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的受调查者认为西方衰落征兆已现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提示:
  希腊、爱尔兰等多个西方国家爆发债务危机,美国版的债务危机险些上演,号称“绅士之国”的英国爆发骚乱,近两年的西方并不太平。47%的受调查者认为西方“衰落征兆已现”
  西方发展模式的弊端在危机中日益显现,西方已处在了发展的“十字路口”。关于西方动荡对中国有何启示,43%的受调查者选择“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做大蛋糕更要切好蛋糕”
  对比西方发展模式与中国发展模式,36%的受调查者选择“中国模式优越性更加凸显,更受关注”,列首位
  
  调查说明
  调查时间从9月1号至9月8号,共8天;总计调查人数9338人;在搜狐网、人民论坛网等多家网站推出网络调查,8325名网友参与;人民论坛调研基地在北京、天津、河北三地随机书面问卷调查1013人。
  
  西方怎么了
  47%的受调查者认为西方“衰落征兆已现”
  
  长期以来,挪威、英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被一些人认为是“人间天堂”、“童话世界”,然而近期不少西方国家债务危机缠身,骚乱、恐怖事件频发,公众对此是如何看的呢?
  在“西方国家复苏乏力,债务危机、社会动荡是否意味着这些国家已现衰落之势”这一调查中,47%的受调查者认为“是的,衰落征兆已现”;51%的受调查者认为“不是,哪个社会都会有问题,唱衰理由不足”;另有2%选择“不好说”。
  专家指出,接近半数的受调查者认为西方正在衰落,说明更多人越来越认识到西方制度的弊端。自次贷危机以来,西方国家问题不断,近期债务危机、社会动荡等事件的发生,从一个国家波及到多个国家,德国上演汽车纵火案,英国伦敦发生多日骚乱,挪威发生连环爆炸枪击事件……以乱为乐、怨恨弥漫、体制失灵。有专家直言,在遭受了经济和债务危机的沉重打击之后,西方国家这次是真真切切地站在了“十字路口”。这不得不让人们反思西方制度与治理上存在的缺陷。
  “您认为西方国家的动荡态势会如何演变”,41%的受调查者认为会“愈演愈烈,推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根本变革”;40%的受调查者选择“渐渐平息,西方调节机制较完善,民众发泄愤怒后也就消停了”,分列第一、第二位。调查结果显示,四成受调查者认为西方的制度需要根本变革,这表明在越来越多的公众心目中“西方神话”已经不再。专家指出,中国公众对西方的认识常常在全面否定与全面肯定两个极端摇摆,改革开放以来,后一个极端占了上风,不少公众有一种西方“情结”,把西方想象成“童话世界”,认为在中国移植西方体制就能国富民强。近两年低迷的经济和不时发生的社会骚乱,已经使公众对西方发展模式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也让公众了解到西方的另一面:西方社会同样面临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危机已从经济向政治、社会制度领域蔓延
  21%的受调查者认为“高成本选举问题严重,福利制度易增不易减,政府作出的超福利承诺难以兑现”
  
  在回答“西方动荡暴露了西方政治制度的哪些缺陷”这一问题时,21%的受调查者认为“高成本选举问题严重,福利制度易增不易减,政府作出的超福利承诺难以兑现”;18%的受调查者认为“政党之间激烈博弈,将连任和夺权看得重于责任,罔顾国家长远发展”;16%的受调查者认为“受限于任期选举制度,政客容易见风使舵,缺乏长期规划”。
  这些问题都反映出西方的政治制度在应对危机时的疲软无力,以及在解决国家发展面临的长期问题时的手足无措。当前西方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是,适当降低民众福利,有效解决国家因此而承担的巨额债务,这恰恰是最需要政治决断力的决策。
  有专家在接受人民论坛记者采访时强调,普通民众喜欢由政府提供高福利,这是人之常情,然而在全球化竞争的背景下,高福利带来的劳动力成本过高、产业空心化、政府债务恶性膨胀等等后果已经导致一些国家濒临破产。但是政党和政客为了赢得选票,不敢开罪选民,只能一味逢迎,承诺更高的福利与更少的税收。如果哪个政党提出削减福利的计划,就要承担输掉大选的风险。因此每届政府都着眼于在短期内满足群众的福利要求,“寅吃卯粮”、“借新债还旧债”的现象屡见不鲜。
  债务迟早都要偿还,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美国、冰岛、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不少国家被债务危机困扰。面对如此困局,西方的政党和政客会做出真正对国家发展有利的抉择吗?西方老百姓会放弃长期享受的高福利吗?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毛寿龙教授指出的,“这需要在宪政意义上重新改革欧洲的宪政结构,及其选举制度。这样做,显然会面临很多利益集团的阻力,这些利益集团因为财政危机和金融危机,其利益开始受到威胁,但应该还没有到不得不改的地步。而现行制度结构,也不容易让这样的改革发生,所以,欧洲国家的民主治理危机,必将依然存在。”
  
