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住区的规划设计与社区发展探讨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ia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重视关于城市边缘住区的规划设计与社区发展探讨对于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关于城市边缘住区的规划设计与社区发展探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 城市;边缘住区;规划设计;社区;发展;探讨;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加速推进阶段,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城市建成区显得越来越拥挤,居民生活质量也随之下降。同时,由于城市建成区地价高昂,可建设用地昂贵且规模较小,而城市边缘区域的地价相对低廉,可供建设的用地规模较大,于是,城市的居住空间出现了不断往城市郊区拓展的趋势。由于城市自身发展的特点, 其城市边缘区发展演变的过程有所差異, 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边缘区发展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一、城市住区边缘化的成因
  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功能的转换, 中心城区的产业和人口不断向外扩散。城市边缘区新鲜的空气、阳光、绿地与喧闹嘈杂、污染严重的城市中心区相比, 具有很大的优势, 因此, 居住社区边缘化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与其他国家相比, 我国城市居住社区边缘化有其独特的成因: 一是房地产业发达城市的开发重点涌向城市边缘; 二是房屋价格的诱惑,这是现阶段中国城市居住区边缘化的第一诱因; 三是低密度、低容积率高档住宅的建成吸引高收入阶层向城市边缘集中; 四是次中心及城市边缘规模与成熟社区的形成; 五是农村人口涌入大城市。
  二、中国城市边缘居住社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用地布局混乱, 结构不合理,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快速发展的城市边缘区, 规划大都相对滞后, 存在管理不严、政策引导不当等诸多问题, 各种用地相互交织, 既干扰了居住环境, 也不利于工业与商业的自身发展。
  2.2土地利用效率低, 土地资源严重浪费。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房地产开发利用土地投机, 造成边缘区土地占有率高、利用率低、产出率更低, 破坏了土地利用的整体性, 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2.3交通系统的规划滞后。城市边缘区的发展速度过快, 而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滞后, 所以交通不便是城市边缘居住区的首要问题。
  2.4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严重缺乏, 严重滞后于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居民的需求。主要表现在道路的分布和结构不合理, 路网密度低, 功能不明确, 无法满足人流、物流、停车及消防的基本要求; 电力、电讯线路走向杂乱; 煤气管道无法铺设; 排水雨污不分, 排量有限, 导致经常内涝。
  三、边缘地区住区规划设计与社区发展
  3. 1 规划设计
  1) 功能结构布局。以居住生活为主导功能, 依托主要社区商业发展轴, 街坊邻里为功能整合单元, 形成社区级公共中心与街坊邻里级服务中心, 城市道路和社区道路为骨架沟通联系, 分别承担居民的购物、休闲、交流等不同活动的需求, 形成八大片区的社区总体功能结构框架。在规划的宏观把握下, 给设计者和开发商留出充分的创造和想象的空间, 发挥其能动性, 在目标定位( 社会目标、文化目标) 、单体设计、环境设计等各个方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力求做到既有突破, 又贴近居民需要,形成居住区和住宅的个性和特色。在城市边缘区依靠土地供应的优势, 可开发建设规模较大的居住社区。一方面住宅建设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将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另一方面配套齐全、设施完备、生活便利; 另外可设计形成不同档次和风格的住区, 易于小区特色化, 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购房需求人士的需要。
  2) 道路交通系统。为保证社区良好的可达性、居民出行的便利性以及区域交通的通畅性, 需调整并完善社区的道路交通系统, 调整涉及车行交通和人行交通两个方面的内容。社区内部道路系统在原有小区道路的基础上, 增设区内部不同小区之间的沟通, 形成社区内部自成体系的道路框架。社区内部道路断面宽度在10 m 以下。
  3) 绿地景观系统。为构筑良好的社区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根据社区总体空间结构规划, 强化公共绿地, 通过用地的局部调整, 按照重组后社区规模, 在每个社区中心设置一定规模的社区级公共绿地, 并在社区内部见缝插绿,形成点、带、面相结合的社区绿地景观系统。
