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诗人黄爱平诗歌论

来源 :理论与创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efe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瑶族是—个苦难重重的民族,至今仍栖息于封闭而又荒凉的深山里,由于生存环境的艰难,很难造成文化科学上人才辈出的局面。像黄爱平这样的诗人的出现,确实是凤毛麟角的。黄爱平的诗为瑶族诗歌史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湖南诗坛上,黄爱平的诗歌已渐入佳境,他在《芙蓉》、《诗神》特别是《湖南文学》上不断地发表诗作,不仅在数量上连篇累牍,而且在质量上堪称上乘。《湖南文学》1989年3月号的《归途》,由于它将大瑶山的情境作了典型化的处理,而被收入《湖南新时期十年优秀文艺作品选·诗歌卷》(1990年湖南文艺出版社)。黄爱平是深爱他的瑶山,深爱他的苦难同胞的。正是这种爱,造就了他的诗歌的厚重。
  
  一、平和宁静和骚动不安:黄爱平诗歌形象的二重性
  
  我们在谈及黄爱平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的时候,首先不要忘了古人钟情的一个词:采铜于山。这山,就是中国广大的民间,对黄爱平来说,即是生于斯养于斯的大瑶山。读一读《大瑶山》、《瑶乡酒壶》、《瑶山泉》、《父亲》、《父亲回家》、《怀念父亲》、《大雁》、《五岭》、《乡村的月夜》、《傍晚》、《五月》、《猎人和山庙》、《山村的童年》(组诗)和最近《诗歌月刊》发出的《黄爱平的诗》等等,甚至可以说,他所有的诗都是采铜瑶山或采铜民间的,因而不仅为诗歌找到了养料,也使诗人得到了滋润。道理很简单,存在于瑶山或民间的韵致,总是以一种热烈而显豁的意趣,张扬而直接的情调,且最具人性地宣示着平民的日常生活,从而为回归自然、走近民间、溯本求源的诗歌艺术,提供藏量丰厚的铜矿。今天有不少诗人,不屑于采铜于山,才有了诗歌不食人间烟火,诗歌不唱平民性情,诗歌不被大众认同的弊端。只有在一部分钟灵毓秀者身上,由于领悟了民间的意味,因而写出了人性深处的大江溪流,表现了精神层面的万家灯火,顽强地证明着采铜于山的经典性。黄爱平正属于这样的诗人。请看《星星》诗刊2005年第8组诗中的《沼泽》:
  道踪失踪/浑浊的雨点//敲打着/苍茫的岁月//生命流逝/我的躯体//布满了经验与教训//思想与情感//一如秋天裸露的河床//因此我开始漫长的跋涉//穿过城市和乡村//独自来到这灰寂的沼泽边//构筑了多风多雨的诊所//等侯着/病者和垂暮的世纪//前来叩打窗门这是一个形而上的抒情诗人的自我形象,他以宽广的人文关怀和悲天悯人的胸襟,奏出了底层劳动者心灵的悲咽。湖北一位乡党委书记李昌平说过农民真穷真苦的话,那么,既是农民又是山民的瑶民的状况当是如何呢?至少,他们不比城乡结合部的农民好到哪里去。一句“浑浊的雨点,敲打着/苍茫的岁月”就概括了一切。面对这“浑浊”和“苍茫”,诗人心如止水,“一如秋天裸霹的河床”事实上连水也干涸了。怎么办?不得已而构筑起“多风多雨的诊所”,以拯救这“病者和垂暮的世纪”。
  诗歌是生活赋予她的,是人民、时代赋予她的。代表人民、代表这块神圣的土地、代表这块土地上的各个民族说话,这才是诗歌的任务所在。
  诗歌是干净的、高尚的、廉洁的。艺术和肮脏是势不两立的。所以真正的诗人,不朽的诗人是讲真话的。失了真,诗歌就死了。
  诗歌触摸的是心灵、良知、正义、忧愁与痛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诗歌才平凡而伟大。
  由此可以看出,黄爱平的诗歌有其自己民族独特的一面。地理素质和民族心理素质决定了其审美意识;民族历史的现实苦难决定了其审美情感的忧愁痛苦和骚动不安。
