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用所掌握的资源去创造最大的财富,来实现资产的不断增值,然而,并不是每一家企业都是幸运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加之管理者本身的素质和经验,均可能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这非但不能使企业实现资产增值,相反而使企业出现亏损甚至破产。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发展成为几十年来最严重的国际经济危机,大量企业相继倒闭;近年来,全球企业破产案件远高于新设企业数量,众多大型集团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安然”的轰然倒塌更为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蒙上一层阴影。自1986年我国通过《破产法》以来,破产企业数量递增,其中以国有大中型企业、债务人申请破产居多。复旦大学李若山教授的一项科研成果揭示了令人担忧的现状:如果用国际通用会计准则衡量中国企业,则至少有80%的上市公司存在财务隐患;即使根据中国国情大幅降低评价的标准,还是有将近20%的上市公司存在较严重的财务问题。因此,建立财务风险预警非常必要。财务风险预警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实时监控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潜在风险。它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和其他相关的资料为依据,利用财会、金融、企业管理等理论,采用比例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发现企业存在的隐患,并及时向经营者预警。
一、绪论
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后,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逐步深化,我国的企业被推向市场,破产问题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沪深证券交易所于1998年4月22日宣布对财务状况和其他财务状况异常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进行特别处理(英文为special treatment,缩写为“ST”)。其中异常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上市公司经审定后的两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均为负值,二是上市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定后的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
2.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上市公司财务危机及其预警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并及时对其财务状况做出预测是十分必要并具有现实意义的。
1.研究结论
本文不仅从时间序列角度对财务预警模型动态地进行了实证分析,还比较了两种模型在我国上市公司的预警效果。研究表明:与Z分模型相比,F分模型多了现金流量这个预测公司财务危机的有效变量后,可以使预测结果更具可靠性。但其预测的效果也因时间的长短而不同,预测期越短,预测能力越强,因此该模型比较适合企业判断短期财务风险。但同时也存在缺陷:F分模型并没有考虑不同行业之间的财务指标差异,虽然F分模型的建立是在较大样本基础上,但是具体细化到某行业来说,财务模型的应用上还需要做一定的改进。这样也许更能预警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更符合我国国情。
2.建议
(1)模型应用。已知Z值的大小与折旧以及营运资金有关,因此在预测上市公司财务危机时,可以F分模型为主,Z分模型为辅,结合使用两种模型。若结论一致,表明预警结果具有较强的可靠性。若结论不一致,在借鉴F分模型预测结果的前提下,关注折旧和营运资金的变化。如公司存在固定资产报废但还没提完折旧的情况是否较多等。若企业的营运资金在各年度间变化幅度大,应结合公司营运资金的特点,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妥善管理。因此除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企业的现金流量表也是需要极大关注的。
(2)预警研究。现阶段我国学者大多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进而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预警研究,缺乏在预警理论、模型和方法上的创新。随着我国市场上统计软件的开发与财务资料库的建立,我国学者可结合各种数据统计处理方法,采集大量的样本来建立更适用于我国各行业的财务预警模型,及时地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做出危机预警,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3.模型局限性及注意点
(1)局限性。本文将财务危机定义为因连续两年亏损而被ST,虽然这是由我国特殊情所设的前提,但是和建立模型时最初的财务破产的界定有一定偏差。本文设立的其余前提都影响了两个模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准确性,如行业范围、证券市场的局限性。
(2)注意点。除了上文根据数据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外,在应用预警模型进行判断时,我们还要关注两种模型都采用的变量X4,即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与债务总额账面价值的比值,这个指标主要为了预测公司的偿债能力和再融资能力。但是,诸多因素会影响股价,尤其是已被ST的上市公司往往会提高投资者对公司重组的预期,进而成为被炒作的对象,来推高股票价格,使公司的实际价值与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产生较大偏差,导致Z值和F值偏高。此时,应按照合理的市盈率对股价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可降低X4畸高对于Z值和F值的影响,从而使Z值和F值更能反映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而一些公众会认为公司已被ST,发展前景不容乐观,进而导致股票价格下降。因此同样的现象经过不同人的分析和预期,结果是不一致的。在并不完善的中国证券市场,运用两个模型时股价依然是需要注意的。
一、绪论
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后,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逐步深化,我国的企业被推向市场,破产问题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沪深证券交易所于1998年4月22日宣布对财务状况和其他财务状况异常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进行特别处理(英文为special treatment,缩写为“ST”)。其中异常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上市公司经审定后的两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均为负值,二是上市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定后的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
2.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上市公司财务危机及其预警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并及时对其财务状况做出预测是十分必要并具有现实意义的。
1.研究结论
本文不仅从时间序列角度对财务预警模型动态地进行了实证分析,还比较了两种模型在我国上市公司的预警效果。研究表明:与Z分模型相比,F分模型多了现金流量这个预测公司财务危机的有效变量后,可以使预测结果更具可靠性。但其预测的效果也因时间的长短而不同,预测期越短,预测能力越强,因此该模型比较适合企业判断短期财务风险。但同时也存在缺陷:F分模型并没有考虑不同行业之间的财务指标差异,虽然F分模型的建立是在较大样本基础上,但是具体细化到某行业来说,财务模型的应用上还需要做一定的改进。这样也许更能预警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更符合我国国情。
2.建议
(1)模型应用。已知Z值的大小与折旧以及营运资金有关,因此在预测上市公司财务危机时,可以F分模型为主,Z分模型为辅,结合使用两种模型。若结论一致,表明预警结果具有较强的可靠性。若结论不一致,在借鉴F分模型预测结果的前提下,关注折旧和营运资金的变化。如公司存在固定资产报废但还没提完折旧的情况是否较多等。若企业的营运资金在各年度间变化幅度大,应结合公司营运资金的特点,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妥善管理。因此除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企业的现金流量表也是需要极大关注的。
(2)预警研究。现阶段我国学者大多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进而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预警研究,缺乏在预警理论、模型和方法上的创新。随着我国市场上统计软件的开发与财务资料库的建立,我国学者可结合各种数据统计处理方法,采集大量的样本来建立更适用于我国各行业的财务预警模型,及时地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做出危机预警,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3.模型局限性及注意点
(1)局限性。本文将财务危机定义为因连续两年亏损而被ST,虽然这是由我国特殊情所设的前提,但是和建立模型时最初的财务破产的界定有一定偏差。本文设立的其余前提都影响了两个模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准确性,如行业范围、证券市场的局限性。
(2)注意点。除了上文根据数据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外,在应用预警模型进行判断时,我们还要关注两种模型都采用的变量X4,即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与债务总额账面价值的比值,这个指标主要为了预测公司的偿债能力和再融资能力。但是,诸多因素会影响股价,尤其是已被ST的上市公司往往会提高投资者对公司重组的预期,进而成为被炒作的对象,来推高股票价格,使公司的实际价值与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产生较大偏差,导致Z值和F值偏高。此时,应按照合理的市盈率对股价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可降低X4畸高对于Z值和F值的影响,从而使Z值和F值更能反映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而一些公众会认为公司已被ST,发展前景不容乐观,进而导致股票价格下降。因此同样的现象经过不同人的分析和预期,结果是不一致的。在并不完善的中国证券市场,运用两个模型时股价依然是需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