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首曲:保卫即将崩溃的生态堤岸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look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玛曲:黄河的蓄水池
  
  黄河九曲十八弯,甘肃南部的玛曲便是“天下黄河第一曲”。
  玛曲地处青藏高原东端,是甘肃、四川、青海三省交界之处。
  黄河独爱玛曲。黄河从青藏高原东流,出青海省久治县进入甘肃,东流至玛曲县的木日河,经阿万仓、齐哈玛及采日玛乡,从曼日玛向西北方向流经县城所在地尼玛乡,又西上经欧拉乡、欧拉秀玛乡,再次进入青海境内。黄河环绕玛曲全境,流程长达433公里,流域面积9 59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94%。
  
  玛曲是黄河的“蓄水池”。黄河在玛曲境内支流众多,较大的一级支流有27条之多,较小的二三级支流达300多条,这些支流均发源于阿尼玛卿山和西顷山南翼。据黄河水文部门的测量数据显示,黄河从青海门堂乡进入玛曲时流水量只占黄河总水量的20%,而从玛曲县欧拉秀玛乡再返入青海省河南县时,流量增加到黄河总流量的65%左右,补充水量达黄河总水量的45%以上。充沛的雨水,众多的支流,使玛曲成为黄河径流主要汇集区, 成为黄河上游至源头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成为黄河的主要补充地。
  玛曲是青藏高原上范围最大的湿地。玛曲域内海拔虽然较高,但地势平坦,黄河在这里流速缓慢,落差不大。尤其在玛曲县的阿万仓等乡,由于地势平缓,河岸平坦,河水渲泄不畅,河岸上多沼泽地。大大小小的水潭、湖泊、沼泽地,在黄河两岸星罗棋布,在高原的阳光下闪烁明灭,宛如天上银河。
  玛曲被誉为“亚洲第一优良牧场”。自汉代就有“羌中畜牧甲天下”之称,现在也草原辽阔、水草丰美,是天然的优良牧场,被誉为“亚洲第一优良牧场”。玛曲县草地面积达86万公顷,占其土地面积的近90%。由于黄河从该县三面环绕而过,使许多地方形成了宽阔的滩涂地。这些地方地表平坦,水草丰美,成为亚洲最优良的牧场之一。主要畜种有“高原之舟”美称的牦牛,闻名全国的欧拉羊、河曲马等优良品种。
  玛曲,也是濒危动物栖息的乐园。由于玛曲地形地貌多样,植被类型较多,形成了适应高寒气候特征的野生动植物区系。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有马鹿、麝、雪豹、白唇鹿、梅花鹿、棕熊、猞猁、丹顶鹤、黑顶鹤、天鹅、雪鸡、蓝马鸡、藏原羚等十多种。
  
  被沙丘“蚕食”的草地
  
  出玛曲县城南行3公里,就到达黄河岸边,黄河两岸至远处的山脚下,便是一望无际的草原了。眼前的情景让人触目惊心:临近黄河的岸边不是如茵的草滩,而是一座座高大的沙丘,从黄河岸边向草原深处绵延而去!被高大沙丘威逼之下的草原,已经失去了阔大辽远的气势,正悄然向后退缩。
  
