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稿日期] 2021-05-11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地区冲突新形势下约旦部落、族群与政党政治研究”(编号:20BSS027)。
[作者简介] 李茜(1982-),女,宁夏中卫人,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舆情与国际传播研究院副教授。
① 包刚升:《21世纪的族群政治:议题、理论与制度》,《世界民族》2017年第5期。
② 王建娥:《族际政治:20世纪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9页。
③ Donald Horowitz, Ethnic Groups in Conflict, Oakl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④ Donald Horowitz, The Deadly Ethnic Riot, Oakl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⑤ 包刚升:《21世纪的族群政治:议题、理论与制度》,《世界民族》2017年第5期。
⑥ 世界银行:《约旦数据》,https:∥data.worldbank.org.cn/country/jordan?view=chart。
[内容摘要] 约旦是个多族群国家,民族性族群、宗教性族群与跨界族群并存,国家构建离不开这些族群的参与,在不同族群中形成约旦国家认同。这些族群在不同阶段对国家构建做出贡献。早期少数族群参与阿拉伯大起义,辅助阿卜杜拉一世建立外约旦酋长国。1946年约旦独立后,国家开始通过维护王权的制度设计提出“约旦优先”倡议来构建国家认同,鼓励跨族裔的合作、融合。未来应防止并控制族群冲突是加强国家构建的积极策略,应从族际整合的角度加强族群融合与合作。
[关键词] 约旦;少数族群;族群政治;国家构建;国家认同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201(2021)02-0099-11
族群政治(ethnic politics)指不同族群集团之间的政治关系,特别是不同族群之间究竟是合作还是冲突的关系。①国家构建(state building)指“国家政治结构、制度、法律的建设,包括行政资源的整合和集中,使国家能够对其主权范围内的领土实施统一的行政控制”②,是国家获得行政、司法、税收及对暴力的合法垄断的过程。
族群多样性与现代国家构建的相关性非常显著,族群政治已是国际上比较政治学增长最快的研究领域之一。西方学者唐纳德·霍洛维茨(Donald Horowitz)最早于1985年出版专著《冲突中的族群》(Ethnic Groups in Conflict)。③2002年,其专著《致命的族群冲突》(The Deadly Ethnic Riot)④出版,详细阐述了关于族群政治与族群冲突的一般理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上对于此问题的研究大量出现,族群政治与国家构建的关系成为目前国际前沿的族群政治研究课题。⑤
目前学界将族群政治、族群关系(ethnic relations)以及国家构建结合起来研究某一国家少数族群(minority ethnic groups)与跨界族群(cross-border ethnic groups)问题的较少。本人拟从族群政治、族群关系及其与国家构建关系的角度,主要使用唐纳德·霍洛维茨关于族群政治的理论观点,兼以安东尼·史密斯(Amthony D.Smith)关于族群(ethnic group)、民族认同(national identity)的理论观点,分析当前约旦少数族群的族群政治对国家构建的作用与影响。
约旦人口具有多族群背景。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2018年约旦总人口约为9 956 011人,⑥大多数是阿拉伯人,占人口总量的98%,基本上是约旦人和巴勒斯坦人,其中库尔德人口占约旦总人口的03%~0.4%,介于15 000~20 000人之间,穆罕默德·阿里·苏瓦尔基·库尔德:《约旦库尔德人在现代约旦构建中的作用:兼论巴勒斯坦、黎巴嫩及叙利亚库尔德人》(阿拉伯文),苏莱曼:埃尔比勒教育部出版社,2005年,第119页。车臣人约有5 100人。约书亚项目网:Chechen in Jordan,https:∥joshuaproject.net/people_groups/11317/JO。约旦还有一些切尔克斯人、德鲁兹人、土库曼人、亚美尼亚人、阿尔巴尼亚人、巴哈伊教徒、什叶派穆斯林和少量犹太人、吉卜赛人等。在此形势之下,作为一个多族群国家(multi-ethnic country),约旦各族群、族裔的团结、融合与合作对于国家构建意义重大。
