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的个体命运悲歌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k12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茨威格是享誉世界的奥地利著名作家,一生创作了《人类群星闪耀时》、《三大师传》、《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文学经典,是迄今为止国内翻译的德语文学作品数量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仅次于歌德。
  写于1939—1940年的《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是一部以作者本人为中心的回忆录,也是茨威格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完整的散文作品,它以悲观的基调讲述了从一战前到二战期间整整一代欧洲人遭遇三次剧变命运多舛的心灵史。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作为奥地利人、犹太人、作家、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的茨威格,站在“地震”最剧烈的地方,不幸成为“理性遭到最可怕的失败,和野蛮在时代的编年史上取得最大胜利的见证人”,经历了人们能想象出来的一切灾难,尝到了数百年来最大的不自由。剧变摧毁了他的家园和生活,让他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也正因此,茨威格才认为本书是一部真实反映时代的公正和不抱偏见的作品。
  1881年,茨威格出生于欧洲文化中心——“多瑙河的女神”维也纳的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同一年,鲁迅出生,陀思妥耶夫斯基逝世。彼时的欧洲在经历工业革命的洗礼后,蒸蒸日上,一片繁荣景象。这是一个黄金时代,阶层分明,秩序井然,人们相处和睦,生活节奏单调、安逸而平静,无忧无虑,真诚地相信自己正在步入安宁与太平的美好世界,在自由主义和乐观主义情绪的包围下,静待“时间的波浪把他们从摇篮送到坟墓”。
  在太平世界里,茨威格接受了上等的教育,获得艺术文化的熏陶,如饥似渴地吸收新知识,充实地度过了青少年时代。之后,长期游历欧洲,结识非凡人物,浸润欧洲文明,茨威格似乎忘记了犹太人的身份,认为自己是一个标准、体面的欧洲人,热衷于搜集天才人物的遗墨——贝多芬乐谱的初稿,巴尔扎克作品的校样,莫扎特、罗曼·罗兰、高尔基、弗洛伊德等人的手稿,他视欧洲为其“精神上的故乡”。
  “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莎士比亚语)在十九世纪的最后十年,经济上的景气让所有的人都像发疯了一样追逐财富,贪得无厌;政治如同疾风骤雨般冲入平静、安逸的生活,群众运动在奥地利如火如荼开展。昔日默默无闻的民众突然变得不再安分守己,野蛮的暴力行动生根发芽,一场全面的内战在奥地利拉开序幕。步入二十世纪,个人自由在欧洲开始没落,长期和平环境里积攒下来的戾气极度膨胀,战争的乌云向欧洲转移,欧洲摇摇欲坠。即便如此,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态度是漠不关心,听之任之。他们普遍相信理智将会在最后时刻停止那种错误的游戏,深信欧洲的精神力量、欧洲的道义力量将会在关键时刻显示出自己的胜利。一向关心时局、敏感警惕的茨威格在战争爆发前夜还优哉游哉地在比利时海滨度假,并自信地和人打赌说肯定不会发生战争,否则“你们就把我吊死在那根夜灯杆子上”。
  在茨威格看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昨天”和“今天”的分水岭。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战争突然降临。茨威格乘火车匆匆离开比利时,第二天早晨就回到维也纳,看到的是车站上贴满了宣布战争总动员的告示。成千上万的人们深陷爱国主义的狂热,他们渴望为一种神圣的梦想效劳——建立一个更美好、正义与和平的世界,愿意为之付出所有。年轻的士兵们怀着满腔热情,随时奔赴前线。大多数诚实正直的知识分子背叛了维护和保卫人类一切人性的使命,不断地给人们服用“兴奋剂”,用富有诗意的号召和科学的意识形态鼓动群众,赞美战争,放纵仇恨。即便是最爱好和平、心地最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