  下黄河首曲桥,沿着道路旁的草地步行至那些高大的沙丘。草地上的草稀稀疏疏,而这稀疏的草也是生长在沙地上。脚踩在上面感觉不到草的存在,更像是在沙漠里行走。在沙丘与草地的接壤处,能真切地感受到沙丘“蚕食”草地的景象:沙丘上的流沙在向下流动着,在沙丘与草地的接壤处,一棵棵草茎被沙粒压得倾斜着,而离沙丘三五米的地方,成片的草被沙粒埋压得只剩下两寸多长的草尖,那些刚被沙丘压埋的草多已发黄腐烂。
  眼前的沙丘有十几米高,坡度较缓,但登爬起来相当困难,一迈步,脚便被沙粒埋没,而且身体下滑。这里的沙丘沙粒疏松,显然是新堆集起来的,不像甘肃西部一些大沙漠中的沙丘,经过岁月的沉淀容易登爬。
  登上沙丘,黄河就在脚下,河面宁静如一袭赭黄的丝绸,飘向玛曲草原的深处。黄河两岸蜿蜒的白色沙梁,如两把寒光闪闪的刀子,插入草原的深处。而在草原的边缘,成群的牛羊悠然自得地啃食着青草,全然不知沙丘的逼近。
  下了沙丘,走上一条简易公路。这条简易公路沿着黄河向西北方向至玛曲县的欧拉乡和欧拉秀玛乡。
  过毛日扎西滩时,有人告诉我们:刚在玛曲黄河大桥上看到的沙丘,被当地人誉为玛曲的“鸣沙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拉乡沿河一带只有零星的小沙丘,30多年后,座座“鸣沙山”连成了一道数十公里长的沙阵,而且正在以每年6~10公里的速度向草原深处蔓延。
  在宗喀草原的一处牧点,沙地已经连片分布,每天都有流沙直接流进黄河。而成片成片的沙丘上,一群群牛羊正在啃食着星星点点的草苗。见我们到来,几个正在放牧的牧民过来和我们搭话。他们说:30年前这里的牧草足有一人高,也有星星点点的露沙地。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草原上的风大了,沙地也多了。先是出现了一个个沙窝,后来一堆堆沙丘出现了,而且沙丘越来越高,面积越来越大,草原越来越少。几位牧民忧心忡忡地告诉我们:照这样发展下去,要不了多少年,这里就没有草原了。
  
  第二天,我们沿黄河南行,没有多长时间就到了曼尔玛乡境内。曼尔玛是玛曲县南一大片湿地,面积超过150万亩,与四川若尔盖湿地连成一片,构成了黄河上游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沼泽干了,湿地一天天缩小,只剩下星星点点的水洼,而且现在已经成为玛曲草原沙化的中心。在被誉为“飞禽乐园”的乔科沼泽地,我们没有看到“乐园”里的飞禽,却看到了草原上大大小小的黄沙沙丘。脚刚一踩下去就感到了沙丘在下陷。稀疏的牧草大多根茎裸露,几近枯死。在黄河边上,草地被黄河水长期浸蚀,草地下面的泥沙层也被掏空,形成大面积塌陷沙滩。
  
  崩溃的绿色屏障
  
  据有关部门统计,玛曲境内433公里长的黄河沿岸,已有200多公里严重沙化。黄河首曲湿地是当地生态系统的绿色屏障,一旦失去这个屏障,整个生态系统就向无序发展,甚至导致系统崩溃。
  有专家进行过计算:玛曲县草原平均沙化速度超过14%!
  玛曲草原出现严重沙化现象并非始自今日。甘南州环境保护部门提供的材料显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玛曲县草场基本上没有沙化,呈现出一片“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自然界的变化,以及社会环境中政策和人为作用,草场开始出现零星沙化。到20世纪80年代,玛曲草原的生态环境开始急剧恶化。80年代初,玛曲县草原沙化面积超过2万亩,80年代末,其境内的草原沙化面积急增20多万亩。20世纪90年代,玛曲境内的草原沙化面积增加到近70万亩。
  玛曲县目前沙化面积集中连片且达到国家治理标准的超过4万公顷,有沙化点36处。其中流动沙丘200多公顷,固定沙丘400多公顷,部分沙丘高达12~15米。全县草场退化面积达40%以上。全县20.8%的草场已不能使用或失去利用价值。
  
  玛曲草原严重沙化的现象已经引起国际有关组织的重视。前几年,国际湿地组织的专家在玛曲进行考察后,深感忧虑,他们呼吁,如不治理这片沙化草场,任其恣意扩大,黄河首曲在不远的将来会变成高寒荒漠,其结果是流淌了数千年的母亲河会慢慢变成小河小溪,直至消失。
  玛曲草原的沙漠化和干旱还导致黄河首曲湿地地下水位下降,玛曲境内数千条泉眼已经干涸,流入黄河的27条主要支流中,已有11条常年干涸,另有不少成了季节河。数百个湖泊水位明显下降,地表径流量和土壤含水量锐减,全县干涸的沼泽面积高达160万亩。
  从玛曲县城东到大水沟一带,大片大片干涸的沼泽绵延十多公里。以前这里是大片的水域,野鸳鸯、水鸭、水獭很多,尤其是在夏天的时候,十分漂亮。但现在,沼泽干涸了,我们看到的是龟裂的地皮。更可怕的是大片大片的地皮上已经没有草了。
  更严重的是,被称为黄河“蓄水池”的玛曲湿地萎缩之势仍在继续。
  
