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转型的主要标志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b0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市金阊新城实验小学蔡利萍老师:
  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主客体的交往关系,教师始终处于控制与主导的地位,学生处于服从与被控制的地位。新课改要求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关系,提倡平等尊重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不再是课程教学的工具,而是课程的主动学习者、发展者,是课程学习的主人,这也是课堂转型的一种标志。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加强对个别学生的了解,充分认识本班每一位学生,引导他们发展个性、舒展自我,让其更自由、更主动地学习。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更加关注学情,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积极创设能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苏州市金阊新城实验小学邹金兰老师:
  陶行知先生说过:“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呼唤生本课堂的到来,需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教师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在不断的学习、探索中质疑求解,掌握学习语言知识的基本方法和处理知识的能力。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就必须加强学习,敢于吸收新的教学理念,勇于尝试,在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努力营造一个学生、教师双受益的高效课堂。
  苏州市金阊新城实验小学沈李菊老师:
  我觉得目前课堂转型的标志应该是“开展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余文森教授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优质教学,有三条规律是要坚守的。第一铁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时候,必须先学后教。第二铁律:“先教后学”——以教导学。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第三条铁律:“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这条规律告诉我们:新知识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原有知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原有知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要么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重新组织转化而成的,没有旧知识作为依托的新知学习,只能是机械的学习、死记硬背的学习。所以,教师应以“三条铁律”为依据,建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们应认真掌握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深入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特点,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使原来的课堂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从“独白”走向“对话”,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预设”走向“生成”,用最少时间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孙景华点评】
  这三个帖子都强调了课堂师生关系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是新课改对师生角色的明确定位。这一定位与我们习惯的说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有什么不同?“组织者、引导者”与“学习主体”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评价者;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当事人,是课堂时空的拥有者和主要支配人,这些说法都不错。但是,由于传统教育观的影响和师生地位、能力的差别,教师们往往“习惯性地”把“主导”变为“主宰”,一些本该学生自主去完成的任务,因为教师的越权和越位,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架空。而“组织者、引导者”与“学习主体”的提出,首先明确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职责——组织教学、点拔引导、解疑评价等,这将有效地阻止教师的越权和越位。其次,明确了学生的“主人”的角色——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自奋其力,自至其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再次避免了“双主”的混淆和纷争。学习是学生的事,学习的主人只能是学生,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必须为“学习主人”的“学”服务,学生必须拥有课堂时空的支配权。
其他文献
一、 特色舞台,让语言背景“井喷”  1. 课前搭乘“语言快车”。上课铃声一响,学生们“唰”地一下抬头,忽闪着眼睛望着老师。因为稍一“走神”,这趟“快车”就坐不上了。这项训练类似数学的口算训练,是利用课前的两分钟听老师讲一句话,然后一组小朋友开小火车说。具体有两种形式:第一种,传话游戏。例如,“墙上挂面鼓,鼓上画老虎”。每组的第一个小朋友从老师这里听了这句话后,往后传话,到最末尾一个小朋友把这句话
期刊
【课例】 苏教版六上《郑成功》  师:同学们,课文的第5自然段写得非常具体,也非常精彩。请大家认真默读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是怎样描写战争的?为什么这样写?  生:我发现,这一段用了很多动词,如“冒着、驾着、团团围住、钩住、跳了上去”等词,写出了“郑家军”官兵的英勇善战。  生:我从“团团围住”“乘势用钩子钩住”“刚巧打中了弹药库”等词语体会到“郑家军”不仅英勇善战而且足智多谋。  生:我从这些词
期刊
有位青年教师曾向我问及这样一个问题:霜是附着在地面或植物上面的微细冰粒,是接近地面的水蒸气冷却至摄氏零度以下凝结而成的,并非从天而降,可是《枫桥夜泊》上却说“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是不是违背了科学真实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了解作为抒情诗歌这种艺术形式的特质,也就是说要弄清在诗歌创作中“心”与“物”的关系,或者说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现代心理学认为,存在着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物理世界,
期刊
一、 引出谢尔  师:认识它们吗?一起大声说出它们的名字。  生:犀牛。  师:在现实生活中,犀牛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生:凶猛、可怕、攻击性强。想到它的尖角,不禁让人胆战心惊。  师:是啊,在自然界它几乎没有对手。可是在一位作家的笔下却有这样一头犀牛,(出示绘本《谁要一只便宜的犀牛》),仔细观察你想说些什么?  生:温顺,爱臭美,眼睛眯着,小男孩居然抱着犀牛,很亲密的样子。  师:读一读文字
期刊
如何落实“课标”要求,让写字扎根于语文课堂,大面积提高写字质量呢?  一、明确目标,循序渐进  我们要仔细研读“课标”中的写字要求,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写字教学的规律,使要求具体明确,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独体到合体,由字词到句段,扎实推进。  一年级上学期:要把“掌握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坐姿”作为重要内容。从汉字基本笔画学起,引导学生观察每个笔画的高低、长短、斜正、收放等,教好每个笔画
期刊
一堂生动活泼、气氛活跃的课可以使学生身心愉悦、思维发散、想象丰富,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笔者认为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一些切实有效的方法就有可能激活语文课堂。  一、利用电教媒体营造氛围  电教媒体创设情境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还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创造性地理解课文。如讲《长江之歌》一课时,可课前播放激昂高亢的《长江之歌》;学习《二泉映月》一课时,
期刊
【课例】《滴水穿石的启示》  师:刚才,我们一起品读了这三个事例,发现介绍的三个不同的人身上却有一个相同的特点,是什么特点?  生:他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师:有人说,用不同的事例写出了相同的特点,何必要举三个例子,一个就够了。你认为呢?  生:三个例子,是多一点,但更能证明自己的观点。  师:除了数量上的优势,有没有其他原因呢?请同学们参阅自己搜集的资料,结合这三位名人的成长经历,细细比较一
期刊
苏教版二上每篇阅读课文后面,都有“读读,抄抄,再听写”的作业练习,这样做不仅要让学生敏于听辨字音、快速明晰字形、正确熟练地听写词语,更重要的是有计划地将这些词语融入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提升词语教学的整体效益。下面例举《夕阳真美》一课的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我们先复习词语。(出示课后练习第3题词语,生自主认读、检查认读、开火车认读)  师:很好,每个词都读得正确、熟练了。请自选三个词,串成
期刊
一、词语组块,感知诗意  1.复习词语  暮春三月黄鹤楼孟浩然李白  杨柳依依飞檐凌空誉满天下饯行  繁花似锦俯临长江令人敬仰脍炙人口  2.请选用上面的词语,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谁把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背一遍。  【设计意图】词语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点、敏感点。《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美、景关、情深的文章,因此,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精选文中词语,并按块重组,每组围绕一个意思,学生
期刊
问题——这样导行吗  最近整理听课笔记,看到了一则教学札记记录了这样三个教例:  1.这样导问启迪学生思维了吗?  教学《爱之链》一课,教师一连串地问:老妇人的车在这样的环境中抛锚了,内心会怎么想?画出描写乔依修车动作的词,还有哪些词句也反映出乔依的为人?说说带给你的感受,老妇人凭什么确定店主就是需要帮助的人?读读女店主的话,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补充女店主的话吗?(学生在教师的牵引下看似活动,实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