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层的养老焦虑:不敢生不敢死,特别想赚钱

来源 :投资与理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ssyou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0后开始养生、80后开始养老……随着老龄化问题加剧,单身税、生育基金等话题大热,但“中国式养老”不只是网络段子。
  有人说,在中产阶层的生活哲学里,“一切都要靠自己”,这个信念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感到孤独和无助,而这也是一切焦虑的根源。
  在中国,想要体面地养老,到底需要多少钱?
  根据2018年《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目前中国35岁以下的年轻人,大部分认为自己可以在57岁左右退休,而对于需要多少钱才能体面地养老,他们给出的平均数字是:163万人民币。
  但真实的答案是多少?这是专家给出的数据:
  目前,中国一线城市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约为82岁,其中男性为80岁,女性为84岁。理想情况下,中国男性的退休养老时长平均为20年,而女性的退休养老时长平均为29年。
  根据相关学术研究测算,考虑到通货膨胀,1个人如果在2028年之后退休,假设养老时长20年,至少需要准备300万,才能过上体面的养老生活。如果在一线城市,这个数字可能还要翻倍。
  而按瑞士信貸银行研究院的定义,中产阶层的标准是拥有5万至50万美元(约34.5万-345万人民币)财富。50万美元是什么水平?相当于美国1个即将退休的人,为自己准备的养老金的中位数。
  也就是说,就算你是中产阶层,未来也不能保证可以体面地养老。
  传统的养老模式,如何一步步分崩瓦解,以至于连中产阶层都开始为养老感到焦虑?在当代现实环境下,中产阶层消解焦虑的出口又在哪里?这是“赚钱”能解决的问题,还是“生娃”能解决的问题吗?

养儿防老?现代人的默契是互不拖累


  长久以来,中国传统观念都把“养儿防老”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但“养儿防老”的实质,不过是把子女当成自己人生抗风险的工具。在中产阶层看来,把亲情等同于置换,不仅落后过时,而且有失体面。然而,“养儿防老”逐渐式微,乃至失效,并不是中产阶层自主放弃的结果。所谓的“养儿防老”,可能已经是中产阶层想走也走不通的路。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培养有能力为自己养老的子女,并不比让自己有能力为自己养老容易。这个悖论导致的结果就是,需要子女为自己养老的人,往往难以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子女的成长,未来子女可能自顾不暇;而有心有力为父母养老的人,本身可能就来自条件优渥的家庭,未来父母养老也不需要他们。
  中产阶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只能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既想帮助子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又不敢不为自己打算,给老年生活留条退路,最终只能被焦虑拉扯,两头靠不了岸。
  李航,36岁,公务员,有车有房,年薪35万。去年,老婆生了二胎,辞职在家带娃,他一份收入要养一家四口,突然发现,自己原本看似体面的生活,其实敌不过日常柴米油盐的小算盘。
  母亲执意要来帮忙照顾孙子,父亲也跟着过来,原本的三居室,差点就不够住。加上育儿观念的分歧,婆媳间的矛盾日渐加剧,李航没办法,只能在同小区另外租了套1房1厅给父母住。为此,父母还颇有微词。
  “父母觉得我嫌弃他们,不明白好心帮我照顾小孩,怎么还不受待见。我理解他们的心意,但老实说,他们来了,我反而更忙。多租1套房,不算养娃,每个月开销都多了四五千。”果然,只呆了3个月,父母就决定搬回老家。
  “走的那天,我妈跟我说,她也帮不上什么忙,只能尽量不拖累我。我当时真不知道说什么。”李航说,他知道家里条件普通,当初买房就没敢跟家里要钱,现在都36岁了,想着总该可以孝顺父母了,没想到互不拖累已经是彼此最大的关照。

生二胎?你听过“三个和尚没水喝”吗?


