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关心人类命运,你就该读这本书

来源 :意林·作文素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qzxm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君
  2018年12月4日,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公布其2018年度书单,共有5本。其中一本就是尤瓦尔·赫拉利的《今日简史》(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作者和书名似曾相识?本刊2017年第8期曾刊登《据说,没看过这本书的人将永远被甩在2016——〈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新书〈未来简史〉赏析》,有兴趣的素粉可以翻看。)比尔·盖茨说,自己是赫拉利所有作品的忠实读者,《今日简史》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思维框架,帮助读者处理新闻及思考我们面临的挑战。从《人类简史》到《未来简史》,再到《今日简史》,从讲述人类“怎么来”到思考他们“去何处”,赫拉利以这个宏大的、充满哲学韵味的话题,完成了时间点上由过去到将来的书写。下面,就请跟着作文君,一起去赫拉利笔下的“今日世界”探险吧!
  关 于作者



  凭借《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两部作品,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风靡一时,成为当今知识界、出版业最炙手可热的人物,而就在七年前,他还只是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一位默默无闻的历史学讲师。对书名被“改头换脸”,赫拉利倒是有先见之明:“在看过我写的文字后,出版社告诉我:‘不要用这个字,换成那个字比较好,能在谷歌算法里得到更多的关注。’我们知道,只要抓住了算法的目光,抓住人类的目光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赫拉利显然是“算法时代”的受益者,但他似乎并不买账,他在书中提醒民众,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应用的兴起以及无处不在的数据科技的介入(被记录、被提取、被监控、被分析等),一个由“数据精英”构成的阶层将形成。这体现了他作为学者的人文情怀。
  关于本 书
  或许是出于形式的完整性、系列的连贯性的考虑,在分别对应于“回顾昨天”的《人类简史》和“展望明天”的《未来简史》之外,国内将赫拉利的新作译成《今日简史》,凑成“简史三部曲”。但被描述成“收官之作”的这本书其实另有关心的议题,也有个更畅销的标题――“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21世纪的21个教训)。《今日简史》提及的“21个教训”,视野辽阔、选题广泛,既有包括恐怖主义、假新闻和移民政策等紧迫问题,也审视一些更为个人化的关切,比如适应力、谦虚及冥思等,甚至连“上帝会不会回归”“民族主义能不能帮助解决全球变暖”等话题也收罗其中。除去历史底色、政治成色,赫拉利还为《今日简史》添加了技术与人文的品色。他展示了一幅充满变数和挑战的未来版图,引导人们思考如何积极应对不确定的将来。面对技术带来的红利,赫拉利更多在检视其背后“阴暗面”和“反乌托邦”的部分,在这个意义上,《今日简史》是一部当代科技反思集。
  各 方评 论
  人类正面临全新的问题,解决全新的问题需要全新的公司和全新的思路。这本《今日简史》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可以去解决的那些大问题的21条清单,是21个千亿乃至万亿美元的机会。——罗辑思维、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
  有多少历史学家对当前生物学的进展信手拈来?有多少宗教哲学家了解现代科学对人的“意识”的理解?有多少经济学家能同时用历史、心理和动物学的理论解释,让大规模人群协作,和小团队互动,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非得有一位像赫拉利这样通才式的学者,才能把这一切综合起来,让我们对现代世界有深入的见识。——科学作家 万维钢
  那些持批评立场的人,指责其见解平庸、论述蜻蜓点水、很多地方隔靴搔痒,更严厉者甚至提出“赫拉利大多数内容无甚发明,只是将《金融时报》《卫报》和《彭博观点》上发表过的旧作翻出、集辑起来老调重弹罢了”,该书最“精准投放”的读者群是风尘仆仆而雄心勃勃的商人——“如果此人接下来将面临四小时飞行而手机恰好没电了,那么登机前买一本打发时间,还是不错的。”看来,关键还得看你如何去定位这本书。——《上海证券报》
  这是“三部曲”的第三部大作,是天才之作,只要关心人类的命运、中国的命运,都应该看。我已76岁,看后仍然脑洞大开。我们的历史书应该重写,应该有全球的眼光,深刻的反思和反省,把中国故事写好。如此才能真正融入世界,受到地球村大多数公民的喜爱和尊重。——亚马逊买家
  第一本讲过去,第二本讲未来,这第三本就是今时今日的问题与思考。全书21章分别从21个方面来分析,独立成章却又逻辑紧密相连。赫拉利不仅是历史学家,更像一位哲学家,他对这些问题思考的广度、深度、清晰程度令人叹为观止。语言时而深邃,时而幽默,让人不忍释卷。——豆瓣网友vivian
  精 彩选 段
  1.序
  在一个信息爆炸却多半无用的世界,清晰的见解就成了一种力量。从理论上讲,人人都能参与这场以“人类未来”为主题的辩论并发表高见,但想要保持清晰的认识并不容易。而通常的情形是,我们根本没注意到有这場辩论,或者根本不清楚关键问题何在。很多人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好好研究这件事,因为手边总有更紧急的事:上班、照顾孩子或者侍奉年迈的双亲。可是,历史不会因此就对你更宽容。就算你因为忙着让孩子吃饱穿暖而缺席这场有关人类未来的辩论,你还是躲不过最后的结果。这实在太不公平了。但是,谁又能说历史是公平的呢?
