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廉颇蔺相如列传》不仅成功地刻画了蔺相如与廉颇两个历史人物,而且综合运用了多种文学描写手法,对我们中学生的写作有很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如何将廉、蔺两个传主塑造得栩栩如生的。
一、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所谓详写,就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则是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一篇文章,只有详略得当,才能中心突出。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件事,可是详略却大不一样。尤其是在前两件中,作者着力写蔺相如,笔墨酣畅,具体入微;而写廉颇,则较简略。在三个历史故事中,有关廉颇的素材,几乎被作者提炼到“浓缩”的程度。作者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蔺相如是一个忠于赵国、智勇双全、出色的外交家,从外交角度上讲,他在秦、赵两国的矛盾斗争中所起的作用自然大于廉颇,在当时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比廉颇显著。
其实,文章一开头,作者介绍廉、蔺二人的身份和地位时,就巧妙地使用了对比手法。第一段,39字,介绍廉颇较为详细;第二段,16字,介绍蔺相如极为简略。于是,一个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的良将和一个地位卑微、不为人知的小小食客就对比分明了。字数的多少,也寓意了地位的悬殊,这样一来,也为下文两人矛盾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二、正侧结合,形象丰满
如果说正面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突出的话;那么侧面描写则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丰富人物的形象,达到以此显彼的效果。“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蔺相如的出场,作者就首先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从而制造了“先声夺人”的奇特效果。在“未得”“求人可使报秦者”的紧急时刻,通过宦者令缪贤的一段话,赵王、群臣和读者就了解到了蔺相如的为人:当缪贤自我感觉良好、盲目相信燕王准备投奔燕王时,蔺相如洞如观火,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燕王热情表面下的利益阴谋,从而把即将跌入万劫不复深渊的缪贤拉了回来。这样,蔺相如虽然还没有出场,但是他的智慧、忠心便从侧面描写中凸显出来。
接下来,司马迁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式。在朝堂上,蔺相如的一句“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让我们看到了他那沉甸甸的担当;在秦廷,“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让我们看到了他的足智多谋和思维缜密;在渑池会上,“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让我们看到了他的舍生忘死和视死如归。
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一个丰满的、栩栩如生的蔺相如形象便走到了我们面前。
三、对话描写,彰显个性
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往往鲜明地体现着人物的性格特征。优秀的作品,对话描写都极契合人物身份,都能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在三个事件的描述中,对话占了很大的篇幅,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文章的开头,正如前文分析的一样,蔺相如劝缪贤不要逃亡、蔺相如建议赵王答应秦王以璧易城的对话,分析利害,提出对策,以理服人,不由得人不信服。“完璧归赵”时,蔺相如在秦廷向秦王说的话,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有时怒不可遏,以死抗争。词锋犀利,刚柔相济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出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勇有智、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家。
虽然,廉颇的对话在文中较少,只有三处,但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在渑池会前与赵王分别的一段话,表现出他很有政治头脑和大局意识;在“负荆请罪”中,他先前说的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正是由于廉颇的这一性格缺点,以及后来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就更突出了他的坦率真诚:“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知错能改,多么坦诚可爱!多么让人感动!
四、对比描写,鲜明生动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对比,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渑池之会”上,秦王步步进逼,耍弄赵王,蔺相如则针锋相对,寸步不让。于是,一方面,我们看到秦王终于由“怒”而“不肯”,由“不肯”而“不怿”,虽“不怿”而不得不“为一击缶”;另一方面,我们似乎也看到了赵王脸上的“晴转多云”。这段文字运用对比的手法,把这场短兵相接的斗争写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把蔺相如那蔑视强权的凛然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文章的最后,当将相矛盾一触即发时,二人的态度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廉颇言辞激烈,咄咄逼人,充满了浓重的火药味,一副争强好斗的强势样子;蔺相如则忍辱负重,逆来顺受,处处隐忍,事事退让,一副懦弱怕事的弱势样子。然而,当真相大白时,强势弯下了腰,弱势则显得异常高大。于是,在对比中我们感受到了二人性格的差异,也为二人的高尚品质所感动,同时也感受到了艺术的张力。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经流播,以“将相和”为题材的戏曲、评书、小说层出不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有井水处,无不知廉、蔺”。除了它的故事情节和主旨思想外,两位传主鲜明的形象也是其影响深远的原因。让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学会这些人物塑造的方法吧。
阅读下面的人物传记,回答后面的问题。
傅永传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与张幸自青州入国,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于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为崔道固城局参军,与道固俱降,入为平齐百姓。