一、约旦少数民族族群政治的复杂多样性
安东尼·史密斯认为族裔共同体(ethnic community)就是族群,能够通过以下特征被识别:一个集体性的适当名称;一个关于共同祖先的神话;共享的历史记忆;一个或多个与众不同的共同文化要素;与一个具体的“祖地”的联系;在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间存在团结感。安东尼·史密斯:《民族认同》,王娟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18年,第30页。从人口构成看,约旦98%的人口为阿拉伯人,主要包括本土约旦人和巴勒斯坦人,大部分国民为伊斯兰教逊尼派,少数民众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和基督教(主要包括东正教、天主教和新教三大派别)。约旦还有少数德鲁兹派和巴哈伊教徒。从此角度而言,约旦是阿拉伯人占多数的单一民族(the single nation)国家,此处的民族指国族,即约旦阿拉伯人仍属于阿拉伯民族。
作为一个民族(nation),阿拉伯民族本已存在,无须建构,其民族(国族)的形成早于约旦民族國家的出现。作为一个新近成立的“人造国家”,约旦存在的各种族群 (ethnic groups)构成阿拉伯民族,所以约旦的国家构建应该通过族群构建(ethnic group building)实现,需要建构的是不同族群的约旦国家认同,实现统一的国族认同。约旦是个多族群、多宗教、多语言的现代国家,族群间的合作在不同阶段对约旦国家构建做出了贡献。 (一)“约旦优先”倡议下的国家认同构建
约旦国家认同产生很晚,1921年外约旦成立前不存在“约旦”或“约旦人”,人们接受的是奥斯曼认同,1916年阿拉伯大起义后,形成具有泛阿拉伯民族主义印记的模糊民族认同。1921年外约旦酋长国建立后,随着国家体系的初步建立,出现对阿卜杜拉为代表的哈希姆家族认同,埃米尔即国家象征。1946年外约旦独立,1950年4月约旦哈希姆王国建立后,政治领域的政治符号开始强化国家认同,通过确定国名、国歌、国徽、货币以及颁布国籍法、修改宪法、建立博物馆等代表民族与国家属性的机构,构建共同的价值观与爱国主义思想,加强国家构建。
约旦少数族群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征,不同族群拥有其各自祖先的神话、共享的历史记忆和民族语言,都具有双重身份,德鲁兹人、什叶派、基督教徒、巴哈伊教徒等还具有三重身份。就民族性族群而言,此双重身份指自身的族群身份和约旦人的国民身份;就宗教性族群身份而言,指其宗教身份、族群身份和约旦人的身份。因此约旦通过国籍法,给予少数族群国籍,强调其作为约旦人的身份属性,还规定国民统一使用阿拉伯语,货币使用第纳爾,重视以哈希姆家族作为核心精神纽带,对非穆斯林则强调爱国主义,弱化族裔中心主义,以此加强国家认同。通过上述举措,少数族群在面对族裔认同与国家认同时,清楚地界定二者区别,认为“族群是与私人领域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对约旦人的感受则与公共领域联系,对约旦的民族主义情感并非基于原始的族群观念”Nour Abu Assab, Narratives of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A Case Study of Circassians in Jordan, p.314.。
2002年10月,“约旦优先”(Jordan First)的倡议被提出,标志着约旦主义思想(Jordanianism)的形成。此倡议是约旦国家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约旦人的民族主义运动,其核心思想是强调约旦是一个“阿拉伯”国家,约旦人是“阿拉伯”国家的一部分;将约旦人的民族叙事去种族化,从而将自己定位于约旦,强调全体约旦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归属感。“约旦优先”主要包含伊斯兰教、哈希姆家族、土地,约旦的教科书中提倡哈希姆人是“泛阿拉伯主义”之父,土地是“阿拉伯”之地,Nour Abu Assab, Narratives of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A Case Study of Circassians in Jordan, p.270.是基于国家认同的非族群的国家民族主义叙述。约旦主义思想的提出有助于团结所有约旦公民,无论性别、族群、宗教信仰、派别以及阿拉伯人或非阿拉伯人。在“约旦优先”这一全国运动中,所有公立学校课间唱国歌,升国旗,一些标志和广告中出现国王及其孩子们的照片,也出现约旦的地图和国旗。至此,约旦通过积极强化国家认同,促进族群融合与合作,减少或消除族群分歧与冲突,实现了政权的相对稳定。