  李航和老婆都是独生子女,每年春节,光是回谁家过年,都要吵上好几架。幸好老婆的娘家离得近,平时还能多担待,但自己的父母远在老家,平时有点不舒服,身边都没个子女照顾。对此,李航确实于心有愧。
  “我自己清楚独生子女养老的难处,当初决定生二胎,也有这个原因。”李航无奈说道,“真不是为了养儿防老,而是只有1个孩子,怕他将来照顾我们太累,生多1个,就当帮帮他。”
  2016年,为刺激人口增长,国家颁布了“全面二孩”政策,但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出生人口为1723万,比2016年减少了63万,远低于国家卫计委此前2261万人的预期。根据网络调查的结果,年轻人对“放开二胎”的态度,普遍是“不敢生,养不起”。
  即使是这个社会经济实力尚可的一群人,中产阶层也不敢随便“生二胎”。
  这不仅意味着短期内打破原本生活的经济平衡,还可能因此影响到职场的稳定,特别是女性,而1份收入可观的体面工作,几乎是许多人支撑起“中产身份”的全部。
  “先优化家庭的财务结构,让你的家庭有足够应对风险的能力。可以达到这种条件,再考虑生二胎。”李航说,如果让他重新选择,他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决定。
  如果“生二胎”只是财力的消耗,或许还不足以吓退中产。更关键的问题是,“生二胎”真的是中产消解养老焦虑的出口吗?
  知乎上有个提问是:“多子女赡养老人真的胜过独生子女?”热门评论里有人回答:“听说过三个和尚没水喝吗?”无论是对抗养老焦虑,还是解决养老问题,“生二胎”可能远不如想象中奏效。
  研究表明,即使在多子女家庭中,实际照顾父母的责任,往往主要落在其中1个孩子的身上。这个孩子如果未能得到其他兄弟姐妹的支持,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影响个人发展。而这种由于过度承担照顾父母的职责所产生的矛盾,容易影响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三个和尚没水喝”。