  1989年《湖南文学》那篇《且说零陵的三位文学青年》是这样评述黄爱平的——即把黄爱平的诗歌世界的名字称之为:爱平。文章说:“爱平作为一种意念的本身就充满了深遂而温和的平静感和寂寞感,而用作一个人艺术天地外在的抽象符号,就更使人容易感觉到这个天地内部所特有的氛围和韵致了。”
  文章还用《湖南文学》1988年第8期一首黄爱平题为《宁静的上午》和其他一些诗来论证了这个观点。如《宁静的上午》的开头:
  这个上午非常宁静/城市的声音被挡在河的那边/起起伏伏/我们的孤舟在泛着白沫的河面上/缓缓地漂流
  接下来的第二节写“天空一片蔚蓝”,“湖边涟漪温柔的低语”,“天国的乐曲冉冉流出”;再接下的第三节是“世界因我们而裸露而丰腴……”可以说,整首诗的旋律和氛围都平和而宁静,诗人成了那个波澜不惊的世界里宁静的歌者。
  但这样来界定诗人又是很片面的。我们再读一首同是编在《边缘之水》诗集里的《走过你的门前》,全诗四节,请看一、四两节。
  每次都远远看见你倚在门边//长发飘拂/守望着道路上过往的季节
  仿佛命运注定/我必须走过你的门前//反反复复/我必须在你的注视之内//颠簸如舟/永远永远“颠簸如舟,永远永远”——这个开头看来宁静的时刻,立即变成了最不安时刻,而且将永远永远。“我”所关注的人要么“把头偏转一旁”,要么“用伞遮向一边”,这是因为变故、痛苦还是怨怒?让读者去思考了。这首诗突出地表现了形象大于思想的特点,同时也是黄爱平其他许多诗作的特点。由于它们的艺术空白和形而上的布设,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往往为作者所始料不及,而为读者和评论家发挥出来。这当然因为诗歌的形象能多方面地、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包含着复杂而丰富的生活内容的缘故。
  所以黄爱平诗歌的思想张力,一方面来自形象大于思想的张力,另一方面是宁静和不安两种情绪相互抗衡,互为表里地统一在他的诗歌中,构成他作品很强的感情张力场。再读读《穿越冬天的城市》、《沉寂的土地》、《山村的童年》(组诗),等等,你都会感受到这一思想张力。这些诗都表现了特有的宁静,安谧的氛围,但“这座城市,没有一人认识我,没有一人愿意用自己深深的一瞥,在我身上留下灼热的伤口”,而妈妈在山村的“深夜里常把我摇醒,喃喃地问我,爸爸哪里去了”,这时,你能宁静安祥吗?你立时会预感到有一种不幸袭来。
  黄爱平诗歌的抒情形象,常常具有这样的二重性:在温柔和宁静的外表中,涵盖的是一颗骚动不安的灵魂。温柔和宁静,只是这个抒情形象的外在感情形态,由历史和现实所唤起的内心崇高而痛苦的骚动,才是它的精神内蕴。尤其在他后期的诗作中,这—情状更为明显。
  我们姑且把这种二重性称之为复合的抒情风格,这是黄爱平构成他诗歌抒情形象丰满的一种艺术手段。毕竟是十年以前读过他的诗了,他近来的诗已是另一种崭新的面貌了,我为我国南方出现这样一位卓然而立的诗人感到由衷的欣喜。
  
  二、单纯外观下的丰富内涵和邃厚气度:黄爱平诗歌的观照方式
  
  丰富内涵和邃厚气度是相近、相辅、相成、相依的两个东西。何为气度?气度即是诗的境界。诗可长可短,可大可小,但是,一定要有境界,要有气度,即不能萎缩、浅薄,气度一定要大,要高远邃厚。近一个时期,诗坛价值标准非常杂乱,特别是极端私人化写作太热 衷于个人欲望和生活碎片的展览,成为私人器官的自我抚摸;诗消解了作者深厚的文化背景,更多的是通俗的大众化的哲理或是平白的格言短语,而没有深厚的作者的体悟和高华的哲理境界。诗应该是我们生命的血液,是人类精神家园的拳拳忧心,隐忍着生命的痛苦,呼唤着这个世界应该有而没有的东西。