王肃之为豫州,以永为建武将军、平南长史。齐将鲁康祚、赵公政众号一万,侵豫州之太仓口,肃令永勒甲士三千击之。永量吴楚之兵,好以斫营为事,又以贼若夜来,必应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永既设伏,乃密令人以瓠盛火,渡淮南岸,当深处置之。教云:“若有火起,即亦然之。”其夜,康祚、公政等果亲率领,来斫永营。东西二伏夹击之,康祚等奔趋淮水。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所置之火而争渡焉。水深,溺死、斩首者数千级,生擒公政。康祚人马坠淮,晓而获其尸,斩首,并公政送京师。
裴叔业又围涡阳,时高祖在豫州,遣永为统军,与高聪、刘藻、成道益、任莫问等往救之。永曰:“先深沟固垒,然后图之。”聪等不从,一战而败。聪等弃甲,径奔悬瓠。永独收散卒徐还,贼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锋锐。藻徙为边民,永免官爵而已。不经旬日,诏永为汝阴镇将,带汝阴太守。
中山王英之征义阳,永为宁朔将军、统军,当长围遏其南门。齐将马仙琕连营稍进,规解城围。永乃分兵付长史贾思祖,令守营垒,自将马步千人,南逆仙琕。贼俯射永,洞其左股,永拔箭复入,遂大破之。仙琕烧营席卷而遁。英曰:“公伤矣,且还营。”永曰:“昔汉祖扪足,不欲人知。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遂与诸军追之,极夜而返,时年七十余矣。三军莫不壮之。
后除恒农太守,非心所乐。时英东征钟离,连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永每言曰:“文渊、充国竟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深用扼腕。然于治民非其所长,故在任无多声称。未几,解郡,还为太中大夫,行南青州事,迁左将军、南兖州刺史。犹能驰射,盘马奋槊。时年逾八十,常讳言老,每自称六十九。
1. 所选文段中,傅永这个人物形象鲜明,请问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的?
答:
。
2. 传记人物多为英雄人物,可是文中描写傅永时,作者却提到了“洪仲深让之”,“然于治民非其所长,故在任无多声称”,这样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无影响?为什么?
答:
。
1. 作者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勇猛果敢、沉着冷静、足智多谋、忠君爱国的人物形象:①正侧结合,文中第一段正写他“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接着侧写“洪仲深让之”,来说明他重武轻文;②对话描写,文中第2、3、4段的几次对话,分别体现了他的足智多谋、勇猛果敢等性格;③语言描写,如文中第4段中“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体现了他维护国家尊严的性格。
2. 略。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一、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所谓详写,就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则是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一篇文章,只有详略得当,才能中心突出。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件事,可是详略却大不一样。尤其是在前两件中,作者着力写蔺相如,笔墨酣畅,具体入微;而写廉颇,则较简略。在三个历史故事中,有关廉颇的素材,几乎被作者提炼到“浓缩”的程度。作者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蔺相如是一个忠于赵国、智勇双全、出色的外交家,从外交角度上讲,他在秦、赵两国的矛盾斗争中所起的作用自然大于廉颇,在当时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比廉颇显著。
其实,文章一开头,作者介绍廉、蔺二人的身份和地位时,就巧妙地使用了对比手法。第一段,39字,介绍廉颇较为详细;第二段,16字,介绍蔺相如极为简略。于是,一个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的良将和一个地位卑微、不为人知的小小食客就对比分明了。字数的多少,也寓意了地位的悬殊,这样一来,也为下文两人矛盾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二、正侧结合,形象丰满
如果说正面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突出的话;那么侧面描写则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丰富人物的形象,达到以此显彼的效果。“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蔺相如的出场,作者就首先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从而制造了“先声夺人”的奇特效果。在“未得”“求人可使报秦者”的紧急时刻,通过宦者令缪贤的一段话,赵王、群臣和读者就了解到了蔺相如的为人:当缪贤自我感觉良好、盲目相信燕王准备投奔燕王时,蔺相如洞如观火,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燕王热情表面下的利益阴谋,从而把即将跌入万劫不复深渊的缪贤拉了回来。这样,蔺相如虽然还没有出场,但是他的智慧、忠心便从侧面描写中凸显出来。
接下来,司马迁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式。在朝堂上,蔺相如的一句“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让我们看到了他那沉甸甸的担当;在秦廷,“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让我们看到了他的足智多谋和思维缜密;在渑池会上,“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让我们看到了他的舍生忘死和视死如归。
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一个丰满的、栩栩如生的蔺相如形象便走到了我们面前。
三、对话描写,彰显个性
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往往鲜明地体现着人物的性格特征。优秀的作品,对话描写都极契合人物身份,都能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在三个事件的描述中,对话占了很大的篇幅,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文章的开头,正如前文分析的一样,蔺相如劝缪贤不要逃亡、蔺相如建议赵王答应秦王以璧易城的对话,分析利害,提出对策,以理服人,不由得人不信服。“完璧归赵”时,蔺相如在秦廷向秦王说的话,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有时怒不可遏,以死抗争。词锋犀利,刚柔相济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出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勇有智、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家。
虽然,廉颇的对话在文中较少,只有三处,但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在渑池会前与赵王分别的一段话,表现出他很有政治头脑和大局意识;在“负荆请罪”中,他先前说的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正是由于廉颇的这一性格缺点,以及后来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就更突出了他的坦率真诚:“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知错能改,多么坦诚可爱!多么让人感动!