(二)威权政府选举制度设计与政治参与扩大
威权政体的族群政治通常是一种族群不平等结构,尽管也有少数例外。包刚升:《21世纪的族群政治:议题、理论与制度》,《世界民族》2017年第5期。约旦君主立宪制政体是以哈希姆家族为首的威权政府,东部本土约旦人在国家政治中居于主导地位,尽管少数族群也参与其中,但威权政治只与其利益相关的特定族群集团有关,如库尔德、德鲁兹派中的少数部落精英,“部落及大家族的领导层过渡成为相对稳定的社会上层统治精英,一些部落民再依靠与领导层的亲缘与血缘关系进入政府机关、国家安全与管理部门等工作”萨义德·贾瓦德:《约旦农村的社会冲突》(阿拉伯文),贝鲁特:伊本·赫勒敦出版社,1974年,第18页,转引自孙慧敏,李茜:《约旦现代化进程中的结构变化》,《阿拉伯世界研究》2020年第1期。,大部分少数族群成员被边缘化。对于大多数族群成员而言,能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获得相应的权力和地位,便可安抚其不满情绪。在约旦这个多族群国家,需要有高瞻远瞩判断力以及高度责任感的政治家和领导人,实现少数族群间的平衡。
维持稳定性的重要举措之一便是满足少数族群要求公平和认同的心理。根据霍洛维茨的观点,选举前的协定以及在政府中建立持久的联盟责任感以加强少数族群群体在不分裂的国家中的具体利益,是减少族群冲突的方式和策略。Donald L.Horowitz, Ethnic Groups in Conflict,pp.365-395,转引自包刚升:《21世纪的族群政治:议题、理论与制度》,《世界民族》2017年第5期。通过对选举制度的设计,在选举之前通过激励和诱因形成跨族群的联合,以达到族群之间的政治和谐。左宏愿:《族群冲突与制度设计:协和民主模式与聚合模式的理论比较》,《民族研究》2012年第5期。约旦维护王权的制度设计,民众对王室特殊地位的认可和部族式的政治传统都是限制政党动员和政党发挥效用的政治性原因,章远:《约旦政治发展进程中的政党动员困境》,《比较政治学研究》2018年第2辑。但客观上促进了威权制的巩固。
具有实权的国王在构建稳定政体的政治行为中发挥了作用。1986年,侯赛因国王颁布了新选举法,众议院代表席位分配涵盖了各宗派、族群,为巴勒斯坦人、基督教徒、切尔克斯人和车臣人也提供了席位李茜:《约旦现代化进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2016年,第71—72页。,一人一票,不可转让的投票制度设计更有利于重要部落和利益集团。章远:《约旦政治发展进程中的政党动员困境》 ,《比较政治学研究》2018年第2辑。2007年成立的第十五届国民议会众议院由110个席位组成,独立人士、部族首领和工商界人士获得绝大部分席位,基督徒获9席,少数民族切尔克斯人和车臣人获3席。彭之舸:《约旦国民议会》,湖南人大网,http:∥www.hnrd.gov.cn/Info.aspx?Id=7834&ModelId=1,2016-10-21。2012年选举时,基督徒候选人仍获9席,3个席位分配给车臣人和切尔克斯人。李茜:《约旦现代化进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2016年,第85页。2007年和2012的选举中,车臣人和切尔克斯人也固定获得3席。上述举措可相对避免将政治资源集中于优势族群和穆斯林中,在民族性族群和宗教性族群中实现了形式上的公正。 结 语
安东尼·史密斯认为族裔便是族群,族裔特质中最重要的是共同祖先的神话,而非事实。对于族裔认同来说,重要的是虚构的血统与想象的祖先。安东尼·史密斯:《民族认同》,第31页。约旦法律与宪法、宪章都承认少数民族语言与族群,给予其一些权力。宪法第6条第2款规定:所有约旦公民不分种族、宗教、语言,享有平等权利与义务。穆罕默德·阿里·苏瓦尔基·库尔德:《约旦库尔德人在现代约旦构建中的作用:兼论巴勒斯坦、黎巴嫩及叙利亚库尔德人》(阿拉伯文),第118页。