  1915年,发誓“永远不写一句赞美战争或贬低别的民族的话”的茨威格,成为一名军事档案馆的文件管理人员,他利用收集俄国宣传品和告示的公职之便,近距离观察这场残酷的战争。战争的面目超出了他最坏的想象,他意识到必须拿起笔与他的敌人——那种把他人置于痛苦与死亡的错误的英雄主义,那种丧失良知的预言家们廉价的乐观主义,以及躲在这两种主义后被用钱收买的“战争的吹鼓手”做斗争。
  战争摧毁了衰老的奥匈帝国。一战甫一结束,茨威格就搬到萨尔茨堡,并在那结婚定居,埋头创作。从1924年到1933年,重获安定的欧洲恢复了他对这个世界、对人类的信任。但实际上自一战以来,民族主义泛滥,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怨恨和不信任,就像消耗体力的毒素一样滞留在残疾的肌体中,从人们心灵最深处的骨髓里慢慢吸走了自由和快乐,在似乎平静的表面底下,欧洲到处充满着危险的暗流。战胜国对德国的严厉制裁、严重的通货膨胀让对现状极度不满的德国人民感到自己的国家是一个受到玷污、欺骗和屈辱的国度,他们迫切希望有强人出现,重建秩序,为此他们宁愿重新召回那些大肆屠杀的“战争屠夫”。
  1933年,希特勒上台,纳粹德国在欧洲推行极端的民族主义和排犹政策,对犹太人实施疯狂的迫害,世界由于自相残杀的狂热而变得暗无天日,到处是征服、囚禁和杀戮,陷入一个群情激奋、人人歇斯底里的时代。即使是那些洁身自爱、不问世事的人,也休想得到片刻安宁。目睹現状,茨威格才发现,他并非一个欧洲人,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犹太人。1934年2月的一天,他位于萨尔茨堡的家被奥地利警察非法查抄,他预感到一场人类史上最惨烈的屠杀即将发生,立刻收拾行囊,背井离乡,流亡海外。四年后,奥地利被德国吞并,茨威格失去护照,从外宾沦落为一个没有国籍的逃难者。“没有一块可以逃遁的土地,没有一种可以用钱买到的安宁。命运之手随时随地会把我们攫住,把我们拽到它的永不知足的戏弄之中”。
  战争又降临了,这是一场史上最可怕、范围最广的战争,欧洲彻底沉沦。1940年,茨威格取得英国国籍,不久前往美洲,在巴西创作本书。1942年2月15日,日军占领新加坡,打开了石油之路,德军也打通了苏伊士运河,战事进一步恶化。这些消息传到茨威格的耳朵里,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哪怕是他视为“第二故乡”的巴西,也不能拯救茨威格那颗失望透顶的心。人类陷入纷争的漩涡不能自拔,精神故乡欧洲陷落,在悲观和绝望中,茨威格留下绝笔:
  在我自觉自愿、完全清醒地与人生诀别之前,还有最后一项义务急需我去履行,那就是衷心感谢这个奇妙的国度巴西,它如此友善、好客地给我和我的工作以憩息的场所。我对这个国家的爱与日俱增,在与我用同一种语言的世界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罗巴亦已自我毁灭,从此以后,我更愿在此地开始重建我的生活。
  但是一个年逾六旬的人再度从头开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却因长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所以我认为还不如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我的生命为好。对我来说,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财富。
  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
  1942年2月22日下午,茨威格与妻子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家中服毒自尽。而早在十五年前,遥远的东方一位大师王国维纵身跃入颐和园昆明湖自沉,留下一纸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1950年,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写下:“纵览史乘,凡士大夫阶级之转移升降,往往与道德标准和社会风习之变迁有关。……而其贤者拙者,常感受苦痛,终于消灭而后已。其不肖者巧者,则多享受欢乐,往往富贵荣显,身泰名遂。其何故也?由于善利用或不善利用此两种以上不同之标准及习俗,以应付此环境而已。”是为历史的注脚。
其他文献
“阳光照耀在屋子上,就像一只艺术花瓶上的金色油漆,四处的斑驳阴影只是增强了光线的力量。在一大片沉闷的树林后面,巴特華斯和拉金家的侧墙赫然在目;只有海珀家的房子完全暴露在阳光里,以一种心平气和的冷静态度整日面对着尘土飞扬的街道。这里是佐治亚州最南端的塔里腾市,时间是九月里的一天下午。”  这是短篇小说《冰宫》的开头,美国南部映入眼帘。《冰宫》是一篇写给南方的小说,主人公莎莉·卡罗尔·海珀出生于佐治亚