  我只是个历史学家,并没办法供人衣服、给人食物,但希望能提出一些清晰的见解,尽量让人们能够公平地参与这场辩论。只要有人,哪怕是极少数人,因此而加入关于人类未来的辩论,我也就对得起这份工作了。
  我的第一本书《人类简史》概述了人类的过去,审视一种几乎微不足道的猿类怎样成了地球的统治者;第二本书《未来简史》则讨论了生命的远期愿景,思考人类最后可能会如何成为神,智能和意识最终又会走向怎样的命运。到了这本书,我希望着眼于此时此地,重点在于当下时事,以及人类社会近期的未来。现在正在发生什么事?今天最大的挑战和选择是什么?我们该注意什么?我们该教给孩子们什么?   当然,有70亿人口,就会有70亿个想讨论的议题;也正如前面所提,要综观全局,其实是一种相当奢侈的想法。在孟买贫民窟里艰难养育两个孩子的单身妈妈,只关心下一顿饭何在;地中海难民船上的难民只会眼巴巴望着海平面,寻找陆地的迹象;而在伦敦某个人满为患的医院里,垂死的病人拼尽全身所有的力量,只为再吸进下一口气。对这些人来说,他们面临的议题要比全球变暖或自由民主危机更为迫切。但他们的问题绝不是任何一本书所能解答的,我对处于这些情境中的人也提不出什么高见,反而可能要向他们学习。
  我想讨论的,是全球性的议题。我所关注的是塑造全世界各个社会的各种重要力量,这些力量也很可能影响整个地球的未来。对于处在生死关头的人来说,气候变化可能根本不是他们关心的议题,但是最终,气候变化可能会让孟买的贫民窟完全无法住人,让地中海掀起巨大的新难民潮,并且让全球的医疗保健陷入危机。
  现实有众多的构成要素,虽然本书试图涵盖全球困境的不同方面,但绝对无法详尽无遗。与《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两本书不同,这本书并非历史叙事,而是以一系列议题的形式讲述我们今天关注的重点。这些议题不会告诉读者什么简单的答案,而是希望引发进一步的思考,协助读者参与到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些重要对话中来。
  【小编感悟】在序言里,作者诚恳地承认,作为历史学家,他并不能对他提出的议题做些什么行动,有些还在担忧温饱和活命的人根本没机会也没心情和他一起探讨这些议题。但正是这些话语中流露出的谦虚与关怀,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炽热的心,也更认识到思考这些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第19章 教育:改变是唯一不变的事
  人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各种变革,所有旧故事分崩离析,至今也还没有新故事足以接续。那么,不论是我们自己还是下一代,到底该做哪些准备,才能面对各种前所未见的转变,应付种种极端的不确定性?今天出生的婴儿,到2050年30岁刚出头。如果一切顺利,这个婴儿可能到2100年还活着,甚至到22世纪还是个积极公民。我们到底该教这个婴儿什么,才能帮助他在2050年或者22世纪的世界里存活,甚至大展身手?他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才能找到工作,了解周围的一切,走出生命的迷宫?
  很遗憾,正因为没人知道2050年的世界会是怎样的景象(2100年就更不用提了),我们并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当然,人类对未来的预测从来都不准确,然而今天要做预测又比过去更为困难。一旦技术让我们能够设计人类的身体、大脑与心智,所有的肯定都会被推翻,就连过去以为永恒不变的事物也不例外。所以,现在孩子学的各种科目技能,到2050年绝大多数可能没有什么用了。
  目前有太多学校的教学重点仍然在于灌输信息。这在过去说得通,因为过去信息量本来就不大,而且就连那一点信息,也不断受到各种阻隔。现代学校出现,所有孩子都能学到读写技能,了解地理、历史和生物的基本事实,这其实是个极大的进步。
  但是,在21世纪,我们被大量的信息淹没。如果你现在住在墨西哥的一个偏僻小镇,有一部智能手机,光是看维基百科、TED演讲、免费在线课程,就可以花掉大把的时间。全球民众现在如果想知道叙利亚的阿勒颇遭轰炸的情况,或是南极冰盖融化的最新情形,只要上网点一下就能得到信息。然而网络上众说纷纭,实在难以判断哪些内容可信。正是因为只要点一下就能得到无数其他信息,也就令人难以专注。如果政治或科学看起来太复杂,我们很容易就会想转去看些可爱的猫猫狗狗、名人八卦。
  在这样的世界里,老师最不需要教给学生的就是更多的信息。学生手上已经有太多信息,他们需要的是能够理解信息,判断哪些信息重要、哪些不重要,而最重要的是能够结合这点点滴滴的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观。
  【小编感悟】在这一章里,作者对现有的灌输信息式的教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老师教给学生的信息可能很快会过时,重要的是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辨别和自己去寻找有用的信息,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观。这对我们很有启发:填鸭式的教学可休矣!
