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视唱练耳发展脉络与教学设计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ibingg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视唱练耳学科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最初是17世纪为了训练声乐学习的学生的读谱能力设立的,后来它逐渐从音乐的发展中独立出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视唱练耳学的综合性越来越强。为此,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等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梳理了视唱练耳学科的发展脉络,根据当前高师视唱练耳学科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初步的教学设计,希望有助于高师视唱练耳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视唱练耳;发展脉络;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J613.1                          【文献标识码】A
  视唱练耳学科的发展离不开音乐历史的发展,它与其他音乐形式已经形成了一种相互交融的状态。“视唱练耳”这一音乐俗语,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的音乐文明。河马时代中的“口头文学”《荷马史诗》中的口头传唱实际上与视唱练耳有相通之处。到了近代的西欧,形式多样的记谱法相继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音乐传播交流与创作方式。各种音乐流派与观点深刻影响着视唱练耳学科的发展。到了圭多时代,记谱法发展为四线谱。视唱练耳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是在18世纪末期。视唱练耳学科于近代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视唱练耳在中国发展的雏形。
  一、视唱练耳的发展脉络
  (一)视唱练耳的含义
  所谓视唱练耳,其实是一种技能,它分为两个部分,即视唱与练耳。视唱,即对音乐作品不经过事先预习,就能视谱即唱的能力;练耳,即对人耳听觉能力的训练。视唱练耳的教学最终要达成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对音准、音色、节奏、旋律有内在的联想与想象。
  (二)视唱练耳的发展过程
  起源:公元前4世纪。这一时期,古希腊有了较为系统的音乐理论,但由于是即兴创作,难于记录,所以一些幸存的乐谱并不完整。但此时已经出现了记谱法,一些音乐理论由此传播开来。
  发展:西罗马帝国到文艺复兴运动时期。这一时期就是所谓的欧洲中世纪,频繁的战争和动荡不安的政局使得一些乐谱和音乐理论相继失传,经过部分神父的传播,一些记谱法资料、音乐作品得以保留下来,主要包括记谱法、复调、多声音乐、视唱练耳及其他更为详尽的音乐艺术理论。这一时期,查理曼大帝为音乐发展做了重要贡献。此外,圭多也对视唱练耳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独立学科:18世纪末期。于1795年建立的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将视唱练耳纳入教学体系,至此视唱练耳才被确立为独立的音乐学科。
  二、高师视唱练耳学科发展现状
  从国内来看,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的音乐事业有了长足进步,一些音乐院校和高校通过引进、学习、借鉴、相互吸收、融合,形成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教学体系,一大批优秀音乐人才不断涌现。这里以高师为视唱练耳及教学设计的对象,展开进一步研究。
  从入学考试看。视唱练耳学科的考试形式主要包括三种:听音记谱、视唱、演奏。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测试,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的音乐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素养。
  从学时上看。不同于专业音乐院校,高师视唱练耳学科一般都是两个学年,主要原因是高师的视唱练耳学科仅仅是一门基础学科,目的是为进一步学习其他音乐学科打下基础,没有作为独立学科来设置。
  从教学形式上看。高师视唱练耳的教学主要是以年级为单位进行班级授课,同时是确保相应的教学进度。
  从教学内容上看。由于高师一般没有独立设置视唱练耳专业,所以一般只进行“视唱”和“听觉训练”两个环节的训练。当然,各个专业对于教学的进度、难易程度也会有一些差异。视唱训练主要涵盖单声部、多声部、带伴奏等视唱,弹唱、和弦构唱、视唱曲写作等内容;而听觉训练主要是听觉分析和听写两个环节。以上教学内容基本依据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
  从教学评价上看。视唱练耳教学的考核评价形式主要有两种:考查和考试。当然,不论哪种形式,都是为了达到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的目的。两种形式从不同角度反映着视唱练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而,单纯的以考试成绩衡量教学效果显然不够全面,不够客观。
  三、高师视唱练耳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一)教学大纲
  视唱练耳教学设置为三年制,第一学年为基础阶段的理论学习,第二、第三学年为视唱练耳的学习。各个学年要求的教学要求也要有所差异。各个专业进行视唱练耳教学的时间和学时根据各专业要求也要有所差异。如作曲专业学习年限为三年,一周两学时;而舞蹈专业则仅在第一学年学习基础的理论知识和节拍节奏的训练;声乐、钢琴专业的学习年限为2学年,分别在第二、第三学年。
  (二)教学目标与任务
  视唱练耳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能让学生达到一听就能唱、一看就能演奏的水平。概括地讲,视唱练耳教学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训练表演实践技能。要达成的技能主要有这样几个:辨别音乐构成要素的技能;清晰划分音乐曲式结构的技能;能对不同节奏节拍的旋律有较高的敏感度;区分把握不同音乐风格的能力;模仿与创作音乐片段的技能;听觉技能。