在约旦,切尔克斯人较温和、忠诚,发生冲突概率小;德鲁兹人遵循其创始人的告诫和古老的传统忠于所在国政府的统治Mordechai Nisan, Minorities in the Middle East: A History of Struggle and Self-Expression, Jefferson: McFar land&Company, Inc, Publishers, 2002, p.113,转引自张燕军:《中东地区的德鲁兹人:历史与未来》,《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第1期。,遵循“塔基亚”(Taqiya)原则,与主流社会融合较好;基督教徒、什叶派穆斯林以及其他少数族群数量较少、无法形成合力或政治诉求意识较弱,长期以来未进入政治中心,影响力较小,相对安定。但由于各族群缺乏共享的历史记忆、神话、价值观以及可以将国家民族内部所有成员统一起来的共同形象,族裔认同有时大于国家认同。
随着国家建立后政治制度、机构与国家军事安全部门等的完善,少数族群在政治参与中的份额甚至他们的社会阶层地位出现固化,不同族群间的利益分配不均也会产生分歧与矛盾,在此情况下,一些少数族群,尤其是跨界族群,基于文化心理和民族习惯的族裔认同开始萌发,有悖于国家构建。一些族群认为未被公平公正地对待,在政治、社会生活中缺席;而与此同时,尽管长期以来在约旦国家构建中参与较多的库尔德、切尔克斯人等在经济与政治社会层面上似乎已融入主流社会,已基本成为一个中产阶级城市社区,在公务员和国家军事机构中占有重要地位,部分该族群成员却仍然认为其族群在退步、收缩或受益不足。
迈克尔·伊格纳捷夫(Michael Ignatieff)认为“族群能肩并肩地和平生活的唯一保证是让他们效忠于一个国家,这个国家足够强大、公正、平等从而令他们服从”爱德华·莫迪默、罗伯特·法恩:《人民·民族·国家——族性与民族主义的含义》,刘泓、黄海慧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 174 页,转引自张燕军:《中东地区的德鲁兹人:历史与未来》,《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第1期。,因此,在約旦这样的多族群、民族性族群、宗教性族群与跨界族群并存的国家,实现各族群的公平公正关系到国家构建的程度与政权稳定。未来的国家治理与民主化进程中,从族际整合的角度加强族群融合与合作,实现少数族群间的相对平衡,防止并控制族群冲突是加强国家构建的积极策略。因此,约旦在保留各少数族群文化属性与语言、宗教习俗时,应加强国家认同、强化公民属性,增强国家情感;在保持族群多样化的同时,尽可能消除族群间差异。
(责任编辑:冯 雅)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地区冲突新形势下约旦部落、族群与政党政治研究”(编号:20BSS027)。
[作者简介] 李茜(1982-),女,宁夏中卫人,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舆情与国际传播研究院副教授。
① 包刚升:《21世纪的族群政治:议题、理论与制度》,《世界民族》2017年第5期。
② 王建娥:《族际政治:20世纪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9页。
③ Donald Horowitz, Ethnic Groups in Conflict, Oakl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④ Donald Horowitz, The Deadly Ethnic Riot, Oakl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⑤ 包刚升:《21世纪的族群政治:议题、理论与制度》,《世界民族》2017年第5期。
⑥ 世界银行:《约旦数据》,https:∥data.worldbank.org.cn/country/jordan?view=chart。
[内容摘要] 约旦是个多族群国家,民族性族群、宗教性族群与跨界族群并存,国家构建离不开这些族群的参与,在不同族群中形成约旦国家认同。这些族群在不同阶段对国家构建做出贡献。早期少数族群参与阿拉伯大起义,辅助阿卜杜拉一世建立外约旦酋长国。1946年约旦独立后,国家开始通过维护王权的制度设计提出“约旦优先”倡议来构建国家认同,鼓励跨族裔的合作、融合。未来应防止并控制族群冲突是加强国家构建的积极策略,应从族际整合的角度加强族群融合与合作。
[关键词] 约旦;少数族群;族群政治;国家构建;国家认同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201(2021)02-0099-11
