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和:军味是每个老兵挖不完的富矿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gyh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房间装修精致、暗黄的灯光让房间的气氛显得氤氲。老兵酒家的总经理张爱和,这个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70年代老兵开始忆苦思甜,这似乎是50年代生人的强迫症。他们跟年轻人聊天总是不由自主地从“三年自然灾害”说起。
  张爱和对粮食最深的记忆不是因为那场自然灾害,而是当兵的经历。透过30年的岁月长河,在京城装饰别致的办公室,他仍然清楚地记得,那时每天五毛一分钱的伙食费。“麦子能磨出3种面粉”,3种面粉的磨法和怎样辨别,不善言谈的张爱和说起来头头是道,明显话多。
  1970年,14岁的张爱和初中毕业,他选择了那个年代最时尚的选择。这个年代当兵不仅时尚,还能解决温饱。张爱和入伍到甘肃临夏当一名话务兵。“这是那个年代最牛的兵种”,到现在,张爱和还为自己的专业感到自豪。这年4月24日的晚点名,新兵蛋子张爱和在队列里听到对他来说非常重要的一个比喻。“打基础好比洗白衬衣,第一次洗干净了,今后就省事,第一次洗不干净,这衬衣再也甭想洗干净了。”文化程度不高的指导员这句别出心裁的比喻让张爱和受用一辈子,在他内心当兵最大收获的排行榜上,“打基础好比洗衬衣”名列前茅。若干年后,张爱和在酒店的晚点名时不止一次用这句话谆谆教诲员工。
  2001年,已经46岁的张爱和为了创业梦从宁夏的泥土地一脚踏上北京的沥青马路。他在北京西客站的街头踯躅徘徊,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在46岁的年龄作这样的选择是对还是错。但走到这里就没有回头路,岁月把身上的军人气质洗涤得荡然无存的老兵,骨子里却淌着不服输的信念。在西客站的边上,他开了一家“老兵食堂”的饭馆,凭着厚道朴实加上打的老兵招牌,饭馆生意很红火。
  这一年让张爱和百感交集。他在46岁的创业高龄挖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在京城站住脚之后,张爱和不满足于在西客站小打小闹,他要谋求更大的发展。老兵食堂从西客站搬到了北辰西路华严北里5号,规模是原来的10倍。老兵食堂也更名为“老兵酒家”,依然打“军味”这张牌。但比“老兵食堂”更专业更“军人”,无论是菜谱制作还是饭店包厢,兵味浓郁。饭店包厢名称从总部到七大军区不一而足。员工制服囊括海陆空三军。饭店两侧风雨无阻常年有两名员工站岗。顾客进门后,员工撩起门帘“首长您好”“首长里边请”,恍惚间顾客仿佛置身军营。
  一周一次班务会、每天早晚两次点名。老兵酒家俨然是一个建制连队。点名前百名员工在酒店外面唱歌已成了华严北里一景。晚点名时,碰巧“张总”赶上,他总要发表一通“打基础好比洗衬衣”的言论。
  由于特色十足,老兵酒家吸引了很多“名老兵”们,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朱军常来这里,这个靠在节目里煽情起家的主持人喜欢怀旧。现役军人杨利伟、李琦、黄宏来这里体验别样军情。对军人情有独钟的水均益、大兵、马琳、刘兰芳、姜昆、刘晓庆来这里体验“连队大锅饭”。
  采访结束,记者用《艺术人生》的方式请他感慨军旅经历和他今天成功之间的关系。张爱和吐出一连串词语吃苦耐劳、善于总结、冒险精神、自信、乐观、诚信。他说,没有部队那段经历,他的身上就不会有这些东西,而这些素质正是他成功的关键因素。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