  我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看取了黄爱平的诗歌。诗歌对于他,不仅仅是精神的支撑,更是生命的脊柱。20年来,他总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生生不息地谛听自己民族生命的律动,守护着自己心灵的家园。且让我们来解剖《瑶山泉》一诗:
  相濡以沫的岁月//会懂得/泉的丰饶//在土的包围中//它向我渗透//而在石的阻挡下//它向我飞扬
  这是—种超拔的、爱的大境界!诗人赋予“泉”以灵性,以高远的气度。人们悔日饮着泉水,用着泉水,简单而又习以为常。但在这简单的外观下,—种诗睦的高贵气质出现了:它冲决土的包围向我渗透,排开石的阻拦向我飞扬。在没有英雄的时代里,泉水就是我们敬仰的英雄;在没有英雄的瑶山里,那些抗击邪恶、战胜苦难、诚以待人的瑶民就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英雄。
  泉,把黑暗的木桶照亮/在秋风和乌云下面/站直单薄的身子……
  抵挡着寒风和乌云,驱遣黑暗,照亮人生,这不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艰苦备尝的瑶族人民的精神写照吗?
  《瑶山泉》总共17行短句,正如刘勰所说的:“辞约而旨丰”。气度磅礴,令人神驰。没有对瑶山的深爱,是创造不出如此佳句来的。
  这仍然得力于诗人形而上的品质。实在说来,这是我近期对他的一个重大发现。即便是我所接触的诗人之中,黄爱平的这一品质同样令我感到惊讶。我总想找机会了解藏匿于他头脑中的抽象意图,但又无功而返,这个谜只有留待以后再作诠释了。
  再读一首《根》(《蛇形》中的—首)吧。这首小诗不到20行,但充满了气度恢弘而又发人深醒的佳句。诸如“臂膀隆隆地穿越泥土”,“设法寻找心灵的安慰,便是潜入土地”,“树叶对阳光的霸占,已不能使我艳羡”,“生命纵使百倍短暂,我也不急于品尝什么空气中的维生素”,“默默地在未知的领域穿行”,“让呼吸和梦呓,在远离凡尘的世界,自由地舒展”,“黑暗中正宜探索”。
  单纯外观下的“根”怎么能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呢?这同样是诗的气度也是人的气度所致。有了这个气度,才能生发妙笔,才能有一种处世情怀与人的尊严的开张与挥洒。于是根“隆隆地穿越泥土”,在潜入土地中“自由地舒展”,那才是“生命的新奇和顽强”的所在,因为没有什么地方能比“黑暗中正宜探索”。这就是英雄的豪迈,这就是以诗句凸现的人性姿态与人格力量,这就是诗人在物化的媚俗中,保持着个人的精神性,守护着自己心灵的家园。
  历史在选择人的时候,人也在选择历史,刻意成为英雄的人必须有战场,然后再有一个比自己坚强的对手,不刻意成英雄的人至少有一个战场。战场在何处?“黑暗”是也。“黑暗正宜探索”,这一单纯外观下的事物有着多么丰富的蕴含,又有多么博大的气度。就近处说,瑶家代代在苦难中摸索,由此成就了一个艰苦卓绝的民族,当然也最能堪称为英雄的民族;就近处看,不论是科学、文化,还是学术、政治,只有潜入“土地”,“默默地在未知的领域穿行”,坚持在黑暗中探索,才会有光明,才会创造辉煌。
  这样,黄爱平在《要》这首诗的单纯外观下,蕴含的是—个博大深邃的哲理,是—个更广泛也更深刻主题。
  这是黄爱平诗歌较普遍的一种观照方式。他不像传统的诗人,也不像当今一般的诗作者对生活场景进行直接的、客观的描摹,也不高屋建瓴地进行叱咤风云的预言和号召。黄爱平观照生活的方式往往是首先锲入自己的内心,通过内心的映照,来辐射外部的世界。因此,他的作品所表现的这个外部世界,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象征性。在这里,诗和现实存在一个中介,这就是诗人自己。黑格尔在论及诗的本质时曾经说过:“造型艺术要按照事物的实在的外表形状,把事物本身展现在我们眼前;诗却使人体会到对事物的内心的观照和观感。”
