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变化的技能在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whli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中变化的技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技能,教师若在教学过程中熟练地运用此种技能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注意、强化信息传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本文简要介绍了变化技能的概念、意义、类型及其在教学教学中使用的原则等内容。
  变化教学技能 教学应用
  一、什么是变化的技能
  变化技能是课堂教学中信息传递、师生相互作用及教学媒体、资料的转换方式。所谓“变化”,是教师利用对学生不同刺激的变化来引起学生兴趣,把无意注意过渡成有意注意及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的有效方式。它能使教学充满生气,是形成教师教学个性与风格的主要因素。
  二、课堂教学中变化的意义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类各个感觉器官接受信息的效率是不同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而教学中变化的技能正是符合学生心理规律的,其意义在于:
  1.引起注意
  课堂教学中引起學生注意是保证教学效率的基本条件。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单一的刺激容易引起疲劳。教师运用变化技能,通过教态、语言、媒体等方式的交替变化,使教学信息和教学活动刺激学生而引起其大脑兴奋中心的转移,引发无意注意,并使之向有意注意转化。
  2.强化信息
  从理论上讲,任何单一的感官很难完成一节课信息的全部接受。教师运用变化技能,就会刺激学生动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师启发、引导和点拨下,口、手、脑并用,不仅可以减少学生疲劳的程度,更有效地强化信息的接受。
  3.激发兴趣
  在单一方法和教学媒体中,学生容易产生疲劳,使精力分散,降低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堂上适当运用变化技能,在感官上对学生形成刺激,消除学生大脑的疲劳,克服不良的情绪,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
  三、变化技能的类型
  变化技能大致可分为三种形式:教态变化、信息传输通道及教学媒体变化、师生相互作用的变化。
  1.变化教态
  教态是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的口语、表情、动作等体态语言,以此向学生传递信息,相互沟通情感的一种行为方式。变化教态是最常用的、也是最便捷的教学技能之一。常用的教态变化有动作的变化、声音的变化适宜地停顿和表情的变化等
  (1)动作的变化。教师在课堂上动作的变化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室里身体位置的移动和身体的局部动作。
  ①教师在课堂上走动。教师在课堂上的走动也是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课堂上的走动一般有两中情况:一种是教师在讲课时不总是站在同一个位置上,而是适当地走动;另一种是在学生做练习、讨论、实验等活动时,教师在学生中间走动,缩小老师和学生之间空间与情感的距离。但教师在课堂上的走动,也不是随便地走动,它有许多原则。如走动要有控制,不能分散学生注意力;走动或停留的位置要能方便教学;教师走动的时间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走动时要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等。
  ②身体局部的动作。教师的头部动作和手势也可以传达丰富的信息,是与学生交流的又一种方式。在与学生交流中学生可以从教师的点头,摇头等动作获得回答问题或调整回答的鼓励。教师这样做既鼓励了学生又可不中断学生的回答,使学生感到良好的民主气氛。这使得学生愿意谈自己的意见和感受,激励他们回答问题,主动地参加教学活动。
  (2)声音的变化。一个平缓、单调、没有热情的声音,往往会使得课堂气氛沉闷;而音质、声调和语速的适当变化,又可能会使课堂变的富有生气。
  (3)适宜的停顿。停顿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传递着一定的信息,也是引起注意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讲述一个事实或概念之前作一个暂短的停顿,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
  (4)面部表情。教师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步入教室,学生也会感到亲切、振奋,增强学习信心。反之,老师无精打采,学生也会无精打采。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动作表情变化来表示自己的态度、要求、增加艺术效果和课堂感染力。
  2.变化信息传输通道及教学媒体
  每一种通道的传输效率是不同的,而且任何单一的感官不可能完成对客观事物的全面认识。长时间使用一个信息通道,而不用其他的通道,则会增加信息的耗散。只有适当地变化信息通道,尽可能地使用不同的感官,才能更有效的向学生传输知识。有效地利用各种感官,最有效的变化方式就是各种媒体的变化。
  (1)视觉通道和媒体。视觉教学媒体是指投影片、幻灯、图表、照片、录像、实物等。视觉通道是各感官中效率最高的,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学生容易疲劳。使用时要注意变换。
  (2)听觉通道和媒体。听觉通道传递教学信息效率虽不如视觉通道高,但学生不容易疲劳。能为学生展开想象留有充分的余地,在教学中的使用率最高。
  (3)触觉、嗅觉通道和学生的操作。触觉和嗅觉感官能获得其它感官所不能获得的信息。在许多自然学科的教学中注意使用这两种感官可为学生认识事物,促进学习提供全面的信息。在教学中,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时间和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变化师生相互作用方式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三大要素。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是以信息的形式存在的。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也就是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所以,从信息论上说,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按照信息传递的方向,师生之间交流的方式主要有4种:第一种,是以讲授为主的单向信息交流方式,这种方式教师教,学生受;第二种,是以谈话法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这种方式教师问,学生答;第三种,是以讨论法为主的三向交流方式,这种方式师生之间互问互答;第四种,是以合作教学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这就是在新课改中所倡导的合作学习方式。
  我们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学习中的问题,以便获得全面的信息反馈。过去,我们在教学中,主要是以讲授为主的单向信息交流方式,教师教,学生受,从某中程度上来说,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过于单一。因而在教学中还应加强谈话法、讨论法与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学生群体的信息交流、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与交流及时普遍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实现教师、教学内容、学生三者的最佳组合。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教学论.
