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jiak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远方”,是一种向往,更是一种希望。
  当提到“远方”一词时,你是不是会想起你所渴望的人、事、物,是不是会想起你所期待游览的风光,是不是会想起你所苦苦寻觅的光明?人们总是把远方引申为美好的、难以得到的,所以远方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而诱人的面纱。因此,远方成了一种梦幻,一种精神归宿,一种灵魂涌动的向往。
  那么,我们不妨将远方具象化:一条无人的大道,像箭一样笔直,一直通向人类的精神家园。也许这条路注定孤独,是一个人的朝圣之路;也许这条路会有人陪伴,那是情谊相缀的人生路。也许这条路永远也走不完,但人们仍前赴后继地走着,谁也不愿放弃,因为它通向自己的梦想。
  远方,只存在于人们心中,每个人皆有不同的远方。我心中的远方,是这样的:一条窄窄的小道,蜿蜒地向前延伸。它穿过森林、沙漠、平原、山谷,最后停留在一处高地。高地上树木成排,脚下大海浩瀚,海面波光粼粼,天空洒满了星星,漆黑、深邃。
  远方给予了人们什么?是一股追求梦想的动力。人们借助远方催生出的这股动力,勇敢地踏上征程。猿为了看得更高更远,便站立了起来,才有了独立行走的人类。人们为了梦想,一点一点地打造着世界。人类走出了非洲,建立了文明:埃及人建造了金字塔,希腊人思考着哲学,伽利略改造了望远镜,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同样,人们进行太空探索,甚至作家写文章、学生读书、清洁工扫地、我将远方的拙见写成文章,哪个不是为了远方?
  远方传承了人们的思想,又放大、重塑了人们的思想。每个人的梦想或朴素或高远,有了远方,就有向往、希望。它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向着远方,风雨兼程!
  【作者系浙江省臺州中学高二2班学生】
其他文献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为讴歌每一位劳动者,同时也为向每一个为梦想而奋斗的人致敬。愿那些尚未实现的理想,还没到达的远方,都在每一个人的奔忙中一点点靠近。  每一个在岗位上努力拼搏的你!  平凡世界中有很多不平凡的人  他们虽普通,却精益求精地做好  每一件事  为责任而坚守  他们虽平凡,仍满怀信心奔赴在每一条路上  为幸福而奋斗  致敬每一位为理想而奔忙的人  他们,有着最美的模样  关键词 责任
期刊
择一闲处,捧读《雨巷》和《再别康桥》,诗词中凄美的情感弥漫心间。然而,潜藏情感的花房,却被上了一把锁。要深入体会,还得从其空灵的意象、唯美的意境、弥久的情感及奇妙的结构等方面着手。  一、《雨巷》和《再别康桥》之意象、意境对比解读  在《雨巷》中,烟雨是怅惘的低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一个22岁的青年,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江南雨巷,他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希望逢着的“姑娘”,
期刊
文题设计  请你联系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能触动你心灵的一件小事,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  思路引擎  著名作家赵树理说过:“细致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看了以后的印象更深刻。”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组长何永康教授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好的细节描写顶得上千言万语。一两个生活细节描写是记叙文中的亮点和得分点。”因此,写文章时,要通过“细节描写凸显个性,详略
期刊
双休日,等来了一个难得的懒觉——其实并非有多么困,只是很享受这种无所事事的慵懒。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床上,能听到隔壁传来的钢琴声,悠扬动听。疲惫的身体像是被揉皱的纸被再次展平,一种难以言说的惬意由心头滋生,向周身扩散……  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学会静静聆听,那是疲乏之后放松自己、让自己回归恬静的一种极好的方式。  其实,你周围的一切每时每刻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演奏出不一样的乐章。只要你愿意静心聆听,便能听
期刊
入手其内  这篇课文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作者撷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洁,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下面概括各个部分的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从这些简略的文字中,可以得到这
期刊
话题导入  幼年时期的我们会为了一点不开心的事而伤心,也会为了一张奖状而兴奋,甚至会为了得到妈妈的一个吻而不懈地努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想要的越来越多,我们开始抱怨生活的冷漠,抱怨父母不懂我们的心。其实,我们静下心来,静静体会,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也同样会使我们感动,也同样会触动我们的心灵。  技法梳理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想要写出感人的文章,就要细致地观察生活,细致地感受
期刊
在一个乱世,他带着一群徒弟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十四年之久,遭白眼、被追杀、险绝粮,上演了一出出“人在囧途”。可他泰然处之,一路弹唱,他就是被世人尊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子。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传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中国
期刊
廖智,曾是四川绵竹的一名舞蹈老师。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她失去了双腿,失去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后来,她又失去了婚姻。但是她最终“站”起来了,她还带着假肢在雅安地震后奔赴救灾一线当志愿者。2013年,她出现在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场,她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2014年六一儿童节后,廖智在微博晒出了她在教堂举行婚礼的照片,宣布自己结婚的好消息。10年来,她选择忘记伤痛,与灾难共舞。如今,33岁的她正在等待
期刊
1975年,国家登山队队员夏伯渝冲顶珠峰,因救队友,双脚冻伤截肢。然而,他从未放弃冲顶梦。时隔四十余载,夏伯渝第五次攀登珠峰,终于实现了他的奋斗目标。夏伯渝的“珠峰梦”告诉我们: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有理想者就是一個“大写的人”。  夏伯渝,1949年出生。中国第一位尝试攀登珠峰的残疾人。北京时间2018年5月14日10点40分,69岁的“追梦勇士”夏伯渝成功登顶,成为中国首位依靠义肢登上珠峰的
期刊
秦川百里,凝云不流。白鹿原上,余韵悠悠。2016年4月29日,作家陈忠实逝世。最好的缅怀,就是再读他。读他对家园一草一木一方土的深情,读他以“垫棺作枕”之志写书的执拗,读他“别在馍蒸到一半时轻易泄了气”的警醒。  斯人已逝,风骨犹存  “单凭已出版的那几本中短篇小说集用作垫棺的枕头,我会留下巨大的遗憾和愧疚。我现在的心结聚集到一点,凝重却也单纯,就是为自己造一本死时可以垫棺作枕的书,才可能让这双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