  天灾人祸导致生态恶化
  
  玛曲草原沙化、湿地退化是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
  从自然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是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与全球气候变暖。
  有专家通过研究后发现:玛曲草原沙化的沙源是该地地质环境的产物。通过地质演变史考证,距今115万年前,黄河流域内河流之间不相贯通;距今105万年左右,黄河水才形成雏形;直到距今10万年到1万年之间,黄河才形成从河源到入海之间上下贯通的全国第二大河。玛曲草原究竟是昔日的古河床还是大湖泊,已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如今浮出地面的沙子就是最古老的见证。昔日的大湖床或者河床,在自然和人为的双重作用下,已经渐渐浮露出来,成为玛曲草原沙化的沙源。这样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另外,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气候日趋干旱。在玛曲地区,干旱的气候使地表径流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导致亚高山灌丛草甸中灌丛面积不断减少,湿地面积减小或干枯,天然草场植被大面积枯死,草场土地裸露,草场严重退化,水土流失,草地沙漠化。
  干旱少雨导致玛曲草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致使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地区补充黄河水量减少了15%左右,直接导致了黄河下游连续多次断流。
  与此同时,鼠害给玛曲县草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黄河沿岸的曼日玛、阿万仓和欧拉秀玛等地的草场有大面积的黑土包,是鼠类打洞吃草根时推出了大量的黑土覆盖在植被上形成的。鼠害特别严重的地方因为草的根茎被咬断,草原上的草大面积枯死;草场上的土壤裸露,沙层漫延,形成“鼠荒地”。这种大片的“鼠荒地”逐渐演变为沙化区。
  除了自然灾害,人为破坏也是导致玛曲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
  玛曲草原牧场超载过牧是导致草原沙化、湿地干涸的原因之一。牧民们认为草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多养牛多养羊才是惟一的致富路,只求多产,不管草原的承受能力,掠夺性经营和超载过牧日趋严重,使本来十分匮乏的草地资源得不到休养。许多牧民习惯于粗放的游牧方式,逐水草而居,靠天养畜。资料显示:20世纪50年代初期,玛曲县牧民不到1万人,牛羊仅20余万头。近年,这个主要以游牧为主的县,有3万多牧民,牛羊100多万头,大大超过了草场承载力。草原超载导致草场退化、质量下降,造成生态环境失衡,诱发草地沙化。
  玛曲是一个纯牧业县,国民生产总值将近一半来自畜牧业,牧民生活主要依靠畜产品。在玛曲牧区,提高生活水平,发展经济的主要手段就是多养牛羊,而多养牛羊势必会导致草场超载。
  
  人为破坏草原的现象也相当普遍。近50年来,我国出现了四次草原大开荒,1 930多万公顷的优良草原被开垦。在这种大背景下,玛曲境内的草原也不可能幸免。在玛曲,采挖药材这种人为破坏尤为严重。现在的玛曲草原,冬虫夏草、秦艽、贝母、红景天等珍贵药材已难觅踪迹。据统计,在过去20年里,玛曲草原每年因滥采滥挖药材资源毁损草场达300万亩以上。玛曲县草场的土壤分布为垂直分布,从上到下为黑土层、黄土层和砂岩层,这些土层一旦出露,遇风则使沙土漫延,导致草场沙化。
  另外,道路建设和开采矿产资源的非规范施工也能导致草场沙化。在合作到玛曲的道路上,可以看到修建道路对草原的破坏性威胁:宽阔的道路伸向草原的深处,有些路段旧道路在不断拓宽,有些地方旧道路被废弃,又在附近开辟出一条新道路。那些废弃的旧道路在风霜雪雨的侵蚀下,有可能成为新的沙源。
  
  保卫“天下黄河第一曲”
  