  深度书 评
  比尔·盖茨:我们在21世纪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美]比尔·盖茨
  人的大脑需要担心,但这未必是件坏事。现代生活仍然充斥着各种令人担忧的事:恐怖主义、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的崛起、隐私受到侵犯,甚至国际合作的明显减少。
  在历史学家尤瓦尔·诺亚·赫拉利的最新杰作《今日简史》中,他创造了一个有用的思维框架,来面对这些令人担忧的事。他提出:消除焦虑的诀窍不是停止担忧,而是明确什么事情值得担忧,需要在多大程度上担忧。
  正如他在序言中所写的一样:“今日的最大挑战和最重要的变革是什么?我们应该关注什么?我们应该教给孩子什么?”毋庸置疑,这些都是大问题。书中的篇章涉及了工作、战争、民族主义、宗教、移民、教育以及其他15个重大议题。但我认为书名有些不妥。虽然你会发现书中零散地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经验,但赫拉利多半抵制现成的解决方案。他更感兴趣的是定义出讨论的条件,同时给你历史和哲学的视角。
  例如,赫拉利设计了一项聪明的思维实验,强调人类在创造全球文明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多远。他说,想象一下如何在1016年举办奥运会,这显然不可能发生。当时的亚洲人、非洲人和欧洲人甚至还不知道美洲的存在。中国正处在宋代,不认为世界上存在能与之匹敌的政治实体。颁奖仪式上,也不会有任何国歌奏响,国旗飘扬。重点是,现在各国之间的竞争,不论在运动场上还是在交易大厅中,“实际上都反映了惊人的全球共识”。正是这种全球共识促进了合作与竞争。把这一点铭记于心,下次你就不会怀疑我们是否能解决类似于气候变化这样的全球问题。
  尽管我十分钦佩赫拉利,也很喜欢读《今日简史》,但我并不赞同书中的所有观点。我很高兴能读到关于“不平等”的那一章,但对他的这个预测表示怀疑。他预测,21世纪“数据将成为最重要的资产,使土地和机器黯然失色”,数据也将富人和其他人区分开来。但我认为,土地永远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全球人口接近100亿的情况下。
  另外,我也希望赫拉利在探讨数据与隐私时,对更多的细微差别予以关注。赫拉利指出,现在搜集的个人信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这种说法没有错。但他没有区分所搜集数据的类型:是你最喜欢买哪种鞋,还是从基因角度看你最有可能得哪种病;他也没有区分是谁在搜集这些数据,或者他们在如何利用这些数据。你的购物记录和既往病史并不由同一批人搜集,也没有受到相同的安全保护,也没有被用于同一个目的。如果赫拉利意识到这些差别,他的讨论会变得更富于启发性。
  尽管如此,赫拉利仍称得上是位极能启发人的作家。即使我对他的某些观点有异议,还是愿意继续阅读并思考。他的“简史三部曲”其实都在用不同的版本讨论一个相同的问题:在今后几十年乃至几百年,能够赋予我们生命意义的到底是什么?迄今为止,人类历史的驱动力是对更长寿命、更健康和更幸福生活的向往。如果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最终能让绝大多数人实现这些梦想,很多人无须为了温饱而工作,那么,人类每天早上起床的动力又是什么?对此,赫拉利也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但这也不是批评他的理由,因为任何其他人也无法作答。因此,我希望赫拉利未来能把重点放在这个问题上。
  无论如何,赫拉利已经引发了一场至关重要的全球对话,主题就是如何应对21世纪的这些挑战。
  (摘自微信公众号“包里有書”,文章有删节)
其他文献
其他适用话题 读书与写作;善于思考;质疑精神  人物时事速递  2018年12月,一篇小学生作文又引起网友热议,作者是浙江杭州九莲小学五(3)班的马思齐。她熟读《西游记》,发现了其中一个漏洞——从东土大唐到西域,里面的菜名似乎都是江淮美食。作文里,马思齐列举了《西游记》不同故事里宴会上的菜名,就算到了西域,菜也是中餐。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楼含松教授看了马思齐的作文后说:“小朋友的思考非常值得肯定,
期刊