  这种内心观照方式,是诗歌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本质特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外部世界只有进入诗人的内心生活,转化为一种特殊的情感化了的经验或情绪化了的意念,才能以诗人精神个体性的方式显示出来,升华为诗。在这里,诗人的内心世界是生活和艺术的交融点、触发点和升华点。诗人主观地去选择和感受大千世界丰富的信息,在自己内撞击火花,转化为一种精神体,然后艺术地表现便成为诗。所以黑格尔—再强调:“诗的出发点就是诗人的内心和灵魂。”
  黄爱平擅长这种“内心的观照方式”,因此,他的创作,也更接近抒情艺术的本质。他从一把斧子,感受到现实和理想难以弥合的巨大痛苦(《一把无用的斧子》),在时钟24小时的旋转中,体味到人生周而复始的轮回(《囚禁》),由一条河想到自己的一条心河,寄寓着关爱人间和他人的力量(《小河》)……总之,诗人在选择某一具象为题材时,也在超越这个题材本身的囿限,寻求自己内心世界尽可能广阔的全方位“呈现”。
  
  三、壮美与悲情、审美与理性:黄爱平诗歌抒情格调的多样性
  
  我们难以用一个明快意念来概括黄爱平诗歌的抒‘隋格调或艺术风格。朗吉弩斯说:“风格的庄严,恢宏和遒劲大多依靠恰当地运用形象。”(《论崇高》)从黄爱平诗歌中的抒情形象来看,他反映自己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特别是刻划自己民族(也包括汉族和瑶族)所特有的心理状态即民族性格,那么,它的民族特色也就显示出来了。但他的抒情形象是千差万别的,其格调就迥然不同了。有的简朴,有的雄浑,有的苍劲,有的俊逸,有的阴柔,有的壮美,有的委婉,有的直率,有的简隽,有的铺陈,难以定于一尊。如《你走过空荡的月夜》(2004年11月号《情事》杂志)一诗:
  黄昏的眼一合上/乡村的夜//便意味深长/我想我会遇见你//你便从那条青石板小路走来//我们匆匆走过/乡村空荡的月夜//心里的念头越来越强烈//清晨还未醒来//你拿一把镰刀闪出后门//去割露水盈盈的青草
  一种朴实无华的诗风扑面而来。它活脱脱地写出了山村(或瑶家)少女执着于爱情但又绝不耽误农事的普通劳动者的心灵。整个诗的格调酷似美国“非官方的桂冠诗人”弗洛斯特那首著名的《牧场》短诗:“我去清理牧场的水泉/我只是把落叶撩干净/不用太久的——你跟我来/我还要到母牛耳边/把小牛犊抱来。它太小/母牛舐一下都要跌倒/不用太久的——你跟我来。”两首诗从田园风景中提炼出来的意象也是形神相似的,特别与普通劳动者的心理相吻合。只是黄爱平的诗多了一层爱情的元素,唯其爱的存在,才更显出了劳动的执着和神圣。两首诗都让人感到特别真切,都象征了那种安静、自信、自知、独立不羁的普通人,且极富人性。这两首诗告诉人们一个 真理:诗歌越写越普通,越普通就越深刻。
  如果说,黄爱平这首《你走过空荡的月夜》其抒情风格是简朴、简隽的话,那么,他的另一首《茫茫大草原》(2006年1月号《民族文学》)则属于雄浑和壮美了:
  草原呵!你奠定了我雄浑而空旷的情感/我一次又一次/努力地接受了沙暴与寒潮的挞击/我的骨骼里响起了太阳的回声/金色地颤动着二月里嫩草的汛期
  诗的主人公为这草原献上一杯烈酒,作为一个被灾难演奏得骠悍威武的民族的后代,仅凭着一匹马、一杆牧鞭,走过无人区,走过沼泽,走过断碑,走过残墓,走过阳光的遗址,走过历史的断章,走过风和雪,走过砂砾填充的眼帘,走过自然的积水区,走过卓立的白草与暴怒的荆棘……为了活下去,为了最基础的生存状态,必须策马前行,哪怕每一次停顿都经受一次死亡的危险。然而,他的民族的歌谣,却“赋予我亢奋的夜晚”,于是,深不可测的草原之行,成了少年“天然运动场,我放马任缰”。于是,“我”沉浸在祖父英勇的飞翔里和与妻子的浪漫故事里,自然也更平添了“我”对草原珍贵的爱情。