  [2]李秉德.教学论.
  [3]汪忠.生物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4]陈继贞.生物教学论.
其他文献
通過对上古“欺骗”义场中11个词项的研究,本文归纳总结了上古“欺骗”类动词的在不同时期的交替演变过程。  上古“欺骗”类动词历时演变上古汉语中表示“欺骗”义的词很多,有欺(諆)、诈、诳(诓、迋)、诬、谩、诡、谲、诞、诒(绐)、罔(誷)、谖等。这些词项具有共同的意义,即通过不真实的言语或行动给对方以假象,哄骗对方,使人上当受骗。它们并非在一个共时的平面存在,它们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各自出场的时间也不
在对2135柴油机的配气凸轮进行了优化设计的基础上,对其配气系统的振动进行了计算,并且针对凸轮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胶合现象,从摩擦功的角度出发进行了分析计算,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
报告一例克隆病所致急性脑病患者,男,37岁,临床表现头昏、头痛、记忆力减退,发作性意识丧失、抽搐,右半身瘫痪。头部CT见交替出现两侧基底节区低密度影。因肠穿孔行腹部手术,病理检查诊
通过对德国Flensbur大学社会学专业研究生课程(Interkulture)的课程性质、课时数以及从课程的准备、实习和考核总结等各个阶段的描述,指出大学教育要着眼于创新,要走国际化、社会
对55例经 CT 或 MRI 证实的早期脑梗塞患者的脑循环动力学(CVA)和血液粘度进行检测,其中多发性脑梗塞39例,脑干梗塞9例,底节区腔梗7例,结果发现其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某些指标均
本文测定了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并与14例正常人对照。结果发现:脑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血浆内皮素升高(P<0.01),而且其浓度与梗塞灶体积大小呈正相关;脑动脉硬化症组血浆内皮
在利用边界结点法(BKM)通过径向基函数和Laplace算子、重调和算子的基本解的线性组合来表示问题的解时,需利用已知的一部分边界上的边界条件来推导该线性组合中的待定系数,该过程涉及求解超定线性方程组,由于边界条件给得不充分,Cauchy问题的解不唯一,故需要用正则化方法来得到逼近解析解的结果,我们选择使用稀疏逼近正则化方法(又称lp约束正则化方法),该方法能很好地解决Cauchy问题的不适定性,
中风病人的水平与垂直眼球凝视障碍何祥急性脑中风特别是出血性脑中风眼球运动异常发生率高,其对脑部受损的定位、左右半球功能特征的研究、生命及功能预后的判定均有特殊意义
本文测定了48例脑梗塞、20例脑动脉硬化患者及30例正常人的红细胞(RBC)膜胆固醇(CHO)、磷脂(PL)和脂质过氧化物(LPO)。并根据梗塞灶的大小、病程的长短将病人分为2组。发现脑
在分析目前实验教学存在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实验教学改革的几个方面:改变实验观念、改善实验条件、提高实验队伍素质、更改实验内容以及考核学生成绩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意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