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轮 “CYAP”水墨主题评选活动启动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in_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亲切的将刚刚过去的2013称为“水墨年”,在这一年里,大大小小的水墨展览、学术活动、新老艺术家的频频亮相,令人有些目不暇接,而就在这股热潮的涌动中,不少人也在思考,在繁荣表象的背后,驱动“传统复活”的力量是什么?欣喜的同时,没有人愿意这样的复兴浪潮沦为商业宠幸的一个“噱头”。也就在这样对于“传统”难以名状的“过热”和“過冷”的纠结与思考中,无论你来没来得及得到最终的结论,时间还是会毫无妥协的开启新的一节:既有人“踱步”、就有人“跟进”。
  “传统”的“人工呼吸”,“规范”还是创新?
  “中国青年艺术家扶持推广计划”(“CYAP”)—水墨主题评选活动(以下统称“CYAP”)参选青年艺术家由专业的艺术领域专家推荐及艺术家自荐,其中“传统水墨单元”评委不乏刘大为、冯远、崔如琢等;“当代水墨单元(新工笔/新水墨/实验水墨)”评委包括:潘公凯、邱志杰、贾方舟等,及其海外地区评委:沈揆一、安雅兰、克拉斯·瑞坦比克。而在“传统水墨单元”中更是加入了引人注目的“面试”环节,据悉,这一环节将仿照宋代画院考试制度,通过三个包括题诗落款、命题书法创作、命题绘画创作在内的命题创作,使众评委最终根据这一考试决定获选艺术家。值得玩味的是,这一举措是否可以看作为“CYAP”用来界定“传统水墨”与“当代水墨”的方法?他们也似乎是稳妥的给“传统水墨”画了一个圈,使其在里面好生“安放”。创新还是“规范”?恐怕这又将引来无休止的大讨论。
  “CYAP”是国内迄今为止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当代青年艺术家长期扶持性计划,旨在挑选出中国当代最优秀的青年艺术家。继2011年11月,“CYAP”在全国启动首轮当代青年艺术家遴选招募活动后,今年(1月9日)再次启动了第二轮以“水墨”为主题的全国性评选。
其他文献
按下快门后的一瞬间,毋庸存疑,你已然成为了时间的“战利品”:是的,你记录、抓取了你看到的一切,却也因此将“已过”而带来的失落放大了百倍。更触疼了你虽苦苦寻索却总是如履薄冰的信仰。  好在,时间不仅是停留在理论上冰冷的无机物,你大可任性的出尔反尔,凭着感性尽可能多的肆意雕琢你想要的即时体验。从这一点来说,张云峰的作品灵魂显然是一种在被存在疑惑的痛苦折磨后,漫无目的、破碎的自我救赎;无需费力拨开情绪的
期刊
伊萨·根泽肯(Isa Genzken), 1948年出生于德国北部,是一位柏林背景的女性当代艺术家。她曾被誉为三十年来最有影响力的女艺术家之一,当今最重要的雕塑家之一。她还有个不得不提的身份是艺术家李希特的前妻。她的教育背景包括艺术、艺术史和哲学,她自己教授雕塑和设计。很难界定她是雕塑家还是观念艺术家,在三维作品之外她用各种媒介创作:胶片、画布、拼贴、书籍。她重视建筑,也是最早利用电脑程序做雕塑的
期刊
这是应孟湄女士之约,将于5月赴法国参加中法对话。因为这些年来,在国际上,对中国的关注越来越多,而且研究也越来越多,这不仅仅是中国在变,也是世界在变,特别是中国的变,超出常识之外,任何现成的经验和理论似乎都套不上。国际上对中国充满了好奇,但又不解,很多事情是矛盾的,信息是冲突的,同时现实又是实实在在的:中国的产品到处都有,中国的新闻天天都有,关于中国的议论已经是家常便饭。  中国是什么?我们自己知道
期刊
周:作品图片收到,谢谢!有个问题想问问你:你是有意愿成为一个当代的文人吗?  马:当然有,所以我自己在不断学习,目前在读福柯、德里达和巴特的书,维特根斯坦的也看了一点,看不懂。我自己的定位是做一个一辈子都在学习的知识份子。虽然我画中国画,但是,作为当下的人,任何知识观点我都喜欢,我甚至有关于影像和装置的创作计划,只是需要一步步完成前期准备。可能五年十年之后您可以看到。当然希望您多批评。  周:之所
期刊
当代水墨的当代性在本质上是现代性问题—基于现代性的本土处境化思考,而非回避现实问题的传统文化复兴。当代水墨的异质表达,多与对自由主义思想的追求相关。  关于当代水墨的创作和研究,必然要面对“水墨何以当代”的问题,即在当代艺术语境下追问水墨身份。但当下的水墨热度似乎意不在此,而是认为之前的中国当代艺术过于接受西方的影响,出于矫正和寻根的需要,当代艺术应转向作为传统象征的水墨。并不否认水墨的本土文化根
期刊
方振宁·北京时间  国际策展人,艺术和建筑评论家。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和设计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建筑设计艺术中心(ADA)策展与评论研a究室教授。  我知道克里斯蒂安·克雷兹(Christian Kerez),是2010年在妹岛和世作为威尼斯总策展人策划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我清楚的记得,我在克雷兹作品展示的两个空间中停留的时间最久,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多米诺框架系统,也
期刊
在1996年出版的《艺术与艺术家词典》[1]里,装置艺术(Installation Art)一词的定义是:“为美术馆或画廊的室内空间或室外特定空间和地点创作的临时性多媒介、多维度、多形式艺术品。装置艺术仅存在于被安装起来的时候,但可以在不同的地点被复制。这种作品是‘在一段时间中’被感知到,它们不像传统艺术作品那样被‘看到’,而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被体验,并与观众互动。”  在克莱尔·毕晓普(Clair
期刊
人们为了工作迁徙,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事儿,但在这个联系日益紧密的当今世界,工作和移民的原因及形式都在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可以成为移民的发出国,中转国和接收国,其中文化因素与经济和政治因素相互融合,密不可分。为何来自中国、非洲和欧洲的人们要离开家乡上下求索?他们在目的地受到了何种程度的欢迎,又享受到了什么样的权利?移民和人员流动又会对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维系起到了何种影响?1 月19 日北京
期刊
“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影响我们至深的英国人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的导论里这么说;但实际以艺术为自己的职业的人是很晚近才出现的,从远古以来,艺术都是以某种实用的功能而存在并发展着,而长久时间以来,尤其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不断在印证着“艺术家”这个名词的存在,这让艺术从早期的实现神性的使命降身下来,寻求解决人类自身的困境,当然也许,这样给人类
期刊
我对影像有异样的偏爱,任何跟“影像”挂钩的影像展都能在第一时间吸引我的眼球、引爆我的神经,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我有幸去了一趟传说中的“黑桥”— 一个地下水发臭、垃圾随处可见又跟艺术发生肉体碰撞的地方。在那里,我接触到了他们的“影像”。之前,我一直把对影像的认识停留在“影像本身的突破和实验”上,换言之就是对电影的理解上,对影像艺术、投影艺术或者说录像艺术并不是很了解。YCEA青年实验艺术小组成员带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