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画是人类运用图画技术成功地表现连续运动过程的结果,让人类从静止画面审美欣赏进入了具有视觉动感画面的审美。动画是儿童活动的梦想,成人的童话。动画多渠道传播为儿童提供了大量的视觉信息。可爱的造型、生动的情节、完美的技术制作这些综合因素,在生活中循环再现,使动画成为引发儿童情感共鸣、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动画给儿童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和快乐,动画成为了儿童学习的新兴趣,动画对儿童美术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1.动画激发儿童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对某种事物持续地倾注着积极感情的认识活动。儿童的学习兴趣是在引发儿童好奇心、有趣的事物中产生的,有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创造性的活动热情。动画造型设计的奇思妙想、无所不能的动画故事、引人入胜的影视效果给儿童提供了无限联想的空间,很大程度地引发儿童对动画探索的兴趣,希望自己能创作精彩的动画作品。而为了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动画形象,需要儿童观察和提炼生活中事物的各种特征,保持对事物观察和了解的兴趣。这种探索精神正是美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动画促使儿童进行积极的探索活动,不断提高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能力,保持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儿童的学习兴趣是在活动中产生的,多样的动画活动让儿童参与时保持了对美术学习的新鲜感。动画可以以美术作品静态方式呈现(如动画图片、动画形象雕塑),也可以在计算机系统的操作下呈现出立体动态的方式(如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的数码图像技术实现人与虚拟世界的交互)。拥有多种动画活动的经历让儿童积累了大量情感体验,而情感在学习中能直接转化为动机。如果教师能采取适当的方式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与学生的动画活动进行交流,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为持久的学习动力。动画故事简单易懂,情节曲折有趣,激发了儿童美术创作的兴趣。儿童头脑中的想象力源于对动画故事材料所引发的一连串的回忆、暗示和期待。动画情节设计提供了可借鉴的创作思维方法,对美术创作有直接促进意义。
动画原画的基本技法是线条勾勒形象、平涂或渲染色彩。对工具材料的基本要求仅需笔和纸。动画绘制技法易于掌握,工具材料廉价易得,对动画形象的设计和情节编绘时自由发挥空间很大,创作自由,这些优点让儿童在生活中广泛选用动画原画作为信息交流工具。儿童在设计动画形象和尝试表现动作的连续性变化时,需要通过摹仿动画作品,理解有关运动规律、透视和比例、场景组合等知识。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儿童既获得了相关知识,又更轻松地进行美术造型活动,而操作能力的增强又激发了儿童对美术更深入学习的兴趣。
2.动画培养儿童在生活中进行美术学习的习惯。大量流行的动画片及相关产品使动画成为儿童在生活中容易获得的学习资源。儿童喜爱动画,主动地投入动画的学习,通过感受动画、收集阅读动画资料、摹仿动画等活动,养成了在生活中进行美术学习的习惯。
由于动画传播的多种渠道,儿童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动画。有的儿童对自己喜爱的动画片会不厌其烦地反复观看数十遍、几十遍,直至对每一个形象细节,角色的每种表情和动作变化都非常熟悉,可以默画出动画场景,人物对白也能倒背如流。这种源于兴趣的感受方式让儿童理解和学习了动画的图像、文字及表现形式,实现了儿童与动画作品的交流。优秀的动画作品是承载了极高艺术价值的造型载体,是美术、文学、现代科技等综合因素的结晶,对儿童美术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吸引力。而儿童在感受动画的过程中养成观察事物、感受生活的习惯。