  4) 公共服务设施。根据社区的空间范围和服务设施的总体规模及水平, 按照社区整体服务网络调整的要求, 对社区范围内的服务设施项目布局进行重构。为了更好地适应现阶段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及管理的特点, 建议社区服务设施的规划控制和配建分为指令性标准及指导性建议两类, 并依据社区级( 8 万人~ 10 万人) 和街坊邻里级( 0. 5 万人~ 1. 8 万人) 的不同规模分级设置。指令性标准针对那些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或是居民基本生活的基本需要, 但不能由市场充分调节配置的社区服务设施; 指导性建议针对社区中可以市场化、有利益驱动机制的作用力, 不同规模及水平的住区单元可依据实际需求引入的服务设施。
  3. 2 社区发展
  1) 社区单元重组。为了满足社区服务网络、管理网络覆盖的合理性与经济性, 以及社区居民邻里互动的社会性两方面的要求, 突破开发阶段性的制约, 将开发与服务管理相分离, 据此提出对社区进行社区单元结构重组建议。在原有的行政管理单元的基础上进行服务单元的重组, 重组后的居住用地分为八大社区。以社区为单元, 配置相应的社区配套设施。
  2) 社区管理与服务。a. 实行统一管理: 使社区内各小区能够交流贯通, 首先要拆除环境恶劣的农民居住区, 在原址进行社区建设, 将原本隔离的小区连成一个整体; 物业分别管理和居民管委会的统一管理并举。b. 增强服务共享: 建立社区级邻里服务中心, 作为社区文化休闲场所, 实现社区服务共享。c. 营造社区文化: 社区活动中心和中心绿地是举办社区文化活动的主要场地,实现文化与休闲的结合; 建议举办以家庭为单位的社区文化活动, 实现广泛参与; 以离退休的中老年人为社区文化活动的主要组织与参与人群, 发展各种文化社团。
  3)社区文化建设
   文化是影响社区稳定安全与归属感的重要因素,因而文脉的创造对于居住区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每个地域都有其历史文脉,由于地区发展历程不同, 文脉构成有其独特的品质,无论是政治、经济、宗教、民俗、历史、地理,都会成为人们记忆符号和地域特征。地域性的文脉可通过建筑与环境以不同形式表达,当然,规划也可以通过文化设施的设置给住区文化赋予新的内涵与定义。总之,居住区应强调社区文化内涵的建设,通过多种设计手法打造和强化凸显居住区的文化特质,丰富社区的文化设施,让居住区文化发展有可依赖发展的实质性内容。
  结束语
  我国城市化速度将不断加快,中心城区功能不断外溢,现代人居生活模式也在不断变化与调整中,城市边缘的居住区正在逐步发展。城市边缘居住区作为城市发展的产物和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其规划特色的营造对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希望通过特色营造的策略研究以及实际建设项目的规划实践,对城市边缘居住区的规划建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营造更理想的人居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谢守红. 广州市人口空间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研究兼与北京、上海的比较[ J] . 人口与经济, 2007.
  [2]晋秀龙.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类型及空间扩展模式[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0.
  [3]刘洁.城市边缘区适宜发展模式[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4]闫彩虹. 对城市建筑的思考[ J] . 山西建筑, 2006.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转染干扰素γ诱导蛋白10(IP-10)基因构建的加载树突状细胞(DC)瘤苗,对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的诱导作用. 方法将RM-1细胞的裂解产物作为肿瘤抗原加载小鼠骨髓来源的DC(Tuly-DC),将IP-10 DNA插入真核表达质粒,通过脂质体法将IP-10基因转染至Tuly-DC,构建DC瘤苗;RT-PCR法检测IP-10基因转染成功,趋化实验检测对淋巴细胞的趋化作用,混合淋
【摘要】建筑節能检测是建设工程竣工后要验收的重要内容。检测的主要手法有:热流计法、热箱法、非稳态法和红外热像仪法。检测的对象主要有建筑工程中的围护结构,现场墙体热系数的检测。  【关键词】建筑节能;检测;传热系数;能耗;现场检测方法  中图分类号:TU20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建筑物在生命周期中合理使用和有效利用能源,是降低成本的一种首要方法,在满足同等需求的条件下,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城市用地日益紧张等情况,建筑物正在向密集化和高层化发展。面对这样的情况,当前的建筑物必须要加强对建筑消防电气的设计,采取有效地措施预防火灾的发生或者努力地减少因火灾造成的人员或财产损失。本文分析了建筑电气消防设计问题,探讨了建筑电气消防设计。  关键词:建筑消防设计问题  中图分类号: TU99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电气消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重视钢结构梁柱节点连接设计方法对于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钢结构梁柱节点连接设计方法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 : 钢结构;节点连接;设计方法;梁柱节点;  中图分类号:TU3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钢结构连接节点设计是钢结构整个设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连接节点的设计是否安全, 对保证钢结构的整体性和可靠度、对制造安装的质量和进度和对整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