  西方的双重标准不得人心
  45%的受调查者选择“这是典型的霸权主义逻辑,应该坚决反对”
  
  “西方国家一面支持利比亚等国民众的过激行为,一面打压本国公众的抗议行为,你如何看待?”调查显示,有45%的受调查者选择“这是典型的霸权主义逻辑,应该坚决反对”,居首位;另有29%的选择“这种做法最终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居第二位。近半的网友对西方国家的双重标准持“坚决反对”的态度,说明我国民众对于西方的霸权主义深恶痛绝。
  一直以来,西方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滥用霸权,一面充当“世界警察”的角色,一面打着各种旗号维护自己的利益。有专家指出,美国的新帝国模式已经成熟到了能够剥削、支配世界而不为世界承担相关责任的地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当前的中东动荡中,针对美国在不同地区的不同利益,曾公开表示要对各国的反政府浪潮采取“双重标准”。有专家指出,西方国家把利比亚等发展中国家的民众示威中的过激行为看成是“民主运动”,并予以支持,这对本国民众形成示范效应,许多民众为了发泄不满也走上街头,甚至酿成骚乱,这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后果恐怕是西方国家政府起初没有预料到的。
  不仅如此,西方国家总是将国际政治舞台粉饰成道德秀场,他们不断打出“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干预其他各国家内政。“人权”、“自由”等口号听起来很美好,也极具煽动性,但是“争取自由”的疾风暴雨过后,物资短缺、派系争斗、政局动荡、民生艰难才是真正的考验。任何國家的发展模式都不是完美的,发达国家面临着难以解决的危机、不时发生的骚乱,处在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更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是所有国家都要面临的课题,失去了稳定,一切改革都将成为泡影,而靠外力嫁接而来的民主往往会遭遇水土不服的问题,伊拉克就是典型的例证,这值得所有发展中国家民众深思。
  
  任何社会都要注重社会公平
  近半民众选择“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做大蛋糕更要切好蛋糕”
  
  关于“西方动荡对中国有何启示”,43%的受调查者选择“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做大蛋糕更要切好蛋糕”;28%选择“要加快改革,使公众有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20%选择“畅通社会上升渠道,尤其要关注社会下层青年”。这说明我国民众已经理性地看到西方国家当前的动荡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西方国家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同时也表现了民众对我国当前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忧虑,及“分好蛋糕”的热切期待。
  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是防止贫富差距过大,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做大蛋糕要靠市场,但是市场竞争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收入差距,因此“分好”蛋糕要更多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要完善财政支出结构,将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弱势群体也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但是,完善的社会保障是否就能阻止骚乱的发生呢?英国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但仍有部分感到处在社会边缘的青年人冲上街头打砸抢烧,有专家指出这与混杂着种族与年龄、就业状况与生活境遇等多种因素的“被抛弃感”和“被歧视感”有关,觉得自己成为被抛弃的群体是青年人成为骚乱“主力”的心理根源。因此,即使在富裕的发达国家,仍要高度重视社会公平问题,不仅要在物质上注重社会公平,也要为弱势群体表达意见和诉求提供畅通的通道,这样即使某些问题不能立即得到解决,也能及时疏导社会怨气,避免骚乱的发生。
  西方的例子已经证明,严密的社会保障网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况且我国国情复杂、人口多、底子薄,不可能在短期内建成像西方那样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更提示我们,要保证社会的和谐安定,除了靠完善社会保障体制,还要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这有利于消除隐藏在社会中的非理性怨恨心态。
  