儿童主动地利用生活中动画资源进行美术学习还表现在对动画资料的处理方面。儿童利用业余时间在生活中选择和分析动画资料:将动画系列片影碟按播放序号排列,了解情节前后的联系;在玩具里组合动画形象,操纵玩具进行影片里的情节游戏或自编游戏活动;尽可能地收集一套完整的动画系列的出版物;购买服装、文具时要求选择有自己喜爱的那一类动画形象的新产品;坚持每天观看动画片,观察动画角色的特征并以绘画形式记录下来;对同一类动画形象的表现进行分析,判断作品质量的高低;摹仿动画资料内容反复进行绘画练习和情节创编。
儿童对动画的摹仿活动主要表现在绘画摹仿和生活摹仿。绘画摹仿以再现动画形象、动画场景为主。儿童在绘画摹仿时要求自己能准确再现动画形象原作的特征,用线保持动画作品的特色,比例及动态也尽量与原作接近。通过摹仿动画形象,儿童能自如运用线造型,对形象的特征表现也较为关注,儿童在模仿中促进了绘画技巧的表现能力。对动画的生活摹仿是对美的理想形象的摹仿。儿童在日常装扮时摹仿动画中人物造型的服装和配饰。女童希望自己是动画片中大眼睛的美女,能在生活中穿着动画角色精美的服装;男童希望自己长得更高一些,能拥有动画片世界里神奇的道具和武器。儿童在美化自己生活时会主动地摹仿动画场景的装饰风格。生活的摹仿反映了儿童的愿望,反映了他(她)们对生活中美术资源的选择方式和审美情趣。儿童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在成人和美术教育者没有要求的情况下进行的,动画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儿童进行自学。对动画的喜爱让儿童养成了主动选择生活中的美术资源,积极地进行交流和美术学习的习惯。
3.动画扩展儿童的美术创作空间。创造性是儿童进行美术创作的灵魂。儿童的创造力主要表现为创造性想象,往往借助想象进行创造。“想象是儿童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也是儿童行动的动力之一。” 这种想象总是以儿童熟悉的生活为依据的。动画向儿童展示了一个创造的想象世界,精彩的动画世界为儿童所熟悉,构成了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富有创造性的动画作品丰富内容吸引了儿童探索和摹仿,将动画创作逐步吸收为启发自己美术创作的艺术养分。动画的主题阐述(内容)、表现语言(形式)、艺术风格、电影思维特点、思想内涵扩展了儿童的美术创作空间。
艺术作品的个性化是艺术的生命,动画艺术的个性化为鼓励儿童进行有创造性表达提供了成功的创作样式。动画作品的个性化包括主题阐述(内容)和表现语言(形式)两方面。动画主题创作有古代神话题材、现实题材、科幻题材、童话题材等。动画创作不受任何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从一点向各方向扩展思考去探索未知境界,寻找新主题。儿童大量接触多样而有一定思想深度的题材,借鉴动画创作的方式,以灵活的思考方式进行自己的美术创作构思。
动画表现语言各具特色的艺术感染力,树立了儿童的创造意识。动画表现语言丰富,以绘画形式为例,有油画、水粉、水彩、蜡笔、素描、水墨、壁画、岩画、工笔画重彩等风格,另还有各种新颖的实验手法运用。在材料方面,金属、橡胶、泥、木材、植物的茎叶等各种形质的材料都曾运用于动画创作。表现语言的变化代表了创作者不同的感受,让儿童在掌握技能的同时体会自己作为创作主体的重要性。对动画表现语言的运用可以提高儿童的创作技能表现水平。
动画片最基本的要素是绘画和电影。动画用动画电影的思维方式为儿童开辟了艺术创作的新思路。动画电影思维是一种独特的电影思维,综合地表达了电影的时空观念、音画观念和蒙太奇观念。电影语言的运用给儿童带来了视觉冲击力强、叙事方式灵活、构图形式多变、运动流畅等具有电影思维特点的视听效果。如果教师能采取简明易懂的方式帮助儿童理解电影思维的方式,可以避免儿童处理画面的概念化问题,增强儿童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动画寓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动画创作者对人类文化的高度提炼和艺术再创作。动画内涵与人性、友谊、亲情、教育、传统文化道理、环境保护、科普知识、未来发展等主题相关,深化了儿童美术创作的思想深度,引导儿童以美术创作的形式表达对文化和社会的看法,实现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儿童的美术创作领域不再局限于日常生活,更具有社会成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行更多有思想深度的题材创作,美术创作空间因此而进一步扩展。