四、对比描写,鲜明生动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对比,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渑池之会”上,秦王步步进逼,耍弄赵王,蔺相如则针锋相对,寸步不让。于是,一方面,我们看到秦王终于由“怒”而“不肯”,由“不肯”而“不怿”,虽“不怿”而不得不“为一击缶”;另一方面,我们似乎也看到了赵王脸上的“晴转多云”。这段文字运用对比的手法,把这场短兵相接的斗争写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把蔺相如那蔑视强权的凛然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文章的最后,当将相矛盾一触即发时,二人的态度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廉颇言辞激烈,咄咄逼人,充满了浓重的火药味,一副争强好斗的强势样子;蔺相如则忍辱负重,逆来顺受,处处隐忍,事事退让,一副懦弱怕事的弱势样子。然而,当真相大白时,强势弯下了腰,弱势则显得异常高大。于是,在对比中我们感受到了二人性格的差异,也为二人的高尚品质所感动,同时也感受到了艺术的张力。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经流播,以“将相和”为题材的戏曲、评书、小说层出不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有井水处,无不知廉、蔺”。除了它的故事情节和主旨思想外,两位传主鲜明的形象也是其影响深远的原因。让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学会这些人物塑造的方法吧。
阅读下面的人物传记,回答后面的问题。
傅永传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与张幸自青州入国,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于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为崔道固城局参军,与道固俱降,入为平齐百姓。
王肃之为豫州,以永为建武将军、平南长史。齐将鲁康祚、赵公政众号一万,侵豫州之太仓口,肃令永勒甲士三千击之。永量吴楚之兵,好以斫营为事,又以贼若夜来,必应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永既设伏,乃密令人以瓠盛火,渡淮南岸,当深处置之。教云:“若有火起,即亦然之。”其夜,康祚、公政等果亲率领,来斫永营。东西二伏夹击之,康祚等奔趋淮水。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所置之火而争渡焉。水深,溺死、斩首者数千级,生擒公政。康祚人马坠淮,晓而获其尸,斩首,并公政送京师。
裴叔业又围涡阳,时高祖在豫州,遣永为统军,与高聪、刘藻、成道益、任莫问等往救之。永曰:“先深沟固垒,然后图之。”聪等不从,一战而败。聪等弃甲,径奔悬瓠。永独收散卒徐还,贼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锋锐。藻徙为边民,永免官爵而已。不经旬日,诏永为汝阴镇将,带汝阴太守。
中山王英之征义阳,永为宁朔将军、统军,当长围遏其南门。齐将马仙琕连营稍进,规解城围。永乃分兵付长史贾思祖,令守营垒,自将马步千人,南逆仙琕。贼俯射永,洞其左股,永拔箭复入,遂大破之。仙琕烧营席卷而遁。英曰:“公伤矣,且还营。”永曰:“昔汉祖扪足,不欲人知。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遂与诸军追之,极夜而返,时年七十余矣。三军莫不壮之。
后除恒农太守,非心所乐。时英东征钟离,连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永每言曰:“文渊、充国竟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深用扼腕。然于治民非其所长,故在任无多声称。未几,解郡,还为太中大夫,行南青州事,迁左将军、南兖州刺史。犹能驰射,盘马奋槊。时年逾八十,常讳言老,每自称六十九。
1. 所选文段中,傅永这个人物形象鲜明,请问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的?
答:
。
2. 传记人物多为英雄人物,可是文中描写傅永时,作者却提到了“洪仲深让之”,“然于治民非其所长,故在任无多声称”,这样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无影响?为什么?
答:
。
1. 作者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勇猛果敢、沉着冷静、足智多谋、忠君爱国的人物形象:①正侧结合,文中第一段正写他“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接着侧写“洪仲深让之”,来说明他重武轻文;②对话描写,文中第2、3、4段的几次对话,分别体现了他的足智多谋、勇猛果敢等性格;③语言描写,如文中第4段中“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体现了他维护国家尊严的性格。
2. 略。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