养老院困境排不上队,也交不起钱


  根据广州统计局数据,截至2017年底,广州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为162万,占户籍人口的18%,全市11个区中,有8个区老年人超过10万。
  但根据民政局统计,截至2017年底,广州市共有183间养老机构(其中82%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可以服务广州5万多老年人。换句话说,广州现有的养老机构,仅够服务全市3%的老年人。
  以广州市老人院为例,目前设有床位1200张,一直处于爆满状态,院外还长期维持有600人左右登记等待入院。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公立养老院通常设有特殊通道,优先满足低保户、孤寡老人等的入院需求。别说是中产阶层,即使普通的工薪阶层想要入住,也是一床难求,最长需要排队3年。
  那么,民办养老院的情况如何?
  网易房产采访到万科榕悦养老院的院长徐丽霞,她表示,目前养老院的老人分为自理、半自理、轻度全护理、重度全护理和特殊护理5个等级。收费最便宜的是可自理的老人,每个月的费用也要7000元左右。而这在民办养老院中,已经是相对亲民的价位。
  而走高端路线的泰康之家,目前在广州长岭居建有粤园老人社区。根据了解,入住泰康之家,首先需要交20万入门费,获得入住资格,再办1张乐泰财富卡,费用根据户型不同,大概在100万-300万/户。这两部分只是押金,每个月还要再交纳月费,根据居住人数和户型不同,不含餐费的月费,大概是5000-17200元;餐费根据实际就餐情况支付,预计为每人1800元/月。
  也就是说,这类养老社区,准入门槛是备好120万。在这个基础上,每个月至少还要支付7000元左右的房租和餐费,这还不包括护理等其他费用。
  有人说,在中产阶层的生活哲学里,“一切都要靠自己”,这个信念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感到孤独和无助,而这也是一切焦虑的根源。不敢生二胎,生不起病,唯一缓解焦虑的办法就是拼命赚钱。
其他文献
小张是个在P2P平台投资受过伤的人。  “投了两年多P2P没踩雷,今年一时疏忽大意,雷了4家,10多万没了。”如今再谈起这些,小张显得十分平静。因为公务员的工作目前很稳定,他似乎并没有什么怨言,只是说近期不会再投P2P了。  另一位王先生是个大学老师,似乎后知后觉。“真雷了呀?”听人说起这家大平台雷了,他有点不相信,上网一查,才知道相关报道早已铺天盖地。他只说了句“真倒霉!”  在朋友的建议下,他
期刊
福布斯与向上金服共同发布的《2018中国新兴中产阶层财富白皮书》报告中显示, 新兴的中产阶层家庭的资产结构呈现多元化,越来越青睐金融理财产品。  投资性房产占比在其资产配置中不再居高位,投资规模依旧不大。那么,新中产家庭的理财意识和理财能力如何?他们在理财中有哪些特点?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新中产阶层学历与收入挂钩 其可投资规模偏小  福布斯中国将可投资资产在30万—200万的人群作为新兴中产阶层的
期刊
最近,“新锐基金经理丘栋荣放弃买房,豪掷1600万元跟投基金”的新闻,在金融圈里传得沸沸扬扬。  作为基金投资“风向标”,基金公司从业人员特别是高管和基金经理自购基金动向备受市场关注。天相投顾根据基金中报数据统计发现,基金公司的从业员工,2019年中期持有自家公募基金总份额为63.46亿份,比去年同期增长21.08亿份,同比猛增近50%。  跟着基金经理买基金,是不是更容易赚钱?最牛基金经理160
期刊
公募基金2019年半年报已公布完毕,与2018年的情形有所不同,今年各大基金的收益几乎都创下了近3年的新高,赚得盆满钵满。  在统计范围内的136家基金公司,合计利润超过6500亿元,其中有22家基金公司盈利超100亿元,共有133家基金公司实现盈利。而从收入的规模来看,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嘉实基金、汇添富基金和南方基金位列前5名,利润分别达到544.9亿元、450.8亿元、339.2亿元、33
期刊
想象中属于国宝级重器的青铜器,其拍卖价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遥不可及。在同一专场,西周早期青铜兽面纹簋成交价105.8万元,这是众多百万级青铜拍品中比较平常的一件。虽然大家都知道青铜器具有极好的收藏前景,但是根据《文物法》规定,青铜器是不准买卖的,因为青铜器一般都是汉代以前的文物,大多数是国家一级甚至特级文物。目前市场上所有可以销售的青铜器,一般分为两种,一类是存在国内,但在国家文物法、拍卖法颁布以前
期刊
吴冠中《日照群峰》 香港苏富比秋拍 成交价4876.5万港币  近日,随着苏富比、保利和嘉德在香港相继收槌,2019年下半年第一个指标拍卖季落下帷幕。在过去几个月里,香港艺术市场环境急剧变化,加上近期人民币也正在剧烈震荡,多重因素叠加,令人有足够理由看衰本轮香港秋拍。  不过,对于关注这轮秋拍的人而言,最大的印象恐怕还是高价横飞,而且高得不可思议。以往形容价格顶点的“亿元级”在本季直接翻倍至“两亿
期刊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长线资金开始加快进入A股市场。其中,从A股入摩、入富,再到外资持有A股流通市值比例持续攀升,实际上A股市场的机构化比例也处于持续增长的态势。  与此同时,从国内长线资金的流向分析,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养老基金等长线资金也有入市提速的需求,而近年来,A股市场也有走向市场化、国际化乃至机构化的发展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近年来市场关注度有所提升的职业年金,其投资运营的
期刊
受科技股行情爆发等影响,近期大盘终于再次站上3000点,截至9月12日收盘,上证综指报收3031.24点,年内大涨21.55%。  实际上,3000点一直以来都是A股的一个重要整数关口,也是投资者进场与否的心理关口。不过,历经几波震荡,大盘从3000点又回到3000点、一切涨幅归零后,那些3000点入场的投资者后来都赚到钱了吗?期间有哪些基金凭借优异的主动管理能力,为持有人赚取了积极的正收益?一直
期刊
我国的中产阶层处在一个相对尴尬的位置,他们手中虽然有一点钱,但也因为这么一点钱而担惊受怕,如履薄冰。在适应了现在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后,他们便很难接受水平下降的心理落差,因此,中产返贫也就成了他们的噩梦。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兴技术的冲击,中产阶层的收入也在不断缩水,随着财富的慢慢流逝,返贫的危机也悄然来袭。那么,造成中产返贫的罪魁祸首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一同来梳理一下。第一祸首 中年职业危机  2
期刊
最近,每个人的朋友圈肯定都会被这样一组语录刷屏: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这个问题不需要商量,都听我的”;  “我不管,我说一个就一个”;  ……  抛开具体情境,乍一看,还以为是职场老板下达命令,谁能想到这是出自综艺明星之口,而且还火出了圈,火遍了全网。说到这,答案已经呼之欲出,该语录的创作来自于《中餐厅》的嘉宾黄晓明。  “明言明语”火了,一时间围绕着黄晓明的各种调侃也纷至沓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