(责任编辑:李之宣)
1.动画激发儿童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对某种事物持续地倾注着积极感情的认识活动。儿童的学习兴趣是在引发儿童好奇心、有趣的事物中产生的,有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创造性的活动热情。动画造型设计的奇思妙想、无所不能的动画故事、引人入胜的影视效果给儿童提供了无限联想的空间,很大程度地引发儿童对动画探索的兴趣,希望自己能创作精彩的动画作品。而为了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动画形象,需要儿童观察和提炼生活中事物的各种特征,保持对事物观察和了解的兴趣。这种探索精神正是美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动画促使儿童进行积极的探索活动,不断提高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能力,保持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儿童的学习兴趣是在活动中产生的,多样的动画活动让儿童参与时保持了对美术学习的新鲜感。动画可以以美术作品静态方式呈现(如动画图片、动画形象雕塑),也可以在计算机系统的操作下呈现出立体动态的方式(如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的数码图像技术实现人与虚拟世界的交互)。拥有多种动画活动的经历让儿童积累了大量情感体验,而情感在学习中能直接转化为动机。如果教师能采取适当的方式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与学生的动画活动进行交流,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为持久的学习动力。动画故事简单易懂,情节曲折有趣,激发了儿童美术创作的兴趣。儿童头脑中的想象力源于对动画故事材料所引发的一连串的回忆、暗示和期待。动画情节设计提供了可借鉴的创作思维方法,对美术创作有直接促进意义。
动画原画的基本技法是线条勾勒形象、平涂或渲染色彩。对工具材料的基本要求仅需笔和纸。动画绘制技法易于掌握,工具材料廉价易得,对动画形象的设计和情节编绘时自由发挥空间很大,创作自由,这些优点让儿童在生活中广泛选用动画原画作为信息交流工具。儿童在设计动画形象和尝试表现动作的连续性变化时,需要通过摹仿动画作品,理解有关运动规律、透视和比例、场景组合等知识。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儿童既获得了相关知识,又更轻松地进行美术造型活动,而操作能力的增强又激发了儿童对美术更深入学习的兴趣。
2.动画培养儿童在生活中进行美术学习的习惯。大量流行的动画片及相关产品使动画成为儿童在生活中容易获得的学习资源。儿童喜爱动画,主动地投入动画的学习,通过感受动画、收集阅读动画资料、摹仿动画等活动,养成了在生活中进行美术学习的习惯。
由于动画传播的多种渠道,儿童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动画。有的儿童对自己喜爱的动画片会不厌其烦地反复观看数十遍、几十遍,直至对每一个形象细节,角色的每种表情和动作变化都非常熟悉,可以默画出动画场景,人物对白也能倒背如流。这种源于兴趣的感受方式让儿童理解和学习了动画的图像、文字及表现形式,实现了儿童与动画作品的交流。优秀的动画作品是承载了极高艺术价值的造型载体,是美术、文学、现代科技等综合因素的结晶,对儿童美术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吸引力。而儿童在感受动画的过程中养成观察事物、感受生活的习惯。
儿童主动地利用生活中动画资源进行美术学习还表现在对动画资料的处理方面。儿童利用业余时间在生活中选择和分析动画资料:将动画系列片影碟按播放序号排列,了解情节前后的联系;在玩具里组合动画形象,操纵玩具进行影片里的情节游戏或自编游戏活动;尽可能地收集一套完整的动画系列的出版物;购买服装、文具时要求选择有自己喜爱的那一类动画形象的新产品;坚持每天观看动画片,观察动画角色的特征并以绘画形式记录下来;对同一类动画形象的表现进行分析,判断作品质量的高低;摹仿动画资料内容反复进行绘画练习和情节创编。