  中国发展模式备受关注
  36%的受调查者选择“中国模式优越性更加凸显,更受关注”,列首位
  
  对比西方发展模式与中国发展模式,36%的受调查者选择“中国模式优越性更加凸显,更受关注”,列首位;34%的受访者认为“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自我变革与调试,会继续引领全球发展”, 列第二;25%的选择“全球动荡加剧,会融合催生新的发展共识”。这说明,民众对于中国发展模式寄予了更高的期待。
  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经历了数百年的演进发展,就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西方的一整套制度还被认为是应该向其他国家推广的,是世界的“样板”。有西方学者甚至抛出“历史终结论”,认为历史的发展只有一条路,即西方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
  然而古今中外没有完美无缺的政治经济发展模式。西方发达国家的老百姓长期享受高福利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并视之为“理所应当”,高福利造成政府债台高筑、入不敷出,政客畏于得罪选民,也不敢进行实质改革。在这样的困境中,债务危机愈演愈烈,所谓的民主政府解困无方,民众也不愿放弃既得利益,于是西方国家的发展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这些都表明近两年的动荡局势已经超出了经济危机的范畴,西方发达国家正在经历的是一场政治、社会、文化、信仰上的综合危机。
  而中国在经济危機中的良好表现,使得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不断凸显。集中力量办大事,决策效率高等特点使得中国政府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并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指出西方面临的深刻危机,不是为了幸灾乐祸,也不能成为我们骄傲自满的理由。正如前文所述,任何发展模式都有利有弊,只有扬长避短,吸收其他国家发展模式的优点,扬弃他们的缺点,才能在这个大调整、大变革的时代,真正找到适合中国的航向。
  (执笔:人民论坛记者刘建 肖楠)
其他文献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信司司长李宇明:  “淘宝体”和其他曾经走红网络的文体一样,都是一种网络游戏。对这种语言游戏应该豁达,不要把这些事情當真。大家都明白,许多人下了网不可能对自己的学生、孩子、同事这样说话。    武汉大学教授沈阳:  “淘宝体”是携带有商务基因的网络流行语,反映了信息发布方对服务质量的重视。警方和高校适当采用这种话语表达有助于提升其服务质量和自身形象。这些平日严肃刻板的机关采
期刊
人民论坛杂志社与中国银监会黑龙江监管局联合主办    8月27日,由人民论坛杂志社与中国银监会黑龙江监管局联合主办、龙江银行承办的“2011中国农村金融创新暨农业供应链金融高层论坛”在哈尔滨市召开。国家部委有关领导、科研院校知名专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代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以及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农民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记者近200人出席论坛。人民论坛杂志社副总编辑陶建群、中国银监会黑
期刊
面对民众动乱,很多国家的政府都在积极采取各种政策稳定局势,比如当前英国出动了大量警察维持秩序,甚至很多警察也不幸遇难。但是,政府除了挥舞“大棒”,还能做些什么来更好地应对怨恨心态蔓延下群众不满情绪的加剧呢?其实,政府挥舞“大棒”只是事后的惩罚,是事后的“报复”,政府完全可以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首先,西方国家不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可能是西方国家政府最不愿意听取的,也可能是西方一些政客自以为是的
期刊
近年来,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逐渐增强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监督政府的热情高涨。一项网上调查显示,有71.5%的人表示自己“会参与反腐”;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有75.5%的人会选择网络曝光。  据观察,通过舆论监督揭发贪污腐败现象的诸多例子呈现出一种新的反腐模式:网络曝光→网民议论→媒体报道→形成舆论→启动调查→惩处贪官。    “天价烟局长”周久耕    周久耕,原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
期刊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宋 立:  1998年金融危机之后,随着国有银行改革深化及其分支机构撤退,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严重不足成为制约三农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因为城市同样存在金融服务供给相对不足,城市的服务需求吸引地方性金融机构进城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分散的小农经济状态,其零星分散的金融服务需求与以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组织起来的金融机构的大规
期刊
一种商品从生产到消费,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之间形成了供给链条,也就是供应链。供应链金融把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看作一个整体,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借助大型核心企业对中小供应商的深入了解,选择资质良好的上下游企业作为银行的融资对象,为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提供系统融资安排。这种安排的效果是:既突破商业银行传统的评级授信要求,也无需另行提供抵押质押担保,将供应链上各企业的利益“捆绑”得更牢
期刊
英国:“世界工厂”变为工业进口国  19世纪时,英国曾经依靠其“世界工厂”的地位,使其经济发展创造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同时也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后来,在企业追逐更高利润的过程中,英国工业资本纷纷到海外进行殖民投资和生產,国内一些制造和加工企业也为逐利而迁往国外。到20世纪初,英国的海外投资曾经一度超过其国内投资的规模,导致英国国内的制造业生产下降,技术进步速度也明显缓慢,落到了美国和德国后面,从“
期刊
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 张红宇:    龙江银行的探索,有以下三方面创新:  第一,战略定位非常准确。龙江银行把银行的服务对象归类为,面向农业产业,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地方经济。这个定位基于龙江银行对于当下形势的认识非常深刻:现代农业的发展一天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现代农业需要发展规模化经营、合作社、设施农业、农业产业化。而这些都离不开现代金融的支持。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供给与需求相比,严重失衡。
期刊
禁欲主義与消费主义现实的矛盾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赖于消费、投资和出口,消费主义的现实就必然与西方世界广泛信仰的基督教所提倡的禁欲主义产生巨大矛盾。可笑的是,宗教信仰是资本主义激烈市场竞争的必需品,而资本经济的发展又与宗教的教义相违背。    神学信仰与理性主义的矛盾  理性主义构成了西方文化的核心基础之一,而宗教信仰广泛存在于西方世界里。两者不可调和的对立反映出西方文化的另一种内在矛盾。 
期刊
结果提要:  ★67%的受访者认为动不动就“骂”反映了“压抑”情绪  ★64%的受访者认为“官员贪腐”治理不好最容易导致“骂声”传染  ★80%的受访者认为培育社会心态要先治理好腐败、贫富分化    调查说明  调查时间:6月3日至6月10日  调查人数:5420人(人民网、新浪网、人民论坛网网友4912人;随机抽样调查508人)  数据加权:网络调查占权重75%;随机问卷调查占权重2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