  “天下黄河第一曲”的生态的状况,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从1996年起,甘南州及玛曲县便大力推行草场承包制,开始实施草场围栏、人畜饮水、人工种草、牧民建房、棚圈建设、退化草场治理、治虫灭鼠等草原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措施。1996年以来,玛曲县财政专户设立育草基金,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草原围栏和草原灭鼠,先后控制鼠虫害面积522.3万亩。1996~1998年,投资400万元,围栏改良退化草场万亩,人工种草2 010亩。1998年香港乐施会和兰州大学干旱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实施的高效畜牧业生态示范工程,总投资227万元,通过围栏补播、除莠、施肥、灭鼠等综合改良措施,改良治理草场面积1万余亩。
  2001年1月,甘肃省政府向国家环保总局提交了黄河首曲为“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申请报告,得到了国家环保总局的大力支持,并很快批准同意。
  
  根据国务院提出的“在保持流域(区域)生态平衡、减轻自然灾害,确保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区和防风固沙区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的要求,通过近几年的努力,玛曲县“创建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积极动员全县人民共同“保卫黄河”,引导全县干部群众全力以赴投入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之中。为了保护草原,遏制乱挖滥采,发动群众监督和查处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法行为,从而有效地保护了草原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使这块曾被誉为“亚洲第一优良牧场”的草原,开始重新焕发生机。
  为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专家们建议对玛曲草原沙化进行全面整治,并建立典型生态环境实验示范区, 保护涵养水源地, 控制草原沙化发展趋势。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 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玛曲草原沙化的治理,对黄河上游及高寒草原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畜牧业改善人的生存环境,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项目的实施将产生较大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其生态环境的好坏,事关黄河上游地区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同时对全流域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铜板铁琶,唱不尽中国的皇陵文化。其中,仅一座显陵就足够文人墨客们“唱”上一通的了。  显陵是嘉靖皇帝朱厚熄的父亲朱祐杬和母亲蒋氏的合葬墓,位于湖北钟祥城东北一隅,坐落在城北古老而美丽的莫愁湖畔。  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许莫愁女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耳熟能详,可他们却未必清楚莫愁女是何方人氏,误以为她就是南京城里土生土长的大有人在,就连宋代著名词家周邦彦也在其中,真所谓:莫愁美女天下名,谁识佳丽楚都人?因
近日,西安茶文化研究交流的国际学术文化舞台——西安大唐茶文化研究中心宣告成立,中心将以弘扬中华茶文化为己任,开展茶文化的历史、科学、文化、茶道等领域的研究和交流,繁荣茶
在严洁的带领下,湖南中医药大学经络研究所三十四年如一日,执着于经络实质的探究,取得了诸多创新成果。
古有吴王因西施而亡国,今有鄢颇因李小冉而遭砍伤。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自古也有男人喜欢把罪过归结到女人身上的习惯,红颜祸水应该就是出自有这种心态的男人之口吧!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凝重的故事。暑往寒来已过数载,可这久久未能打开的心结,至今仍让我难以释怀!  那是一个仲夏的清晨,风和日丽,杨柳轻拂。甘肃省博物馆展览大厅,迎来了第一批宾客,这是两个来自宝岛台湾的旅游观光团。他们一行50余人,参观完一楼展览,由讲解员带领上二楼继续参观。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与往日并无异样。  然而,此团上楼不久,一位女士便匆匆跑下楼来,径直奔向一楼的外宾服务部。外宾服务部
期刊
布朗山寨位于海拔1500-2300米的云南临沧地区双江县。这里气候暖和,四季无霜,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原始森林遮天蔽日。
11月15日,61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周其凤就任北大校长。周其凤在2004年7月出任吉林大学校长。此前,他曾经担仟过北大高分子科学研究所所长、北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6月15日上午9时,“国际唐卡艺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青海论坛”在青海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及青海省热心唐卡艺术的各界人士近千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能宪先生指出,珍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遗产,重视当代的文化艺术创造并且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补充,保持特色,共同发展,应该是我们不可忘记的责任,也应该是我们以实际行动做出的努力。  青海省副省长吉狄马加向与会的专
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中,农村负担沉重——推翻旧社会的革命力量在农村兴起壮大,建设新中国的初始动力也由农村提供。建国60年后,农村减负,城镇化建设提速,幸福生活正在成为现实
我国西北地区内陆分布着近20万km^2的黑戈壁,由于其环境的特殊性,使其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境内分布着多样的植被,蕴藏着大量特有的自然资源。但由于自然环境苛刻与交通条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