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业界的信心

来源 :中外会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jm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国金融风暴的阴影笼罩下,世界经济正面临寒冬,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会展业及其从业人员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会展企业家们都有信心渡过这场危机。
  
  杜塞尔多夫展览(中重)有限公司在行致总裁 冯培喜
  
  “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是持久的,短期内很多大型企业可能不会做出重大投资的决定。如果乐观预测一下的话,明年下半年的经济形势可能会好一点,2010年,经济可能会有大范围的复苏迹象。”
  “现在金融危机在中国的影响还不是特别的严重,可以说最坏的时间还没到。可是如果大家都持有这种心理的话,就会产生一种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会导致接下来的计划搁浅,这样因恐惧产生的恶劣影响比实际的经济情况就严重的多了。”
  
  励展博览集团全球主席 陆思齐
  
  “我希望大家不要在‘危机’的观念里走不出来,我们的思想不要被‘危机’束缚,世界上不是每个地区都出现经济衰退的状况,反而他们的需求还在增长,我们会更加关注这些地区,同时我们也会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让企业在这些国家的采购成本更低。”
  
  中电会展与信息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雯海
  
  “此次经济危机,对品牌展览会以及大型展会其实是一个千载难连的机会。因为这场经济危机很可能是行业整合的大好时机,同时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加速展览行业的有序发展。”
  “在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主办单位以及相关企业要做好‘过冬’的准备,以待市场状况好转以后随时发力,在政府鼓励扩大内需的前提下,展览行业还是大有可为的。”
  
  IDG爱奇会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顾津京
  
  “企业要保证现有的资源不要流失,同时要考虑如何寻找新的项目,好的选题,考虑如何建立完善的体系。企业在悲观中要有信心,信心就是黄金,要做到这一点此以前更难,挺过这种困境企业就会拥有一个良好的未来。”
  
  法国国际专业展促进会 娄述渝
  
  “这个时候重温邓小平同志在1989年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以及我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化,邓小平同志提出的16字策略: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
  “金融危机对会展业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而要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具体分析。不要一刀切,泛泛的得出一些总结,可能会失去一些商机。目前阶段,企业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是有必要的,但主要的还是振奋信心的问题,此外,也要努力开拓一些新的业务渠道”。
  
  浙江万里学院宁波市会展经济研究所博士 任国岩
  
  “考虑在主管部门商务部下面设立专门的司局级单位来推进、监督和管理会展产业应上议事日程。会展产业的发展规模由于受到统计体系的限制,数据也不够准确,依据不够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政府发展会展产业的决策。”
  
  北京民族文化艺术职业学校商务会展学院院长 田亚丽
  
  “我们需要有完善的体制来规范会展业的发展,会展行业需要修炼好自己的内功,面对广阔的国内市场,做精做专,打造自己的品牌。”
  
  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会展系主任助理 王 浩
  
  “受此次金融危机我国会展业受负面影响不可避免,但我个人认为这也正是我们会展人整理思路、共谋发展、做大做强的有利时机,厚积薄发,以更好地迎接2010上海世博会的到来。”
  
  曹杨职业技术学校会展系主任 胡云燕
  
  “相对于这条产业链上的会展教育行业必然受到牵连,然而机遇历来就与挑战、危机共存的,我个人认为这正是我们磨枪砺马的大好时机!”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会展管理系博士 王春雷
  
  “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王方华教授的观点,在金融危机面前,企业所持的常见对策主要有3种,即冬眠、冬泳和冬猎。具体采用什么样的对策,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但不管怎样,会展人都应该持有一种乐观、谨慎的态度来拥抱这场‘寒冬’。”
  