族群政治(ethnic politics)指不同族群集团之间的政治关系,特别是不同族群之间究竟是合作还是冲突的关系。①国家构建(state building)指“国家政治结构、制度、法律的建设,包括行政资源的整合和集中,使国家能够对其主权范围内的领土实施统一的行政控制”②,是国家获得行政、司法、税收及对暴力的合法垄断的过程。
族群多样性与现代国家构建的相关性非常显著,族群政治已是国际上比较政治学增长最快的研究领域之一。西方学者唐纳德·霍洛维茨(Donald Horowitz)最早于1985年出版专著《冲突中的族群》(Ethnic Groups in Conflict)。③2002年,其专著《致命的族群冲突》(The Deadly Ethnic Riot)④出版,详细阐述了关于族群政治与族群冲突的一般理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上对于此问题的研究大量出现,族群政治与国家构建的关系成为目前国际前沿的族群政治研究课题。⑤
目前学界将族群政治、族群关系(ethnic relations)以及国家构建结合起来研究某一国家少数族群(minority ethnic groups)与跨界族群(cross-border ethnic groups)问题的较少。本人拟从族群政治、族群关系及其与国家构建关系的角度,主要使用唐纳德·霍洛维茨关于族群政治的理论观点,兼以安东尼·史密斯(Amthony D.Smith)关于族群(ethnic group)、民族认同(national identity)的理论观点,分析当前约旦少数族群的族群政治对国家构建的作用与影响。
约旦人口具有多族群背景。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2018年约旦总人口约为9 956 011人,⑥大多数是阿拉伯人,占人口总量的98%,基本上是约旦人和巴勒斯坦人,其中库尔德人口占约旦总人口的03%~0.4%,介于15 000~20 000人之间,穆罕默德·阿里·苏瓦尔基·库尔德:《约旦库尔德人在现代约旦构建中的作用:兼论巴勒斯坦、黎巴嫩及叙利亚库尔德人》(阿拉伯文),苏莱曼:埃尔比勒教育部出版社,2005年,第119页。车臣人约有5 100人。约书亚项目网:Chechen in Jordan,https:∥joshuaproject.net/people_groups/11317/JO。约旦还有一些切尔克斯人、德鲁兹人、土库曼人、亚美尼亚人、阿尔巴尼亚人、巴哈伊教徒、什叶派穆斯林和少量犹太人、吉卜赛人等。在此形势之下,作为一个多族群国家(multi-ethnic country),约旦各族群、族裔的团结、融合与合作对于国家构建意义重大。
一、约旦少数民族族群政治的复杂多样性
安东尼·史密斯认为族裔共同体(ethnic community)就是族群,能够通过以下特征被识别:一个集体性的适当名称;一个关于共同祖先的神话;共享的历史记忆;一个或多个与众不同的共同文化要素;与一个具体的“祖地”的联系;在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间存在团结感。安东尼·史密斯:《民族认同》,王娟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18年,第30页。从人口构成看,约旦98%的人口为阿拉伯人,主要包括本土约旦人和巴勒斯坦人,大部分国民为伊斯兰教逊尼派,少数民众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和基督教(主要包括东正教、天主教和新教三大派别)。约旦还有少数德鲁兹派和巴哈伊教徒。从此角度而言,约旦是阿拉伯人占多数的单一民族(the single nation)国家,此处的民族指国族,即约旦阿拉伯人仍属于阿拉伯民族。
作为一个民族(nation),阿拉伯民族本已存在,无须建构,其民族(国族)的形成早于约旦民族國家的出现。作为一个新近成立的“人造国家”,约旦存在的各种族群 (ethnic groups)构成阿拉伯民族,所以约旦的国家构建应该通过族群构建(ethnic group building)实现,需要建构的是不同族群的约旦国家认同,实现统一的国族认同。约旦是个多族群、多宗教、多语言的现代国家,族群间的合作在不同阶段对约旦国家构建做出了贡献。 (一)“约旦优先”倡议下的国家认同构建
约旦国家认同产生很晚,1921年外约旦成立前不存在“约旦”或“约旦人”,人们接受的是奥斯曼认同,1916年阿拉伯大起义后,形成具有泛阿拉伯民族主义印记的模糊民族认同。1921年外约旦酋长国建立后,随着国家体系的初步建立,出现对阿卜杜拉为代表的哈希姆家族认同,埃米尔即国家象征。1946年外约旦独立,1950年4月约旦哈希姆王国建立后,政治领域的政治符号开始强化国家认同,通过确定国名、国歌、国徽、货币以及颁布国籍法、修改宪法、建立博物馆等代表民族与国家属性的机构,构建共同的价值观与爱国主义思想,加强国家构建。