站在洋河的新桥上,向桥下张望,初冬季节,水位下降,只在河道的中间,蜿蜒着一脉流水,油绿的水草随着流水浮动,忽然就让我想起了母亲,想起母亲曾经带着年幼的我步行在洋河的堤堰上,去往二十里地之外的姥姥家。那时的河堤是土夯的,那时的水是旺盛的。几十年过去了,母亲早已作古,可很多时候,因为某件事某个场景某一首歌的触动,我都会想起母亲。  母亲带我走过的路,母亲曾经说过的话,母亲教我做过的菜,母亲的一些生活习
期刊
作 文 君  通过一块屏幕,248所贫困地区的中学生就能享受到“中国最前列高中”——成都七中的教育,完成高考里的“边境突围”。2018年12月13日《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一篇报道《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成为焦点文章。人们心潮澎湃于互联网技术为中国教育带来的变化,感动于课堂直播对教育公平的巨大促进作用。高资质的老师、公开课水准的课程,都像光芒沿着网线照过来,在偏远地区点亮很多小宇宙。这是一个让人
期刊
正月十五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武周大足元年(公元701年),正月十五、上元佳节的夜晚,神都洛阳。  时任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苏味道,便服乘马,陪着坐在马车上的夫人等家眷,离开位于宣风坊的府邸,准备去看元宵节的花灯。  置身“盛饰灯影之会”的星津桥上,目睹灯光、月光、星光交相辉映于
期刊
作文君:孩子的生日蛋糕,造型大多是充满童趣的,小公主、小王子或者各种英雄的卡通人物出现在蛋糕上,再配以祝福的话,这样才可以让小孩子开心大笑。有的孩子收到“每天开开心心健健康康”的祝福;有的孩子收到“好好读书,成为栋梁”的鼓励;有的孩子,却收到了人生中第一次严肃沉重的“红线警示”……  2018年12月2日,安徽马鞍山市公安局官方的一条微博“一个警察子女的十四岁生日”火了。照片中,一个薄荷绿底色的生
期刊
作文君  当你在全球各大机场的DFS(环球免税集团)免税店买买买的时候,应该好好感谢一下查克·费尼,如果没有他早年打擦边球的“智谋”,可能你很难买到如此物美价廉的奢侈品。但这位亿万富翁实际生活却简朴得超出人们的想象,据报道,查克·费尼只给自己留下了不到百万美元的私人财产。与简朴生活相对的是,费尼在公益事业上出手大方,在过去的30年里,他已经隐姓埋名地捐了8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60亿元)的财富。大
期刊
一度以舒舒服服过日子为人生理想,无奈误打误撞学了物理。在水深火热中挣扎许久后终于明白,生活本就艰辛,但永远不乏美好,你去拥抱她,她自然微笑相迎。  我始终清楚地记得刚上高中时的一篇作文,话题叫“闲暇时光”。我当时抓耳挠腮不知写些什么,只好从以前的日记本里摘了一些片段,拼拼凑凑交了上去。没想到却成了范文。作文讲评的时候,老师让大家分析这篇文章好在哪里,同学们的答案似乎都不能令他滿意,他最终自己总结道
期刊
我们躺了很久,看着云朵在枝干间忽隐忽现。时候到了,如果我现在不说,就永远也说不出口了。  “葡仔!”  “嗯……”  “你睡着了吗?”  “还没。”  “你在糖果店对拉迪劳先生说的话是真的吗?”  “嘿,我在糖果店和拉迪勞先生说过很多呢。”  “是有关我的事。我在车上听到你说的话了。”  “你听到什么?”  “你说你非常喜欢我?”  “我当然喜欢你。这又怎么样呢?”  于是我转过身,但没有挣开他的
期刊
盐城古迹不多。在政府将老城区的青砖黛瓦拆除之后,只剩下了陆公祠。大概是陆秀夫先魂所镇,儒学街一带的旧时燕子,才留得些筑窝处。  我幼时习书法,常来这片古屋。里面有一家卖笔墨纸砚的人家,好像还做书画装裱,满屋挂的全是些书法作品。屋主是一个50多岁光景的大爷。  墨是有等第之分的,好墨精良,自有清香。我进书苑习书时觉得味香,进这家大爷的店时也觉得香。  “在哪学的书法?”大爷边帮我裁剪宣纸,边问我。“
期刊
其他适用话题 创新;不慕名利;热爱生活  人物时事速递  2018年11月16日,现年81岁的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凭借其1972年的油画《艺术家肖像(泳池及两个人像)》,在佳士得纽约拍场以9031万美元(折合人民币6.26亿元)的成交价,摘取“在世最贵艺术家”桂冠,刷新此前由美国人杰夫·昆斯于2013年创造的5840.5万美元的纪录。大卫·霍克尼是当今国际画坛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之一,被称为“英国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