  北京科技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主任 祁凤芳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条平均的直线,起伏是正常的事情,首先从精神上就要有充分的准备迎接各种挑战,发展的快时追求的是速度,发展慢时就有机会练内功,找差距、在艰苦的竞争之中生存才是硬功夫、真功夫,才能锻炼队伍,提高经营水平。”
  在全球经济的衰退的冲击下,制造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会展行业也不例外,但经济的起伏都是有规律的,上行与下行都是必然。过冬只是企业经营过程中所要面对的一个必要的过程。我认为所带来的影响是新格局的出现。危机VS转机,优胜劣汰的过程,适者生存。新格局的出现并不是重新洗牌,而是对有准备的人继续成长的一个过程和一次契机。
其他文献
2008年对王曲径来说,不但特别繁忙,而且非同以往。在从事展览业十四年后,特别是创办公司十余年后,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好博与英国塔苏斯集团经过多轮谈判实现了合资。无论是对于一直有意进入中国市场的塔苏斯集团,还是对于长期植根于中西部市场、又将触角伸向上海的好博公司,这一台资都是意味深长。  11月份,记者一行在武汉采访王曲径时,他对公司的成功合资十分满意。他认为,中国展览业发育很晚,虽然市场
期刊
日前,励展博览集团全球主席陆思奇出席了首次在京举办的2008励展大中国区高峰会,在高峰会前一天的媒体见面会上,陆思奇针对当下全球的金融危机,以其国际化的管理视角发表了他对励展中国未来发展的观点与见解。励展亚太区总裁马日豪和励展大中国区总裁陈汉文也列席会议。    多管齐下做强励展品牌    随着励展在中国业务的不断扩大,以及品牌的影响力日益提高,励展对未来中国市场的信心越来越足。陆思奇表示: “
期刊
改革开放的今天,会展业也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民营公司在中国会展业迅速崛起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浙江中博集团可以说是中国会展业发展的一个浓缩本,带着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关注,也带着对民营企业独特经营管理模式的新探索,本刊记者专访了浙江中博集团总裁任行。  《中外会展》:任总您好,这几年中博集团发展势头迅猛,已经引起了会展业界的广泛关注,请问您是如何带领一个文化公司走向产业集团的?  任行:
期刊
1978  ★“十二国农业机械展览会”在北京农业展览馆成功举办,这是建国以后中国首次举办国际展览会,标志着展览国际化的开端。    1979  ★日本三洋株式会社来京举办的三洋电器展览会,对北京会展发展和北京电器工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980  ★外贸部出台了我国第一个关于国外来华举办商品展览会和技术交流会的有关问题的规定,广东省政府也出台了第一个关于来展的规定。  ★6月,在广州第一次
期刊
常州灵通展览用品有限公司经历20余年的成长与发展后,以卓越的品质,诚信的服务,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赢得了合作伙伴的信赖,在中国当前上规模的展览场所都能看到灵通的产品。近日记者就灵通在发展中的定位和如何建立竞争优势等问题采访了公司总裁黄彪先生。  《中外会展》:常州灵通展览用品有限公司作为我国最早从事展览器材开发、研制和生产的专业化企业,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常州灵通展览用品有限公司最初是如何定位的?  
期刊
中国对外贸易中心(简称外贸中心)是商务部直属事业单位,全面负责组织管理和承办每年春秋两届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围绕着广交会的举办,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下设的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衍生出展览、广告、进出口等十多家直属和控股公司。  12月18日-21日,2008年第五届马来西亚中国进出口商品展览会暨投资洽谈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行。围绕这一展会展开话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
期刊
策划:田天  执行:李英霞 张晓兰 柴春霖 赵晓凤  编辑:柴春霖    美国近代三个经济泡沫,下一个泡沫又将是什么?  中国企业从未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  并非都是“经济危机”惹的祸  生死抉择,怎一个简单的“转型"了得  “剩者为王”论  中国会展业过冬有道——“抗寒煅炼”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12月初的天气,本不该这么寒冷,今年却显得格外的寒气逼人。当大自然与全球经济双双
期刊
这几年,各地的会展业发展迅速,但并不意味着会展业已经走向成熟,中国的会展业依然处于培育期,特别是一些二线城市。即使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会展业依然年轻。应该说,在改革开放3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各地的会展业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发展定位。  不可否认,政府的宏观掌控对于会展业的生存发展有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何况中国地方的会展市场本身还不够完善,仍然缺乏造血功能,如果没有政府行为的支持,很容易“缺血
期刊
“南京国际博览中心,足够好。”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署执行主任安娜·蒂贝琼卡女士在参加完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后兴奋的对中外媒体表示。12月8日,本刊记者来到古都南京,专访了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张庆瑄总经理。    经济发展带动场馆需求增长    南京展览业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代表那个时代的是当时的江苏展览馆(现为南京市城建规划展览馆),后来到了2000年左右,南京兴建了现在的国际展览中心,展览面积约4万
期刊
“大平台、大设计、大空间”的创新理念    《中外会展》:在企业的服務管理与经营理念上,您是如何定位的?  吕玉贵:通过这两年与世界一流企业的交流合作,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国内展览展示企业与国际一流企业的差距。我们必须进行理念革命,做到“大平台、大设计、大空间”。在重视形式的前提下,更加重视理念的提炼、解读,提高主题展的参与实施,从中领悟主题展和普通商展的区别与差异,领悟其核心内涵,提高内容与形式的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