仿,他们创作的种子已经开始生根发芽,甚至有的学生的心里有了自己的创作动机。这个时候,教师就要适时地抓住这些美妙的乐思,加以鼓励与引导,真正实现“我的课堂我做主”,但是这个“我”不是我们音乐教师,而是课堂的主角——学生。
   例如,有一次,一位初三的学生找到了我,说她写了一首关于离别的歌曲。我问她为什么写关于离别这个题材呢。她回答说,即将毕业,同学们心里充满不舍。我对她的创作想法十分鼓励,并且看了她创作的歌曲,歌曲不长,是简单的一段体,但是歌词中透露出这个时期孩子们特有的感伤和对未来各种不确定因素的恐惧。歌中这样写道:“还记得校园里的银杏,还听着广播里的歌曲,努力奔跑,却抓不住曾经年少的青春,奋力挣扎,却逃不掉时间的流逝。美丽的年华啊,我多么珍惜,暮然回首,你还在那里。”虽然这个学生的歌词不是很工整,但是情真意切,感动了她,也感动了我。歌曲的曲调她选择了G大调,每个乐句开头弱起,表现离愁别绪。后来,我在课堂上表扬了她的作品,并且用钢琴将乐曲弹出来,班级里的同学一起来学唱她的歌,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我也深深地沉醉在其中。
   有时候我们认为学生做不到或者做不好,所以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创作。殊不知,学生的潜力其实真的很大。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不要压制学生的潜力,而是要适当地引导与鼓励学生,使他们可以充分地发挥潜力。在这个发掘和鼓励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许多学生的“闪光点”,并以此为抓手,逐步深化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陈勇.音乐理论与实践探索[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2]臧艺冰,陈勇.音乐理论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3]亨德里克·威廉·房龙.音乐的故事[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可笑可乐 宣传面包    一人外出旅游,在宾馆楼下的饮食店里,他指着刚给他端来的面包,抱怨老板说:“我昨天吃的有这个两倍大、三倍厚,为什么同样价钱今天却变得这么小?”老板解释:“因为你昨天坐在靠窗的位子,街上来往行人对你桌上的东西看得一清二楚,所以,坐那个位子的顾客,我们店总是端出用作宣传的大面包。”    推荐旅馆    列车即将进入白城,维特教授问旁边的导游:  “您经常到这儿来吗?”  “对
摘 要:基于部编教材的这一理念,农村小学实施单元主题式教学,以读悟写、以写促读,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有情感想表达,写作水平也能渐次提高。因此,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则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技巧,采取一定的路径方法,真正实现有效教学,以实施单元主题式教学引领学生尝试读与写的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   关键词:部编教材理念;单元主题式;读写融合;教学实践   当前,作为农村小学语
【作文试题】  “吃”可能是我们接触最多、关注最多的字眼之一。吃、穿、住、行,“吃”为先。爷爷爱吃咸,爸爸爱吃甜;江苏人爱吃米,山西人爱吃面;“吃”,能折射出生活、社会,说不定还蕴含着哲理和文化呢。  请在“吃”后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文字,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题目:吃  示例:~西瓜、~的趣事、~食堂的日子、~的变化、~在扬州、~瘪、~香、~亏是福。(不必受示例的限
初中的学习已经结束,高中的学习尚未开始,这个难得的暑假该如何度过才更有意义?我想这个暑假的主旋律应该是玩,给自己的身心彻底地放个假,让自己有一个更加健康的身体和更加饱满的精神,来迎接更加紧张的高中学习和生活。  中考已经过去,如果你并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高中,你也大可不必哀怨叹息,毕竟那已成为历史,而历史是从来都不能被假设的。在这个暑假里,不妨静下心来回顾一下过去3年里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总结其中的经
中考的帷幕已徐徐落下,然而学习对同学们来说却是一件无止境的事。如果你是中考这场战役中的赢者,那么在跨入理想的高中之前,先了解一下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掌握一些高效的科学学习方法,让自己轻松自信地迎接高中生活;倘若你在中考中失利了,也不要灰心失望,选择一所优质的职业中学,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一项专业技能,也是一条不错的成才之路。无论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都祝愿同学们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精彩人生
中考年年考,难题人人议。因为陷阱题,考后空留遗憾的不在少数。本文归纳了一些陷阱题,希望同学们不要重蹈覆辙。    1.[误]—Would you like some coffee?   —Yes, and please get me some milk ,too. I prefer coffee to milk.  [正]—Would you like some coffee?   —Yes, a
一个衣衫破旧的老人,死于穷困的芝加哥疯人院,衣袋中留下一份遗嘱,字迹清晰而工整地写在几张废纸上。死者生前曾为律师,由于遗言内容颇不寻常,引起了芝加哥律师工会的注意,经宣读后,全体会员通过提议,由法院公证生效。此遗嘱目前存档于伊利诺伊州库克郡。遗嘱全文如下:  我最后愿望及遗言:  鄙人,查理·龙伯瑞在神志清楚、记忆健全的情况下立此遗嘱,以求尽量公平地将鄙人在世上的权益平分给后人。  财产,就法律与
摘 要:信息技术这一新型科技的应用,让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教学变得更加便利,但由于教育设备配置问题及教师自身素质的限制,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中还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提升自身素质,跟上时代的步伐,挖掘信息技术的优势,做到扬长避短,让语文的教学环境变得更加真实,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打造出高效的低年级语文教学课堂。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融合  
一、作文题目  歌,咏叹生活的酸甜苦辣;歌,抒尽人间的喜怒哀乐;歌,穿透历史,在文学艺术的殿堂里余音绕梁;歌,跨越地域,在千千万万人的心灵里引发共鸣。  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像,你会发觉:山水有歌,风雨有歌,岁月有歌,亲情有歌,校园有歌……(友情提示:“歌”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  请以“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或描述经历,或抒发情感,或说明事理,或阐述观点,考生可
【问题分析】  庄子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清代王夫之更是将“意”(即主题)比作三军之统帅。这些表述,都很形象地表明了立意在文章写作和评价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话题作文等开放式题型的普及,“立意自定”成为一种潮流。但一些同学任意而为,结果造成文章立意出现多方面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人云亦云显陈旧。平时人家怎么说,他就怎么说;过去怎么说,现在还是这么说;题目中的导语有个什么观点,他绝对不敢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