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曲艺术规律初探

来源 :音乐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up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勒”是一种独唱形式的山歌,它同玉树藏族人民的劳动与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无论是在放牧、拾粪、割草、打猎,或者是在休息游乐以及走路的时候,人们随时随地都会脱口唱出“勒”来。“勒”曲的旋律气息悠长,音域宽广,起伏婉转高亢嘹亮。“勒”曲的旋律音调富于变化,节拍形式也多种多样。它在玉树藏族民间歌曲中,可以说最擅于抒发感情,并且也擅于叙事。由于它的曲调丰富,表现力深刻而广阔,所以玉树藏族人民最喜欢通过“勒”这种歌曲形式,去抒发他们的胸怀和情感,表现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下面,笔者试从“勒”曲的旋律结构及音阶与调式方面的特点,作些初步的探索。
其他文献
【正】 二声部民歌,在广西的许多少数民族中流行得很普遍,这是他们经过长时期的演唱实践创造出来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珍品,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一广西少
<正> 作曲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不管他主观上是否意识到,他都是在遵循着某种创作方法。因此,研究创作方法问题,自觉地掌握并运用一种最有利于实现我们的创作意图的创作方法,这对于作曲家们来说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有关提高我们的音乐创作水平的一个重要问题。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自五十年代末以来,我国文艺界许多人认为是最有利于反映社会主义社会生活的一种文艺创作方法。自然,主张运用这种创作方法,并不是要把它当作唯一的创作方法而排斥其他创作方法。我认为,只要能创作出有益于人民的文艺作品来,各种不
<正> 西夏音乐发展阶段的划分,拙文《西夏音乐试探》(载本刊1982年第二期)曾试为分划,并提出一个初步的结论性意见:“从赤辞归唐时(635)保留的纯朴的民族音乐,到吸收、遵依唐宋制度,再到‘革乐之五音为一音’,最后(1148)‘采中国乐书,参本国制度’,制定西夏‘新律’。”这个划分是否符合历史实际,还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音乐研究》1985年第一期《关于西夏音乐几个问题的探讨》(以下简称《探讨》)一文也把西夏音乐的发展划为四个阶段:“纯朴民族音乐—杂用唐宋音乐—独尊党项音乐—兼收并蓄、自成
【正】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183;湖北卷》,是《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三十个省(含台湾省。海南省新成立,尚未独立成卷)、自治区、直辖市卷首先编成出版的一个地方卷。《中国民
<正> 《中国民歌集成》编辑工作座谈会于1989年10月25日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主编吕骥、副主编孙慎以及李业道、黄翔鹏、冯光钰、乔建中、苗晶、卢肃、王民基、耿生廉、吴超、李庆森、袁炳昌、毛继增、樊祖荫等同志,座谈会由《中国民歌集成》总编辑部与《音乐研究》编辑部联合召开。会议由冯光钰同志主持。座谈会就《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编辑工作的成就、现状和展望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正> 《三弦艺术论》的出版问世,是王耀华同志在民族音乐学、音乐史学、乐器学、中日音乐交流史、比较音乐学等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据知应该是中国大陆三弦的第一部专著,也应该是中国与日本琉球三弦及其音乐比较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实堪可贺。《三弦艺术论》上卷“中国三弦及其音乐”从上千年的三弦起源说起,探究了多种的起源说,探究了三弦的形制、构造、历史沿革,探究了三弦的乐谱、记谱法、定弦法以及音域、调式、旋法、音乐风格,探究了三弦的系谱,这
<正> 位于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玉龙山下保留着一个古老的乐种——洞经音乐。应中国音乐家协会等单位邀请,93年9月中旬云南丽江大研纳西古乐会十余人进京演出了八场,并举行了两场学术讨论会。引起了首都社科界及音乐理论界高度重视。著名学者任继愈、郑伯克、吕骥、孙慎、赵沨、冯光钰、袁丙昌等参加了这一活动。洞经音乐主要用于谈演道教经典《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简称《洞经》)而得名。它是明清时期由中原地区传人云南地方的。丽江洞经会演出的《八卦》《四到》《十供养》、《浪淘沙》、(南唐李后主词)、
<正> 1981年第l期《音乐研究》上发表的祝令同志的《维吾尔族音乐的特殊调式及其和声》一文(以下简称“祝文”),对存在于维吾尔族民间音乐中的一种特殊调式现象作了介绍和分析,并对这种调式的称谓提出了建议。这里,我仅就这种调式的称谓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这种带有降Ⅱ级与降Ⅵ级的大调性调式,并不仅存于维吾尔音乐之中:在新疆
<正> 更新蓝狄尼终止是当今世界音乐新潮的必然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学术发展最惊人的时期之一。由于科学日趋成熟,渐臻完善;又由于哲学一直在以各种方式对科学的进展作出敏锐的或明或暗的反应,并且影响科学向新的高度进一步飞跃。致使科学的触角广泛伸展,并以自己——一种崭新的文化现象的独特方式与其他文化领域进行着有效的对话和交融。西方人创造的伟大的欧洲音乐文化,在经历了几个世纪兴盛发展的黄金时期以后,在本世纪初叶前后四五十年出现了诸如无调的、十二音等音乐,它们分别对构成音乐要素的各个方面进行了重大的突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