  (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视唱、听写、听觉训练。
  视唱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要求学生能准确传达音准、节奏、旋律、力度等要素。教学上,视唱环节应该占更大的比重,至少有一半以上时间是进行视唱教学。视唱教学主要分为三个环节:准备、唱谱、总结。
  听写承担着训练学生记忆能力和书写乐谱能力、培养学生内心听觉的任务。要在听写上做好,就必须对音高、节奏、旋律、曲式结构、和声听辨有深刻的把握,并进一步学习曲式学、复调等其他相关课程。
  听觉训练主要是训练对调式、调性、节拍等的听觉分析,训练对旋律、音乐风格的听觉分析,训练对和声、和弦的听觉分析,训练对多声部音乐结构的听觉分析。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听和唱是分不开的,要将听觉分析与构唱融合在一起进行训练。
  (四)教学选用
  现阶段,视唱练耳教材分三个层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国家课程有两种:一种是专业性较强的由国外引进的视唱练耳课程,如法国《雷卡视唱教程》等;国内的教程编写一般融入了民族特色与元素。
  (五)教学方法与形式
  视唱练耳教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内容丰富,包含教育学、心理学、音乐学等多学科内容。因此,在教学上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因材施教,以班级授课为主,同时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四、结语
  总而言之,视唱练耳教学是一个多维度的发展过程,这需要教师正确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要让学生明白视唱练耳在专业学习中的基础性作用,从内心听懂音乐,体会多元音乐文化对个人成长和日常生活的影響,从而才能表达好自己的音乐。
  参考文献
  [1]黄茜.多元与综合——新时期本科视唱练耳教学探索[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2(01):157-164.
  [2]钱今帼.视唱练耳教学的多元化趋向[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8(03):53-58.
  [3]陈建红.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的现状与改革对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112-114.
  [4]葛卉.建立广义的视唱练耳教学理念——对视唱练耳教学中民族性、文化性及社会性问题的思考[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04):88-94.
  [5]杨丽霞.试论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民族音乐思维[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7(02):191-198.
  [6]任远. 视唱练耳发展脉络与教学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徐静,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师音乐教育。
其他文献
以某300Mw亚临界机组为例,对机组采用热再抽汽经减温减压后对外供热的改造方案进行了分析,重点对抽汽方案、抽汽对发电量影响、可调抽汽与非可调抽汽的比较、汽轮机推力等进行
目前各地网络运营商都认识到广告统一经营的必要性,并将建设省级统一的广告平台提上议事日程,力图从技术层面彻底解决广告经营的分散状况,但是各省广告平台的现状极为繁复,运
针对北方冬季风电消纳的两种途径,依据热力发电厂热经济性评价方法,对不同形式的机组采取不同深度调峰的改造路线,进行了节能分析。结果表明:在发电侧,纯凝机组应首先进行深度调峰
从有线电视网络的现状出发,论述了建立大数据的必要性和多系统结合建立大数据的方法,阐述了大数据给有线电视行业的市场开发、网络建设和运营维护等带来的积极影响。
【摘要】演唱技法与作品风格是民族声乐在艺术交流过程中两个十分重要的组成因素,但是这两者之间也有一些艺术上的分歧。这就要求大家在开展艺术分析时,对演唱技法和艺术风格这两个概念要加以区别对待,认真区别他们之间的艺术特征和关系。演唱技法是指演唱人员在唱歌的时候所采用的演唱方法和使用的技巧。民族声乐的艺术风格主要指一个歌唱演员、一个艺术流派或是讴歌时代的歌曲,在演唱的过程中主要表现艺术的宏伟和气魄,作品的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于教育越来越重视,这得益于我国教育教学部门提倡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政策。这项政策也推动了我国一些冷门科目的发展,例如音体美。对于小学生而言,音乐课
应急平台建设是应急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衢州华数基于广电网络建设的乡镇新型应急防控平台弥补了以往平安城镇建设的不足,不仅可满足治安视频监控的需求,还能实现安全管理
本文分析了电路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阶段式的教学方案,介绍了在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具体作法,针对不同阶段的实验,教学上各有侧重,引导学生从基础着手,循序渐进阶段
通信电源在通信系统中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因此如何提高其可靠性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运用通信电源系统的分布结构来增强其可靠性,可为通信系统的安全传输提供坚实的基
中华优秀国学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趣味和做人道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更加强调文化自信,而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于"新学堂歌"的创作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