阳明心学是宋明理学的两大学术流派之一,共同构成了儒学在宋明时期的复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王阳明更是集思想与事功于一身,被视为真“三不朽”之人,与儒家创派祖师孔子并称“两个半人”之一。再不济,也有孔(孔丘)孟(孟轲)朱(朱熹)王(王阳明)“四圣人”之誉。可是,无论后世给予王阳明或阳明心学的评价有多高,一个难以回避的事实却是:阳明心学从来没有成为官方学说!何以如此?一、不可逾越的
审题不跨“门槛”,思路偏离轨道,是中考作文的又一误区。中考作文设题降低“门槛”是发展趋势,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无视“门槛”,天马行空,无拘无束。这方面常见的失误是:  1.误解概念。例如“风景线”理应指美好、高雅、感人的值得赞美的人和事物,但有位考生竟然把唐家山堰塞湖航拍图当作“一道风景线”细加描画,把危及数百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凶险事物当作“风景线”,实在是匪夷所思。  2.忽略限制。明明是“一道
《庄子·大宗师》上篇第七章有这样二段文字:“夫道,有情有信,无象无形。可受而不可传,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豨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泰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
湮没无闻的名子之父、名父之子  方孔炤是谁?今天的读书人可能对他都相当陌生。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儿子、那个风流潇洒的“明末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人们或许会恍然大悟。  被侯外庐誉为“十七世纪罕见的百科全书派大学者”方以智,因为其明代遗民身份和曾经组织过反清复明活动,被清廷执逮而逝于江西万安惶恐滩,其著作多被焚毁,从此湮没无闻了数百年。但近代以来,随着梁启超、庞朴、张永堂、蒋国保等著名学者的关注,特别
韩少功,当代知名作家。1953年出生于湖南,初中毕业后下乡,在湖南省汨罗县插队务农。1974年调至县文化馆工作,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8年迁居海南,历任《海南纪实》主编、《天涯》杂志社社长、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海南省文联主席等职。  代表作品有《文学的根》(文论)、《爸爸爸》(中篇小说)、《马桥词典》等,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在国内的文化寻根思潮中挑起大旗,被视
《痖弦回忆录》是一部联通海峡两岸风云记忆的文化经典。笔者在阅读它时,有幸和众多的台湾诗人及文化名人相遇,其中之一就是传奇诗人周梦蝶。  周梦蝶(1921—2014),河南淅川人,淅川今属南阳。周梦蝶与痖弦是同乡,长痖弦十一岁。周梦蝶原名周起述,“梦蝶”为笔名,源自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锦瑟》一诗中“庄生晓梦迷蝴蝶”这句诗。庄周梦蝶的典故源出《庄子·齐物论》,庄周梦醒,“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
正值六月,自习课上,40个人的读书声被热气烧得软绵无力。最后一排的李雄一边悄悄地喝着可乐,一边贴着墙大发感慨:“唉,这天闷热得要发洪水了!”  教室的门被轻轻推开,班主任赵老师牵着一个陌生女孩进来了。李雄眯起眼,打量了好一会儿,心里说:“挺秀气的,就是穿的衣服傻里傻气的,像跟谁借的一样。”  赵老师拍了拍女孩的肩,让她坐在李雄右侧的位置上,然后示意大家停止读书,说:“这是沈敏同学,是从……”赵老师
有这样一则寓言:  一天,一只老鼠向狮子挑战,要同它一决雌雄,被狮子断然拒绝了。   “怎么,”老鼠说,“你害怕了?”   “非常害怕。”狮子回答,“如果答应你,你就可以得到曾与狮子比武的殊荣;而我呢,以后会被所有的动物耻笑竟和老鼠打架。”  是的,和老鼠较量的麻烦在于:即使赢了,你赢的永远只是鼠辈。这就如同下棋一样,和臭棋手下棋会很轻松,也很容易获胜,但不仅永远长不了棋艺,而且这种棋下多了,棋艺
在当代社会,评判一个人的存在价值,最理想的是既有扎實的学历,又有超强的能力。可是,现实往往难以两全。在高等教育日渐普及的发展趋势中,具有本科、硕士、博士等闪光学历的人们逐渐增多,而工作实践中的能力,却不一定相对乐观。因为在校学习,只是悠悠岁月中的一个阶段,而后天的潜心苦读和倾力拼搏更为重要。所以,客观正确地评判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应该是不唯学历,尤其看重能力。  在我国星汉灿烂的知识分子群体中.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