  《茫茫大草原》的雄浑壮美、慷慨激昂的格调源于草原民族特有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和它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民族性格。虽然他闪同样表现出和大自然的默契欣合,同样骚动—种神秘的宗教意味,但民族心理理特征和性格特征是不可等同的。黄爱平微妙地表现了这种不同,以其特有的线条、色彩,节奏、语词、韵律形式和动静结合的构图表现了这种不同的特色和格调。
  文艺理论家在谈及一个作家诗人的风格时,总是提到风格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我却更注目于其多样性。一个诗人的花园里只开一种花是不好看的。花有树上的花和草本类的花,花各有各的时间和空间,各有各的大小,各有各的颜色,各有各的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有了特色才有存在的权力。
  自然是花的母亲,让各种各样的花都自由自在地开放,所以自然是伟大的。一个成熟的诗人也是艺术之花的母亲,他抚育自己诗国里百花的生长,只要每支花都有其价值和特色就行。就抒情诗来说,只要不是贫血的、孱弱的、琐屑的、晦暗的、不疏离中国现实,不疏离中国文化语境,不排拒意义,不排拒思想,不排拒读者,暴风雨也好,轻音乐也好,只要能呼唤和期待着心灵的邂逅与共鸣的,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单一的黄钟大吕和雷霆万钧反而让人感到单调。比如我们读过黄爱平的《茫茫大草原》和《大瑶山》以后,再来读颇觉伤感和悲情的《山柱和水秀》、《春夜》(2005年第3期《绿风》)、《草叶》(2005年6月号《诗刊》),我们似乎享受了丰富的味觉。且看《时间和爱情》:
  时间每走一步都伤害着你/这和爱情一模一样/时间慢慢会露出它的本质/这也和爱情一模一样/不同的是——/时间会忠实地陪伴你/而爱情,常常在半途中/拍下满身灰尘,转身走了“拍下满身灰尘,转身走了”,这对当下现实的针砭可谓有千钧之力。爱情为何像时间一样在伤害你呢?因为市场化以来,爱情的诗性理解遭到了空前的颠覆,爱的双方逃脱了精神的抚摸,将人性中最美好的感情投置在一边,人们彼此之间的交流没有了心灵的温存,没有了爱的缠绵,留下的只有性——一种带有原始动物状态的性操作的演示。唯其如此,他们事后也就形同路人了。“拍下满身灰尘,转身走了”,其形象感和概括力,让人叹为观止。
  这个意象包含着相当深刻的现实概括和哲理意味,但读者从这个形象体味出的深刻思想仍然不是理性思辨的逻辑力量,而是对意象本身的领悟。也即是说,作者深刻的思想内核依然是隐藏在意象本身的内在张力上,而不在形象外部明晰的逻辑中。这也是黄爱平的风格。对于他来说,珍贵的不是思辨的理性逻辑,而是审美的直觉。诗人对生活的评判和思考,都渗透在对形象的感悟中。他的艺术力量不在于理性的表述,而在于感情内蕴的真挚和深沉。
  但是,感情要受理性的编制,任何一个情感型艺术家,都会有自己的理性支柱。当黄爱平在《时间和爱情》中以整个身心来感受生活时,他关切的中心已是人,是在—个特定的时代被漠视了的精神价值的守卫和提升。正因为这样,这首诗才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并震颤人的内心。