儿童对动画的摹仿活动主要表现在绘画摹仿和生活摹仿。绘画摹仿以再现动画形象、动画场景为主。儿童在绘画摹仿时要求自己能准确再现动画形象原作的特征,用线保持动画作品的特色,比例及动态也尽量与原作接近。通过摹仿动画形象,儿童能自如运用线造型,对形象的特征表现也较为关注,儿童在模仿中促进了绘画技巧的表现能力。对动画的生活摹仿是对美的理想形象的摹仿。儿童在日常装扮时摹仿动画中人物造型的服装和配饰。女童希望自己是动画片中大眼睛的美女,能在生活中穿着动画角色精美的服装;男童希望自己长得更高一些,能拥有动画片世界里神奇的道具和武器。儿童在美化自己生活时会主动地摹仿动画场景的装饰风格。生活的摹仿反映了儿童的愿望,反映了他(她)们对生活中美术资源的选择方式和审美情趣。儿童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在成人和美术教育者没有要求的情况下进行的,动画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儿童进行自学。对动画的喜爱让儿童养成了主动选择生活中的美术资源,积极地进行交流和美术学习的习惯。
3.动画扩展儿童的美术创作空间。创造性是儿童进行美术创作的灵魂。儿童的创造力主要表现为创造性想象,往往借助想象进行创造。“想象是儿童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也是儿童行动的动力之一。” 这种想象总是以儿童熟悉的生活为依据的。动画向儿童展示了一个创造的想象世界,精彩的动画世界为儿童所熟悉,构成了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富有创造性的动画作品丰富内容吸引了儿童探索和摹仿,将动画创作逐步吸收为启发自己美术创作的艺术养分。动画的主题阐述(内容)、表现语言(形式)、艺术风格、电影思维特点、思想内涵扩展了儿童的美术创作空间。
艺术作品的个性化是艺术的生命,动画艺术的个性化为鼓励儿童进行有创造性表达提供了成功的创作样式。动画作品的个性化包括主题阐述(内容)和表现语言(形式)两方面。动画主题创作有古代神话题材、现实题材、科幻题材、童话题材等。动画创作不受任何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从一点向各方向扩展思考去探索未知境界,寻找新主题。儿童大量接触多样而有一定思想深度的题材,借鉴动画创作的方式,以灵活的思考方式进行自己的美术创作构思。
动画表现语言各具特色的艺术感染力,树立了儿童的创造意识。动画表现语言丰富,以绘画形式为例,有油画、水粉、水彩、蜡笔、素描、水墨、壁画、岩画、工笔画重彩等风格,另还有各种新颖的实验手法运用。在材料方面,金属、橡胶、泥、木材、植物的茎叶等各种形质的材料都曾运用于动画创作。表现语言的变化代表了创作者不同的感受,让儿童在掌握技能的同时体会自己作为创作主体的重要性。对动画表现语言的运用可以提高儿童的创作技能表现水平。
动画片最基本的要素是绘画和电影。动画用动画电影的思维方式为儿童开辟了艺术创作的新思路。动画电影思维是一种独特的电影思维,综合地表达了电影的时空观念、音画观念和蒙太奇观念。电影语言的运用给儿童带来了视觉冲击力强、叙事方式灵活、构图形式多变、运动流畅等具有电影思维特点的视听效果。如果教师能采取简明易懂的方式帮助儿童理解电影思维的方式,可以避免儿童处理画面的概念化问题,增强儿童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动画寓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动画创作者对人类文化的高度提炼和艺术再创作。动画内涵与人性、友谊、亲情、教育、传统文化道理、环境保护、科普知识、未来发展等主题相关,深化了儿童美术创作的思想深度,引导儿童以美术创作的形式表达对文化和社会的看法,实现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儿童的美术创作领域不再局限于日常生活,更具有社会成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行更多有思想深度的题材创作,美术创作空间因此而进一步扩展。
(责任编辑:李之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