约旦少数族群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征,不同族群拥有其各自祖先的神话、共享的历史记忆和民族语言,都具有双重身份,德鲁兹人、什叶派、基督教徒、巴哈伊教徒等还具有三重身份。就民族性族群而言,此双重身份指自身的族群身份和约旦人的国民身份;就宗教性族群身份而言,指其宗教身份、族群身份和约旦人的身份。因此约旦通过国籍法,给予少数族群国籍,强调其作为约旦人的身份属性,还规定国民统一使用阿拉伯语,货币使用第纳爾,重视以哈希姆家族作为核心精神纽带,对非穆斯林则强调爱国主义,弱化族裔中心主义,以此加强国家认同。通过上述举措,少数族群在面对族裔认同与国家认同时,清楚地界定二者区别,认为“族群是与私人领域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对约旦人的感受则与公共领域联系,对约旦的民族主义情感并非基于原始的族群观念”Nour Abu Assab, Narratives of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A Case Study of Circassians in Jordan, p.314.。
2002年10月,“约旦优先”(Jordan First)的倡议被提出,标志着约旦主义思想(Jordanianism)的形成。此倡议是约旦国家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约旦人的民族主义运动,其核心思想是强调约旦是一个“阿拉伯”国家,约旦人是“阿拉伯”国家的一部分;将约旦人的民族叙事去种族化,从而将自己定位于约旦,强调全体约旦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归属感。“约旦优先”主要包含伊斯兰教、哈希姆家族、土地,约旦的教科书中提倡哈希姆人是“泛阿拉伯主义”之父,土地是“阿拉伯”之地,Nour Abu Assab, Narratives of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A Case Study of Circassians in Jordan, p.270.是基于国家认同的非族群的国家民族主义叙述。约旦主义思想的提出有助于团结所有约旦公民,无论性别、族群、宗教信仰、派别以及阿拉伯人或非阿拉伯人。在“约旦优先”这一全国运动中,所有公立学校课间唱国歌,升国旗,一些标志和广告中出现国王及其孩子们的照片,也出现约旦的地图和国旗。至此,约旦通过积极强化国家认同,促进族群融合与合作,减少或消除族群分歧与冲突,实现了政权的相对稳定。
(二)威权政府选举制度设计与政治参与扩大
威权政体的族群政治通常是一种族群不平等结构,尽管也有少数例外。包刚升:《21世纪的族群政治:议题、理论与制度》,《世界民族》2017年第5期。约旦君主立宪制政体是以哈希姆家族为首的威权政府,东部本土约旦人在国家政治中居于主导地位,尽管少数族群也参与其中,但威权政治只与其利益相关的特定族群集团有关,如库尔德、德鲁兹派中的少数部落精英,“部落及大家族的领导层过渡成为相对稳定的社会上层统治精英,一些部落民再依靠与领导层的亲缘与血缘关系进入政府机关、国家安全与管理部门等工作”萨义德·贾瓦德:《约旦农村的社会冲突》(阿拉伯文),贝鲁特:伊本·赫勒敦出版社,1974年,第18页,转引自孙慧敏,李茜:《约旦现代化进程中的结构变化》,《阿拉伯世界研究》2020年第1期。,大部分少数族群成员被边缘化。对于大多数族群成员而言,能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获得相应的权力和地位,便可安抚其不满情绪。在约旦这个多族群国家,需要有高瞻远瞩判断力以及高度责任感的政治家和领导人,实现少数族群间的平衡。
维持稳定性的重要举措之一便是满足少数族群要求公平和认同的心理。根据霍洛维茨的观点,选举前的协定以及在政府中建立持久的联盟责任感以加强少数族群群体在不分裂的国家中的具体利益,是减少族群冲突的方式和策略。Donald L.Horowitz, Ethnic Groups in Conflict,pp.365-395,转引自包刚升:《21世纪的族群政治:议题、理论与制度》,《世界民族》2017年第5期。通过对选举制度的设计,在选举之前通过激励和诱因形成跨族群的联合,以达到族群之间的政治和谐。左宏愿:《族群冲突与制度设计:协和民主模式与聚合模式的理论比较》,《民族研究》2012年第5期。约旦维护王权的制度设计,民众对王室特殊地位的认可和部族式的政治传统都是限制政党动员和政党发挥效用的政治性原因,章远:《约旦政治发展进程中的政党动员困境》,《比较政治学研究》2018年第2辑。但客观上促进了威权制的巩固。