  黄爱平的诗歌越来越趋向成熟,是他从瑶族歌谣开始,一步步实验,不断地突破,超越、发展与再生,不断在颠覆中速构诗的形式本体,包括隐喻结构、情绪节奏、心理逻辑等等的内形式本体和包括词语、体式、音节,韵律、色彩等等的外形式本体。他深知,诗歌向内心的突入,促成了内形式建构;而外形式是对诗人的基本技艺和语言智性的验示,凭借它来凸现出诗的表征。没有外形式,内形式就失去了依托;同样,内形式是对诗人的灵魂和生命体验的显影,没有内形式,外形式也成了空壳。纵观黄爱平的诗作,尤其是近年来发表在《星星》、《诗刊》、《人民文学》、《绿风》、《民族文学》、《诗歌月刊》等报刊的作品,由于作者不断激活自身,不断增强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开拓出新的诗意空间,内外形式日趋健全完美和和谐统一。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
其他文献
以网络文化为基础的微文化,一方面形式多样有吸引力,可以增强思政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也存在着对大学生价值观养成不利的信息。借力微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
针对行业内的国际贸易建立了一个国际贸易动力学系统,分析了行业内国际贸易的稳定性,并且讨论了汇率及关税的调整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它既是理论上的高度概括 ,更是实践上的具体要求。根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 ,就是要求高校成为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创造新的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培养大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合格人才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阵地 ,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任务。
九十年代是转型的年代,不仅是现代化的历史总体性赋予市场经济与消费社会以合法化地位的社会结构转型,而且也是文化知识谱系的全面转型。经历八十年代思想启蒙洗礼的人们,终于迎来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现代性。
提出了一种从熵函数的引入,定义,揭示其物理意义,推导其计算公式以及熵判据的方法,该方法具有普遍性,且环环相扣,连通一贯,有助于加强对熵函数及熵判据的理解,有助于解玻尔兹曼熵公式
声表面波振荡器是一种典型的反馈振荡器,根据Lesson反馈振荡器相位噪声模型,分析了SAW振荡器的相位噪声特点,特别是不同的SAW反馈元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SAW反馈元件通常有不同的相位噪声特点,还
讨论了一种基于流程设计技术的可视化自动测试环境及取得的研究成果。系统采用OOD方法设计了测试程序的可视化对象,并利用虚拟仪器技术实现了系统中仪器驱动器的开发。以此为基础
结合VXI总线内嵌式控制机的研制,详细讨论了VXI总线系统的中断过程,以及VXI接口电路对中断的处理。同时,针对VXI总线和ISA总线对中断处理的不同,提出了一种电路设计方案,实现不同总线之间中断的转
根据人工神经网络(ANN)和专家系统(ES)的各自特点,建立了一种人工神经网络与专家系统相结合的功能互补式设备故障诊断模型。提出将设备故障分为低层故障和高层故障,用ANN对设备低层故障进行
<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