具有实权的国王在构建稳定政体的政治行为中发挥了作用。1986年,侯赛因国王颁布了新选举法,众议院代表席位分配涵盖了各宗派、族群,为巴勒斯坦人、基督教徒、切尔克斯人和车臣人也提供了席位李茜:《约旦现代化进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2016年,第71—72页。,一人一票,不可转让的投票制度设计更有利于重要部落和利益集团。章远:《约旦政治发展进程中的政党动员困境》 ,《比较政治学研究》2018年第2辑。2007年成立的第十五届国民议会众议院由110个席位组成,独立人士、部族首领和工商界人士获得绝大部分席位,基督徒获9席,少数民族切尔克斯人和车臣人获3席。彭之舸:《约旦国民议会》,湖南人大网,http:∥www.hnrd.gov.cn/Info.aspx?Id=7834&ModelId=1,2016-10-21。2012年选举时,基督徒候选人仍获9席,3个席位分配给车臣人和切尔克斯人。李茜:《约旦现代化进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2016年,第85页。2007年和2012的选举中,车臣人和切尔克斯人也固定获得3席。上述举措可相对避免将政治资源集中于优势族群和穆斯林中,在民族性族群和宗教性族群中实现了形式上的公正。 结 语
安东尼·史密斯认为族裔便是族群,族裔特质中最重要的是共同祖先的神话,而非事实。对于族裔认同来说,重要的是虚构的血统与想象的祖先。安东尼·史密斯:《民族认同》,第31页。约旦法律与宪法、宪章都承认少数民族语言与族群,给予其一些权力。宪法第6条第2款规定:所有约旦公民不分种族、宗教、语言,享有平等权利与义务。穆罕默德·阿里·苏瓦尔基·库尔德:《约旦库尔德人在现代约旦构建中的作用:兼论巴勒斯坦、黎巴嫩及叙利亚库尔德人》(阿拉伯文),第118页。在约旦,切尔克斯人较温和、忠诚,发生冲突概率小;德鲁兹人遵循其创始人的告诫和古老的传统忠于所在国政府的统治Mordechai Nisan, Minorities in the Middle East: A History of Struggle and Self-Expression, Jefferson: McFar land&Company, Inc, Publishers, 2002, p.113,转引自张燕军:《中东地区的德鲁兹人:历史与未来》,《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第1期。,遵循“塔基亚”(Taqiya)原则,与主流社会融合较好;基督教徒、什叶派穆斯林以及其他少数族群数量较少、无法形成合力或政治诉求意识较弱,长期以来未进入政治中心,影响力较小,相对安定。但由于各族群缺乏共享的历史记忆、神话、价值观以及可以将国家民族内部所有成员统一起来的共同形象,族裔认同有时大于国家认同。
随着国家建立后政治制度、机构与国家军事安全部门等的完善,少数族群在政治参与中的份额甚至他们的社会阶层地位出现固化,不同族群间的利益分配不均也会产生分歧与矛盾,在此情况下,一些少数族群,尤其是跨界族群,基于文化心理和民族习惯的族裔认同开始萌发,有悖于国家构建。一些族群认为未被公平公正地对待,在政治、社会生活中缺席;而与此同时,尽管长期以来在约旦国家构建中参与较多的库尔德、切尔克斯人等在经济与政治社会层面上似乎已融入主流社会,已基本成为一个中产阶级城市社区,在公务员和国家军事机构中占有重要地位,部分该族群成员却仍然认为其族群在退步、收缩或受益不足。
迈克尔·伊格纳捷夫(Michael Ignatieff)认为“族群能肩并肩地和平生活的唯一保证是让他们效忠于一个国家,这个国家足够强大、公正、平等从而令他们服从”爱德华·莫迪默、罗伯特·法恩:《人民·民族·国家——族性与民族主义的含义》,刘泓、黄海慧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 174 页,转引自张燕军:《中东地区的德鲁兹人:历史与未来》,《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第1期。,因此,在約旦这样的多族群、民族性族群、宗教性族群与跨界族群并存的国家,实现各族群的公平公正关系到国家构建的程度与政权稳定。未来的国家治理与民主化进程中,从族际整合的角度加强族群融合与合作,实现少数族群间的相对平衡,防止并控制族群冲突是加强国家构建的积极策略。因此,约旦在保留各少数族群文化属性与语言、宗教习俗时,应加强国家认同、强化公民属性,增强国家情感;在保持族群多样化的同时,尽可能消除族群间差异。
(责任编辑:冯 雅)